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_第1頁
清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_第2頁
清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_第3頁
清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_第4頁
清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

虛擬語言在古代被稱為“語言”、“口語”、“幫助語言”、“虛擬語言”和“發語語言”。對中國古代漢語語法中的虛擬語言現象的研究主要屬于“文學附補”,為“解經”服務。到元代出現了語法史上第一部研究漢語虛詞的專著——盧以緯的《助語辭》。清代是我國語言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對虛詞的研究達到高峰,出現了《虛字說》《助字辨略》《經傳釋詞》等一系列虛詞專著。這四部專著在中國古代虛詞研究史上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按何九盈先生的劃分:《助語辭》《虛字說》為修辭派,《助字辨略》《經傳釋詞》為訓詁派。本文將對兩大流派代表作的釋詞方法做細致的研究,從而總結各個流派的釋詞特點及差異,為后來的虛詞研究提供借鑒。一、漢語虛詞著作《助語辭》原名《語助》,盧以緯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漢語虛詞的專著,成書于元泰定元年(1324)。《虛字說》,袁仁林著,成書于盧氏《助語辭》之后近400年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它首次對虛字做了較為明確的界說。(一)“幫助語言”和“虛擬語言”的解釋方法是一致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助語辭》和《虛字說》在訓釋虛詞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一致性,都采用了如下釋詞方法:1.《民道德》第6條“沖突”的內涵在漢語虛詞中,同義詞、近義詞俯拾皆是,它們在意義和用法上存在細微的差別,如果逐一訓釋,不僅繁瑣冗長,而且也不便于讀者分辨其間的細微差別,很難達到釋詞的真正目的。因此二人都采用了類比法,把表示相同語法意義而在具體表達中又有細微差別的詞列歸一條分析其異同,如:《助語辭》41條“嗚呼、吁”:“嗚呼”,嗟嘆之辭,其意重而切。“吁”亦咨嗟之辭,其意稍輕。此皆先嘆息而后發語。按:“嗚呼”和“吁”都是表示感嘆的語氣詞,盧氏將其歸為一條進行比較。認為同是語氣詞,“嗚呼”的感嘆意味更濃厚一些,而“吁”的感嘆意味相對較輕,兩相比較使讀者對二者的用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虛字說》第6條“第、但、獨、特”;“第”字、“但”字、“獨”字、“特”字之聲,皆屬輕轉,不甚與前文批駁,只從言下單抽一處輕輕那轉,猶言別無可說,單只有一件如此也,氣頗輕婉。按:這四個虛詞均為表示限止關系的副詞,意為“僅”、“只”。袁氏根據其共性“皆屬輕轉”將四者收歸一條,列舉共性之后袁氏又指出四字的差異:“‘第、但’二字其氣清揚,其聲尖亮,其情柔坦;‘獨、特’二字皆入聲,其氣專確,其音質實,其情暴起。”于共性之外分析四者的“聲情各異”,從而使讀者對該組虛詞有了更明確的認識。2.義不明確,用法靈活易漢語的虛詞有一部分是從實詞虛化而來的。盧以緯和袁仁林都注意適當地將實詞與虛詞結合起來解釋書中所列虛詞,這種從語義上考察虛詞,解釋虛詞時把虛義和實義聯系起來的釋詞方式,通俗易懂、形象具體,使初學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意義不明確、用法靈活多變的虛詞,如:《助語辭》25條“蓋、大抵”:發語之端用一“蓋”字,即是“大凡”之意。欲作語之時,將道理一平普看,卻議論此事。……“蓋”者,同在于所覆之中;“大抵”者,同及于所至之處。亦如“大概”則用概于斗觥之面,坦然一平……按:“蓋、大抵”都有“大概”之意,盧氏追溯到“‘蓋’者,同在于所覆之中,‘大抵’者,同及于所至之處”,都表示普遍地說,將道理一平普看。《虛字說》27條“嘗”:蓋“嘗”字本嘗物之嘗,口中曾物,不過約取微及,與大嚼不同。故今虛用,亦謂略曾如此。按:把表示“曾經”義的副詞“嘗”與“嘗物”義的動詞“嘗”聯系起來,“口中嘗物”雖是“約取微及”,但“嘗”的動作也已發生過,可與“嘗”的“曾經”義聯系起來。