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植物在歐美的生長及影響力_第1頁
宜昌植物在歐美的生長及影響力_第2頁
宜昌植物在歐美的生長及影響力_第3頁
宜昌植物在歐美的生長及影響力_第4頁
宜昌植物在歐美的生長及影響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幾種植物在歐美的生長及其影響力市林業局:向世卓〔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日〕百年前,威爾遜引進1000多種植物到歐美試驗。這些植物在歐美生長試驗是否獲得成功?有何等價值和品牌?給歐美帶來何大影響?現解讀如下。一、中國植物資源在歐美的應用狀況百年來,歐美經威爾遜直接、間接繁殖、推廣、應用于公私園林的樹木花草新種,累計達1000種以上。百年時間,在世界產生了巨大而實際的影響。特別是開展大規模的雜交育種工作,選育了大量新品種,現都已成為歐美典型的園林景觀和素材。原產英國的植物種類僅僅只有1700余種,百年的引種使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擁有50000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活植物。特別是大量的中國植物裝點著歐美園林,增添了公園四季風光,展示了中國稀有、特有珍貴樹種的魅力。連英國人都成認,在英國如果沒有中國的植物是不可想象的。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前任園長約翰.賽門斯說過:看看如今的庭園,幾乎每一座都有來自中國的植物。說明威爾遜的植物引進給歐美園林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二、幾種植物在歐美的生長狀況經多年栽培試驗,目前植物在歐美表現最成功、最有價值、最有影響力的是珙桐、獼猴桃和血皮槭。威爾遜首次引進的長陽珙桐已成為“北溫帶最美麗的—中國鴿子樹〞;引進的夷陵區獼猴桃通過馴化,被新西蘭稱為“中國鵝莓〞,已成為世界性的知名水果;還有興山縣的血皮槭,現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年輕的栽培物種之一。這些植物經過馴化、培育和開發,都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欣賞植物和著名水果。1、珙桐原產地、品牌效益及影響力1901-1902年,威爾遜在長陽縣榔坪鎮樂園村3組〔小地名:康家老屋場〕采摘的珙桐種子,成功地引到英國和其它西方國家栽培。現在,珙桐的后代林都已長成了參天大樹。這種漂亮的鴿子樹現在不但為歐美普遍栽培,而且成為世界著名的欣賞樹木。珙桐在植物分類學上,屬珙桐科的一種落葉喬木,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它主干通直,高度可達20米左右。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合成球形的頭狀花序猶如鴿子眼睛,花序基部兩片乳白色大苞片〔變態葉〕猶如鴿子雙翅,花開時節,整個花序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白鴿,深受人們的喜愛。珙桐一度時期成為西方熱門植物,不僅在一些著名的植物園中扎下的根,而且歐美的許多城市街頭、居民庭院也在栽植,成為世界著名的園林欣賞樹。歐洲人喜歡鴿子,對這種白鴿落枝頭的風景樹格外青睞,并送給珙桐一個動人的名字——中國鴿子樹。〔攝影:威爾遜;時間:1909年1月31日;采集地:長陽縣樂園村3組〕〔攝影:向世卓;時間:2013年5月3日;地點:長陽縣樂園村3組〕2、獼猴桃原產地、馴化改進及影響力1899—1904年,威爾遜在夷陵區雙龍山〔務渡河觀音堂村和下堡坪鄉秀水村交界處〕采摘的獼猴桃種子不僅是歐美園林應用中的優良攀援植物,而且早已經成為風行世界的水果。1901年秋季,當他在鄂西北的尋找珙桐時,意外發現并注意到這種花叢美麗、果實味美的果樹—獼猴桃。并迅速將它采集,于1902年4月引種到英國和美國。雖然英國的一些公司在威爾遜等人的建議下,也曾試圖把這種有前途的野果開展成一種商業果品,但并未成功。盡管英國引種的獼猴桃曾于1908年結果。同樣的,由于各種原因,美國農業部外國作物引種局也曾對它進展培育馴化,但同樣未能把它轉化成一種商業果品。在這些國家,獼猴桃只是一種受歡送的欣賞植物。威爾遜把獼猴桃引進西方的同時,他也把這種野果介紹給在的西方人,結果大受歡送。這些在的西方領事人員、海關人員、商人和傳教士等因此得到一種新型的果品而大飽口福。因為他們覺得獼猴桃的味道像西方久已栽培的醋栗,所以這些西方人就管獼猴桃叫“醋栗〞。1904年,有個在新西蘭北島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學校教書的女教師伊莎貝爾,利用假期到來看望她的姐妹凱蒂,當時凱蒂在當福音傳教士,同時也教書。1904年2月伊莎貝爾返回新西蘭的時候,把威爾遜收集的獼猴桃種子帶回到自己的國家。然后給了該校一個學生的父親,后來這個學生的父親又把這些種子給了在當地養羊和種果樹的農場主愛里生手中,愛里生他不停的進展育種、雜交、嫁接、最終標新立異,自成一家,開發出新的品種,于1910年正式掛果。后來新西蘭栽培的獼猴桃都可以追溯到這個農場果園。由于它的味道符合當地人的口味,所以他們不斷地對它進展馴化和品種改進。