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寒松操禪錄序》輯佚_第1頁
錢謙益《寒松操禪錄序》輯佚_第2頁
錢謙益《寒松操禪錄序》輯佚_第3頁
錢謙益《寒松操禪錄序》輯佚_第4頁
錢謙益《寒松操禪錄序》輯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錢謙益《寒松操禪錄序》輯佚

錢謙益(1582-1664)被稱為“孟齋、老東溪”。江蘇蘇州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古文家和學者,虞山詩派的領袖。黃宗羲《南雷詩歷》卷二《八哀詩·錢宗伯牧齋》稱其“四海宗盟五十年”644。一生著述富贍,有《初學集》一百十卷、《有學集》五十卷、《投筆集》二卷、《苦海集》一卷、《牧齋晚年家乘文》一卷、《錢牧齋先生尺牘》三卷、《牧齋有學集文鈔補遺》不分卷、《有學集文集補遺》三卷、《牧齋外集》二十五卷、《牧齋集補》一卷,錢仲聯先生補輯錢氏佚文名《牧齋集再補》一卷。以上各本經錢仲聯先生整理標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錢牧齋全集》(全八冊),是目前錢謙益詩文集最完備的版本,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底本。但仍有散篇逸出全集之外,碎金片玉,彌足珍貴,當加輯補。一、《寒松操主持者》本簡稱《徑山藏》錢謙益主盟當時文壇,交游廣泛,詩文搜集一時難以窮盡。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康熙刻本《寒松操禪師語錄》561卷首發現錢謙益序文一篇,即《寒松操禪師語錄序》(簡稱錢序),該文不見于《錢牧齋全集》,是其佚文。序文涉及錢謙益的佛學思想和交游。茲將此文迻錄、標點如下,并對其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作一全面考察。寒松操禪師語錄序方今教外別傳之書,流為世間,何啻千萬,識者憂其多而不可程也。余獨以為不然。蓋佳言妙句,并非文字無絲毫意識之可尋,故古之今之金聲玉振,放之彌綸宇宙,收之不存涓滴,千燈千照,皆可以存其心養其性。寒松大師蓋其人矣。師神充氣浩,眼正心空,系洞宗正傳第三十世,瑞老人之冢孫,百和尚之嫡嗣也。屢遷名剎,倒卓烏藤,啟天下之聾聵。其垂手年深,機辨縱橫,云蒸霞變,四方問道者接踵而至。其一言半句,如珠在淵,如寶在山,雖欲隱藏沉痼,詎可得耶?信乎佳言妙句,照世明燈,開人心目,豈小補哉!虞山錢謙益沐手拜撰明末佛教呈現中興之勢,萬歷元年(1573)袁了凡居士倡議募刻線裝本大藏經(方冊藏),后經明代高僧紫柏真可、密藏道開、幻予法本和居士馮夢禎、陸光祖等人積極謀劃,決定采用方冊裝(線裝)代替傳統的佛經裝幀梵夾裝、經折裝。萬歷七年(1579)在五臺山開始雕版,萬歷二十一年(1593)遷至浙江余杭的徑山刻印,在嘉興楞嚴寺流通發行,故名《徑山藏》《嘉興藏》。至康熙末年刻經工作基本結束,但直到乾隆年間仍有補刻。因此藏刻印時間長、主持者眾多,刻經總數至今未有準確數字(1)。該藏主要分正藏、續藏、又續藏三部分,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臺北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處,但“現存的各單位藏的《嘉興藏》沒有一部是全的,現存的種種關于《嘉興藏》的目錄沒有一種是完整無缺的”。