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個人資料_第1頁
馮小剛個人資料_第2頁
馮小剛個人資料_第3頁
馮小剛個人資料_第4頁
馮小剛個人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馮小剛個人資料篇一:馮小剛徐帆養女照片曝光馮小剛徐帆養女照片曝光徐帆帶著女兒面見媒體馮小剛與徐帆有一個養女已經不是秘密,出于對孩子的保護,他們從沒有讓孩子在媒體上曝光。拍攝《唐山大地震》后,特別是徐帆的心靈受到了洗滌,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扮演了一個做了“艱難抉擇”的媽媽,她感覺災難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加上和災區兒童、孤殘兒童的接觸,讓她意識到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迫切的事。于是徐帆發起了“M計劃”呼吁公眾關注兒童心理健康,M(Mother)是指母愛如山的意思。馮小剛徐帆夫婦在昨天的“M計劃”啟動儀式上,徐帆主動帶女兒走近媒體,意是為推廣這個活動,為推廣該計劃,徐帆邀來翁虹、王艷、買紅妹、劉蓓、孔維、劉莉莉六位明星媽媽帶寶寶出鏡。曾被人偷拍到的馮小剛徐帆的養女此外,徐帆還通過馮小剛邀來張和平、趙季平創作“M計劃”主題曲《媽媽》,自己親自演唱并主演MV。徐帆透露,今年“M計劃”的活動之一是舉行主題兒童心理圖畫展。她說:“家長應該看看這些畫,了解孩子們在想什么,這樣才能和孩子們好好溝通。”篇二:馮小剛電影的藝術風格馮小剛電影的藝術風格在今天的中國談到導演,大家總會想起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與前兩位獲過國際獎項無數的第五代導演先驅者來說,馮小剛的個人獎項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因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個具有巨大的票房號召力的以民眾口碑建立的導演。馮小剛一直以普通觀眾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電影風格,同樣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業片的導演。作為一個純粹的商業導演,他的藝術成就可能的確比不上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從專業電影學院畢業的專業導演,但是這不能否認他的電影深處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這些人打動了中國觀眾,讓他們心甘情愿的走進電影院。馮小剛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離異和母親姐姐生活在一起。馮小剛的母親是個有著堅強生活精神的好媽媽,在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里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馮媽媽四十多歲時就開始與病魔做斗爭,五十多歲起身患重病癱瘓在床,盡管馮媽媽的身體很不好,但是她始終以堅強的精神鼓舞著兒子馮小剛,她曾經在病痛中對馮小剛說;兒子,你將來會順順利利的,因為所有的苦難都讓媽媽一人嘗盡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媽媽的罪就沒有白受!應該說馮小剛的生活經歷對他以后的創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自幼喜愛美術、文學。高中畢業后首先投身了軍營生活,在北京相關裝甲部隊從事基本宣傳工作,涉足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社會生活。并通過刻苦努力,很快正式踏進北京軍區文化單位,隨后作為部隊文職人員獲得提干而具備美術職稱和部隊軍級。1984年參軍轉業到地方后,經過思考和選擇進入北京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擔任工會文體干事,從事文化宣傳工作。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他先后在《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電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當時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僅有幾年的基礎,但是其中朝氣蓬勃的業務人員成分,以及思想意識相對開放的文化氛圍,使得沒有科班學歷的馮小剛,通過在這里的學習與工作生活,奠定了后來拼搏騰飛的堅實基礎。還曾擔任小品等舞臺劇的編劇,導演。