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鈴薯栽培2第一節概述3一、馬鈴薯生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第4大糧食糧蔬兼用:休閑與快餐食品,易于消化產量高、增產潛力大:40噸/公頃用途廣:淀粉、糊精、葡萄糖、酒精生育期短:極早熟僅50天4二、馬鈴薯生產概況起源:馬鈴薯原產南美洲太平洋沿岸,16世紀末傳入歐洲;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傳入我國。種植范圍:南緯40O到北緯70O,以北溫帶最多;歐洲為主產區,其次為美洲及亞洲。種植面積:FAO(2013)統計,全球種植面積為1934萬hm2,產量37640萬t,主產國:中國(9599萬t)、印度(4534萬t)、俄羅斯(3020萬t)、烏克蘭(2226萬t)和美國(1984萬t);單產水平:新西蘭(46.7t/hm2),美國(46.6t/hm2)、比利時(46.1t/hm2)、荷蘭(43.7t/hm2)和法國(43.4t/hm2)。1起源與全球產況5二、馬鈴薯生產概況分布很廣:從東部沿海到西北高原,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在海拔4600m的西藏高原,均有種植。發展快速: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馬鈴薯生產發展很快,種植面積2013年比1991年增加96%,產量逐年上升,總產增加203.9%。近年,種植面積占世界的27~28%,產量占世界的22~23%。
種植面積和產量:2013年為553萬hm2,總產9599萬t,單產為17.3t/hm2。主產區包括四川(74.7萬hm2,275.0萬t),甘肅(68.4萬hm2,239.5萬t),內蒙古(68.1萬hm2,184.7萬t)、貴州(67.7萬hm2,179.7萬t)和云南(51.7萬hm2,175.0萬t)2我國種植分布與產況6二、馬鈴薯生產概況栽培面積迅速擴大:依靠技術進步,消費需求增長推動生產技術不斷改進:基本解決了馬鈴薯退化的原因和防止途徑,實現就地留種;利用實生苗繁殖和脫毒微型薯技術、抗病毒病與減輕退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經濟發展,食品加工企業的發展與相關技術的改良3馬鈴薯生產發展成就7三、中國馬鈴薯種植區劃與分布根據我國馬鈴薯的生產和自然資源特點:劃分為四大區域北方一作區
區域:黑龍江、吉林二省、遼寧省除遼東半島以外的大部,華北地區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全部以及西北地區的陜西北部、寧夏全部、甘肅全部、青海東部和新疆天山以北的地方,是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約占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的50%以上,也是我國重要的種薯基地。生態栽培特點:本區氣候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于馬鈴薯生育。本區一年只能栽培一季馬鈴薯,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品種應以中熟及中晚熟為主。8三、中國馬鈴薯種植區劃與分布中原二作區區域:北方一作區南界以南,大巴山、苗嶺以東,南嶺、武夷山以北各省,包括遼寧、河北、陜西、山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兩省的東部;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六省全部。生態栽培特點:本區因夏季長,溫度高,不利于馬鈴薯的生長。為了躲過炎熱的夏季高溫,實行春、秋兩季栽培。春季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收獲,以生產商品薯為主。秋季生產用春作收的塊莖作種薯,催芽后于8月播種,11月收獲。本區春作及秋作的生長季節都僅有90多天,故必須利用早熟品種,且具有休眠期短且易打破休眠的特性。9三、中國馬鈴薯種植區劃與分布南方二作區