3.固字用“固”的語義所謂的語境法就是指從上下文入手,聯系虛詞所處的位置來解釋其義。漢語是孤立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詞的詞性、用法、意義往往要通過語境來判別。盧以緯和袁仁林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如:《助語辭》第6條“而”:是句中轉折,帶此聲而成文見意。句首有“而”字,亦是承上文轉說下意。句末有“而”字,卻是詠嘆之助聲,與“兮”字相類。“偏其反而!”“俟我于著乎而!”按:盧以緯據“而”在句中所處的不同位置解釋了“而”的具體意義,“而”在句中和句首是表轉折意的連詞,處在句末則為表感嘆意義的語氣詞。可見位置不同,意義和詞性也有所差別。《虛字說》第28條“固”:“固”字不脫“本來實然”四字意。有正用,有跌宕用,不論正說跌說,俱不外本來實然意。其正說者,直指其本來通體誠實;其跌說者,嫌于舉一而廢一,故先言其本來實然如此,輕輕揭過,然后另說,務使兩邊俱到,而低昂自見,此為跌宕語。用為揭過辭者何也?蓋天地間成功者退,既是原來實然,自帶有揭過意,又后世語多借勢,借其口稱實然者宕入下文,而于本句早已輕推暗卷,此語言之勢也。按:籠統地講副詞“固”有“本來實然”的意思,即表示“情況原來如此”或“情況確實如此”。袁氏根據“固”在語句中所處的位置及上下文意將其用法具體分為兩類:正用、跌宕用。其中跌宕用又根據語境分為兩類:一類表示此句所說事實確實應該承認,同時后一句所說的事實也應該承認,兩句的意思相對而不矛盾;而作為揭過辭的“固”字前后兩項有明顯的轉折或互相矛盾。袁氏根據語境將“固”的用法講解得十分詳細,便于讀者掌握。4.語氣詞的微差別《助語辭》和《虛字說》都注重從語氣神情入手探索虛詞,申小龍(1995:64)曾說:“無論從虛詞的產生還是從虛詞的實際應用看,典型的漢語虛詞都同語句聲氣有關。”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到二者都較多地從聲氣的角度入手訓釋虛詞或辨析相同、相近虛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如:《助語辭》第1條“也、矣、焉”:是句意結絕處。“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揚。發聲不同,意亦自別。按:通過表達語氣的不同來分析三個語氣詞之間的異同。“也、矣、焉”都可以作為句末語氣詞。“也”用于判斷句的結尾,語氣平緩;“矣”用于敘述句的結尾,表示一種直陳的語氣,即“意直”,而“焉”作為純粹語氣詞,一般表示一種引人注意的語氣,即“意揚”。《虛字說》第9條“乎、與、耶”:“乎”字、“與”字、“耶”字之聲,均屬平拖長曳,疑活未定。論其分界不同處,“乎”字氣足,“與”字氣嫩,“耶”字氣更柔婉。按:“乎、與、耶”三字均為疑問語氣詞,但三者又有細微的不同,即“‘乎’字氣足”,就是語氣重一些,表示純粹的疑問;“‘與’字氣嫩”,指語氣輕一些;“‘耶’字氣更柔婉”,指語氣不那么直接、強烈,較之“與”字更輕一些,口氣比較緩和。(二)直接訓釋虛詞的方法較多在雖然《助語辭》和《虛字說》主要的釋詞方法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間仍然存在一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雖然《助語辭》和《虛字說》都注重從聲氣入手探索虛詞的用法,但可以明顯看到《虛字說》在釋詞上更加注重通過聲氣來解釋虛詞,袁仁林已自覺將聲氣作為一種釋詞手段并形成了自己的“神情聲氣說”理論。“神情聲氣說”作為《虛字說》釋詞的一種指導方法,全書約有一半虛詞釋詞時依據這種學說;而《助語辭》雖也從聲氣角度入手解釋虛詞,但并未將其作為主要手段,全書只有一小部分采用此法。此外《虛字說》還嘗試從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入手分析虛詞,如對“乎、與、耶”的分析。雖然由于時代及自身的局限,袁氏在釋詞時出現了不少錯誤,但其畢竟做了大膽的嘗試;盧以緯的《助語辭》中并未涉及這一方法。2.《助語辭》中大量使用了直接訓釋虛詞詞義的方法,《虛字說》則很少用到,如:《助語辭》第7條“則”:此是因有上意發下語。第9條“故”:有所因而然。《檀弓》言“何居”,“居”亦故也。或有在句末者,其意亦謂因由為此。由此可以看出,《助語辭》仍保留著“逐字為訓”的訓詁痕跡,但《虛字說》中卻很少運用此法,更加注意從辭章學的角度訓釋虛詞。3.《助語辭》采用了以俗說雅的釋詞方法,非常嫻熟地運用當時俗語進行訓釋,這也成為其在釋詞上的一大特色。