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與毛文龍形象的嬗變_第1頁
袁崇煥與毛文龍形象的嬗變_第2頁
袁崇煥與毛文龍形象的嬗變_第3頁
袁崇煥與毛文龍形象的嬗變_第4頁
袁崇煥與毛文龍形象的嬗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袁崇煥與毛文龍形象的嬗變

清朝中期,有人在文件中找到毛文龍寫的清朝太宗太極的信,袁崇煥和毛文龍對這一點的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據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云:“袁斬毛文龍,一時無不謂其冤者,即后世尤盛訾之。洎乾隆年間,紀文達公閱歷朝檔子,始知文龍曾通款我朝。則文龍在明,固萬死不足惜者也。”民國初年,金梁先生等翻譯盛京崇謨閣所藏《滿洲老檔》,擇要匯輯《滿洲老檔秘錄》上下兩編,于民國十八年(1927)出版,其中收錄《毛文龍來書》共七封。東莞張伯楨先生于三十年代初,撰《明薊遼督師袁崇煥傳》,將上述七書原文轉載,認為這是毛文龍“私通大清”的鐵證。他寫道:“得此各書,足以定文龍之罪案,可為崇煥白冤。”這一觀點,建國后不僅被沿襲,而且有發展,毛文龍遂被認定為“叛徒”。《毛文龍來書》既然事關對袁、毛的評價問題,確有探討之必要。《毛文龍來書》的第一書,只是試探明清議和的可能性,并無叛變投降之意;第二至第七書,雖有向清乞降內容,但是否真正出自毛文龍之手,則非常值得懷疑,不能據此就給毛文龍定罪。下面試作初步辨析。毛文龍的第一封來書寫于明崇禎元年(后金天聰二年)正月,時值袁崇煥與后金第一次和談破裂之后。前此于天啟六年(1626)十月,明駐守寧遠的遼東巡撫袁崇煥,以給努爾哈赤吊喪、并賀皇太極即汗位為名,主動遣李喇嘛等三十四人前往后金。從此雙方信使往還,和談長達半年之久。直至天啟七年(后金天聰元年)五月,后金進攻寧遠、錦州,袁于七月去職,繼任遼東巡撫王之臣以亡宋為鑒,反對媾和,和談中斷。此后,皇太極便將注意力轉向駐守皮島的毛文龍。據《滿文老檔》記載,皇太極于天聰元年九月下旬,派遣降清的漢族官員、鑲黃旗副將王子登去皮島,詐以逃回明朝官員的身份為后金刺探情報,并策動毛文龍與后金和談。在王子登的蠱惑下,毛文龍于同年十一月十三日,派遣游擊金秀珠與王子登的家人一同前往后金。但兩月過去,音信皆無,毛文龍便于次年(即天聰二年)正月,寫了現在所能見到的這第一封信。書中寫道:“今兩國與其互相捍御,迄無終期,何若共謀和好息兵之策,互相和睦。昔袁巡撫欲和之事,因眾宮齊相爭議,故事迄未成.后以海外大權授我,我若奏于皇帝,則必納我言而行之。……乞擇可使之人遣于皮島,我當面陳一切。”通篇內容僅僅是試探后金是否有再次與明進行和談的可能性,并無投降后金之意。與毛文龍第一書同時,王子登給皇太極寫了一封密信,備述自己來島后的活動與處境。他雖然在皮島騙得了總兵官職銜,但毛文龍對他仍嚴加防范,以致使他意識到:“被發覺時就會喪命。”密信還匯報了毛文龍對袁崇煥等西部地區官員的強烈不滿,抱怨他們在戰和問題上“議論不決”。密信也講到去年十一月他和毛文龍派人去后金而被扣留之事。為了防止激怒毛文龍,王子登“請求汗大施仁德,將去那里的人送還。”可見皮島與后金的關系仍相當緊張。王子登的這封密信,是毛文龍第一封來書的有力旁證。毛文龍的第二至第七封來書,只有第二書注明為天聰二年四月,其他各書均未書年月,《滿文老檔》都放入四月。其中第七書有“袁都司(督師)”稱呼,及第二次“寧遠議和”事,其時間似應為天聰三年(崇禎二年)春。從各書內容看,一律是向后金乞降,要求與后金協同作戰,進攻明朝。其第二書寫道:“如合上(汗)意,請即賜書,凡事合商而行。無論野戰、城戰,我皆已成竹在胸,行止得宜萬無一失也。保身家大富貴即在今日矣。”第三書說:“今山東登州府之總兵及塔守道不時以船出海,沿岸放哨。