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陳從周與蘇州園林
從“網師園”看近代中國建筑園林化進程1918年11月27日,陳從周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他在高中讀書時,考取了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后來由于家長的反對轉向之江大學求學,這一年他正好20歲。194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在從事文史工作的同時,一頭扎進了古建筑學的研究。有一個細節,是不能不說的。和大多數老一代知識分子相似,他們的家族譜系總是繁復到讓人目眩神迷的地步。陳從周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他有幸成為富有傳奇色彩的大詩人徐志摩的表妹夫,而徐父又戲劇性的是陳從周的嫂嫂徐惠君的叔叔。或許是徐志摩的關系,陳從周早在16歲時就與蜚聲國際建筑界的梁思成、林徽音等徐志摩的生前好友建立了友誼。恰恰就是梁思成把陳從周帶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陳從周憑借著殷實的文史底蘊以及從小就透露出的對古園林、古建筑的特殊偏好,很快就從一個狂熱的文學青年圈子里走了出來,進而投身于當時還屬于新潮學科的古園林和古建筑的研究工作。投身于古園林、古建筑研究,意味著的便是陳從周要云游天下了。無論是高入云端的泰山,還是宗教味十足的普陀,都令他流連忘返。然而,一次蘇州園林的重游,讓他傷感,更讓他從此與蘇州園林結下不解之緣。傷感,只是因為老師張大千曾在蘇州“網師園”修身養性,而陳從周在那里學到了書畫丹青的絕技。張大千住進“網師園”,是上個世紀30年代初。張大千雖是四川人,但成名卻是在產生過吳門畫派的江南。在上海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繪畫地位后,為了躲避太多的應酬,張大千選擇了“網師園”作為自己潛心創作的地方。這一座精致的江南名園,對陶冶畫家的氣質,也的確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環境。張大千在文章中曾對“網師園”這樣評價:“庭園、書房、畫室融為一體,淡樸、簡易、雅致。用建筑、山石、池水、花木巧構佳景,多變、巧借、曲折。卷簾一看,窗外藍天白云,山光樹影,尺幅畫,無心畫,每一扇細木窗格外,都是一幅絕妙的畫。人在畫中,畫中有人……我愛它獨步千古。但要深說,就說不透了。”若干年后,陳從周故地重游,園林依舊而人去樓空,他發誓要讓這座中國古典園林的巔峰之作為世人所愛。于是,1958年他向當時的蘇州市長李蕓華強烈要求修復和開放“網師園”,引起了市長的高度重視,他將此事委派給一位名叫秦新東的干部全權處理,并于同年國慶佳節之際開放迎賓。然而,一段時間內,陳從周的大聲疾呼卻無人聽聞,甚至竟被誤解而慘遭厄運。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要造小高爐,有人要拆蘇州城墻磚砌小高爐。陳從周堅決反對,但無人回應。當時,北京批判梁思成反對拆城墻,陳從周也被作為“中國營造社”的外圍分子遭到批判。又逢他剛出版的《蘇州舊住宅參考圖錄》中,引用《吳風錄》中“雖閭閻下戶,亦飾小小盆島為玩”一句,而被批為誣蔑勞動人民為“小民”(下戶),從北京批到上海。自此,因為其“劣跡斑斑”,他便成了以后歷次政治運動的“老運動員”。盡管其時環境并不寬松,但聲名遠播的陳從周又怎么可能被埋沒呢?上個世紀70年代“明軒的事”,讓陳從周從此走向了美國,轟動了世界。1971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提出要在紐約建筑一個中國花園的設想。1977年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方藝術部主任、美籍華人方聞先生到上海訪問參觀的時候,在錦江飯店提出要會見對中國建筑有研究的人,于是就找到了陳從周。方聞對陳從周說:“我在紐約收集了很多中國明代的家具,想把它們陳列出來,你看看我怎么樣陳列出來才好?”陳從周應口而出:“明代家具嘛,當然要配個明代建筑。”“對啊,明代家具本來就該擺在明代建筑里面的,但是我在美國到哪里去找明代建筑呢?”方聞恍然大悟,卻又憂心忡忡。“那好辦,我給你找個現成的,蘇州‘網師園’的‘殿春簃’就可以。”陳從周說到。事實證明,后來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蘇州人對他都很信任。因此,他理所當然成了當時中美雙方關于“明軒”移建的總顧問。誠如同濟大學路秉杰教授所言:“整個的創意構思,應該說都是發自陳先生的。