《遭遇激情》是他與鄭曉龍聯合編導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剛拍成電影,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他與王朔、馬未都聯合編劇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與鄭曉龍合作寫了電影劇本《大撒把》,搬上銀幕后,又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導演,處女作是《永失我愛》,這也是一部城市題材的影片,馮小剛還兼做美工。1997年,馮小剛他推出電視劇《月亮背面》。下面來分析一下馮小剛賀歲喜劇的創作特色: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達這些喜劇帶著特有的馮氏幽默和調侃講述了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馮小剛不同于香港喜劇演員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他是扎根于中國大陸的導演,出生在北京市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自幼喜歡文學和美術,20歲進入北京文工團,再后來到電視臺做美工,他的生活給了他創造力,所以很多時候他都參與了劇本的編寫。他的早期喜劇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多是一個普通的市民,沒有固定的工作,甲方乙方的姚遠,不見不散里的劉元,大腕里的尤優和沒完沒了里的韓冬。姚遠是一個幫別人實現夢想的好夢一日游公司的員工,說員工已經很正式,其實就是四人組的一員。劉元是一個在美國混日子的移民中國人,尤優則是一個徹底的下崗工人,在電影開篇就表明了他的身份。韓東是一個跑運輸的司機。這些可以說都不是上層人物,但這是這些人物的現實與荒誕中的游離感吸引了觀眾,畢竟當下的生活才是最接近我們的。除去《夜宴》,后來的幾部電影他的鏡頭仍然是對準了特殊身份的小人物,《手機》中的嚴守一是《有一說一》的節目主持人,還有了婚外戀。《天下無賊》的王薄王麗則是小賊,因為被傻根兒感動走上保護他的路程,同時又啟動了人性的回歸之路。甚至《集結號》里的谷子地也只是戰場上一個曾經被遺忘的九連連長。《非誠勿擾》里的秦奮則是靠著一些不靠譜的發明而致富的學無所成的海歸。中國人之所以喜歡這些小人物,不僅是他們身上的喜劇性和俏皮話,還因為他們具有平民性,馮小剛最初的電影起家也是小成本獲得大票房,演員也是找葛優這種沒有一般人定義的男主角氣質的,雖然外表上輸了底子,但是都是不輸才氣的,個個有著小人物英雄夢的豪情,也就是講義氣。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讓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讓人鄙視的姿態出現,包括王博薄王麗他們是小偷,秦奮則完全是靠著嘴皮子耍賴賣了他的分歧終端機,但是他們以后的行為可以用我很丑但是我很溫柔來概括。像王薄夫婦要還原傻根一個天下無賊的夢想,這些不像是一個有著多年偷盜經驗的小偷會去做的。秦奮選擇已經坐在輪椅上的梁笑笑,劉小云回到中國找韓冬和他一起照顧成為植物人的姐姐看上去也很幸福浪漫。所以馮小剛所傳達的并不是一般電影中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模式,傳達出只要一個人實誠,就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對生存、生命的反思假定式的游戲情節應該說馮小剛的賀歲系列電影繼承了王朔小說中的游戲反諷等特色,進而把“游戲”擴大到了賀歲片中。他把對生活的調侃對人生的戲虐和對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極致。他的幾部賀歲片無論情節還是語言,游戲化的語言都貫穿于創作的始終。馮小剛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建構了一個成人游戲的童話故事。如在情節層面上《甲方乙方》是一個角色扮演的游戲,不見不散是一個追逐的游戲《沒完沒了》是一個關于智力的游戲,手機則是一個關于謊言的故事。沉重卻不失深刻的主題不難發現他的作品的主題都是沉重而深刻的,無論是《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對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嚴的關懷,還是大腕手機對現在傳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賀歲片戲劇形式的包裝之下馮小剛所追求的對當下都市人的生存狀態的描述,正是馮小剛的賀歲片沒有流于純粹的搞笑和無聊鬧劇的原因。同時有緊貼時代的主題和節奏,這就好比是暢銷書一樣,在當下時代特別能引起共鳴。像《不見不散》里的李清一直夢想在美國這個淘金的土地上發揮自己再國內所學的本領并且賺得大錢,這正是90年代末許多中國人夢想,馮小剛的攝像機也讓很多出國未果中國人從劉元的車房中感受到了洛杉磯,李清在美國由于不會講英語遭遇警察的尷尬,生活中并不缺少這樣的事例。