1987年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出版了《明版嘉興大藏經》,收錄正、續(包括又續)藏658種,對存世的續藏收羅頗備。續藏部分收錄《寒松操禪師語錄》二十卷,其中第九卷缺。影印時抹去版心上方“支那撰述”四字,蓋影印者覺得該四字含有貶義之故。1990年,臺灣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影印出版的《禪宗叢書》第68冊收錄此書,版心存“支那撰述”四字,但影印所據底本與《明版嘉興大藏經》同。2008年,民族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嘉興藏》全部出齊,“總計378函,2246種,2652冊,收錄經書12000多卷”。其中第334函(又續藏第30函)第1至4冊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版心下方有墨釘,其他行款與《明版嘉興大藏經》本、《禪宗全書》本同。故以上《寒松操禪師語錄》各本均來自同一刻板,唯刷印裝訂時間可能不同而已。《寒松操禪師語錄》撰者為清初曹洞宗名僧寒松智操(1626—1686),名智操,字寒松,別號隱翁。安徽桐城人。父嚴百亨,母王氏。幼遭戰亂,父母皆亡。十八歲出家,順治六年己丑(1649)師從百愚凈斯禪師于湖州弁山龍華寺,由此大徹悟。自順治十七年(1660)起,歷住松江青龍隆福寺(今上海松江區)、常州國山善權寺(在宜興)、安慶白云山香爐寺、安慶嚴山云際寺、常州荊溪安樂院(在宜興)、常州洞山善卷禮庵(在宜興)、湖州弁山龍華寺等。有詩名,與吳偉業、陳維崧、孫默、顧有孝等有往來。有《方外英華》《九峰草》《拈來草》等詩集。《寒松操禪師語錄》當刻成于康熙中葉,智操去世后不久。智操生前曾梓行其師百愚凈斯的全集,附入《嘉興藏》。(2)智操示寂后,其弟子德昊等編次其語錄、機緣問答、偈頌、雜著等,并由眾弟子德費、德賢等備資刊刻,其中后三卷詩集,《方外英華》和《九峰草》皆用吳江藏板,《拈來草》用宜興善卷禮庵藏板,系智操生前已刻。由此匯成《寒松操禪師語錄》二十卷(以下簡稱《語錄》)。書成后,其弟子將其送至嘉興楞嚴寺,隨藏流通,附入《嘉興藏》以光先師。錢謙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錢序只能作于此前。智操于順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三年(1664)間,主要住松江青龍隆福寺,在這期間智操將已撰語錄乞請當時的文壇盟主和佛界白眉撰序,完全有可能,而錢氏致力于弘揚佛教,亦樂為之。《語錄》卷首錢序后有山陰(今紹興)祁熊佳序,祁熊佳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祁序亦作于智操生前。《寒松操禪師語錄序》何以逸出集外,未被收入其文集呢?錢謙益一生四分之三的時間生活于明朝,降清后,內心備受責備,在矛盾和憂患中度過最后二十年。他一生仕宦兩朝,將自己的文集以明清為界一分為二,明朝所作收入《初學集》,于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刻成,入清后所作收入《有學集》,生前未經刻印,康熙十三年(1674)鄒式金編次刊行。入清后,錢謙益受到士林譏刺,由東林領袖一變而成貳臣,中經系獄,年老家衰,入清之作多有未入《有學集》者,在清代即有《牧齋晚年家乘文》《牧齋有學集文鈔補遺》《有學集文集補遺》等補輯其佚文散篇。