三星堆博物館感受記錄_第1頁
三星堆博物館感受記錄_第2頁
三星堆博物館感受記錄_第3頁
三星堆博物館感受記錄_第4頁
三星堆博物館感受記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三星堆博物館感受記錄三星堆導游詞

第一展館三星伴月——燦爛的古蜀文明

觀眾

朋友:

您好,歡迎您到三星堆參觀游覽。

三星堆遺址距今約5000年~2800年,總面積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內發現面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將古蜀歷史的淵源從春秋戰國時期向前推進了約2000年;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三星堆遺址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區域是一座由東、西、南三面城墻包圍著的古城,北面是鴨子河,XX縣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規模的城市,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據考證這里曾經是古蜀國的國都所在地。狹義的三星堆特指遺址內的三個黃土堆,它與北面猶如一彎新月的月亮灣,隔著古老的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1929年的春天,當地農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溝時偶然發現了400余件具有濃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學家的高度重視。從30年代開始,幾代考古學人便在此發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繼發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橫空出世,廣漢三星堆從此名揚天下。

第一單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滄桑史

古史傳說記載,蜀人的遠祖出自黃帝,古蜀國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蠶叢,他最大的功績是教民種桑養蠶;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關于他的具體記載幾乎沒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種水鳥;第三代蜀王叫魚鳧?!傍D”就是魚鷹,三星堆發現了大量鳥的造型,其中魚鷹的形象最多,一般認為,與三星堆關系最為密切的便是魚鳧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鵑鳥。相傳他“教民務農”,倍受愛戴,但卻無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來自川東荊楚地區的開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擁戴,取代了杜宇而成為第五代蜀王。推測蠶叢、柏灌、魚鳧三代是從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計是從商末周初至春秋中葉,開明氏則是從春秋中葉至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

在北達漢水流域,東至荊江地區,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貴州北部一帶,分布著許多蜀文化的遺址和遺跡,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是成都平原。三星堆遺址位于蜀文化圈的中心區域,是三四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

三星堆文化從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續了2000多年。從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上看,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這個時期的陶器以寬沿平底器、鏤孔圈足器等為主,制作方法多為手制,生產工具以石制的斧、錛、鑿為主,器型小,同時出現了玉璧、玉圭(guī)、玉環等小型禮儀用品。

遺址內發現了許多建筑遺跡,這些建筑多為干欄式建筑,其優點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風防潮性能良好。房屋面積一般為

二、三十平方米,最大的一處建筑面積達200平方米左右,估計是公共性質的建筑。

1997年,在三星堆西城墻外的仁勝村發現了29座長方形土坑,坑中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其中,玉錐形器的形制、風格和江浙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所出土的玉錐形器極為相似,說明了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很早就有了文化聯系。

四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非常廣闊,特別是在成都平原發現了很多古城遺址,其中以新津龍馬鄉寶墩古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崇州雙河、紫竹村古城遺址、XX縣區古城遺址等的發現為大宗。這些古城的發現,說明在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成都平原已經有了大小城邦組織,其中只有三星堆脫穎而出,成為古蜀國的中心都邑。

考古學意義上的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遺址二至三期文化為代表,大約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商時代,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榮的時期,一般認為屬于古蜀史傳說中的魚鳧王時期。在這個階段極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鳥頭把(ba4)勺等陶器大量出現,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組合。

從二期開始,三星堆進入了文明時代。人們修建了城墻,東、西、南三面城墻。面積近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內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為居民生活區、作坊區、祭祀區、墓葬區、宮殿區等。

一般認為,城市的建立、祭祀場所的設置、青銅器的產生、文字的出現等是古代文明和國家產生的標志。三星堆已經不是一般的聚落、村寨,而是雄踞在西南的早期城市、國家,特別是結合遺址中的出土文物來看,古蜀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星堆古蜀國并沒有因為“蜀道難”而與其他地區不相往來,遺址中出土的玉戈、玉璋(zhāng)、陶盉(hé)、銅牌飾、銅尊等與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出土的器物極為相似;在四川彭縣竹瓦街發現了商末周初屬于中原的銅觶(zhì)和銅尊,很可能是蜀國的軍隊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周王賞賜給蜀王的戰利品;中原甲骨文中也不乏有“征蜀”、“伐蜀”、“蜀射三百”等記載……種種跡象都向我們說明了古代蜀國是充滿開放精神的。