登州守道率其屬員及親隨人等復至皮島。因未知確信,未納下人之言,將其阻止。我與爾同起此事,恐失信用,故匆匆遣使答復。”似乎毛文龍與后金商定了某種聯合行動,因遭到明朝的懷疑和監視,不得不改變原定計劃。第四書提出了具體行動方案:“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第五書寫道:“我與上及諸貝勒共謀國事,同享幸福,俾名垂萬世,但不知上與諸貝勒信否?”第六書針對后金要求送還滿洲逃人問題答道:“兩國之事成時,不僅送滿洲人,即我亦豈能往他處耶?……我何為惜此數人,若先送之,何以掩我人民之耳目乎?”第七書乞降之意更為急切,竟直言不諱地要求:“請率兵來,我為內應,如此則取之易如反掌。……我雖為此地之官,而歸順之心常存也”。這六封來書,如果確實出自毛文龍之手,則其降清之心十分明顯。但是,我們經過初步考證,發現有許多可疑之點:第一,這六封信的熱烈氣氛,與第一封信之后出現的僵局無法銜接。毛文龍于崇禎元年正月所進行的和談嘗試,遭受了嚴重挫折。這是由于皇太極派王子登去皮島之后,明朝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新即位的崇禎帝,于天啟七年十一月嚴懲宦官魏忠賢,大抓逆黨,次年(崇禎元年)二月又重新起用袁崇煥為薊遼督師。與此同時,被誣為與閹黨關系密切的毛文龍處境急劇惡化,不少官員借機劾其冒功、冒餉,甚至建議將其移入蓋州、連云島一帶,以便對其加強控制。皇太極見毛文龍并未取得處理遼東問題的地位與權力,不屑與之對話,于是便提出苛刻條件,進行無理刁難。他不僅一再扣留毛文龍派去的使者,而且以歸還全部滿洲逃人作為和談的先決條件。他派往皮島的使者闊科、馬通事等人,亦驕橫跋扈,出言不遜。毛文龍對此大為惱火,作為報復手段,于崇禎元年三月殺了馬通事,并將闊科等人執送北京。毛文龍還斥責王子登:“你說汗寬厚仁德,尊賢者,敬智者,非常好。我聽信了你的這種勸說,與之聯系議和之事。然而,不僅沒能更加接近,他反而派來諸申照樣侵擾我領土,并以大話欺凌于我,這都是由于你王副將的過錯。”毛文龍的斷然措施,又進一步激怒了皇太極。王子登于三月廿五日再次給皇太極寫密信進行調解,仍無濟于事。雙方態度都十分強硬,僵局已達到無可挽回之地步。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從四月收到的第二封來書起,卻一反常態,突然變得熱烈起來,提出的問題也不只是什么“和好息兵”,而是一心降清,聯合抗明。從僵局到火熱,中間沒有任何轉變過程,也沒有發生任何足以導致這種轉變的條件。第二,六封來書的中心內容是毛文龍向后金乞降,這與毛文龍一貫的思想和表現不符。據王子登的密信透露,毛文龍似乎有過思想動搖。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即將以督師出鎮遼東,朝廷一再壓縮毛文龍的兵餉,從二十萬減為十余萬,又壓至二萬八千人。毛文龍氣憤不過,曾“想去登北岸”,投降后金。但由于部下提醒,奇襲鎮江活捉佟游擊,以及執送牛錄額真闊科等事,與后金積怨太深,未必能取得諒解。毛文龍聞聽恍然大悟,立即推翻前言說:“言之有理,我派人去了解一下汗的意思。”結果,派去的人再次被扣留,從而堵塞了與后金達成任何妥協的可能性。后金奸細王子登為了給自己表功,對毛文龍“想去登北岸”之事肯定有所夸張。但即使象他所描述的那樣,也只不過說明毛文龍僅僅是思想上一度有動搖,并未造成任何嚴重后果。此外,從全面看,毛文龍是忠于明朝堅決抗清的。后金前汗努爾哈赤,曾于天啟五年(1625)二月和次年五月先后兩次致書毛文龍,以優厚的條件招降。毛文龍堅決予以抵制,立即將來信轉呈明朝皇帝,為此一再受到明廷的嘉獎和封賞。他與努爾哈赤頑強對抗,自天啟元年以來,五、六年間,“大小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毛文龍與皇太極的斗爭同樣堅決有力,據稱:“毛帥(天啟)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崇禎元年三月執送闊科之后,九、十月又先后收納從后金逃來的著名猛將劉興祚(即劉愛塔)等兄弟七人。