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感覺器感覺器是由感受器及其輔助裝置共同組成的,又稱感官。感受器是感覺神經未稍的特殊結構,它能接受機體內、外環境各種特定的刺激并把刺激的能量轉化為神經沖動,經感覺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達到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從而產生各種感覺。根據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的來源分為三類:?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膚、粘膜、眼和耳內,接受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如觸壓、溫、光、聲等刺激。?內感受器分布在內臟和血管壁等處,接受刺激于這些器官的物理和化學因素,如壓力、溫度、滲透壓、離子及化合物濃度等。?本體感受器分布于肌、肌腱、關節和內耳等處,接受軀體運動,肌張力和頭部位置改變等刺激。感覺器的構造繁簡不一,有的感受器結構很簡單,如皮膚內感受痛覺的僅為感覺神經的游離神經未稍;有的則較復雜,在感覺神經未稍外,包有數層結締組織的被囊,形成有被囊的神經未稍,如接受觸、壓等刺激的觸覺小體,環層小體;有的則更為復雜,除神經未稍外還具有各種對感受器起保護和使感受器的功能充分發揮的輔助裝置。例如,視覺器官就不單指光感受器,還包括折光系統等其它眼內結構。人體的感覺器主要有視器、前庭蝸器、嗅器、味器等。本章只敘述視器和前庭蝸器。第頁第一節眼視器能夠感受可見光波的刺激由眼球和眼副器兩部分組成。一、眼球眼球為視器的主要部分,近似球形,位于眶內,后方借視神經連于間腦。眼球前面的正中點稱前極,后面的正中點稱后極,前后極的連線稱眼軸。通過瞳孔的中央到視網膜中央凹的連線稱視軸。視軸與眼軸成銳角交叉。憑借眼軸的中點在眼球表面做一環形的線稱中緯線(或赤道)。眼球由周圍的眼球壁和內部的折光裝置構成。(一)眼球壁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內膜三層1?外膜(又稱纖維膜)外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厚而堅韌,具有維持眼球形態和保護眼球內部結構的作用。可分為角膜和鞏膜兩部分。(1) 角膜占外膜的前1/6,致密透明,曲度較大,有折光作用,角膜內無血管但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未梢,故角膜的感覺十分敏銳。(2) 鞏膜占外膜的后5/6,呈乳白色,不透明,前緣接角膜,后部與視神經硬膜鞘相連。鞏膜與角膜交界處深部有一環形小管稱鞏膜靜脈竇,是房水流出的通道。2?中膜(又稱眼球血管膜或葡萄膜)在外膜的內面,含豐富的血管,神經和色素細胞,呈棕黑色,故又稱色素膜,可供給眼球營養,并有隔光的作用。中膜由前向后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1) 虹膜位于中膜最前部,呈環形,冠狀位。中央有一圓形的孔稱瞳孔,其孔徑大小隨光線強弱和物體距離遠近不同而改變。虹膜把角膜和玻璃體之間的腔隙分成較大的眼前房和較小的眼后房,二者借瞳孔相通。在前房內,虹膜和角膜交界處構成虹膜角膜角,又稱前房角。虹膜內有兩種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種位于近瞳孔周緣呈環形排列,稱瞳孔括約肌;另一種由瞳孔向周圍呈放射狀排列,稱瞳孔開大肌,它們分別縮小和開大瞳孔。在弱光下或看遠方物體時瞳孔開大,在強光下或看近距離物體時,瞳孔縮小,以此調節進入眼球光線的多少。在活體,透過角膜可見虹膜和瞳孔。虹膜的顏色依所含色素的多少而定,因種族或個體而異,表現為黑、棕、藍和灰色等。黃種人的虹膜多呈棕色。(2) 睫狀體位于鞏膜與角膜移行部的內面,前接虹膜,是中膜最肥厚的部分,在眼球的矢狀面上呈三角形,中膜的前部有向內面突出呈放射狀排列的皺襞稱睫狀突。后部內面較平坦,稱睫狀環。睫狀體實質內有平滑肌稱睫狀肌,以其纖維排列方向不同,有放射狀和環狀兩種。其作用在于調節晶狀體的曲度,使所看物體成像清晰。(3)脈絡膜位于睫狀體后方,占中膜的后2/3。為柔軟的薄膜,后方有視神經穿過,外與鞏膜疏松結合,內面緊貼視網膜的色素層。其功能是輸送營養物質,并吸收眼內分散的光線以免拔亂視覺。