乾隆四十四年(1779),其著作被列入“悖妄著書人詩文”而遭禁毀。文集至清末宣統年間才由邃漢齋排印出版。《寒松操禪師語錄序》是錢謙益晚年應寒松智操請求而作,序文成后寒松持稿而去,錢氏未留底稿(3),該文遂存于《寒松操禪師語錄》卷首,而不見于《有學集》和相關補遺本。古代名公大家之文集,有自己手定者,有他人編輯者,著述既多,搜羅難備,而今人研究其人其文首先要全面占有材料,才能得出客觀、接近事理本身的結論。以此觀之,輯佚工作乃精確研究之必須,新材料之發現往往能澄清舊說、提出新論。《寒松操禪師語錄序》即是顯著一例。另外,錢謙益與明末清初刻印《嘉興藏》關系密切。他捐資助刻大量經卷,同鄉毛晉汲古閣曾刻大量嘉興藏經,“特別是東塔寺釋道源與錢謙益、戈汕、毛晉等人交往頗深,知識廣博,在崇禎十五至十七年間與毛晉等人合校了一百八十余種經籍”21。錢謙益《有學集》卷四十一《募刻大藏方冊圓滿疏》即為刻印方冊大藏經(《嘉興藏》)而作的疏文,文云:“于乎!是舉也,有四善焉:一曰報佛恩,二曰拯末法,三曰挽劫運,四曰知時節。”1398《初學集》和《有學集》中有諸多佛教典籍的序跋。他曾編《憨山大師夢游全集》,并為之序云:“憨山大師《夢游全集》,嘉興藏函,止刻《法語》五卷。丙申龔孝升入粵,海幢華首和尚得余書,楗椎告眾訪求鼎湖棲壑禪師藏本,曹秋岳諸公繕寫歸吳。謙益手自讎勘,撰次為四十卷。”(《有學集》卷二一)869錢謙益四處訪求憨山德清文集的各種版本,并親自編輯為四十卷,其熱衷佛事可見一斑。為《寒松操禪師語錄》撰序亦在情理之中。錢序所云“瑞老人”指明代高僧瑞白明雪(1584—1641),諱明雪,字瑞白,號入就。安徽桐城人。父楊一舉。系曹洞宗湛然圓澄法嗣。自崇禎二年(1629)起,歷住紹興云門顯圣寺、湖州弁山白雀寺、天臺護國寺、戢山戒珠寺、奉新百丈寺等。有《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十八卷。新文豐出版公司《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6冊《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首陳函輝序云:“瑞白大師為云門湛然大師嫡嗣,溯之洞山為三十二世,溯之達磨為四十二世。”知瑞白明雪是曹洞宗第三十二世。但錢序謂智操是“洞宗正傳第三十世,瑞老人之冢孫,百和尚之嫡嗣也”。由此推之,明雪是曹洞宗第二十八世。“百和尚”指百愚凈斯(1610—1665),諱凈斯,號百愚。河南桐柏人。俗姓谷。十九歲棄家至終南山道林寺,后參瑞白明雪。自順治元年(1644)起,歷住松江青龍隆福寺、嘉定古昭慶寺、湖州弁山龍華寺、越州大能仁寺(在紹興)、紹興云門顯圣寺、杭州皋亭佛日寺、宜興國山善權寺、維揚江都善慶院等。有《百愚禪師語錄》二十卷。《寒松操禪師語錄》卷四云:“住浙江紹興府大能仁寺洞宗正傳第二十九世百愚斯老和尚。”上推亦證明明雪是洞宗第二十八世,下推智操是第三十世。以上考察可知,明雪有曹洞宗第三十二世和第二十八世兩種序次,何以同一人在曹洞宗中有兩種序次?錢序所說當是凈斯和智操所承認之曹洞宗世系,而明雪集中所云世系當屬另一師承所定。可見當時曹洞宗內部分支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法嗣之爭。二、佛教信仰及佛事活動《寒松操禪師語錄序》為研究錢謙益佛教思想和佛教活動提供了新材料,對考察其佛學思想和交游多有裨益。錢謙益出生于佛教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錢世揚勤于佛事,流連寺廟。