三星堆遺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轉衰時期,大致相當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

四期的陶器以小平底罐和尖底器為主。在這個時期,某種因素使宏大的三星堆古城被突然廢棄,三星堆文明中斷了在本地的發展進程。2001年初,隨著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古蜀國的蹤跡才顯清晰。金沙遺址的時代約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于三星堆遺址,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學者們認為,自廣漢三星堆之后,古蜀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遷移到了成都,古蜀文化至此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單元物華天府—三星堆的農業與商貿

目前在遺址內出土了大量形體碩大的陶盆、陶缸、陶罐等,有可能是裝糧食的容器,它們器型多、體量大,反映了當時農作物生產的多樣性。家畜飼養,是農業興旺發達的標尺之一,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家養動物遺骨及豬、羊、馬、雞等動物造型較多,可以想見當時家禽飼養業具有一定的規模,農副產品也很豐富。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說明糧食除了滿足日常生活外,已經有了剩余部分用于釀酒,在這些酒器中,以陶盉和瓶形杯最具特色。

陶盉(hé)——一般認為它是溫酒器,大多高三四十厘米。陶盉下部的三只中空袋狀足既可以加大陶盉容量,又可生火加溫,設計極為合理。在遺址的一個土坑中,曾發現一件陶盉與20多件瓶形杯放置一處,可見這些酒器是配套使用的。

瓶形杯——被做成喇叭口、細瓶頸、圓平底,有的頸部還有紋飾,看起來質樸美觀,由于這種器型瓶頸較小,有學者推測當時的酒應可能是去了“酒滓(zǐ)”的清酒。

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共出土80多枚象牙,經鑒定為亞洲象的門齒。學者們認為它們是統治階級財富的象征。至于象牙的來源,有可能當時本地出產大象也有可能是蜀地與周鄰國家甚至更遠地區商貿交易的結果。

古蜀地處內陸,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卻出土了近5000枚海貝。按一般的解釋,海貝是文明社會初期從事商品交換的原始貨幣,可見古蜀國與周邊地區商貿往來的頻繁。二號祭祀坑中還出土了4枚仿海貝而成的銅貝,這種銅貝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到,它是否是我國最早的一種金屬貨幣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

三、四千年前蜀地與周邊地區甚至更遠的地方就有了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據考證,先秦時期就已經開通了以成都平原為起點,連接古代中國與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古代蜀人在崎嶇的山道上究竟走了多久,但是我們能體會到的是古蜀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與毅力。正是這種精神與毅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也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窗口。

第三單元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陶器取材容易,制作簡便,具有不透水,而且可以經受高溫燒烤,因此成為各個農業民族的生活用品。三星堆古蜀國的制陶業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

三星堆出土了數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缽、杯、盞等,它們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這種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圓錐狀,根本放不穩,遺址中出土了一種類似器座的器物,估計是和尖底器搭配使用的。

高柄豆上面是盤狀體,主要用于盛(cheng2)放食物,下部是喇叭形圈足,連接二者的是管狀的豆把(ba4),有的豆把殘長竟達70多厘米,這是席地而坐的古人們為方便生活而設計的一種很巧妙實用的生活用具。這件高柄豆的器座上還刻有一只眼睛,眼睛圖形在三星堆文物上出現較多,必定有深刻的寓意。

三足炊器可能是古人蒸煮食物的器具,三足呈鼎立之勢,足下可以生火加溫,三足均為中空,與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寬大的盤面可以用于盛(cheng2)水或放置食物,其碩大的形體及獨特的造型非常罕見。

三星堆出土的陶蓋紐造型惟妙惟肖、生動可愛,從造型上講,有蓮蓬狀的,雞冠花狀的,有的還像清真寺的屋頂,蓋的部分是輪制而成的,紐的部分則用手工捏塑,充分顯示了三星堆無名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藝。