《助語辭》詞目66個,直接用俗語訓釋的有20個,約占總數的1/3,如:第11條“故曰”:乃是先曾有此語,今舉而說之,俗語“所以說道”。第12條“亦”:是俗語“也”字之意。“不亦說乎”謂莫不也有喜悅處么。但“也”意緩,“亦”意頗切。盧氏在當時的口頭俗語與書面語間建立了相應的對應關系,便于讀者學習,而《虛字說》中卻很少使用這種方法。其釋詞的語言雖也為淺近的文言,但較之《助語辭》則顯得更為書面化和規范化。4.《助語辭》和《虛字說》都注重根據虛詞在上下文中所處的具體位置來解釋虛詞,但二者在釋義上仍存在些差異,以“夫”為例:《助語辭》第26條“夫”:“夫”字在句首者為發語之端。……在句末者,為句絕之余聲,亦意婉而聲衍。《虛字說》第1條“夫”:“夫”字之氣,清浮平著……有一段鋪開扶起、敷布回翔意。厥用五:用以劈頭發語者……用以承頂上文者……用以離前文開說者……用為語已辭者,意有所見而拖其氣以盤旋之,有無限虛空唱嘆意。從大的分類來說,盧以緯和袁仁林對“夫”做句末語氣詞用的解釋基本一致,而對句首語氣詞的解釋,袁氏又細分為三點:“劈頭發語”、“承頂上文”和“離前文開說”,對句首語氣詞的用法進行了更加細致、翔實的說明。可見較之《助語辭》,《虛字說》的釋義更全面、表述更準確。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虛字說》基本上沿襲了《助語辭》的釋詞方式。《助語辭》作為第一部文言虛詞專著,由于處于草創階段,所能借鑒的資料畢竟有限,仍然受到傳統訓詁學“逐字為訓”的影響,注重對虛詞詞義的解釋,其解釋留有訓詁上“就字論字”的“字本位”痕跡。后起的《虛字說》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改觀,它主要從表達功能、語境方面分析虛詞,并注重分析其用法。總的來說,二者初步確立了修辭派的虛詞研究風格。二、訓練派的代表人物是《輔助語言的識別》和《經典方劑的解釋》如果說《虛字說》是在繼承《助語辭》的基礎上進行深化、擴展的話,那么后出的《助字辨略》《經傳釋詞》則已脫胎換骨,與二書有著明顯的差異。(一)劉氏的《助字辨略》的虛詞意義《助字辨略》成書于康熙五十年(1711),劉淇著。該書繼承了前人的傳統,進一步對聲氣做了細致的分析,著重對虛詞情態和作用進行分析研究。劉淇在傳統的虛詞訓釋方法的基礎上,開始采用辭例式的研究方法,即從大量書證中排比歸納出虛詞的意義,此外劉氏注意了訓釋的科學性,他在該書《自序》中說:“其訓釋之例凡六:曰正訓、曰反訓、曰通訓、曰借訓、曰互訓、曰轉訓。”這幾種方法都是從解詞的方法來說的,都屬于訓詁學上的義訓,即直陳語義。《助字辨略》在釋詞中還利用了聲訓,即以聲音為線索推求虛詞的意義和方法。作為用訓詁學的方法來解釋虛詞意義的重要著作,《助字辨略》是由修辭派到訓詁派的過渡,兼具兩派的特點。而訓詁派的另一代表作《經傳釋詞》則與《助語辭》和《虛字說》迥然不同,下文將著重闡述其釋詞方式。(二)清代學者王引之著《經傳釋詞》(以下簡稱《釋詞》)成書于嘉慶三年(1798),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著。由于王引之幼承家學,音韻、訓詁造詣頗深,又具有一定的語法觀念,因此《釋詞》特色顯著。1.“因聲求義”的訓方法因聲求義,又稱聲訓,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訓釋詞義。王引之深諳“就古音以求古義”的訓詁方法,他把以古音為線索推求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作為虛詞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貫徹始終,因此“因聲求義”的例子在《釋詞》中俯拾皆是。(1)根據音轉來解釋虛詞,如下所示卷一第4條“由、猶、攸”:《廣雅》曰:“由,以,用也。”由,以,用一聲之轉,而語詞之用亦然。字或作“猶”,或作“攸”,其義一也。(2)根據“同音詞”卷一第4條“由、猶、攸”:“猶、攸”二字與“由”同聲相通,皆語詞之“用”也。(3)音韻學在盧氏《釋詞》《助語辭》和《虛字說》中的應用卷四第5條“盍、概、闔”:“盍”為“何不”而又為“何”,“曷”為“何”而又為“何不”,聲近而義通也。清代的古音學到乾嘉時代達到高峰,王引之在《釋詞》中以聲音貫通,“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使讀者渙然冰釋,而《助語辭》和《虛字說》在這方面則相形見絀。《助語辭》成書于元代,古音研究上“葉音通轉說”仍占主導地位,音韻學并不發達,因此盧氏書中幾乎沒有運用音韻學的方法。