劉氏兄弟肯于投往皮島而不去寧遠,毛文龍又敢于收留他們而不怕開罪于后金,這都再次有力地證明毛文龍一向以后金為主要敵人,雙方關系,勢同水火。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召文龍于雙島相會,毛文龍以誠相待并無任何戒備之心。據《毛太保傳》記載:“公坦然揚帆來,且欲因是細陳宜速發軍餉狀。”時軍中有人“頗以為疑”,請多帶從者。毛文龍答道:“我大將,任東隅一面,彼不奉詔,豈敢殺我?果奉詔而來,雖多人何益?徒滋猜貳。”說明毛文龍盡管與袁崇煥有矛盾,但他仍然忠于明朝,相信朝廷會從抗清大局出發,公正地解決袁崇煥給他制造的種種困難。反之,如果毛文龍對明廷已不抱任何幻想,確是處心積慮地企圖降清,他便會處處戒備,以防暗算,甚至會利用雙島會面之機,主動將袁除掉。實際他不僅無殺袁之意,而且深盼袁崇煥能與他合作。即使袁不予配合,他仍有信心獨自奮斗。他在被害前夕曾對袁說:“惟我知滅奴孔竅”,“關寧兵馬俱無用,止用東江二三千人,藏云隱霧,一把火遂(逐)了東夷。”此言不量彼己,顯然夸大,但可證明毛文龍直到臨死前仍是堅決抗清的。從毛文龍的一貫表現看,他在內部矛盾尖銳并受到外人挑撥時,思想上一度動搖也許可能,而死皮賴臉,苦苦哀求,屢遭拒絕之后仍一再乞降,則不大可能。第三,從六封來書看,后金對毛文龍乞降的反映極為冷淡,或以歸還使者和遣返滿洲逃人相刁難,或一再無端懷疑毛文龍“欲降之心,未必全真”。這種一再拒降的作法,與后金一貫誘降的政策不符。后金對于一切有意投降的明朝文武官員,從來不計前怨,熱烈歡迎。皇太極即位之初,陷于內外交困境地,其招降明將之心更是如饑似渴。皇太極由于聞聽袁崇煥即將復任,因而對毛文龍要求進行和談的第一書不予理睬,完全可以理解。在皇太極看來,毛文龍顯然并不是最合適的和談對手。但第二書至第七書提出的中心問題根本不是和談,而是乞降。后金對一切乞降者從未拒絕,怎能惟獨拒絕毛文龍?后來事實表明,毛文龍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以及大凌河的祖大壽等人,在走投無路情況下先后降清,清廷均優禮有加,并未刁難。其中祖大壽,不僅殺過皇太極的使者,而且臣降后復逃,但皇太極并不介意,再降時仍一視同仁。可見,毛文龍果真一再乞降,絕不會輕易遭到拒絕。第四,明朝記載,不見有毛文龍私通清朝之說。袁崇煥于崇禎二年六月初五殺害毛文龍之后,羅列十二大斬罪上奏崇禎帝,凡能上綱之事一概囊括,但并未提及毛文龍私通后金致書乞降之事。其第五斬罪為“皮島自開馬市私通外夷。”這里所謂的“私通外夷”,顯然指的就是“自開馬市”。崇禎帝見“私通外夷”并無實據,在朱批中改為“通夷有跡”,語氣大為減輕,而六月十九日上諭兵部暴文龍罪,則根本未提“通夷”二字。查袁崇煥曾一再派遣手下親信徐敷奏等人潛往皮島進行偵察,對皮島情形了如指掌。如果毛文龍確有通敵請降之事,袁崇煥不能不知,更不能不公開揭露,以作為殺害毛文龍的主要借口和為自己辯護的有力證據。第五,從王子登的活動看,毛文龍與皇太極的關系不是越來越親近,而是越來越疏遠。前已述及,與毛文龍第一書同時,王子登附有密信,對毛文龍的情況作進一步的反映。崇禎元年三月毛文龍執送闊科之后,王子登又于三月廿五日再次給皇太極寫密信,解釋毛文龍殺馬通事及執送闊科的原因。但是,從第二書起,王子登再也沒有寫密信來作旁證。而且,來書中也不再提王子登,除第二書一度提到王總兵(即王子登)之外,其他各書均不再提及。實際王子登后來并沒返回后金,而是一直在毛文龍軍中活動。毛文龍被害后,王子登與孔有德等人一起到山東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又一起率眾造反攻陷登州城。