如果沒有他這個創意,那也就不會有‘明軒’遷到大都會博物館去了。”把“殿春簃”的一部分搬到紐約,是指以“殿春簃”的形制為藍本,在那里仿造一座蘇州園林。“網師園”是蘇州具有代表性的極其精致的小園,園內的書齋庭院“殿春簃”作為其中的精華,其雅潔的格調、精巧的制作,向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占有一席的地位。然而,陳從周的貢獻遠不只將“明軒”遷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其后續意義更是不可低估。拍攝過《蘇州六紀》的著名電視導演劉郎說得好:“‘明軒’余緒在海外引起了轟動,也開創了蘇州園林的實物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營造的‘逸園’,1992年在新加坡營造的‘蘊秀園’,1998年在美國紐約營造的‘寄興園’,可以說都是當年營造‘明軒’的余緒與發展。”陳從周與家庭園林的分離對于古園林和古建筑,陳從周早已與之融為一體。于是,古園林與古建筑不僅與之朝夕相處,更成為他心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一部分。他幾乎跑遍全國,凡是著名的古園林和古建筑群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古園林、古建筑星羅棋布的姑蘇城,陳從周為了揭開虎丘塔的奧秘,冒險沿著一架由好幾個竹梯連接捆綁而成的云梯,一步一步地向塔頂攀登,每上一步,那顫巍巍的梯子便發出一陣“吱嘎吱嘎”的響聲,下面的人都為他捏一把汗。待登上塔頂,汗流浹背的陳從周不顧陣陣霉味,艱難地站在梯子頂端,仔細察看每一寸角落,直至把它的結構全部搞清楚為止。蘇州人尊重、熱愛陳從周,聘他為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顧問。他欣然接受,并題“述古還今”四字,宣揚了他對古園林的繼承和發揚并重的理念。其實,又豈止是蘇州,為了各地的古園林、古建筑的保護和維修,他不辭辛苦,幾乎有求必應。其他如揚州、杭州、寧波、紹興、海寧、鎮江、如皋、泰安、青州、濰坊……都曾留下了他風塵仆仆的身影,凝結著他的許多心血。各地的文管、園林、城建部門也很尊重他的意見。1987年,陳從周主持上海豫園內園的重建工程,歷時一年有余,幾乎每天都在現場設計和指導施工,其心中丘壑,得以實現。有人說,對于那些還處于冬眠狀態的江南園林來說,陳從周的到來是它們的出頭之日。此話當真。在相當一段時期,江南園林像未被人識的一位美人,埋沒在高山深谷;更像一位被時勢冷落的垂垂老者,只在少數歷史學家和文人的凝視中沉默地徘徊。隨著陳從周的光顧,這些園林“嘩”地一下摔脫了陳舊的青衣小帽,掀開了遮顏的面紗,于是,就像娉娉婷婷、風姿綽約的美人,儀態萬方地從江南的波光濤影中躍然而出。綺園,原為清代海鹽富商馮瓚齋的宅園,這座作為“中國十大古典名園”之一的園林,位于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是浙江現存私家園林中布局古雅、保存完好的精致小園。1960年初,陳從周到綺園考察,他留下了這樣的評價:“能頡頏蘇揚兩地園林,山水兼兩者之長,故變化多而氣魄大。但又無蘇州之纖巧、揚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氣候物質之天賦,文化藝術之能兼所致。”因此,他稱譽綺園“浙中數第一”。陳從周不僅首先發現了綺園這座隱處江南古鎮園林的藝術價值,并在《文物》雜志上向學術界推介,還于1985年推薦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紅樓夢》劇組去綺園拍攝外景。從此,綺園便走向全國。無獨有偶,同樣是在海鹽,他又獨具慧眼發現了南北湖。1983年,當他看到面積僅100多平方米的小湖是那般的秀麗雅致,便十分傾心,隨口道出:“比杭州西湖玲瓏,比揚州瘦西湖逸秀,湖上碧波粼粼,白鷺飛舞,湖周是成片的桂林和桃園,春日桃紅柳綠,秋季碩果累累,加上白墻黑瓦的民居點綴其中,組成了一幅樸素、典雅的農村風光圖畫。”而“日月并升天下奇,山重水復景無雙”更是對其的溢美之辭。隨后幾年,陳從周一直很關心南北湖,為南北湖開發建設進行總體規劃,也為南北湖成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區四處奔波。然而,1991年,當陳從周從《中國環境報》上看到披露南北湖風景區開山炮聲不絕于耳……大量網捕槍殺鳥類的消息時,憤然拍案而起,上書當時國家江總書記。信由北京轉到省里,省長批示到縣里,終于使開山放炮、打鳥捕鳥得到制止,使南北湖風景得以保存。海鹽人民十分感激陳老教授,特意在風景區建了陳從周藝術紀念館,以感激他對南北湖作出的貢獻。