《大腕》中導演泰勒葬禮廣告拍賣的那一段,放在今天其實更加深刻,我們的電視廣告已經泛濫,甚至春晚都有廣告植入,而尤優對泰勒遺體的處理更是令人咂舌,一些盜版侵權山寨放在現在都是一個普遍的話題這讓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更多的是反思。《手機》中嚴守一表演接聽婚外戀對象手機的那一段更是神來之筆一般,手機也成為當下的一個謊言連接器。《非誠勿擾》中秦奮相親也反映了中國一個剩男剩女的問題,這個拼接式的故事模式從每一個相親對象都可以看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他的第一個相親對象是一個同性戀,后來有愛上有婦之夫,有的是未婚先孕的,這些人物一個個出場來造就的效果其實非常具有生活質感,以及中國當今社會暴露的一些問題,風馮氏調侃最終放在這些有代表性的普通人中。觀眾在看這些影片的時候,看到的不僅是秦奮,韓冬他們的故事,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他。人們在電影中找到了歸屬感,當馮小剛把故事以現實手法呈現出來的時候,他或許只是想折射當代人在生活中的影子。以一種讓人覺得是荒誕虛構的手法來表現令人捧腹的場面。或許是他在規避現實,但也許正如他所說的“成全了別人陶冶了自己”馮小剛的電影有時候的確沒有像第五代導演那樣來敘述一個故事反映一個主題,有時候他的電影很商業化,但是人物的話語中透露出的精煉觀點本質上也來自于這個世界的主旋律。《甲方乙方》中“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沒有房子的婚姻更是不幸福的”。《不見不散》中劉元教訓李清時說“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進”。這些話放在今天也是很有這里的。過多的細小謾罵其實掩飾的是一種本質的悲劇,這種悲劇不是個人的而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無奈,最后只能付之一笑。(4)京味兒語言馮小剛的喜劇電影不像早期的歐美喜劇用夸張的肢體語言來展現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種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語言來敘述,敘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經的表出,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不見不散》中劉元裝瞎是用詩一般的朗誦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和傷感,可是這一切卻隨著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見了,這是愛情的力量”在強烈的對比中突出了莊諧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們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首長好,為人民服務”更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善意而溫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廚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說”徹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義。他的電影語言都是帶有京味兒的特別能侃的本事。中國觀眾對于接受哲學思考有些難度,但是對于這些世俗化的語言中國老百姓很喜歡,甚至成了日常語。馮小剛的電影很多臺詞看似胡謅,但就是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并且一度流行,像“做人要厚道”“黎叔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二十一世紀最缺的事什么?人才。”篇三:馮小剛類型電影的基本特征莎士比亞說,戲劇是時代綜合而簡練的歷史記錄者。被譽為“影壇鬼才”的馮小剛似乎想用自己的電影說明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藝術的高下不以得到專家的認同論成敗,他拍電影似乎只有一個終極目的,他將這個目的表述為“我的片子是拍給人民看的”。也許,說是拍給大眾看會更貼切一些。的確,他導的電影創造了中國近年來票房的新高,給本不景氣的電影市場帶來了非同一般的沖擊,馮小剛的名字為越來越多的觀眾熟知,他自己就曾說:“每年12月,我都過一節,我的電影節就在12月份。是觀眾掏自己兜里的錢給我做了一獎杯。”可是觀眾群的增多,并沒有給他帶來桂冠,“金雞獎”落選,“百花獎”也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績,甚至連一直為評論界看好的傅彪(《沒完沒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孫山。