3?內膜(又稱視網膜)內膜在中膜的內面,分二層。外層為色素上皮層,由含大量色素的單層細胞組成。內層結構復雜,含有感覺細胞等多種神經細胞。兩層連接疏松,病理情況下兩層脫離即視網膜剝離癥。視網膜從前向后可分為三部分:即視網膜虹膜部、視網膜睫狀體部和視網膜視部。前兩部分無感光作用,故又稱視網膜盲部。視網膜前部薄、后部較厚。在后部內面相當于眼球后極偏內側視神經的起始部,可見一白色圓盤形隆起稱視神經盤(又稱視神經乳頭)。此處無感光細胞,不能感光,故稱盲點。視網膜中央動、靜脈即由此穿行。在視神經盤的顳側稍下方約3.5mm處(或兩個盤直經距離)有一黃色的小區稱黃斑,黃斑的中央凹陷處稱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銳的部位,也是辨色最敏銳的部位。這些結構在活體用眼底鏡檢查時可見到。視網膜視部的內層含有三層神經細胞;由外向內依次為視細胞、雙極細胞和節細胞。(1) 視細胞是感光的細胞,也可認為是視覺的感光器,分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兩種。視桿細胞能感受弱光,不能辨色;視錐細胞有感受強光和辨色的能力。黃斑處僅有視錐細胞而無視桿等其它細胞,故此處視覺最靈敏,也是視網膜最薄的部分。(2) 雙極細胞是傳入神經元,其樹突與視細胞聯系,軸突與節細胞聯系。(3)節細胞其樹突與雙極細胞聯系,軸突沿視網膜內面向后匯集成視神經盤,穿出鞏膜,構成視神經。(二)、眼球內容物:眼球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這些結構和角膜一樣都無色透明而無血管分布,具有折光作用,它們和角膜合稱為折光裝置,能使所視物體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1、 房水房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在眼房內。由睫狀體產生后經眼球后房、瞳孔到眼前房,然后再由虹膜角膜角入鞏膜靜脈竇,最后流入眼靜脈。房水的正常循環有維持眼內壓、輸送營養物質營養角膜和晶狀體的功能。若房水回流受阻(如虹膜與晶狀體粘連;或虹膜角膜角狹窄),則引起眼內壓增高,壓迫視網膜,致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臨床上稱為青光眼。2、 晶狀體晶狀體位于虹膜與玻璃體之間,形似雙凸透鏡,后面較前面隆凸;無色透明而富有彈性,不合血管和神經。晶狀體表面包有高度彈性薄而透明的膜,叫晶狀體囊。晶狀體周圍部較軟稱晶狀體皮質,中央部較硬稱晶狀體核。晶狀體周緣借排列細密的纖維狀結構組成的睫狀小帶連于睫狀突上。晶狀體的曲度可隨睫狀肌舒縮而改變。看近物時由于睫狀肌收縮,使睫狀體向晶狀體移位,睫狀小帶放松,晶狀體借本身的彈性而變厚,變凸,特別是前面的曲度加大,折光力增強,曲光率加大,使物象能聚焦于視網膜上。看遠物時,與此相反,睫狀肌舒張,睫狀小帶緊張,使晶狀體變扁,折光力減弱,曲光率減小。晶狀體的上述調節作用能使所看物體恰好在視網膜形成清晰的物象。隨著年令的增長,晶狀體逐漸萎縮,眼的調節功能減退,從而出現老視(俗稱老花眼。)晶狀體若因疾病如創傷、代謝等原因而變混濁,影響視力,則稱為白內障。3、玻璃體玻璃體是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表面覆有玻璃體囊。它充滿于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除有折光作用外,尚有支撐視網膜的作用。若玻璃體發生混濁,可影響視力。若支撐作用減弱,可導致視網膜剝離)二、眼副器眼副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和眶內結締組織性結構等,對眼球起保護、運動和支持作用。(一)、眼瞼眼瞼分上瞼和下瞼,位于眼球前方為保護眼球的屏障。上、下瞼之間的裂隙稱瞼裂。瞼裂的內、外側端分別稱內眥和外眥。內眥呈純圓形,外眥較銳。眼瞼的游離緣稱瞼緣。眼瞼的前緣有向外生長的睫毛。睫毛根部的皮脂腺稱睫毛腺,此腺的急性炎癥即麥粒腫。眼瞼的后緣有瞼板腺的開口。近上、下瞼緣內側端各有一小突起,突起的頂部有一小孔稱淚點,是淚小管的入口。眼瞼的構造從外向內依次由皮膚、皮下組織、肌層、瞼板和瞼結膜構成。眼瞼的皮膚細薄,皮下組織疏松缺乏脂肪組織,故可因積水或出血而腫脹。肌層主要為眼輪匝肌和上瞼提肌。眼輪匝肌收縮使瞼裂閉合。上瞼提肌以寬闊的腱膜止于眼瞼上部可提起上瞼。