付都元帥李久成犧牲,王子登曾代李守城。王子登不僅一直在毛文龍軍中,而且直到崇禎二年上半年還與皇太極有通信聯系。王子登崇禎元年三月廿五日密信的后半部分,記有“劉副將(即劉興祚)去年八月來到島上”,“十月劉副將之弟(即劉興治)等到達島上”,“毛總爺(即毛文龍也從心里高興”等話。考《清實錄》,劉興祚、劉興治兄弟七人先后來皮島的時間為崇禎元年九月初三和十月十五。此外,信中還提及“去年七月”和“去年五月”之事。這里的“去年”也是崇禎元年,因王子登在天啟七年五月和七月還未來皮島。既然以崇禎元年為“去年”,則寫信的時間當然在崇禎二年,而且在毛文龍六月被害之前。據此可以認定,崇禎元年三月廿五日密信的后半部分,是王子登于崇禎二年上半年寫給皇太極的另一封極為重要的密信,被清朝整理檔案的官員將其與崇禎元年三月的密信混抄在一起。然而此信并未與毛文龍第二書至第七書的內容相呼應,亦未為之辯解。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毛文龍的態度確實越來越靠近后金,急于投降而不可得,那么這位肩負“促成停戰議和”重任而來到皮島的王子登,為什么不再寫信予以溝通?第六,將《毛文龍來書》與袁崇煥的書信相比較,亦可看出《毛文龍來書》的虛偽性。袁崇煥于崇禎元年、二年先后兩次與后金議和,《滿文老檔》備載雙方往返書信,并詳書年月日及雙方使者姓名。雙方書信內容緊密銜接,有間必答,互相呼應,故基本可信。而《毛文龍來書》,則只有來書,而不見后金的復信。雙方聯系,有來無往,僅見一面之詞,這在《滿文老檔》記事之中是絕無僅有的。難道后金真的沒有復信?據明朝檔案記載,毛文龍并未隱瞞與后金書信往還之事。他在崇禎二年閏四月十八日題本中寫道:后金“屢次遣人特(持)書請和于職,職亦遺書遏彼。”可見,后金方面并非如第六書所說:“惜前所致之書,竟無一言答報”,而是屢有回音。既然如此,為何《滿文老檔》不載?最大的可能是:現有的《毛文龍來書》已不是原來的真正來書,后金的復信與之無法銜接,如果同時保存,不僅不能進一步印證毛文龍“叛國降敵”之心,反而會暴露了這些乞降書信的虛偽性,因而不能同時并存。根據以上六點,我們初步認為:《滿文老檔》中的毛文龍七封來書,除第一書之外,其他六書可能并非出自毛文龍之手,而是清廷偽造,欲借以行反間之計,誣陷毛文龍。當時明清雙方互搞反間,屢見不鮮。被皇太極派往皮島的王子登,最初曾任后金右城島參將。天命八年(1623)明毛文龍與之通書,被王景隆首告。經議政諸王詳審,識破明方計謀,認為由于王子登“效忠我滿洲,明國不悅,欲蜚言誣謗以殺之。”因此不僅未處罰王子登,反而從參將升為副將,而將“受敵國之言,誣謗無辜”的王景隆擬罪。王子登僥免于死,對后金感恩戴德,誓以死報。這是明行反間未逞之例,下面再舉一基本得逞之例。天啟二年(1622)正月,后金進軍遼西,明廣寧守將孫得功降清。明薊遼經略王在晉遣人入獄索原廣寧巡撫王化貞手書招得功,“多方設計間之,得功為奴所疑。”遂不敘其倡廣寧降將獻城之功,令其仍以原游擊職銜“轄降眾移駐義州。”直至十二年之后才得追敘,“予二等男世爵。”與此同時,后金也不斷地與明朝將領通信,其中真假混淆,似是而非,《毛文龍來書》即是顯著一例。毛文龍第二至第七封來書的偽造者,估計是后金奸細王子登。王子登久駐皮島,與上層交往,熟習內情,具備有利條件。他于崇禎二年上半年寫給皇太極的密信說:“副將我于去年五月四次派回家人,至今杳無音信。”而《滿文老檔》此時并未見以王子登名義送來的任何密信,屢次派遣家人何干?此外,《來書》中的某些思想,如第四書:“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第六書說:“兩國之事成時,不僅送滿洲人,即我亦豈能往他處耶?”這些觀點在王子登的密信中都有反映。王子登極為重視登萊二府的戰略地位,認為“山海關是北京的前門,登萊二府是北京的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