馮小剛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見的,“我拍電影不是為了得獎”,話雖然說得英雄豪氣,但是失落和不服氣還是掩飾不了的。這就難免給人們帶來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電影是不是就該這么倒霉,或者,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觀眾電影欣賞水平有問題或者是專家們的眼光有些問題?這確實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則,中國電影專家與觀眾欣賞的錯位無疑將導致電影創作的兩個極端。因此,筆者意欲通過對馮小剛類型電影的個體研究,探討賀歲片這一文化快餐的得與失、成與敗,以期為電影的藝術創造和可觀的票房相結合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1、從類型電影的誕生看馮小剛電影創作的初衷有人說,好萊塢電影的“殺手锏”就是生產類型電影,他們靠編織一個個相同或相類似的電影童話來打動觀眾的心。所謂類型電影,無非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來創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劇片、歌舞片、偵探片、驚險片、幻想片等。它從誕生之初起就和經濟效益緊密相連,由于制片廠商為攫取最大利潤,對一些受觀眾歡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對穩定的影片類型。20世紀20年代末期,經濟危機席卷美國,引起了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強烈動蕩,人們朝不保夕,填飽肚子尚且困難,哪還有心事欣賞什么藝術。可是好萊塢的編導者們卻獨具慧眼,他們制造出了大量的逃避現實的電影童話,來麻痹被現實逼得走投無路的人們。在這點上,好萊塢電影贏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帶來了空前的經濟效、人益。馮小剛加盟“賀歲片”之初,就是出于商業的考慮。他曾經說過:“好萊塢本身把電影當生意來做,這是文化產業,它堅定不移,不猶豫、不含糊地走了一百多年,咱們現在還在討論呢。人家想好這是商品,都已經一百多年。”馮小剛正是把電影作為一個商品來做。“賀歲片”就象是中國人傳統的“年夜飯”,不在于好與不好,關鍵還在一個熱鬧、一份喜慶。所以,就象人們每到歲尾就會期待大年夜一樣,到了春節,文化上的期待自然就少不得“賀歲片”,正是出于這樣的創作初衷,馮小剛拍“賀歲片”也就少不了歡樂和搞笑的成分,但是,插科打諢畢竟不是電影唯一的任務,相聲和小品在這方面比電影更有優勢。電影畢竟還有著更為豐富的表現空間和更為生動的藝術表現手法,因此,將東方式的喜劇原汁原味地奉獻到觀眾的節日餐桌就成為馮小剛賀歲電影的追求。正如,香港影星關之琳所言:馮小剛“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幽默搬到銀幕上的人。”一言中的,關鍵就在馮小剛生產的快樂不僅僅是獲取人們一點廉價的笑聲,更有讓人們面對銀幕,如同面對著一面鏡子,將自己的苦樂相伴的生活又在腦海中回味一回,如此賀歲片就又變得有了傳統意義上的“年終總結”的意味。因此,馮導電影將票房放在首位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創造的快樂不是類似《男婦女主任》那樣有著悖逆、變形生活的幽默,而是逼近完全的生活真實的藝術真實,這在虛假和欺瞞隨處可見的當今社會,無疑和人們內心深處對真誠和真實的渴求正相契合,因此,火起來也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傳統電影觀的一個挑戰,優秀的電影在表現生活的真實的同時,更要表現出生活的深度,而這往往又是習慣于“有錢沒錢過個好年”的中國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人們希望在節假日能有個身心的徹底放松。這就帶來了“賀歲片”創作的兩難,這也是馮小剛電影在票房和獲獎之間傾斜的重要原因,很值得重視和研究。2、馮小剛類型電影的基本特征馮小剛說,電影無外乎兩大類:一類是可以拿來研究的,對人性有新的認識價值的;一類是有娛樂價值的。“并不是說有認識價值的電影排斥娛樂性,它也需要有好的包裝;有娛樂性的電影也不能說這部電影里就沒有認識價值,但它們是兩個方向,要看你的腳踩在哪個方向上,這不能含糊。而我是堅定地踩在娛樂這個方向上,但力爭使我們這個電影在娛樂之余,也有一定的認識價值。”這段話已經非常明確地表達了馮小剛導演電影的藝術立足點,那就是票房,這似乎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帶給電影最現實的沖擊。