遺址中出土了數以百計的“鳥頭把(ba4)勺”,勺體部分大多損壞,只剩下有鳥頭造型的“勺把(ba4)”。鳥彎彎的勾喙與魚鷹極為相似。學術界認為三星堆古蜀國可能與傳說中第三代蜀王魚鳧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大批鳥頭勺把就是非常重要的依據之一。

三星堆的陶器以樸實無華的特質,再現了古蜀人日常生活的生動畫卷,并對三星堆遺址年代的測定及三星堆文化的分期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四單元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

玉石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我國的制玉業就很發達,這一時期以良渚文化玉石器為代表,至商代則以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為著名,而三星堆蔚為壯觀的玉石器群,又把人們的眼光吸引到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國。

古人認為“美石為玉”,這幾塊出自遺址北面鴨子河的石料都是古人用來制作玉石器的原料。三星堆玉石器的石料大部分來自四川XX縣區、汶川至都江堰一帶。

石料表面平整光滑的切割痕跡,很可能就是幾千年前老祖先留下的手跡。玉石的硬度大、成型過程也較為復雜,在三星堆遺址中,我們尚未發現制作玉石器留下的工具,那么在青銅時代古蜀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來加工玉石器的呢。

三星堆成組成套精美絕倫的玉石器充分說明了能工巧匠們高超的技藝、極大的耐心與毅力,商代古蜀國已經擁有一定規模的玉石器加工作坊。

《周禮》中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cóng)禮地;以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以白琥(hǔ)禮西方,玄璜(huáng)禮北方”的記載,可見玉石器在中國古代廣泛用于祭神(shen2)祇(qi2)、拜天地。三星堆的玉石器大多是具有濃厚宗教祭祀色彩的禮儀用品。

鑿,本是一種工具,而三星堆的玉鑿選料考究,加工精美,沒有使用過的痕跡,特別是二號坑中的“鑿”出土時均是放在銅罍(léi)中,證明這些玉制的工具是祭祀中奉獻給神靈的禮器。

遺址中出土大量加工精細的工具和兵器,包括矛、斤、斧、刀、劍等器物也同樣不具備實用價值,出土時刃部犀利如新,并多出于祭祀坑中,應該也作為禮器。禮儀化的玉石兵器、工具是三星堆玉石文化的重要特征。

這件玉劍盡管前鋒殘斷,仍很珍貴。古代四川地區流行一種青銅短劍,因形似柳葉而稱作“柳葉劍”。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它流行的時代晚,來源于其他地區,但三星堆這件玉劍的出土,證明了柳葉劍很有可能起源于蜀地。現在,有的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見解:認為“柳葉劍”盡管叫了許多年,但它正確的名稱應該叫“竹葉劍”。憑心而論,就這種劍的形狀看,較之柳葉更像竹葉,以四川地區遍地茂盛竹林來看,也許古蜀先民造這種劍就是仿照竹葉的樣子制成的。

在三星堆玉石禮器當中,以戈和璋(zhāng)的數量最多?!案辍北臼且环N兵器,但這些用玉石制作的戈,加工精細,器身極薄,不具備殺傷力,出土時刃部完整如新,沒有使用過的痕跡,應該是用于儀仗的器物,在宗教儀式或表演活動中可以壯大聲勢,同時在祭祀祖先、吁請神靈降臨的活動中用于驅邪鎮魔。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并且將這一理念體現到了禮器中。這種外方內圓的琮,其主要用途是祭地。琮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出現在三星堆則說明兩地很早便有了文化交往。

三星堆玉石器中圓形器物較多,分別是。璧、瑗、環。這些頗具中原文化色彩的器物說明當時的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聯系已較為密切。這三種器物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璧,在古人心目中璧是天蓋的象征?!吨芏Y》中將璧列為“六器”之首,可見璧在中國古代祭儀中屬于最重要的禮器之一。