古園林、古建筑就是陳從周的雙眼,容不得半粒沙子。1986年,他作為蘇州政府的客人陪同國際建筑大師貝聿銘訪問蘇州。兩年后,他考察了藝圃、環秀山莊和拙政園等景點后,發現就連園林的外賓接待室都開商店、掛彩燈、立彩人,破壞了園林之美。回滬后,他在上海媒體上發表《蘇州園林今何在》一文,嚴肅批評了蘇州園林商業化的世俗之風。陳從周嫉惡如仇,對庸俗煞風景的東西痛加挖苦,毫不留情。昆明滇池是我國主要的名勝風景區之一,然而,一段時期內,由于管理不善,滇池四周不少地方被填平,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有一年,陳從周應邀參加滇池之畔一個高級賓館的落成典禮。有關部門再三懇請陳從周題詞留念,他躊躇再三,在一張展開的宣紙上寫下了“回頭是岸”4個字,在場人不解其意,只知出自名家手筆,當屬殊榮。陳從周每每憶及此事,感慨萬千:“哪能一切向錢看,我寫‘回頭是岸’,潛臺詞是滇池再這樣填下去必將是‘苦海無邊’,破壞生態平衡、亂建筑,必遭大自然的報復,將子孫飯提前吃了,到時后悔也不行了。”陳從周的嚴格是出了名的,包括對入室弟子的教育教學。他的學生李振宇曾經回憶:“記得1986年我參加研究生復試時,自恃初試成績好,又看過一些先生的書,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哪知道先生的幾個問題當即問得我磕磕巴巴出了洋相。”原來陳從周接連問他:“你是哪里人?”“你們常州有過哪些文化名人?”“黃仲則的詩如何?”“常州人疊山大師戈裕良的代表作在哪里?”而最后一句“學建筑園林史先要了解文化史,學中國史先要懂得家鄉史”,終令這位學生慚愧之余而啟發多多、聯想深深。陳從周還經常對學生說“板凳要坐十年冷”,“寫論文一要觀點性,二要資料性”,“要找一手資料,不要炒回鍋肉”。每每審查論文時,他先看目錄,再看索引,一有不對,退回重來。到論文答辯那一天,主席請他說兩句,他很不給學生面子,一臉嚴肅地說:“我學生的論文,請評委不要輕易給優。優就是很好,哪來這么多很好;如果有問題,可以給不及格。嚴格要求就不能講面子。”這番話看似嚴格,實是對學生的愛護,相信只要學生深信之、躬行之,一定是受用終生的。作為文學精品的中國園林中國園林如畫如詩,是集建筑、書畫、文學、園藝等藝術的精華,在世界造園藝術中獨樹一幟。陳從周在《中國的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中則說得明白:“中國園林名之為‘文人園’,它是饒有書卷氣的園林藝術。前年建成的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先生的匠心。因為建筑與園林結合得好,人們稱之為有‘書卷氣的高雅建筑’,我則首先譽之為‘雅潔明凈,得清新之致’,兩者意思是相同的。足證歷代談中國園林總離不了中國詩文。而畫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畫為藍本。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歸根到底脫不開詩文一事。這就是中國造園的主導思想。”他更強調說:“中國園林與中國文學,盤根錯節,難分難離。我認為研究中國園林,應先從中國詩文入手。則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園論園,則所解不深。”所謂中國園林如畫如詩,集建筑、書、畫、文學、園藝等藝術精華于一身,其精髓當是文人情懷。文人精神之園林,遇文人情懷之先生,那真是如魚得水、珠聯璧合了。陳從周是攻讀文史專業的,他有深厚的文學功底,還是一位知名的書畫家,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歲時,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以“一絲柳,一寸柔情”蜚聲滬上畫壇。隨后出版《陳從周畫集》,張大千慨然為之題簽。中年以后,陳從周所繪蘭、竹,評家稱為“意多于筆,趣多于法,自出機杼,脫盡前人窠臼”。1978年冬,貝聿銘囑其繪長卷水墨丹青《名園青霄圖卷》,復請國內文化耆宿、書法名家題詠,現存紐約貝氏園,成為一件極為珍貴的書畫名品。陳從周對園林的愛,包含著“詩人的感情、宗教家的虔誠、游歷家的毅力、學者的哲理”,因此,他的著作不僅僅是專業性的學術作品,更是融合了中國古典意境之美的文學精品,詩情畫意搖曳其間,令人讀之不忍釋手。陳從周除了出版《說園》、《中國名園》、《蘇州園林》、《園林談叢》、《紹興石橋》、《中國民居》、《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古園林、古建筑專著數十部外,作為散文作家,他還出版過《書帶集》、《春苔集》、《簾青集》、《隨宜集》、《世緣集》、《山湖處處》以及40萬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和《徐志摩年譜》等著作。