瞼板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呈半月形,硬如軟骨,是眼瞼的支架。上、下瞼板內有許多分支變形的皮脂腺稱瞼板腺,與瞼緣成垂直排列,其導管開口于眼瞼的后緣。瞼板腺分泌油樣液體,有潤滑瞼緣,防止淚液外流的作用。瞼板腺被阻塞時,形成瞼極腺囊腫,亦稱霰粒腫。瞼結膜緊貼于瞼板后面。(二)、結膜結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富有血管的光滑粘膜。可分為兩部:覆蓋在眼瞼內面的部分稱瞼結膜;被覆在鞏膜前面的部分稱球結膜。上、下瞼結膜與球結膜互相移行,其反折處分別構成結膜上穹和結膜下穹。當眼瞼閉合時,全部結膜連同它們圍成的腔隙稱結膜囊,通過瞼裂與外界相通。滴眼藥即注入于此。沙眼和結膜炎是結膜的常見疾病。(三)、淚器淚器由淚腺和淚道組成淚腺淚腺位于眶上壁外側部的淚腺窩內,有10-20條排泄小管開口于結膜上穹的外側部。淚腺不斷地分泌淚液,淚腺分泌的淚液借眨眼涂抹于眼球的表面,多余的流向內眥處,經淚點入淚小管。2?淚道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1、淚小管淚小管在眼瞼的皮下,起自淚點,分為上、下淚小管。最初先分別升降近垂直走行,然后呈水平方向轉向內側,兩者匯合后開口于淚囊。(2) 淚囊位于眼眶內側壁的淚囊窩內,為一膜性囊。上部為盲端,下部移行于鼻淚管。淚液濕潤眼球表面,防止角膜干燥,沖洗微塵。此外淚液中含溶菌酶,有殺菌作用。(3) 鼻淚管為膜性管道。鼻淚管上部包埋于骨性鼻淚管中,與骨膜緊密結合;下部在鼻腔外側壁粘膜深面,末端開口于下鼻道的外側壁。(四)眼球外肌包括六條運動眼球的肌和一條提上瞼的肌,都是骨骼肌,統稱為視器的運動裝置。運動眼球的6條肌肉,即4條直肌和2條斜肌。直肌為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它們都起自視神經管周圍的總腱環,各肌向前,在眼球中緯線的前方,分另止于鞏膜的上、下、內側和外側。上直肌在上瞼提肌的下面,眼球的上方,使眼球前極轉向上內方。下直肌在眼球的下側,使瞳孔轉向下內側。內直肌在眼球的內側使眼球前極轉向內側。外直肌在眼球的外側,使眼球前極轉向外側。2條斜肌即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斜肌起自視神經管的總腱環,位于上直肌和內直肌之間,經細腱通過附于眶內側壁前上方的纖維滑車,然后轉向后外,在上直肌的下方止于眼球中緯線后外方,使眼球前極轉向下外方。下斜肌起自眶下壁的內側近前緣處,斜向后外行于下直肌與眶下壁之間,止于眼球下面中緯線之后,使眼球前極轉向上外方。眼球的正常運動即由上述這六條肌協同完成。如仰視時,必須兩側上直肌(向上內)和下斜肌(向上外)同時收縮。側視是一側的外直肌和另一側的內直肌同時收縮;兩眼聚視中線(聚合)時,則必須兩眼的內直肌同時收縮方可。眼肌中還有一條上瞼提肌,起自視神經管上壁,向前止于上臉,作用為提上瞼,開大瞼裂。眼球、眼肌和淚器并未充滿眶腔,其間的間隙填充大量的脂肪組織,稱眶脂體。三、眼的血管(一)眼的動脈眼球和眶內結構皆由眼動脈供給營養。眼動脈發自頸內動脈,與神經一起經視神經管入眶,在眶內分支供應眼球、眼球外肌、淚腺及額部皮膚等處。其中重要的分支為視網膜中央動脈。它在眼球后方穿入視神經內,前行至視神經盤處穿出,分為上、下兩支,再各分為兩支,形成視網膜鼻側上、下小動脈與視網膜顳側上、下小動脈,營養視網膜內層。臨床上用眼底鏡可直接觀察此動脈,以幫助診斷諸如動脈硬化及某些顱內病變。(二)眼的靜脈眼球的靜脈主要有視網膜中央靜脈和渦靜脈。)視網膜中央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收集視網膜回流的血液,注入眼上靜脈;渦靜脈位于眼球壁血管膜的外層,有4—6條,收集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的靜脈血,在眼球后部穿出鞏膜,注入眼上、下靜脈。眼上靜脈和眼下靜脈均起自眶的前內側部,收集與眼動脈分支伴行的靜脈。眼靜脈向后匯入海綿竇,前方與內眥靜脈相吻合,因無靜脈瓣,故面部感染可經眼靜脈侵入顱內。第二節耳前庭蝸器(位聽器)包括前庭器和聽器兩部。這兩部分的機能雖然不同,但結構上關系密切不可分割。位聽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內耳是接受聲波和位覺刺激的感受器。外耳和中耳是傳導聲波的裝置。