這件是目前全國范圍內發現形體最大的石璧,它的直徑達70厘米,厚近7厘米,重達百斤以上,形似一面水井的蓋子,這件石璧上有明顯的管鉆痕跡。

這組石璧,大的直徑十多厘米,小的直徑只有兩三厘米,出土時發現它們在坑中從大到小疊置如石筍,象征著群巒山峰,可能有通天的含義??脊殴ぷ髡甙l現有些紡輪之類的生活工具就是從石璧中間取下來的石芯加工而成的,可謂物盡其用。

“璋”是三星堆最有特色、數量最多的一種玉石器,三星堆的玉璋分為邊璋和牙璋,前端分牙開叉的稱為牙璋,斜邊平口的稱為邊璋。這件牙璋,選料考究,通體烏黑發亮,長90.8厘米,厚僅5毫米,刃口部分雖薄卻犀利如新,下端柄部兩側有加工精細的多齒形扉棱及鏤空花紋,莊重典雅。

這是目前發現全國最大的璋,殘長1.59米,估計原長應該在兩米以上,兩端刻有精美的紋飾,線條流暢,細若發絲。整件器物加工困難度相當高,僅就切割一塊兩米多長的玉料來說都是一件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事。

“魚形玉璋”是三星堆文化特有的一種器物,因整體外形像一條魚而得名。在三星堆遺址發現了大量魚和鳥造型的器物,這可能和當時的圖騰、自然崇拜有關,魚形玉璋是和魚鳧王朝有密切關系的器物。

三星堆工藝精湛、種類繁多的玉石禮器足以證明三星堆古蜀國至遲在商代晚期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宗教祭祀制度。

第五單元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煉

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在距今4000年前后夏代的文物,而中國青銅文化最為輝煌的時期是商周時期,三星堆的青銅器正屬于這個時期中國西南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

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的器壁內側發現了殘留的泥芯,即內范,這一點足以證明三星堆青銅器是采用范鑄法澆鑄成型的。

這件銅牌飾看似普通,實際很不平凡。因為這種銅牌飾曾經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后來消失了,成為了一種流行時間短、特征明顯的器物,在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和早期文明史研究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三星堆的這件飾與二里頭文化的非常相似,它們之間或許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三星堆出土的銅鈴共有40余件,有鷹形的、花形的、獸面形的等,極盡變化,造型美觀,而且均有鈴舌,能敲擊出音;另外還有各種昆蟲形的銅掛飾,估計是與銅鈴配套懸掛的。

三星堆發現的銅戈,造型奇特,長20厘米左右,援呈細長的等腰三角形,兩側有鋸齒,這種鋸齒狀的戈在全國還是首次見到。從這種戈呈薄片狀、不大具備殺傷性這點來看,可能是仿同類實戰兵器制成的禮儀用品。

這件造型奇特的銅璋僅見于三星堆,長13.5厘米。與一般牙璋造型最大的不同是它器身呈拐折狀,一側有彎鉤,頗為罕見或許是三星堆某件人物雕塑手中執拿的物品。

三星堆遺址中出土金器100多件,它們大多屬金銀二元合金,金的含量一般在85%左右,另外的15%大多為銀。三星堆金器的鑄造過程大致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煉成合金,經過人工錘打和碾壓而成金帶、金皮、金箔等,并運用了模壓、粘貼、雕刻、鏤空等技術。

戴金面罩的人頭像是三星堆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金面罩采用金皮捶拓而成,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眼、眉處鏤空。57件青銅人頭像中為什么只有4件戴了金面罩,是表現不同的膚色還是不同的地位。其深沉含義又何在。在世界考古史上,古埃及、古希臘都曾出土有金面罩,三星堆與它們之間是否有什么聯系呢。