區域:即南嶺、武夷山以南的各省(區),包括廣西、廣東、海南、福建、臺灣等省、海南島及南海諸島。近年來,利用冬閑季節種植馬鈴薯,進行兩稻一薯,或兩稻兩薯栽培方式。生態栽培特點:本區無霜期300d以上,最長可達365d,年平均溫度18~24℃,年降雨量雖在1000~3000mm之間。因馬鈴薯在本區系冬作,恰逢旱季,故一般需要灌溉。10三、中國馬鈴薯種植區劃與分布西南單、雙季混作區
區域:本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及湖南、湖北兩省的西部山區。生態栽培特點:本區地形、地勢非常復雜。海拔高度在1500m(鄂西及川西北)和2000m(云南、貴州)以下的低山河谷或盆地,氣溫高、無霜期長,適合種兩季馬鈴薯,以早熟品種為主。海拔1500m以上的高寒山區,氣溫低、無霜期短、夏季涼爽,每年種植一季,需要抗晚疫病的晚熟品種。西南地區馬鈴薯產量高、增產潛力大,栽培面積占全國馬鈴薯栽培總面積的40%以上,是我國馬鈴薯抗病育種和生產的重要基地。11第二節馬鈴薯栽培的生物學基礎12一、馬鈴薯的起源與分類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的—年生草本植物,二倍體(2n=24)。起源中心: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及烏拉圭等地,其起源中心以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的的喀喀湖”(LakeTiticaca)盆地為中心的地區;野生種,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種的組成:8個栽培種、154個野生種,最重要的栽培馬鈴薯是四倍體種,有兩個亞種:馬鈴薯亞種,即普通栽培種(S.tuberosum),也叫智利種,分布于智利中部偏南的沿海地區,屬長日照類型;安弟斯亞種(S.andigenaHawkes),也叫秘魯—玻利維亞種,在南美洲安弟斯山區有廣泛分布,屬短日照類型。其他栽培種和野生種有不少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已廣泛用作抗病、抗蟲、抗寒及休眠期短的育種材料。13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一)根
根的種類與形態:種子繁殖時,為圓錐根系,由主根與許多支根組成;用塊莖繁殖,為須根系。塊莖開始發芽時,在幼芽基部形成的不定根叫初生根(又稱芽眼根),以后在植株生長期間由莖的地下節形成的不定根叫匍匐根,每4-5條成群分布在匍匐莖的近旁。根的分枝數量,品種間差異很大。根的分布:根系分布深度一般不超過70cm。早期生長時,縱向生長一般在30cm內,到生長盛期,橫向傾斜生長達30~60cm,之后一部分根向下垂直伸長,到生長后期垂直分布可達1m以下的土層。根系分布的深度與寬度,因品種和栽培條件而異,早熟品種的根系較中、晚熟品種入土淺,橫向分布較窄。馬鈴薯根系的強弱與抗衰老和抗旱性有關,抗性強的品種,其根系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均深而廣。14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二)莖可分為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和塊莖。1、地上莖