加上土壤和氣候條件的適宜,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2013年4月20日,新西蘭獼猴桃專家組組長羅斯菲格森博士一行五人來我局演講新西蘭獼猴桃的開展史和開發利用。講了他們現在的56個獼猴桃品種都來自于。經幾十年的品種選育,新西蘭獼猴桃產量再創新高,到達38.2萬噸,其國際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攝影:威爾遜;時間:1910年6月7日;采集地:夷陵區霧渡河鎮雙龍山〕〔攝影:向世卓;時間:2013年4月24日;地點:夷陵區霧渡河鎮雙龍山〕3、血皮槭原產地、引種試驗及影響力1910年6月12日,威爾遜在興山縣萬朝山自然保護區龍門河小區(黃連壩)采集標本時記載:“我們圍著山的一側沿著彎曲的小路前進,一直走到山脊的一個裂口……,在下坡路上我采集了報春花屬、毛肋杜鵑、血皮械和紫色花的膀胱果〔省油枯屬〕標本〞。百年來,威爾遜引走的血皮械在美國園林中普遍得到應用。這次中央電視臺為拍攝兩部紀錄片,專門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植物學者邁克扮演威爾遜。聽邁克講:經威爾遜引種試驗,目前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的大血皮樹有500多株,由于樹皮紅棕色〔肉紅色或桃紅〕,自然卷曲,鱗片狀班駁脫落。歐洲人特別喜歡。〔攝影:威爾遜;時間:1910年6月12日;采集地:興山縣萬朝山自然保護區〕〔攝影:印開蒲;時間:2008年4月29日;地點:興山縣萬朝山自然保護區〕除血皮槭外,威爾遜在采集的還有鵝掌楸、老鴉鈴、蝴蝶莢蒾、金銀木、白檁、山莓、金錢槭、楓、青檁、云實、紅茴香、棣唐花、雙盾木、核桃、漆樹、臭椿、柳樹、鄂報春、異花珍珠菜、鼠尾草、灰楸、山楂、角葉鞘柄木、常春油麻藤、梓樹、楓香、地黃、復葉欒樹、野薔薇、卵果薔薇、白樺、楓〔槭〕類、稠、天師栗、暖木、水青樹、錐栗、麥吊云杉、青桿、麝香薔薇、懸鉤子薔薇、軟條七薔薇、連香樹、云杉;忍冬、繡線菊、圓葉杜鵑、柳樹、黃連、杜仲、厚樸、忍冬、四照花、繡線梅、紫堇、紫丁香、圓葉杜鵑等400多種中國樹木、花卉原生植物在歐美園林中普遍得到應用。這些物種遺傳資源,經過基因改進,生產出成千上萬的新品種。有的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據邁克講:威爾遜百年前在興山縣萬朝山自然保護區采集的紫丁香,現在美國得到普遍栽培。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的一段道路兩旁的小坡地上的紫丁香,多為淺紫、紫紅、或深紫,也有粉紅、粉白色。花序頂生或側生,呈圓錐狀,形態各異。滿山遍野的丁香花卉,真是美麗燦爛。進入丁香花區,花香襲人,滿園飄香,有的清爽的幽香,有的濃郁芬芳,令人醉流連忘返。美國人將每年的5月8日定為丁香節。經統計,每年的這一天,美國哈佛大學接待鼻嗅香者就達5萬人之多。三、對未來的評估眾所周知,緣于我國近代的落后,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植物是由西方開場的。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因此成為我國植物學的重要學術源頭。西方的科學進步給生物多樣性帶來了空前開展,特別是英美兩國,利用中國的植物資源,不僅給它們園林植物應用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而且在經濟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效益。以前英國引種我國茶葉到其殖民地栽培,使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茶葉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在利用中國原產植物資源進展雜交育種,選育出大量栽培品種,裝點著英美的園林。其中一些栽培品種在歐洲的苗圃業和園林應用中占有很高地位。我國野生花卉資源豐富,特別是、和西北部等地其特殊的地理和氣候因素,歷來是我國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我國很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中心,其植物資源占全國植物資源的70%以上。從國外引種試驗看,有些生物經雜交育種后可到達預想不到的結果。如獼猴桃從一種并不太引人注目的野果。成為現在世界著名的商品水果是非常值得人們回味的。這不僅使我們聯想到原先同樣不為人們重視的橡膠、番茄同樣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原料和蔬菜之一這類事情。由于我們認識水平有限,難以預料什么生物將為我們所需,或將給人類社會帶來何種效益。正如獼猴桃可以變成世界著名的水果一樣,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需求的開展,我們也許可以期望有一天,木莓、刺梨、赤楠、烏飯等有朝一日也會成為我們眾多水果中的成員。其它生物也將為后代的生活提供可能的、潛在的保障資源。如果一旦斷種,可能永不再現。因此,我們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