金杖,出自一號祭祀坑,全長1.42米,直徑2.3厘米。采用的是金皮包卷在木頭上,出土時,金皮內還有碳化的木渣,金皮重約500克。在金杖的一端,有一段長46厘米的圖案,下方為兩個頭戴五齒高冠、耳戴三角形耳墜的人頭像,笑容可掬,另外兩組為兩頭相向的鳥,上方是兩背相對的魚,在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疊壓著一支箭。有學者推測,這段圖案可能表現的是以魚和鳥為祖神崇拜的兩個部族結盟,建立了三星堆古蜀國,漁獵曾作為當時的經濟生活手段。也有學者認為那不是箭,而是“穗形物”,并估計當時農業已經有了水稻種植。

至于金杖的性質,學者們一般認為,金杖集神權、王權于一體,既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威,同時也是大巫師手中的魔杖、法杖,是政教合一體制下的“王者之器”。

遺址中還出土了數目眾多、形式各異的青銅眼形器。這種菱形的眼睛頗為引人注目,它們有的由四部分組成,有的由兩部分組成,也有完整成型的,從這些數字幾何等分上可以看出古蜀先民對數學和幾何學已有一定的認識。這些眼形器,均有穿孔,應是綁附或釘掛在其他物體上使用的,其用途應與宗教祭祀活動有關。

第六單元通天神樹—古蜀人智慧和精神的象征

三星堆的二號祭祀坑中國共產黨出土了大大小小8棵青銅神樹。一號神樹,雖頂部殘斷,高度仍達3.95米,這是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發現形體最大的古代單件青銅器。從現代美學角度看,神樹造型合理,布局嚴謹,比例適宜,對稱中有變化,對比中求統一,雖然由多段多節組合而成,并采用了套鑄、鉚(mǎo)鑄、嵌鑄等工藝,但仍是一體渾然,稱青銅鑄造的精品。

神樹由底座、樹以及樹上的龍組成。

樹的底座呈穹窿形,三面鏤空,象一座神山。樹分三層,每層有三個樹枝,樹枝上有刀狀的果葉、碩大的果實,在每顆朝上的果實上都站著一只鳥,全樹一共有九只造型相同的鳥。樹干上嵌鑄了一條造型怪異的龍,龍頭朝下,身體呈辮繩狀,前爪匍匐在樹座上,后爪象人手,身上還掛著刀狀的羽翅。中國龍的造型從古到今千變萬化,但像這樣怪異的龍還是獨此一見。

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寶庫中有很多關于神樹的傳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東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通過比較研究,學者們認為三星堆的神樹綜合了扶桑、建木、若木的特點和功能,是這三棵神樹的復合體。

傳說扶桑神樹生長在東海的盡頭一個名叫“湯谷”的地方,“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個太陽輪流上天值班,有段時間,十個太陽失去了控制,一起跑到天上去了,以至于世間草木枯焦,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后弈射日”的神話傳說。

若木神樹生長在西邊,是太陽下山的地方,樹上也有十個太陽,光華普照大地。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鳥是太陽的象征,三星堆神樹上的九只鳥表現的就是九個太陽。至于樹頂已經殘端,是否還有一只鳥,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說,三星堆的神樹表現了人們對鳥的崇拜,對太陽的崇拜,這棵樹可以說是中國“十日神話”的實物標本。

傳說中的建木神樹生長在“都廣之野”這個地方,它的位置恰好處在天地的正中央。樹上有枝葉、花卉和果實,還有龍蛇等動物,一些叫做“眾帝”的神人通過這棵樹上天下地。三星堆神樹的特點、地理位置都與“建木”吻合,聯系與神樹同出一坑一大批代表巫師、神靈的青銅雕像群,這棵神樹極有可能是古蜀人心目中溝通天地、連接人神的“登天之梯”,神樹上的那條龍,可能就是巫師上天下地的“坐騎(ji4)”。

古代流行一種“蓋天說”,古人認為大地是一塊平面,天空好像弧形的蓋子,從東邊到西極,古代中國人就是以東方扶桑、中央建木、西方若木這三棵神樹為座標,構塑了一個以神話形式出現的宇宙觀念。因此,三星堆的神樹既是古人太陽崇拜的產物,又是古人心目中的“登天之梯”,同時也是代表古人宇宙觀念的宇宙樹。