地上莖是由塊莖芽眼中抽出來的枝條長成。植株幼小時通常直立,到生長中、后期則因品種不同,其植株有高大與矮小、直立與傾斜匍匐、分枝多少的區別。一般早熟品種植株較矮小,約40~70cm,節間較短,莖較細,分枝較少而節位較高。中、晚熟品種植株高大,約80~120cm,節間長,莖較粗,分枝較多。地上莖草質多汁,上披茸毛。莖有三棱或四棱之別,在棱上由于組織的增生,形成突起,叫做翼。翼沿莖呈直線著生,按其形狀有直翼、波狀翼、寬翼與窄翼之分,可以作為鑒別品種的標志之一。莖的色澤有綠色、紫色,是區別品種的特征之一。15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2.地下莖
地下莖就是主莖地下結薯的部位。地下莖的長度因播種深度和培土厚度而異,一般10cm左右。地下莖的節數比較固定,大多數品種均為8節左右;每個節上,生有4-6條放射狀匍匐根。3.匍匐莖
匍匐莖是主莖地下節的腋芽伸長所形成的側枝。匍匐莖較地上莖細,其節部的葉片退化成鱗片,頂端呈鉤曲狀,且有橫向生長的習性,入土不深。匍匐莖的長短因品種而異,一般為3~10cm,早熟種較短,晚熟種較長;栽培種較短,野生種較長。在正常情況下,匍匐莖的成薯率為50%~70%。在匍匐莖早期生長中,如環境條件不利而露出地面,則變為地上莖,發生新葉,成為側枝。
16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4.塊莖塊莖由匍匐莖的末節和次末節的節間極度縮短并積累養分膨大而成,是莖的一種變形。形態:塊莖膨大初期,可見鱗片狀的退化葉。塊莖稍長大,鱗片葉凋萎留下葉痕,稱芽眉,其長短、形狀和明顯程度,均為品種特征。芽眉上部凹陷處,即為芽眼,內由一個主芽和兩個以上的側芽組成;芽眼在塊莖上呈螺旋狀排列,基部稀,頂端密,其排列次序和地上莖的葉序相同,呈2/5、3/8和5/13模式。每個塊莖上芽眼多少、深淺和顏色,因品種而異。塊莖與匍匐莖連接的部分叫臍部,另一端叫頂部,頂部芽眼密集,一般先發芽,有頂端優勢。芽的形狀、色澤是鑒定品種的特征之一。形狀:有圓、橢圓及長形等;皮色有白、黃、紅及紫色等;肉色有白、黃、淺紅及紫色,這些性狀都是比較固定的品種特征。17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三)葉
形態:馬鈴薯先長出的幾片葉稱為初生葉,初生葉為單葉、全緣;以后長出的為奇數羽狀復葉。葉序:馬鈴薯葉片生長有明顯的葉序規律。從形態發育上看,葉片可以分為主莖葉和分枝葉。主莖葉一般有6葉和8葉為一個葉序單元兩種類型,主莖生長2個葉序單元以后,也即12或16葉以后,不再長主莖葉。分枝生長的葉片形態組成與主莖葉相同,但單葉面積明顯變小。不同品種間葉的形狀差異很大。如葉色濃淡、葉面茸毛多少、葉面光滑或折皺程度,小葉的形狀、大小、疏密、對數及托葉的形狀等,皆可作為鑒定品種的依據。18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四)花為分枝的聚傘花序。花著生于細長的花柄上,花柄中上部有一圈突起叫“離層環”,又叫花柄節,花柄脫落時即由此產生離層。形態:花萼基部聯合為筒狀,花冠合瓣,呈五角形,有白、淺紅、紫紅及藍色。雄蕊5枚,著生于花瓣基部,花絲粗短,花藥聚生,呈黃綠、灰黃及橙黃色。雌蕊一枚,花柱直立或彎曲,柱頭呈棒狀或頭狀,兩裂或多裂。子房上位,由兩個連生的心皮構成,胚珠多枚。習性:馬鈴薯一般為天然自花授粉,但開花結實情況,因品種及栽培地區不同變化極大。馬鈴薯開花不結果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因高溫或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花粉敗育;離層環形成離層,導致落蕾、落花或落果;胚珠退化;遺傳與生理上的不孕。生產上所用馬鈴薯均為復合的雜交種,大多不孕不育;南方春馬鈴薯開花恰逢較高溫度,而秋馬鈴薯恰逢低溫,因此不易見到開花結實現象。19二、馬鈴薯的形態特征
(五)果實與種子
果實為漿果,呈球形或橢圓形。果皮淡綠或紫綠色,有的表皮有白點。果實內含很多種子,一般為100~300粒。種子極小,千粒重0.5~0.6g,為扁平卵圓形,呈淡黃色或暗灰色,表面粗糙。胚彎曲于胚乳中。新鮮種子當代發芽率極低,隔年種子,發芽率一般可達70%~80%,條件良好時可達100%。20一、馬鈴薯的生長發育(一)馬鈴薯生長發育階段