袁氏《虛字說》成書于康熙年間,古音學仍處于草創階段,音韻學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袁氏也沒有運用此法,二者只是簡單地從聲氣的角度考察虛詞。2.直之“孝乎”所謂排比歸納語言材料是指將同一部或不同書中相同類型的句子排比在一起,加以對照比較,從而求得對某一詞語的確切訓釋。在《釋詞》中排比歸納的佳例時時可見,如:卷六第11條“直”:直,猶特也,但也。《禮記·祭義》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戰國策·齊策》:“衍非有怨于儀,直所為國者不同耳。”王氏擅長考據,錢熙祚在該書的“跋”語中指出,王氏在證成其說時,往往能夠“歷引九經三傳,以及周秦西漢之書,引申觸類,務以推明隱義”。上例中,王引之引用了大量典籍中的例句,引例完整且都注明了出處。而《助語辭》和《虛字說》引例較少,很多條目都無例可證,有例證的也大多不完整且沒有注明出處,其論證好似無根之談,缺乏說服力。3.語境法所訓“夫”、“固”和“心社區”利用語言環境,即利用上下文來確定詞義。《釋詞》由于能夠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考察虛詞、“依文作解”,因而所論多能合乎古人的“立言之意”,如:卷二第6條“焉”:焉,猶乎也。《詩·杕杜》曰:“嗟行之人,胡不比焉?”《儀禮·喪服傳》曰:“野人曰:‘父母何算焉?’”……焉,猶是也。《詩·防有鵲巢》曰:誰侜予美,心焉忉忉。”《助語辭》和《虛字說》也采用了語境法來訓釋虛詞,如前文所舉“夫”、“固”兩例,三者相較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三者均把虛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訓釋,但仍可以看出三者著重點的不同。《助語辭》和《虛字說》側重于從辭章學的角度,講解虛詞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用法及這些用法所表達的語法意義,而《釋詞》則側重于從具體的語句中歸納出虛詞的不同義項,其重點仍在釋義上,具有濃厚的訓詁色彩。4.“觸類”之“斯善式古訓者”王引之在《釋詞·自序》中認為,虛詞“散見于經傳者,皆可例而知,觸類長之,斯善式古訓者也”。王氏通過比較來訓釋虛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互文”、“對文”的運用古人作文,往往采用一些結構對稱的句式,以增強行文的美感,因此處在相同結構中的相應位置上的兩個詞其意義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即所謂的“互文”、“對文”。王引之便運用“互文”、“對文”這一特點來訓釋虛詞,如:卷三第2條“云、員”:家大人曰:“云,猶有也。……文二年《公羊傳》曰:“大旱之日短而云災,故以災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云災”與“無災”對文,是“云”為“有”也。(2)“與”字含義“正”所謂“異文”,是指同一句話中的某個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換用另一個字,這兩個不同的字往往意義相同,因而可以由一個字的意義推知另一個字的意義,《釋詞》應用了此法,如:卷一第1條“與”:《論語·陽貨》:“鄙人可與事君也與哉。”言不可以事君也。顏師古《匡謬正俗》曰:“孔子曰:‘鄙夫可以事君也與哉!”’李善注《文選·東京賦》曰:“《論語》曰:‘鄙夫不可以事君。’”變“與”言“以”,正與經旨相合。按:《匡謬正俗》和《文選注》對《論語·陽貨》中“鄙人可與事君也與哉”的引文只一字之差,王氏據此判斷“與”、“以”同義。(3)“皆”、“吾”音近義同卷三第1條“惟、唯、維、雖”:《詩·抑》:“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言女惟湛樂從也。《書·無逸》:“惟耽樂之從。”文義正與此同。按:王氏通過比較發現“雖”、“惟”音近義同,當為同一詞語。王氏通過比較結構對稱的句式和結構類似的句式來確定虛詞意義的方法已初步具有現代語法學的思想,這是盧書、袁書所欠缺者。另外王氏作為杰出的訓詁學家,能自如地通過校勘異文求證,而盧以緯和袁仁林不論是時代還是自身的語言學修養都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因此盧書、袁書中沒有使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