Ⅱ號青銅神樹,殘高2米左右,結構與Ⅰ號神樹相似,喇叭形的底座象征神山,三方各鑄有一個平臺,平臺上有跪座人像,人像手呈抱握狀,可能表現的是巫師祭祀神山、神樹,作法登天的情景。樹干(gan4)上套著“璧形器”,更強調了神樹“通天”的功能。在樹枝上還鑄有很多銅環鈕,可能用來懸掛各種造型的銅鈴、銅掛飾等,那種輝煌壯美的程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在我國西南地區漢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搖錢樹,它們在造型和內涵上與三星堆的神樹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繼承了三星堆“神樹”通天通神的思想。在我國其它地方出土的樹形燈盞同樣是樹崇拜的思想的一種表現。

第二展館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銅王國

序展的主體展品是“人面鳥身”像。它的原型來自三星堆出土的小銅樹樹枝上端的造型。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鳥形器物及鳥形圖案紋飾。而古代文獻記載的幾代蜀王,如柏灌、魚鳧、杜宇等都與鳥有密切關系。所以,陳列一這個人首鳥身造像作為典型器物置于開端,藉以表現萬物又靈、人神互通的古蜀時代特征。

第一單元:眾神之國—神秘的原始宗教

1986年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發掘,是三星堆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發掘,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最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之一”。

一號坑為長方形,口大底小??拥组L4.01米,寬2.8米,深1.46~1.64米,出土時坑口三面有左、中、右三條寬約1米的坑道,呈對稱布局向外延伸,推測坑與坑道是同時建成的??觾裙渤鐾粮黝愇奈?00余件。三星堆非常著名的金杖就出自此坑。

僅一個月后,在一號坑東南方約30米處,又發現了二號坑。二號坑也呈長方形,坑口大于坑底,坑底長5米,寬2~2.1米,深1.4~1.68米。不包括數千枚海貝,二號坑共出土文物800件左右,其中有令世人矚目的幾件大型青銅器,包括寬1.38米的青銅縱目面具、高達2.62米的青銅立人像及3.95米高的青銅神樹等。

這些驚世駭俗的稀世珍寶不可能是私人擁有的器物,而是國家宗廟里才能擁有的禮器、神像。但這些器物全部都被古人砸碎、焚燒后按一定的先后順序買入坑中的,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大部分學者認為兩坑是“祭祀坑”。因為。兩坑朝向的一致性和一號坑坑道的存在以及坑內物品的有序擺放,說明兩坑不是隨意、偶然的產物,而很可能是古蜀國某種祭祀活動留下來的遺存,坑內的物品都是祭品。砸碎、焚燒和掩埋很可能是當時祭祀的方式。至于祭祀的原因可能關系到國家社稷的存亡,比如改朝換代、政權的更替等重大事件。

三星堆的青銅器以青銅雕像群最為大宗,且最富研究價值。三星堆的青銅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頂禮膜拜的權威、偶像,既象征著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著國王及巫師一類世俗領袖或精神領袖,表現出古蜀國人神合

一、政教合一的社會形態和群體關系。它們的出土填補了中國商代青銅人物雕塑的及中國早期關于偶像崇拜的空白。

三星堆兩坑共出土了50多件人頭像,這些人頭像面容清瘦,表情凝重,耳朵上有穿孔,估計是用來佩戴耳環的。

這件面具高64.5厘米,寬138厘米,寬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極為夸張,額頭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來安裝有裝飾物。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雙眼呈柱狀外凸達16厘米,被人們俗稱為“千里眼、順風耳”。這樣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您不禁要問:它是誰。學術界一般認為它和傳說中第一代蜀王——蠶從有關。古籍《華陽國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有學者認為“目縱”很可能指的就是眼睛突出。古人可能有意夸大了祖先的特征,似乎是利用夸張的五官來表現祖先有超人的能力。