馬鈴薯一生可以劃分為發芽期、幼苗期、發棵期、結薯期和休眠期。21(一)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1.發芽期
從種薯解除休眠,芽眼處開始萌芽、抽生芽條,直至幼苗出土為發芽期,進行主軸第一段的生長。馬鈴薯主莖分為三段。第一段即地下莖,是基部貼近種薯芽眼的幾個莖節,發生主要吸收根系,其上一般有8個莖節,每節發生或分化匍匐莖,是結薯部位。幼苗出土時,在主莖軸第一段伸長初步完成并發生根系及匍匐莖,同時主莖的第二段分化完成,其4~5片幼葉伸出地面,即出苗。馬鈴薯的地上莖包括兩段莖段,每個莖段共8個莖節,少數為6個莖節。出苗時,主莖第三段的莖、葉片以及主莖軸頂端花芽及其下方兩側枝也開始分化。發芽期是馬鈴薯建立根系、發苗、結薯和第二、第三段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這個時期的生長中心是芽軸的伸長和根系的生長,需要的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供給。發芽期是馬鈴薯產量形成的基礎。這一階段的生長首先受制于種薯是否通過休眠,其次取決于種薯的營養成分及其含量以及是否攜帶病害,第三取決于發芽過程中需要的環境。發芽期所占時間,全生育期短的地區,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約播后20~30d出苗,而生育期長的地區需要40~60d。22(一)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2.幼苗期
從出苗到主莖第一葉序環的葉片完成為幼苗期,以第8葉或第6葉平展為此期終止的形態標志,俗稱團棵。本階段進行主莖軸第二段生長。幼苗期根系繼續擴展,匍匐莖頂端開始膨大,塊莖雛形初具。同時,第三段莖葉繼續分化并生長,頂端第一花序開始孕育花蕾,其下側生枝葉開始發生;生長中心主要為莖葉。馬鈴薯完成幼苗期的時間很短,一般僅15~20d。此階段生長量不大,莖葉干重只占一生總干重的3%~4%。但幼苗期是承上啟下的一段,一生的同化系統和產品器官都在此期分化建立,是進一步發棵、旺盛結薯,促進產量形成的基礎。此期各項農藝措施的主攻目標,在于促根、壯苗,保證根系、莖葉和塊莖的協調生長。23(一)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3.發棵期
早熟品種于第一花序開花并發生第一對頂生側枝;晚熟品種于第二花序開花并從花序下發生第二對側枝,為發棵期。發棵期主莖節間急劇伸長,使株高達到總株高60%~70%。主莖葉已全部形成功能葉,分枝葉也相繼擴大,葉面積達到總葉面積的比例,早熟品種為80%以上;晚熟品種在50%以上。同時,根系繼續擴大,塊莖逐漸膨大至直徑達3~4cm,干重達到植株總干重的50%左右?,F蕾期葉片同化產物的30%~40%轉移到塊莖,地上部60%~70%。所以,發棵期或第三段的生長還是以建立同化系統為中心,并逐步轉向塊莖生長為特點,此期共經歷20~30d。馬鈴薯從發棵期的以莖葉生長為主,轉變到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有一個轉折階段。早熟品種大致從現蕾到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大致從第一花序始花到第二花序盛花前后。24(一)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4.結薯期