作為學者,陳從周散文的文字十足的儒雅溫潤,是一種芭蕉窗前、歙硯池邊,經史子集、琴棋書畫多年浸淫滋養的書卷氣。“青山隱隱水迢迢,是處人家柳下橋。曉霧蒙蒙春欲醉,黃鸝幾囀出林梢。”讀到這樣的詩句,人們不禁要問:“我們到底該先稱學者還是先稱作家?”其所著的《說園》、《園林叢讀》,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其中《說園》最為精辟,“談景言情、論虛說實、文筆清麗”,影響力之大,遠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國家。正如葉圣陶先生在關于《說園》的一封書信中所說:“從周兄熔哲文美于一爐,以論造園,臻此高境,欽悅無量。”陳從周以詩文喻造園,深中肯綮。“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綠楊影里,海棠畔,紅杏梢頭”,善于給實用的造園技法賦予空靈的詩文意味,這大抵便是陳從周的一種散文化境了。難得董橋先生這般評說:“中國園林藝術講究天然,陳從周爛漫真誠的性情,正如投影在他的建筑理念和造園哲學里面,一派舒泰。言談之間,我發現他對古典詩詞的偏愛甚于溫山軟水的親炙,景物在他眼中于是皆成韻語的化身。他的園林藝術有這樣高的造詣,顯然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學素養:‘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那是騷人墨客獨有的解構程序了。”作為性情中人,陳從周總是時時因景生情,欲罷不能。有一次,他到貝聿銘紐約家中做客,見樓房向陽之處以玻璃借進戶外之景,不禁神馳意遠了,說是“高梧陰翳,雜花可人,若不是遠處高樓,已仿佛聽到了我的家鄉蘇州,坐在那花廳內了”。陳從周的作品,每一頁里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浸透了他對華夏民族文明的熱愛和真切的感情。細細地閱讀他的文章,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漸漸沉醉到那些字里行間中去,盡情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濃郁與香淳,充分地領略中國古代建筑和園林的景境之神韻。昆曲是一個視覺藝術大系,是一項可以長期建設的藝術工程,是中國人重新找回文化個性的憑證。陳從周寄情昆曲,不亞于園林。他在《園林美與昆曲美》中,天才地提出應“以園解曲,以曲悟園”。有一年,在蘇州陪貝聿銘聽曲時,驚悉蘇州昆劇團因經費難以為繼,以致一些專業人員改行流失了,他忍不住向陪同的蘇州市領導大聲疾呼:“救救昆曲!”他撰文預言:“如今國外自‘明軒’建成后,掀起‘中國園林熱’,我想很可能‘昆劇熱’不久也便到來的。”歷史驗證了他的預言:2001年5月,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陳從周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相通的。為讓學生融通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上世紀50年代,他便把昆曲引進課堂,建議學校開辦昆曲研究班,請昆曲名家到校傳授昆曲。為陶冶學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請學生去聽昆曲,體味古園林建筑與昆曲之間的親緣關系和藝術趣味。陳從周求學于文史專業,成就在園林領域,他從文史到繪畫,從園林到昆曲,把廣泛的興趣愛好集于一身,變成了多學科的專業人才,創建了一個良好的善于創新的多專業的知識結構,能在異類專業中,用不同學科的觀點、不同視角的設想,在相互的思維撞擊中,激發創新的靈感,使自己的思路更寬廣,碰到問題能觸類旁通。梓室,乃趙樸初先生為陳從周書齋的命名。蓋先生工木土,故以“梓人”稱之。陳從周獨辟蹊徑,把詩詞、美術、音樂、戲劇和建筑園林糅在一起,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品質,開辟了建筑和園林研究的新境界。隨后,由梓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因為陳從周滿腹經綸,故其總是充滿智慧,無論撰文抑或講課,總能左右逢源、舉一反三。有一次,他去日本講學,有人問“中日園林的區別何在?”他略加思索,答曰:“中國園林是人工中見自然,日本園林是自然中見人工。”寥寥數語,博得滿堂喝彩。難怪有人言,錢鐘書的文字是“天才的比喻,比喻的天才”,聽過陳從周先生講課的人恐怕會發覺陳從周正是這樣的人。