在上古時期,生產力及生產水平低下,物質生活對于一般人來講十分貧乏,人類完全是靠天吃飯,在思維觀念方面,也處于較為原始的狀態。先民們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而且非常注重與神的交流,而交流的方式就是通過巫師舉行祭祀活動,達到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的目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模擬的祭祀場景,主體是上方的青銅神壇。神壇原件高53厘米,這是放大6倍的仿制品。神壇分三層,底層是圓座和兩頭平行站立、一正一反的怪獸,當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第二層是圓座和四個面朝外站立的人,手中抱握的杖狀物上端已殘斷,估計是龍蛇之類的東西。最上一層是四山相連的山形座和呈方斗形的建筑,頂部四角有立鳥,方斗上方中央鑄有人面鳥身像。一般認為神壇上、中、下三層正是古人天、地、人“三界觀”最為形象的實物表現。

三星堆是一個神權色彩及其濃厚的國家,可以說,舉行和參加宗教儀式是當時人類社會活動中的頭等大事。所以我們特地模擬了古人祭祀的場景,意在營造一種神秘的色彩,讓大家一同感受一下濃厚的古蜀王國祭祀文化的氣息。

第二單元:千載蜀魂—奇絕的文物精華

第一組:天之驕子—戴冠青銅縱目面具

出自二號祭祀坑,在額正中的方孔中補鑄有高達68厘米的夔龍形額飾,這件面具的耳和鼻采用嵌鑄法鑄造,我們可以從面具的背后清楚的看到嵌鑄痕跡。出土時,面具的眼、眉有黛色,口唇涂有朱砂。其造型之精美使它在各類形象中頗顯突出。

第二組:神形古異—青銅人身形器

二號坑出土,通高46.2厘米,形狀頗似一個無頭無手的人像,用途難測。他身上滿飾圖案,倒過來看是兩組共五只很像貓頭鷹的鳥類造型,鳥的尖喙經變形夸張處理,既尖且長,這件文物該怎樣放置,又作何用途,目前尚未確定。

第三組:日照中天—青銅太陽輪

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了6件青銅輪形器,這是其中的一件,直徑85厘米左右,學術界一般認為這是古人塑造的太陽太陽和太陽神的崇拜是人類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巖畫和文物中,有關太陽的圖案或其紋飾多得不勝枚舉,而這件以青銅的實物形態來表現太陽的卻是很少見的,這些太陽輪上均有小孔,估計是要把他們釘掛起來,作為太陽的象征接受人們頂禮膜拜的。

第四組:群巫之長—青銅大立人

出自二號祭祀坑,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通高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這座人像表現得應當是一位領袖的形象,他頭上戴著高冠,腳上戴鐲。身穿三層衣服,最里的也是最長的衣服兩擺下垂,如同今天燕尾服。衣服上還有龍紋,可能就是最早的“龍袍”。人像胸前佩帶方格紋帶飾,當是“法帶”一類顯示權威的標志。人像的手勢極為夸張,呈抱握狀,兩只手不在一條中軸線上,究竟是特定的手勢。還是拿著什么東西。拿的是一件物品。還是兩手各拿一件。目前有著不同的猜測,還很難確定。學者估計青銅大立人像應當是一個集神權、王權為一身、最具權威的領袖人物”。

第五組:金面使者—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金面罩是用金皮捶拓而成,依頭像造型,貼在青銅人頭像。三星堆二號坑共出土戴金面罩人頭像4件,大小形狀與普通人頭像相當,但由于戴了金面罩,使這幾件人頭像在數十件人頭像中頗顯尊貴。金面罩象征的是地位還是代表不同的膚色,學術界尚無定論。早在商代,蜀人就知道以黃金為尊,并將其用于祭祀活動了。

第六組:鳳鳥翔云—青銅鳥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以集群形式展現的動物造型,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陣容強大的鳳鳥一族。

鳥和鳥形飾一般是一些大型器物的附件或裝飾物。鳥與蜀族有極大的關系,幾代都以鳥為名,鳥崇拜之風在古蜀可謂興盛。鳥崇拜的實質是太陽及太陽神崇拜。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崇拜太陽就是祈求豐收。