第三段主莖生長完成并開始側生莖葉生長后,莖葉和塊莖的干物質量達到平衡時,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初期莖葉緩慢生長,葉面積逐漸達到最大值;繼而植株葉片開始從基部向上逐漸枯黃,甚至脫落,葉面積迅速下降。但塊莖的體積和重量保持迅速增長趨勢,直至收獲。結薯期塊莖是光合產物的運轉分配中心,光合產物的分配從結薯初期的30%~40%增至結薯盛期的60%左右和末期的70%~80%。結薯盛期至末期增加的同化產物,2/3以上來自主莖的莖葉,1/3來自主莖下方側枝莖葉,頂端分枝只提供微量。結薯期長短因品種、氣候條件、栽培季節、病蟲害和農藝措施等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從30d至50d以上不等,產量的80%左右在此期形成。結薯期的關鍵農藝措施在于盡量保持根、莖、葉不早衰,有保持強盛的同化力,以及促進同化產物向塊莖運轉和積累。25(一)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5.休眠期
馬鈴薯塊莖的休眠始于塊莖膨大初期,但在栽培上則從莖葉衰敗后收獲時看作塊莖進入休眠期。休眠期的長短按收獲到芽眼萌發幼芽的天數計算,因溫度和品種而異。在溫度25℃左右,休眠期短的品種(如東農303、豐收白等)為1~2個月;休眠期中等的品種(如克新4號、泰山11號、虎頭、鄭薯4號等)為2~3個月;休眠長的品種(如克新1號、同薯8號、烏盟601等)為3個月以上。在2~4℃溫度下,塊莖可以長期處于休眠狀態。馬鈴薯塊莖的休眠屬生理性自然休眠,此期即使給予塊莖適宜的溫度、水分和氧氣條件也不能發芽。26(二)馬鈴薯生長發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1.溫度
解除休眠的塊莖,5℃時極緩慢,22℃下明顯加快;適溫13~18℃,芽條苗壯,根量較多。莖伸長的最適溫度為18℃。6~9℃時極緩慢,高溫則引起莖徒長。葉在較低溫度(16℃)比在高溫(27℃)擴展較快,枯死較早。葉擴展溫度下限為7℃。花芽形成的最適溫度是12℃,開花最適溫度是18℃。塊莖形成適溫20℃,較低溫度下塊莖形成較早,如在15℃出苗后7d形成;在25℃出苗后21d形成。27~32℃的高溫,則引起塊莖發生次生生長,形成小薯。日夜溫差對塊莖生產有很大影響,如日溫30℃和夜溫17℃與日夜溫均為23℃相比,前期的塊莖產量幾乎是后者二倍。最適宜塊莖生長的土溫是15~18℃。夜間較低的氣溫比土溫對塊莖形成更為重要。如植株處在土溫20~30℃的情況下,夜間氣溫12℃能形成塊莖;夜間氣溫23℃則無塊莖。較低的夜溫有利于莖葉同化產物向塊莖運輸。27(二)馬鈴薯生長發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光照
在弱光下莖伸長快,表面細弱;強光下莖短壯。短日照比之長日照使莖的伸長停止較早,塊莖發生較早,植株提早衰亡。莖在14~16小時日光下,比在10~12小時長度約高20%?;ㄑ吭诙倘照辗只^早,但花芽在開花前敗育,繼續形成花器只能在長日照條件下完成。日長與光強和溫度存在互作:高溫促進莖伸長而不利于葉和塊莖的發育,特別是弱光下。短日可以抵消高溫的不利影響,使莖短壯、葉肥大,塊莖形成較早。高溫短日下塊莖的產量往往高于高溫長日照;高溫弱光和長日則使莖葉徒長,幾乎不形成塊莖。開花則需強光、長日和適當的高溫。幼苗期短日、強光和適當高溫,有利于促根、壯苗和提早結薯;發棵期長日、強光和適當高溫,有利于建立強大的同化系統;結薯期短日、強光和較大的日夜溫差,有利于同化產物向塊莖運轉,促使塊莖高產。28(二)馬鈴薯生長發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3.水分馬鈴薯喜歡冷涼和相對干燥的氣候。多雨氣候不利于根系生長和群體發育,但喜土壤濕潤。塊莖形成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在結薯初期和盛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比較適宜,結薯末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為宜。早熟品種在地上部孕蕾期到開花末期,莖葉急速生長,塊莖大量形成,需水量最大;中熟品種自開花后直至莖葉停止生長前的整個階段,都屬塊莖膨大期,比早熟品種需水期更長。29(二)馬鈴薯生長發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4.土壤