要有票房就要有賣點,要有商業的“炒作”,而這在歷來被認為是高雅藝術的電影界,芬芳自有人知,就難免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低俗意味,讓同行們看不上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作為一種藝術存在,我認為,馮小剛在經過《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到《沒完沒了》《一聲嘆息》甚至剛剛上市的《大腕》,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我把它歸納為以下7個方面:都市生活脈搏的迅速逼近、板塊結構的散文化組合、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夸張、幽默調侃的喜劇化傾向、反思生活的淺層次視點、文化歷史背景的極度虛化、鏡頭語言空洞而快速的轉換。下面一一論述:(一)都市生活脈搏的迅速逼近。馮小剛的電影都是取材于都市生活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甲方乙方》關注的是現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心靈的空虛和孤獨;《不見不散》則將視點放在了異國他鄉中國的小人物艱難的現實生存以及關愛與共的傳統情懷;《沒完沒了》關注的是現今商業社會司空見慣的債務問題;而婚外戀這個現代都市人生活中最為敏感的話題,正是影片《一聲嘆息》所要演繹的故事;最近,哥倫比亞公司投資馮小剛的電影《大腕》,將目光投向了在現代人們生活中無孔不入的金錢意識很濃的商業廣告?,這些都是現代都市生活中困擾人們的問題,尤其是一般的城市居民,這就使馮小剛的電影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不可替代的親和力。貼近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就是貼近中國數以億計的普通百姓,這也就為影片引起廣大觀眾的關注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群眾基礎。(二)板塊結構的散文化組合盡管馮小剛電影的敘事性是很強的,但是他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連貫和首尾圓合,他似乎更愿意把電影做成具有散文意味的抒情方式,所謂“形散而神不散”,用一根主線串起不同人物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時期。這就使影片顯得很有些立體感,而非人們熟識的流線型結構。就拿《一聲嘆息》來說,所謂“風流不下流”的男主人翁張國立的愛情是全片的中心,可是他的敘事卻基本是由若干個板塊組成的。海邊邂逅(婚外情的開端)、小屋激情(婚外情的進行)、返回城市(婚外情的考驗)、布置新家(婚外情的終結)??,在一個個風格鮮明、抒情指向明確的板塊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加以間離,使觀眾的審美印象變得細膩、豐富,在片段的審美基礎上完整,這就使得影片有了線形結構所無法替代的優勢和魅力。(三)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夸張有人說,馮小剛的電影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葛優那張極富戲劇性的臉。葛優在馮小剛電影中所起的作用是無可質疑的。但是,有一點要明確的就是在葛優成就馮小剛電影的同時,馮小剛的賀歲片也使葛優的藝術生涯變得更有色彩,這當然要歸功于馮小剛電影對葛優演員表演風格的把握,如此才能做到所謂“量體裁衣”。重視明星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效應,是好萊塢類型電影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她不僅強化了電影表現生活的力度,更主要的是帶來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而這也正是馮小剛電影的追求,啟用明星就無可厚非了。他自己也說:“葛優對賀歲片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個貢獻還不僅僅是在賀歲片上,我覺得中國觀眾產生想進電影院的愿望、想花錢買票,都和葛優這個演員的魅力有很大關系。我們的賀歲片也確實借了葛優很大的勢。反過來呢,我們也沒有給葛優拖后腿。也是不斷地在一年又一年地做出不同的東西來,對葛優也是有好處的,這是互利的。”馮小剛類型電影塑造了一組具有相對定型化的人物形象。他們大多有著中國傳統的江湖義氣,心地善良、生活處境卻較艱難、性格深沉、生活態度樂觀、樂于助人、語言幽默、愛貧嘴會貧嘴,是有著我們十分熟悉的小聰明的市民階層的代表,比如宋元(《不見不散》)、劉亞洲(《一聲嘆息》),這些人物形象本身脫不了藝術夸張和虛構的成分,但作家創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立足點扎在了中國普通百姓之中,他們的喜怒哀樂是普通觀眾們熟悉和親身感受的,接受他們似乎就等同于接受生活本身,因此要觀眾接納其電影就不再是艱難的事情。