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1、耳廓位于頭部兩側,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耳廓的上方大部以彈性軟骨為支架,外覆皮膚,皮下組織很少,但血管神經豐富;下方的小部內無軟骨,僅含結締組織和脂肪,名為耳垂,是臨床常用的采血部位。2、外耳道外耳道是自外耳門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長約2.0?2.5cm。其外1/3為軟骨部,是耳廓軟骨的延續;內2/3為骨部,是為顳骨所成。兩部交界較狹窄。外耳道是一彎曲的管道,從外向內其方向是先向前上,次稍向后,然后再向前下。外耳道軟骨部有可動性,作外耳道檢查時,向后上方牽拉耳廓,即可拉直外耳道,觀察鼓膜。嬰兒外耳道骨部和軟骨部發育未完全,故外道短而狹窄,其鼓膜的位置較近水平,故檢查鼓膜時,須將耳廓向后下方牽拉。外耳道的皮膚較薄,皮下組織稀少,與軟骨膜和骨膜附著甚緊,故炎性腫脹時常疼痛劇烈。外耳道的皮膚除含有毛囊、皮脂腺外,還含有耵聹腺,能分泌耵聹,干燥后可結痂成塊,可因下頜關節的運動而向外脫落。如凝結成塊阻塞外耳道,則稱耵聹栓塞,可妨礙聽力。3、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底與鼓室之間,為橢圓形半透明膜。鼓膜在外耳道底呈傾斜位。其外側面向前、向下、向外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及下壁較長。鼓膜的邊緣附著于顳骨上,其中心向內凹陷,為錘骨柄末端附著處,稱鼓膜臍。由鼓膜臍沿錘骨柄向上可見有錘骨前襞和錘骨后襞。在兩皺襞之間,鼓膜上1/4的三角形區為松馳部,薄而松馳,在活體呈淡紅色。鼓膜的下V4稱為緊張部,堅實緊張,呈灰白色,在活體檢查鼓膜時,可見鼓膜臍的前下方有三角形反光區稱光錐。當鼓膜內陷時,此光錐可變形或消失。二、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1、鼓室鼓室是顳骨巖部內的一個不規則含氣小腔,位于鼓膜與內耳之間,向前經咽鼓管通咽,向后借乳突竇通乳突小房,鼓室內有聽小骨、聽小骨肌,鼓室內面均覆有粘膜。鼓室有六個壁;(1)上壁是蓋壁,即鼓室蓋,為分隔鼓室與顱中窩的薄骨板。因此鼓室炎癥可侵入顱內。(2)下壁為頸靜脈壁,是分隔鼓室和頸內靜脈起始部的薄層骨板。(3) 前壁為頸動脈壁,即頸動脈管的后壁。此壁上方有咽鼓管的開口。(4) 后壁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竇的開口,由此向后連于乳突小房。開口稍下方有一錐形突起,叫錐隆起,內藏鐙骨肌。(5) 外側壁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構成。(6) 內側壁為迷路壁,由內耳迷路的外側壁構成,此壁中部隆起稱岬,岬的后上方有卵圓形的孔洞,稱前庭窗,為鐙骨底封閉。岬的后下方有圓形的孔,稱蝸窗,在活體有膜封閉,稱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弓形隆起,稱面神經管凸。管內有面神經通過。面神經管凸的骨壁甚薄,甚或缺如,在中耳炎癥或施行中耳內手術時易侵及面神經,而造成面神經麻痹。聽小骨鼓室內有三塊聽小骨,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錘骨、鉆骨和鐙骨。錘骨形如小錘,有一頭和一柄,柄附于鼓膜,頭與鉆骨體形成關節。鉆骨有一體和長短兩腳,體與鉆骨頭相關節,長腳與鐙骨頭形成關節。鐙骨形如馬蹬,分頭和前、后兩腳及底,頭與鉆骨長腳相關節。鐙骨底借環狀的韌帶連于前庭窗邊緣,封閉該窗。三個聽小骨連同其間的關節構成聽小骨鏈,并連于鼓膜和前庭窗之間。三個聽小骨似一曲折的杠桿系統,當聲波振動鼓膜時,三個聽小骨的連續運動使鐙骨底在前庭窗上來回擺動,將聲波的振動傳入內耳。2、咽鼓管咽鼓管是連通鼻咽與鼓室的管道。近鼓室的1/3為鼓部,近鼻咽的2/3為軟骨部。其內面均覆以粘膜。平時此管在咽部的開口處于閉合狀態,當吞咽或呵欠時則開放,空氣經咽鼓管進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內外壓力的平衡,利于鼓膜的振動。幼兒咽鼓管短而平直,管腔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3、乳突小房乳L突小房為顳骨乳突內的許多含氣小腔,它們互相通連,向前上經乳突竇通鼓室,乳突小房和乳突竇壁內均襯以粘膜,且與鼓室粘膜相延續,因此中耳炎可向后蔓延至乳突竇和乳突小房。