馬鈴薯對土壤的要求雖不十分嚴格,但以表土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通氣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為適合。在砂壤土上栽培的馬鈴薯,出苗快,植株生長發育良好,塊莖形成早,而且薯形整齊,薯皮光滑,產量和淀粉含量高,抗病力也強。過于粘重和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會影響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而且薯形不規則,產量和淀粉含量均低。馬鈴薯種在弱酸性土壤上生長發育良好,而種在堿性土上則易發生瘡痂病。以5.5~6.0之間最為適宜,且淀粉含量較高。馬鈴薯對鹽分及氯離子反應較為敏感,土壤含鹽量達到0.01%時,塊莖產量隨土壤溶液中氯離子含量的增高而降低。30四、馬鈴薯的退化及其防止(一)馬鈴薯的退化現象
馬鈴薯的退化現象是指馬鈴薯在南方和夏季炎熱地區種植,經一年或數年后產量就逐步降低,甚至完全沒有收成。退化的馬鈴薯出苗率低,植株矮小,莖桿纖細,葉卷曲或皺縮,塊莖變形、瘦小,薯皮龜裂,產量逐年降低。據調查,東北地區馬鈴薯退化率平均為20%~30%,由北往南逐步增加,嚴重時減產幅度可達70%以上。內蒙古和黑龍江北部,低緯度的高海拔地帶(如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各省的高山區馬鈴薯退化較輕。因此,生產上常向高緯度的北方或高山地區調種。我國馬鈴薯嚴重退化的地理分布,是在北緯44度以南和海拔900m以下的地區,這些地區每年需要從北方或附近的高山區調入大量種薯。以浙江省為例,每年要從東北等地調入大量種薯,形成運輸緊張和種薯供應的不足,難以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大力培育抗病毒品種,推廣防退化的儲藏和栽培技術,以改變依靠調種來發展馬鈴薯的狀況。31四、馬鈴薯的退化及其防止(二)影響馬鈴薯退化的因素
馬鈴薯退化的原因:病毒、生態條件(溫度、光、水分)和衰老。引起馬鈴薯退化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外因主要是病毒。無毒種薯(對照)在高溫條件下栽培并不退化。溫度是導致病毒發展使馬鈴薯退化的間接外因。內因是指馬鈴薯品種抵抗病毒侵入的能力。溫度與品種感染病毒有密切關系。溫度首先影響植株的生育和抗、耐病性,又直接影響病毒的繁殖與侵染致病力。在高溫條件下栽培,不符合馬鈴薯在系統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喜冷涼而不耐高溫的特性,使馬鈴薯長勢衰弱,削弱其抗、耐病毒的能力,加重退化;高溫還有利于某些病毒的繁殖及侵害。溫度引起馬鈴薯退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導致種薯衰老。南方地區從東北或內蒙古等地引進種植的馬鈴薯均為早熟品種,該類品種休眠期只有一個月左右,平原地區如不采取特殊的儲藏方法,春馬鈴薯收獲后一個月便開始萌動,并開始各種生理生化代謝,而此時正值南方炎熱酷暑的夏季,各種代謝活動更為旺盛,而大量消耗營養物質。到第二春季種薯內的營養物質已消耗殆盡,生理能力十分衰落。
32四、馬鈴薯的退化及其防止(三)退化的防止1.選用和推廣抗退化的品種
積極選育和推廣抗退化的高產穩產品種,如東農303、中薯3號等,并建立高山良種留種基地,健全良種繁育制度。2.選擇冷涼季節,實行秋播和晚播留種
馬鈴薯結薯期要求低溫冷涼條件,選擇適宜的播期,生長期中病毒積累少。(1)秋播留種