他講課的深入淺出,他語言的幽默詼諧,總讓你忍俊不禁,感慨連連。他在談大園林與小園林的區別時說,“大園林宜動觀,如瀏覽水墨長卷;小園林宜靜觀,如把玩扇子和冊頁”;在論述園林應由艷麗而至素雅時說,如女孩子“小時候喜歡紅皮鞋,大了喜歡白皮鞋”;在講授園林造型收頭處理的重要性時說,比如舊時相親,“男看皮鞋,女看頭發”;稱贊樸素的空間效果是“貧家勤掃地,貧女勤梳頭”;在闡述保護古建筑與營造新建筑兩者關系時,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到家”一言概括,生動、形象。情感上:心情上的情感陳從周可以對研究生嚴格得不近人情;對一些破壞古園林、古建筑的人和事,總是扮演著仗義執言的角色,有時甚至像頭憤怒的獅子;甚至對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也愛管,也會動氣,但這并非意味著日常生活中的陳從周是一個為人缺乏熱情之人。其實,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陳從周為人熱心,交游廣闊,可以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有白丁”。改革開放后上海市的多位領導,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是他的朋友。海外的許多園林學者也常慕名而來,登門求教。更為難得的是,他和普通人也打得火熱,甚至可以以朋友相稱相交。他去楊浦公園,與老園丁攀談種花技巧,老園丁以為他是同濟大學退休園林工,引為同道,勸他來公園發揮余熱,因為這里待遇不低;一些青年工人想跟他學園林藝術和國畫,他也一一接納,且甚是和氣、寬容。熱鬧的時候,據說家里連茶水都來不及供應。收在《情思綿綿》中的18篇回憶緬懷之作,可謂“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其以史料為經,以友情為緯,寫得情真意切,讓人折心動容。尤是《記徐志摩》、《含淚中的微笑》,一腔感情融入筆端,汩汩流出,這莫不見證陳從周是一個義薄云天的性情中人。對陳從周來說,他有兩個故鄉,一個是他的祖籍浙江上虞,一個是他的出生地杭州。故鄉對于陳從周,是魂牽夢系的遙遠的村落和城市,是個永生難忘的地理概念,是一方剪不斷的或喜或悲或惆悵的親情回憶。陳從周的祖籍在上虞道墟鎮,與魯迅筆下的閏土是同鄉。他為人豪爽,曾風趣地說過:“大凡紹興人,都愛稱自己為魯迅的同鄉,我卻刻了一方‘我與阿Q為同鄉’的私章。”對于出生地、成長地故鄉杭州,陳從周同樣充滿回憶,傾注愛戀。陳從周對杭州人文歷史的熟稔,決不遜于那些“杭州通”們。杭州的一些名人故居,他了如指掌,而且還是一本“活地圖”,甚至對杭州舊日采芝齋、陳元昌、景陽觀等茶食店家的名品目錄都有收藏。作為一名從小浸潤了西湖山水靈氣的人,他對杭城及其景觀的理解比一般人來得更為透徹。在《簾青集》中,他寫道:“西湖與其說是風景區,倒不如叫它做大園林,或者大盆景來得具體。因為它空靈、精巧,小中見大、大中藏小,宜游、宜觀、宜想、宜留,有動、有靜……真說得上是面面鐘情,處處生景。”他每次到杭州都要問及城市街況,這在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HY/T 0460.5-2024海岸帶生態系統現狀調查與評估技術導則第5部分:珊瑚礁
- 起重平臺維修合同協議
- 解除商鋪轉讓合同協議
- 貨運物流租賃合同協議
- 豆皮代加工合同協議
- 豆腐經銷代理合同協議
- 購房合同轉讓合同協議
- 講課合作協議合同協議
- 貼牌加工合同合同協議
- cdr考試試題及答案2015
- 2024年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歷史真題卷及答案解析
- GB/T 45015-2024鈦石膏綜合利用技術規范
- 2023-2024學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 2025年教師資格考試高中物理面試試題與參考答案
- 化妝品合伙人協議書模板
- DB53∕T 1269-2024 改性磷石膏用于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回填技術規范
- 二年級下冊口算題大全(全冊可直接打印)
- 情緒調節的認知神經機制
- 離散數學(下)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2024年醫學高級職稱-皮膚與性病學(醫學高級)筆試考試歷年真題含答案
- SYT5405-2019酸化用緩蝕劑性能試驗方法及評價指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