錢氏祖母卞淑人曾捐資修復破山寺,其云:“山寺之廢而復新也,先君奉王母卞淑人之命,經營草昧,以潰于成。屠長卿寺碑云:‘善女人罄產倡緣,似昔賢之舍宅。’謂王母也。”887他自幼隨父親游覽寺廟、與寺僧交往,對其日后的佛事活動和佛學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錢氏《初學集》卷二九《破山寺志序》云:“余為兒時,每從先君游破山寺。飯罷,絕龍磵上下,激流泉,拾赭石,輒嬉游竟日。長而卒業,壯而縛禪,棲息山中,往往經旬涉月。雖在車馬塵壒、頓踣幽縶之時,燈殘漏轉,風回月落,山阿磵戶,齋鐘粥鼓,未嘗不髣髴在夢想中也。”887《初學集》卷四十二《瑞光寺興造記》云:“余年十五六時,從吾先君之吳門,則主瑞光寺僧藍園遠公。迄今三十余年,先君停舟解裝與遠公逢迎笑言之狀,顯顯然在心目間,每過寺門,輒泫然回車,不忍入也。”1106錢謙益從小受祖母卞氏、父親錢氏奉佛之濡染,對佛教、佛寺有一種親切感,少年時代的記憶在三十年后仍清晰于心,以至于憶及當時情景不禁潸然淚下。可見錢氏家族佛教信仰和佛事活動對他的深遠影響。《牧齋有學集文鈔補遺》之《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蒙鈔緣起論》云:“萬歷己亥之歲,蒙年一十有八,我神宗顯皇帝二十有七年也。帖括之暇,先宮保命閱《首楞嚴經》。中秋之夕,讀眾生業果一章,忽發深省,寥然如涼風振簫,晨鐘扣枕。夜夢至一空堂,世尊南面凝立,眉間白毫相光,昱昱面門。佛身衣袂,皆涌現白光中。旁有人傳呼禮佛,蒙趨進禮拜已,手捧經函,中貯《金剛》《楞嚴》二經,《大學》一書。世尊手取《楞嚴》,壓《金剛》上,仍面命曰:‘世人知持誦《金剛》福德,不知持誦《楞嚴》,福德尤大。’蒙復跪接經函,肅拜而起。既寤,金口圓音,落落在耳。由是憶想隔生,思惟昔夢。染神浹骨,諦信不疑矣。”錢謙益因此夢而對《楞嚴經》非常重視,專門撰述《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蒙鈔》,闡發《楞嚴經》大義。受家族佛教傳統的影響,錢氏一生恭敬佛事,為佛教興盛費盡苦心,由此形成了自己對宗教和世俗關系的獨特看法。錢謙益認為禪宗(教外別傳)典籍對世俗社會大有裨益。明末清初,禪宗興盛,語錄之書流行世間,一些人擔心禪宗泛濫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錢謙益不以為然,《寒松操禪師語錄序》認為(禪宗)佳言妙句:“如珠在淵,如寶在山,雖欲隱藏沉痼,詎可得耶?”他肯定語錄之中有富于哲理的語句,能夠啟人心智,給世俗之人以教益,這種優秀的著述定會流傳世間,為人所賞識。但這并不意味著錢氏完全不憂心語錄之類禪宗典籍的泛濫,《有學集》卷二十一《牧云和尚全集序》云:“余老矣,盤回教海中,目不暇給。諸方語句,堆案塞屋,曾不能寓目。若其機緣交激,箭鋒鞭影,非點胸括膜之人,未能勘辨也,而余何足以知之。”889他對流行世間的諸方語錄置之不讀,以示不屑。《有學集》卷五十《覺浪和尚天界初錄題語》云:“余下根鈍器,衰老失學,每見世間文字及諸方語錄,堆床積案,便眼昏頭暈,不能開卷。每拈懶殘語,那有閑工夫,替俗人拭鼻涕耶?然每于燈殘月落,夢回寱醒,先佛古師,一一染神尅骨,語句影略逗漏,時時落齒牙喉吻中,如小兒弄語時,婆婆和和。有人詰之,茫然不能置答,有掩口一笑耳。”1624對眾多無甚意趣哲思的語錄深惡痛絕,認為有些語錄只能聊作一笑。結合上述兩方面言論,才能準確把握錢謙益對當時禪宗語錄的總體看法。明末清初,社會上流行盲禪、魔禪,錢氏對當時的禪宗末流盲禪、魔禪持強烈批評態度,主張以研讀經典來振興佛教。