長江流域各省春、秋兩季作區利用當年收的春馬鈴薯再行秋播,可以復壯種薯,增強抗逆力,產量也高。(2)晚播留種南方各省在1000m以上的高山區,一季作馬鈴薯的塊莖仍有輕微退化現象,把正常播種期推遲至晚夏播種,有較好的防止退化效果。(3)三季作留種
廣東、福建的馬鈴薯可春、秋、冬三季作。留種方法有多種:一是利用早熟品種,春作收后,經過架藏進行秋作,秋作收后,經過架藏進行翌年春作,或直接作為冬作的生產種薯;二是利用中、晚熟品種進行秋、冬兩季生產。在早春播種收獲后架藏留種,供秋作或冬作生產用;三是在廣東、福建北部山區,采用春、秋兩季作和“秋趕冬”兩季作?!扒镖s冬”即在秋作田中選擇種薯、經過曬種處理即進行冬播,并在冬作田中選株、經過架藏留種,以作秋播用。33四、馬鈴薯的退化及其防止(三)退化的防止3.利用實生苗塊莖留種
用馬鈴薯種子播種的稱為實生苗,由實生苗結的塊莖叫做實生薯。實生薯作種能防止退化,是由于馬鈴薯病毒能系統侵染植株各個營養器官,但很少能侵入花粉、卵和種胚等生殖器官。
4.莖尖培育無毒種薯
植物組織中病毒濃度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般莖尖分生組織不帶病毒,由此類苗所結的種薯無毒,能夠大大提高種薯的生產力。其基本步驟是從馬鈴薯特定品種的優良植株的莖尖獲得無病毒的分生組織,然后在培養基上進行快繁產生大量幼苗。快繁獲得的幼苗也可被置于液體培養基中,在嚴格黑暗培養條件下長出微型薯,并進一步生產原原種。5.改善種薯的貯藏條件
馬鈴薯塊莖要求冷涼的貯藏條件,而南方各省的平原地區,夏季都處于25℃、甚至30℃以上的高溫條件。目前種薯較好的儲藏方法是選擇干燥、涼爽、通風、透光的地方,采用薄攤架藏,在冬季還要覆蓋防凍。小型冷庫,以5~10℃溫度冷藏種薯。6.改進栽培技術
各地經驗證實,采用砂壤土、高肥水,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和適時早收等措施,都可提高種薯的抗退化能力。34
第三節馬鈴薯栽培技術
35一、播前準備與苗期管理(一)播前準備
1.種薯選用
種薯選用包括品種選擇和種薯生產地點、季節的選擇。南方馬鈴薯生產商品薯的季節主要是春季。春馬鈴薯栽培平原區以早熟高產為主要目標,以菜用為主,糧菜兼用。栽培方式主要有地膜覆蓋和露地栽培兩種。山區半山區馬鈴薯糧菜飼兼用,以高產為主要目標,品種選用以中晚熟為主。春馬鈴薯種薯的來源包括從北方引進的當年收獲的馬鈴薯,要求10月上旬出關,以防種薯凍傷,引入后第二年早春播種;第二個來源是當地高山區上年春季5、6月份收獲的春馬鈴薯;第三個來源是當地平原的秋繁馬鈴薯種薯,由于秋繁的馬鈴薯一般于下霜后收獲,至第二年春播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許多情況下種薯休眠尚未消除,因此需要用赤霉素處理,以促進齊苗。方法是整薯用30ppm赤霉素處理30分鐘或切塊種薯10-15ppm處理15分鐘。36一、播前準備與苗期管理(一)播前準備
2.種薯切塊把種薯分切成小塊播種,可節約種薯,降低生產成本。但如果采用不當極易造成病害蔓延,缺苗嚴重,以至導致減產。切塊播種注意事項:用絕對健康無病的種薯;種薯必須有一定的大小,一般種薯不宜小于20-25g;栽培地段應保持良好的土壤墑情。切塊不宜過小,以免切塊中水、養分不足,影響幼苗發育。一般切塊重量不宜低于20-25g,每個切塊帶有1-2個芽眼。切塊時應切成立塊,多帶薯肉。一般50-100g重的種薯可以從頂部到尾部縱切成2-4塊。如欲利用頂端優勢時,可將種薯從中部橫切一刀,將上半部留作種用,所余尾部可作食用或飼用。切塊時間以播前數天為好,應以不使切塊堆置時間過長而造成腐爛或干縮為原則。切后應盡快播種,以免造成損失。切塊時如遇病薯污染了切刀,則必須對切刀進行消毒,可在500倍的升汞液中浸泡5秒鐘。切塊后3-5d內,切塊保持在17-18℃的溫度和80-85%濕度條件下使切塊木栓化,避免播后爛塊缺苗。37一、播前準備與苗期管理(一)播前準備
3.整地與筑壟