(四)幽默調侃的喜劇化傾向馮小剛電影得到觀眾認同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獨特的幽默、喜劇風格。他自己曾經說,不僅要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武打片,也要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幽默,他認為他的電影是最具有中國普通人幽默風格的。說白了,就是將生活中的平凡的點點滴滴轉化成幽默的源頭,他不再將幽默的目光放在巧合和夸張上,而是將笑料放在人物的語言中,用人物那極具京腔的聲調來演繹貼近生活的精言妙語,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耍貧嘴”來制造包袱和笑料。不管人們對這種幽默的方式是否認同,它都以它和生活的接近而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不過,現在馮小剛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將這樣一種幽默方式作為獨特的藝術風格推向國門以外,但是語言的障礙和欣賞習慣的差異肯定是要使效果打上折扣的。(五)反思生活的淺層次視點馮小剛電影對生活的貼近是顯而易見的,它抓住了都市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試圖從生活本身去逼近某種現實的真實,從而傳達出編導者們對生活的關注和反思。《甲方乙方》反思的是現代物質文明發達的背后,都市人們心靈的空虛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不見不散》則對異域他鄉普通中國小人物的命運加以關注;《沒完沒了》則將視點放在困繞人們的債務問題;《一聲嘆息》的主人翁是一個所謂的“風流不下流”的中年有婦之夫,折射的是現代都市生活中引起廣泛關注的“婚外戀”問題??,這些視點都來自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關乎著千家萬戶,馮小剛的電影關注它們,也就等于關注了百姓,只是這些影片的主要出發點不在挖掘這些現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或社會背景,也無意要尋找其中的答案和對策,而僅僅是一個揭示而已,所以其反思的視點也就顯得有些淺、有些浮于表面。而這就和中國傳統的大椽之作揭示生活和人性中的本質有了一定的差距,得不到專家的喝彩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六)文化歷史背景的極度虛化馮小剛電影的商業行為必然導致電影文化背景的虛化,因為他不要求自己的電影涵蓋太多的意義色彩,也不想要它承載拯救社會、人生的目的,而僅僅是以票房作為他藝術追求的首要出發點,那就沒有必要給電影附加更多的所謂社會歷史的責任,一切都是為了好看,為了有人看,因此淡化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似乎也是都市發展的一個趨勢,不過,對于習慣于給電影附加政治或哲學詮釋的中國電影來說,就有些不和時宜了,難免讓人感覺非為正宗,同時表現生活的層面和力度也就顯得小了許多。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豐盈也就很難承載,于是即便是大制作、大投入往往可能達不到所謂的大片的深度。比如,今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大腕》,盡管馮小剛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評論界的關注卻是寥寥無幾。(七)鏡頭語言空洞而快速的轉換馮小剛電影習慣用長鏡頭,搖拉的過程中似乎想要傳達某種情緒,就拿《一聲嘆息》來說,影片一開頭,我們就看見了一組十分快速的鏡頭,畫面的主角男、女主人翁在沙灘上盡情享受大自然,除此之外,我們看不到更抒情的意味,它似乎只是要解釋片頭的那一段話:“對于一個在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中年人來說,這半個世紀經歷的許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事隆重地開幕,結果卻是一場鬧劇;有些事開場時是喜劇,結果卻變成了悲劇。在悲喜交加的經歷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紀的末葉。一幕幕開場的鑼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隨風而去,唯有那輕輕的一聲嘆息住在我的心里。”話說得似乎很有些歷史的滄桑,但是鏡頭的快速變換并沒有帶來太多的意義,而僅僅是要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而對人物性格、情節推進、故事展開似乎沒有太多的關系。