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峨眉山月歌》李白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詩人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許多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遍謁諸侯,海縣清一:拜訪天下諸侯,使國家安定,天下統一。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巔懸掛著半輪秋月,月影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中。夜間乘船從青溪驛出發,向三峽駛去。很想念你卻很難相見,戀戀不舍的到渝州去。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遠游的時令在秋天。次句“影”指月影。“入”“流”兩個動詞意思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此句不僅明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寫了秋夜行船之事。為什么月只“半輪”?
很逼真的寫出了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我們讀者眼前似有一幅月亮漸升的畫圖。首句寫青山吐月次句寫月映清江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次句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故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這寫的是又一個旅途之夜。詩人一葉輕舟,早早就從泯江岸上的清溪驛出發,朝著三峽飛馳而去,沒有多久,就將要到達渝州。這時離故鄉已很遠了,眷戀之情油然而生,抒發思鄉懷友之情。
三、四句寫連夜從清溪向渝州向三峽進發。抒發思鄉懷友之情。
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1.這首詩連用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有何作用?
這樣精巧的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2.《峨眉山月歌》是怎樣寫盡對故鄉故人的眷戀的?
詩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兩個意象來傳送眷念之情,這樣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寫盡對故鄉故人的眷戀。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小結:
這首詩描寫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無處不滲透著詩人的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這種體驗和情感統一于廣闊的時空。
首句寫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場合——峨眉山和特定時間——秋天夜晚。次句寫月映清江,明寫空間變換:峨眉山——平羌江;暗寫秋夜行舟。三、四句寫連夜從清溪向渝州向三峽進發。繼續明寫空間推移,暗寫時間變化。全詩二十八字,連用五個地名,統一了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漸次展開詩境,流暢飄逸,處處給讀者以啟發、聯想。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主旨這首詩是詩人初離蜀地時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友人的思念之情。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原文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詞語注釋
⑴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尋常:經常。
⑶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這里指今湖南省一帶。
⑸落花時節:暮春,陰歷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君:指李龜年。注釋譯文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優美的歌聲。沒想到在一派大好風景的江南,在落花時節又遇見了你。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創作背景
此詩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后(安祿山,史思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貴族官僚或大地主的住宅)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第一、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第三、四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前二句言過去之盛,為下文做了鋪墊。后二句寫現在之衰,抒發無窮感慨。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無限感慨和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1.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兩句運用了以樂境寫哀境的寫法,寫今日相逢正是風光秀麗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時節。這“落花時節”包含不少內容,既是明敘相逢的季節,又暗喻唐帝國由盛入衰的局面,作為人生的歲月,兩人又到了落花時節的暮年,這四字寫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發了詩人撫今追昔,感時傷世之情。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2“落花時節”有什么特殊含義?比喻國運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3.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表現手法及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凄涼身世(以樂境寫哀境)。思想感情:抒發了詩人對時世之凋敝與人生凄涼飄零的感慨之情。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主題
這首詩通過詩人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書寫現實中與李龜年的相逢,運用了對比手法,抒寫了時代的變遷,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蒼涼感嘆以及對彼此現狀的悲嘆。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詩人:岑參
岑參(cénshēn)(約715年—770年),漢族,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去世之時56歲。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我在遠方憐惜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在戰場旁邊盛開。
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文寫作的時間。“強”字,是不愿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登高去”,還看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重陽節大家都喜歡登高,而詩人卻說勉強想去登高,這是為何?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詩人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登高”“強”“強欲登高去”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登高”,詩人自然聯想到飲酒、賞菊。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讀者的聯想和猜測:不知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么?其實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共度佳節。所以,“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無人送酒來”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第三句寫詩人在佳節之際想到了長安家園。
“遙”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接著詩人將對親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濃縮到了“故園菊”上。
“憐”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長長嘆息,百般憐惜。他想到故園今日黃花堆積的情景,只能遙遙寄去一片深沉的鄉情。“遙憐故園菊”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詩寫到這里為止,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后一句。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殘垣斷壁,戰血涂地,黃花開在被亂軍糟踏得不成樣子的帝都長安可悲可嘆。所以此處的想象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托著詩人對千萬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應傍戰場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岑參的這首五絕,從行文思路上看,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詩人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小結: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詩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廣德二年(764)隨家遷居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授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尉。多次從軍邊塞出任幕僚,脫離軍府后漫游江淮,入長安歷任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右散騎常侍等職,終于禮部尚書銜。中晚唐的重要詩人,尤以七言絕句和邊塞詩著稱。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惹得征人們一夜都在眺望故鄉。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東、西、中三受降城,此處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后錦旗烏加河北岸。
回樂烽:舊說在靈州回樂縣。故址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一說應在西受降城附近。蘆管:樂器名,這里指笛部編教材七年級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大漠月夜圖)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行政人事上半年工作總結(4篇)
- 市場租賃合同(26篇)
- 2025銷售簡短個人工作總結(8篇)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1.1.1古代埃及教學設計
- 2025年幼兒園小班工作計劃范文(15篇)
- 初三英語教學工作總結2025(16篇)
- Module 10 Unit 2課時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外研版八年級英語上冊
- (二模)2025年汕頭市高三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生物試卷
- 教師評高級職稱工作總結(9篇)
- 落實STEAM教育理念為學生高效學習提供支持
- 開挖作業安全培訓課件
- 產房靜脈留置針護理
- 2024-2030年中國硅酸鈉行業發展策略分析與投資風險評估報告
- 春天的故事課文課件
- 新增現澆樓板結構加固施工方案
- 糖尿病足科普
- 妊娠合并結締組織病
- 狂犬病毒流行病學調查
- 初中主題班會《與不良的行為習慣告別》課件
- GB/T 25085.1-2024道路車輛汽車電纜第1部分:術語和設計指南
- 2024新版《藥品管理法》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