第七組:龍蛇騰飛—青銅龍、蛇

這件爬龍柱形器出自一號祭祀坑,高41厘米,龍的前爪爬在器頂上,身尾貼于器壁,后爪緊抓器壁兩側,尾巴上卷,從頭部的犄角和胡子來看,酷似山羊。龍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能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的神異動物,這件龍柱形器做工精美,可見在古蜀人的眼中也是地位崇高,頗具神威的靈物。

青銅蛇三角形的腦袋微微上昂,長著一雙勾云紋的眼睛,身上有菱形紋和鱗甲,背部有殘斷的羽翅。蛇頸部和腹部又環紐,估計原來蛇原來是掛在某種物體上作為神物受人頂禮膜拜的。

第八組:雄杰靈怪—青銅鳥腳人像、頂尊人像、大象頭冠人像

鳥腳人像殘高81.2厘米,分為兩部分,下部鳥高50厘米,上部人身殘高31.2厘米,人像穿緊身短裙,上部的人腿粗碩健壯,鳥爪強勁有力的鉗住下面的鳥頭,鳥的造型極為抽象,大大的眼睛,彎彎的勾喙,從頸部變成蛇、龍等動物的尾巴,估計這件器物的上半身散落在其他的地方而沒有埋入坑中。這件器物反映的可能也是一個“人神合體”的形象。

大象頭冠人像二號祭祀坑出土,殘高40厘米,人像下部殘斷,遺憾的是與前面介紹的鳥腳人像接不上。人像頭上的冠飾很像大象的頭部,兩側高聳著耳朵,中間卷曲的是象鼻子,象口有小圓孔,可能是原來安裝附件的,口部兩側有太陽紋,人像的手勢與大立人像的非常相似,但是兩手的位置要錯開些,右手的小拇指翹著,這種手勢會不會是某種作法的姿勢呢。

頂尊跪坐人像通高15厘米,人像上身赤裸,下身穿一短裙,頭頂一帶蓋圓鈕雙手上舉的護尊,跪在一個山形座上。它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以尊為禮器進行祭祀的具體用法。

第九組:天雞喚日—青銅雄雞

出自二號祭祀坑,高40.3厘米其造型風格頗為寫實,與三星堆眾多抽象藝術的作品形成了鮮明對比,是三星堆青銅文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件銅雞不是一般的家禽,可能正是古人心目中呼喚日出、呼喚光明的“天雞“的形象。

第十組:精氣長存—青銅大鳥頭

出自二號祭祀坑,高40.3厘米,出土時在它的勾喙口縫和眼珠周圍還涂有紅色的朱砂,這只鳥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彎鉤狀的喙。古代傳說中的蜀王柏灌、魚鳧、杜宇都以鳥命名,可見古蜀族與鳥的關系極為密切,“鳧”指的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水鳥鸕鶿,即魚鷹。不少學者認為三星堆與魚鳧王的關系最為密切,大鳥頭與魚鷹的造型十分接近,從頸部的四個圓孔來看,估計是固定在神廟建筑或者其他物體之上,作為蜀王魚鳧的象征和標志使用的。

第三單元:三星永耀—三星堆的發掘與研究

第一組名揚四海——三星堆在海內外的影響

1986年三星堆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發掘,上千件文物寶藏的出土,震驚世界,正如張愛萍將軍題詞所言“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中外媒體爭相報道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的首席中國考古學專家杰西卡。羅森感嘆道:“這些發現看來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

1993年,三星堆部分文物開始遠渡重洋,走向世界,先后赴瑞士、德國、英國、丹麥、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所到之處,觀者如潮。

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館建成開放以后,更是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客,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朱鎔基、李鵬、李瑞環、李嵐清、曾慶紅、黃菊等先后到博物館參觀,中外知名學者、國外友人來館參觀后,對三星堆的文物給予了高度評價。

第二組輝映學林——三星堆在學術界的地位

三星堆這一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在學術界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中國及世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它不僅具有考古學及歷史學方面的價值,還涉及藝術、宗教、民族、神話等領域,它從物質形態和精神文化雙重角度,成為探索人類早期政治組織和社會形態演進的范例,給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