這種情況在馮小剛電影中不在少數,比如《甲方乙方》,為了增加電影的喜劇效果以及和現實生活的貼近,也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在電影界人們長期以來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蒙太奇語言的1+1H2的效果,顯然,這對電影語言規定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使用鏡頭語言的經濟而有意義。馮小剛電影似乎并不十分嚴格地執行這一規則,很多的時候,它似乎更看重對一種現代人情感的渲染和沖擊,更關注觀眾的審美和情趣,而非電影表現本身,這也就使得馮小剛電影和傳統的中國式的鏡頭語言有了一定的隔閡,所以難以得到圈子里的褒揚也就在所難免。3、馮小剛類型電影票房的基礎不管人們對馮小剛電影的藝術成就褒貶如何,它都實實在在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的紀錄,這是以往許多的類型電影都沒有達到過的。即便是象張藝謀這樣的享譽海內外的大導演,把個明星鞏俐裝扮成中國最最地道的農村孕婦形象依然賣座,把“魏敏芝”這樣的普通中學生原汁原味地搬上銀幕依然喝彩聲四起,他的電影的票房和馮小剛比,就又差了不是一點兩點,這就難免要引發人們的一點思考,那就是馮小剛電影高票房的秘訣究竟在哪。當然,這自然少不了輿論宣傳和媒體的功勞,但似乎又不完全是。因為我們看過許多將十幾個大牌明星象搭積木似地堆在一部電影中,最終召來一片罵聲的先例;更不乏雷聲震耳,雨點卻稀稀拉拉的狀況??,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迫使我們要好好地研究馮小剛電影。他說:“實際生活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一種智慧,我覺得是電影最有價值的地方。”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一書中,將路易?德呂克的觀點,“電影也是一種企業,并且帶有許多別的東西。”深化為,“這種企業又是與整個社會、社會的經濟和技術狀況分不開的。”馮小剛電影票房的成功自然也離不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和創新,但是它也有它成功的獨到之處,我認為拋開大的背景不說,它的成功至少有下列這些因素:首先,是它的平民視點。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葛優扮演的人物總不是什么英雄,卻常常帶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小缺點:自私、功利、愛貧嘴等等,但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呈現出善良真誠的一面,不由讓人愛恨交加。”不將藝術的關注點停留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叱咤風云的人物,而是關注市場經濟大潮下躁動不安的普通人的生活,是它讓觀眾產生親和的法寶。其次,是它的娛樂視點。以往,我們的電影強調寓教于樂,習慣于給電影附著許多的使命和教化功能,可是馮小剛電影卻漠視這些,它所有的創作都圍繞的是“好看”、“熱鬧”,而非意義,這無疑和在前所未有的挑戰及競爭面前變得日漸疲憊的當代人的渴望放松、渴望逃避的心理不謀而合,賣座是必然的。再則,是它的喜劇視點,這和上一點是一脈相承的。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僅帶來了人們生活的快節奏,也帶來了人們對個體生命的珍視。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安康,也同樣地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馮小剛電影將一種源于現實生活的輕松、幽默和平靜帶進了銀幕,這自然迎合了信奉“笑一笑,十年少”的普通中國大眾的審美心態,因而受到廣泛的歡迎。最后,是它的京腔口語視點。最有中國味的地方方言當屬京腔,被稱為“國粹”的京劇就是很好的例證,但是,京劇唱腔的繁雜和冗長,又使得惜時如金的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愿駐足。馮小剛電影吸收了京腔中幽默、詼諧和調侃的長處,同時擯棄了其中有些饒舌的兒化音,吸收南方方言的曖昧和溫和,融合成現在這樣具有濃郁的口頭語言特色和流行風格的語言風格,頗受喜歡“侃大山”的各界觀眾的歡迎,而且,迅速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4、馮小剛類型電影的藝術缺陷當然,票房和藝術成就畢竟不能簡單地劃等號,馮小剛電影賣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它的藝術局限。它的缺陷和它的成就幾乎是一樣的明顯,筆者將它概括為下面幾點:(1)淡漠崇高、遠離英雄。這幾乎是馮小剛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走向,也是他熱衷的王朔的一貫追求。《甲方乙方》我們看到了貴族們在貧困面前的窘迫、在戰爭面前的狼狽、在嚴刑逼供面前的變節??,《沒完沒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