二、內耳(迷路)內耳位于顳骨巖部內,介于鼓室與內耳道之間。它由構造復雜的彎曲管道組成,故又稱迷路,是位、聽覺感受器的所在部位。迷路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內,兩者之間有一定間隙,隙內充滿外淋巴,膜迷路內含有內淋巴,內外淋巴互不相通。(一)、骨迷路骨迷路是骨密質構成的管道,由后外向前內分別為骨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它們互相通連,沿顳骨巖部長軸排列。?前庭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為一不規則的腔隙,內藏膜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前庭的后部有五個小孔通三個半規管,前部有一大孔,通連耳蝸。前庭的外側壁即鼓室的內側壁,有前庭窗,內側壁是內耳道的底,有神經穿行。?骨半規管骨半規管為三個C形的互相垂直排列的小管。按其位置可分為前骨半規管、后骨半規管和外骨半規管,每管都有兩腳;一腳因有膨大的骨壺腹稱壺腹骨腳,一腳不膨大稱單骨腳。前骨半規管和后骨半規管的單骨腳,合成一個總骨腳,因此三個骨半規管以五個孔開口于前庭。?耳蝸耳蝸形似蝸牛殼,位于前庭的前方。蝸底朝向后內(即內耳道底);尖端朝向前外,稱做蝸頂。耳蝸的中央是骨松質組成的蝸軸,呈水平位圓錐形,有血管神經穿行其間。耳蝸實為骨性的蝸螺旋管環繞蝸軸約兩圈半構成,蝸螺旋管起于前庭,以盲端終于蝸頂。其底圈相當于鼓室內側壁岬的后部。從蝸軸發出的骨螺旋板突入蝸螺旋管內,骨螺旋板未達蝸螺旋管的對側壁,其缺空處由膜迷路(蝸管)填補封閉。故耳蝸內共有三條管道,即上方的前庭階,起自前庭,于前庭窗處為中耳的鐙骨所封閉;中間是膜蝸管,其尖端為盲端終于蝸頂處;下方是鼓階,起自蝸頂,終于蝸窗上的第二鼓膜。前庭階和鼓階在蝸頂處借蝸孔相通。(二)、膜迷路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內的膜性管和囊,與骨迷路形態相似而略小,也分為互相通連的三部。1?橢圓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內,橢圓囊在后上方,后壁有通向膜半規管的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家政服務人員個人信息保密協議
- 基于深度學習U-Net模型的MIG焊接熔池形貌檢測及分析研究
- 2025-2030中國模擬游戲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美術課堂互動教學計劃與實踐
- 2025-2030中國杉木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醫療機構合作與轉診協議
- 2025年網絡工程師職業技能測試卷:網絡設備選型與應用策略試題
- 在線教育服務免責聲明
- 2025年征信數據分析與報告撰寫專業試卷及解析
-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心得體會
- 西南名校聯盟2025屆“3 3 3”高考備考診斷性聯考(二)政治-答案
- 2024年湖南常德煙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2030中國光學級PMMA行業現狀調查與前景策略分析研究報告
- 2024年四川眉山中考滿分作文《時光剪影中的那抹溫柔》
- 25春國家開放大學《管理英語3》形考任務(綜合測試+寫作+學習表現)參考答案
- 2025年反洗錢法 試題及答案
- 橋梁工程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專項方案
- 2025年安徽江東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船員安全培訓課件
- Unit1 All about feelings. Language in use(第3課時)(教學設計)-三年級英語下冊同步備課系列(Join in外研劍橋·2024)
- 醫療行業上云用云研究報告20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