其《初學集》卷八十六《書金陵舊刻法寶三書后》:“近世魔禪橫行,聾參啞證,瞎棒胡喝,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彼將束之高閣,屏為故紙,而何有于此三書乎?”1798當時的禪宗末流不讀佛經,隨意講法,實乃敗壞佛教,是魔禪,當以法寶三書拯救之。他多次揭露盲禪貽誤百姓的情狀,《有學集》卷四十一《善德寺募修禪堂疏》云:“如上功德,海墨難書。舉要言之,略有其二。一則曰以挽末法也,二則曰以救末劫也。云何為挽末法?大法垂秋,狂瞽交熾。盲禪魔民,彌天障日。不待月光出世,此世界幾成墨穴矣。演若多晨朝覽鏡,迷頭狂走。欲令知本頭不失,非仍以明鏡指之不可。”1406世人多為盲禪所迷誤,“惟此《華嚴》,蠲除宿業”,提倡研讀佛教經典,參悟教法,用廣博的知識,達到對佛教境界的體認。錢氏批評盲禪、魔禪,目的在于振興佛教,其方法是返經重教。《寒松操禪師語錄序》所體現的禪宗語錄有補于世的思想,正是錢謙益禪宗觀的重要基礎,但當時諸多語錄并未富有見地,故眾多無聊語錄和盲禪、魔禪受到他的激烈批評。三、《會飲集》曰:“忠誠,和和和公民在這一歷史時期,不同,元明之時,儒、佛、道三教不斷整合,相互吸納。就佛教來說,明代佛教政策本身包含了以儒統佛理念。錢謙益對此頗有會心,在《初學集》卷二十八《宋文憲公護法錄序》中云:“謙益恭讀高皇帝御集文集,稽首飏言曰:‘天命我祖,統合三教,大哉!蔑以加矣!’已讀故翰林學士承旨文憲宋公集,則又嘆曰:‘嗟乎!夫憲章圣祖者,舍文憲何適矣?圣祖稱佛氏之教,幽贊王綱。開國以來,凡所以裁成輔相,設教佑神,靡不原本一大事因緣。而文憲則見而知之,為能識其大者。《廣薦》之記,《楞伽》《金剛》之敘,通幽明,顯權實,大圣人之作用存焉。’”861該序作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對明太祖統合三教、混一宇內稱賞不已,以具體史實證明佛教可以大作用于世俗。錢氏自幼受家庭影響,接觸佛教,同時和其他士子一樣,接受儒家經國濟世的入世精神的熏陶,儒佛兩種思想從小植入其意識之中。佛教思想本身蘊含了儒家倫理所提倡的“忠孝”觀念,這是錢謙益佛教經世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他多次引用宋代高僧大慧杲禪師的語句來闡發自己的觀點,如《有學集》卷二一《山翁禪師文集序》引宋僧大慧杲禪師語“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876,《有學集》卷二十一《羅浮種上人集序》云“余為木陳山翁序其文集,援引妙喜老人忠君愛國之言,將以諗當世士大夫,如有宋之張德遠子韶者”885。《有學集》卷三十六《華首空隱和尚塔銘》云:“昔者大慧言:‘吾雖方外,忠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洪覺范、鹿門燈公則曰:‘孝于事師,忠于事佛,此洞宗上風也。’……茂忠孝之芽葉。”1273他認為忠孝乃佛性題中之義。《有學集》卷二十二《贈雙白居士序》云:“忠孝,佛性也,忠臣孝子,佛種也。未有忠臣孝子不具佛性者,未有臣不忠子不孝而不斷佛種者。”911錢謙益將“忠孝”與佛性聯系起來,儒、佛以“忠孝”為基礎貫通一體,崇奉佛教可以不棄“忠孝”,儒生可以禮佛,事佛而不忘君國,儒、佛在此合二為一,這一思想給矛盾中的錢謙益以力量和解脫,使他能夠度過入清后的晚年歲月——作為士大夫,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