南方馬鈴薯以選用水稻為其良好的前作,而應避免甘薯、甘蔗等地下害蟲較多的前作。水田種植馬鈴薯春播的應在晚稻收獲后及時翻耕,經冬季凍融,促進土壤良好結構的形成,造成一個通氣透水的環境條件,秋播也應及時將早稻茬地翻轉曝曬后耙碎。耕翻時應施用適量有機肥,以每平方米2.5~3kg為宜。壟作是馬鈴薯栽培的最主要種植方式。茬地翻耕耙碎后開溝起壟。一般壟高20-30cm,壟寬60cm左右,溝寬20-30cm。壟作有利于提高土溫,特別是春馬鈴薯播種季節氣溫低,壟作比平作日平均溫度可提高2-3℃。此外,南方生長季節雨水偏多,壟作有利于排除積水,增加根際的通氣性,防止種薯爛薯、中后期早衰及病害的發生。施足基肥是馬鈴薯高產的關鍵,特別是南方馬鈴薯出苗至收獲的總生育期只有60-90天,基肥可以供應馬鈴薯主要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要。在地膜覆蓋條件下,除了后期適當葉面追肥外,基本上不需再追肥,可將一生中的極大部分肥料以基肥形式施用。38一、播前準備與苗期管理(二)播種與苗期管理
播種與苗期管理的核心是選擇恰當的播種期與適宜的密度。馬鈴薯最佳的出苗溫度為13℃,土溫長期低于13℃,種薯易在地下進行次生生長,即不出苗而在種薯上長出次生塊莖。因此不宜過早播種。遲播雖然出苗快,但不易獲得壯苗和發達的根系,且不能及時收獲,影響產品的商品性和后季作物的生長。生產上以氣溫穩定通過5-7℃的時期為標準,杭州地區及同緯度地區以1月下旬至2月初播種為宜,浙南及類似地區可在1月中旬播種。地膜覆蓋條件下可提早10-15天播種。合理密植是建立馬鈴薯高產群體的基礎,也是協調早熟與高產矛盾的主要途徑。一般,早熟栽培宜適當密植。馬鈴薯的產量由單位面積的穴數和每穴的單穴產量構成。浙江地區馬鈴薯在每公頃6~9萬穴的密度條件下,對單穴產量沒有顯著影響,隨著密度的下降則產量下降。故早熟栽培及早熟品種以每公頃7.5~9萬穴為宜,中遲熟品種及高產栽培以每公頃6~7.5萬穴(每畝4000-5000穴)為宜。秋馬鈴薯因生育期較短,故應選擇每公頃7.5~9萬穴的密度。苗期管理:南方春秋馬鈴薯均應注意出苗前及時破除板結和排除積水,出苗期長期陰雨積水和壟畦表面土壤板結,容易導致爛薯而缺苗斷壟。春馬鈴薯遇倒春寒晚霜或春雪應加強保護,秋馬鈴薯出苗如遇高溫干旱應及時灌溉,保證及時齊苗。39二、高產群體建設與調控技術(一)需肥特征馬鈴薯是高產作物,所需礦物質較多。每1000kg塊莖,需吸收氮肥3-4kg,P2O51-1.5kg;K2O24-6kg。可見馬鈴薯為需鉀較多的作物。馬鈴薯一生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幼苗期吸收較慢,發棵期吸收猛增,進入結薯期又緩慢下來。各生育階段吸收氮、磷、鉀總和占總吸肥量的百分比,從發芽期到出苗期為6%、8%和9%,團棵期為13%、9.5%和8%,發棵期為56%、48.5%和49%,結薯期為25%、34%和34%。馬鈴薯缺氮,表現植株生長減緩,全株呈現淡綠色、黃綠色,老葉周圍部分呈淡黃色,干枯脫落。氮肥過多則易導致徒長,薯/秧比下降。缺磷,植株矮小,老葉邊緣顯現焦斑,早期脫落。缺鉀導致生長減慢,甚至停頓,節間變短,葉片卷縮,葉脈下陷,葉尖及葉緣由綠色變為暗綠,繼而變為黃色,嚴重時呈古銅色,植株易受病源物侵染,塊莖呈灰色。40二、高產群體建設與調控技術(二)施肥技術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馬鈴薯是塊根塊莖類作物,土壤環境條件是否疏松對獲得高產是十分重要。耕翻時結合施用有機肥,有利于保持整個生育期土壤的水、肥、氣處于一個良好的協調狀況,有益微生物活動旺盛,不斷分解有機肥中的營養元素,以滿足馬鈴薯生長發育的需要。一般高產栽培要求每平方米使用2.5~3kg的欄肥。馬鈴薯對氮肥和磷肥沒有特殊要求,但對鉀肥有較強的選擇性。馬鈴薯為忌氯作物,因此應盡量選擇硫酸鉀、草木灰等不含氯離子的鉀肥。馬鈴薯的總施肥量依產量目標而定,每500kg需要從土壤中吸收2.5kg純氮,磷1kg、純鉀5.5kg,如每667平方米計劃產量2000kg,則應補充10kg純氮、4kgP2O5、22kgK2O。馬鈴薯施肥的方法以基肥為主,占總施肥量的70%或更多。磷肥可全部與有機肥作基肥,氮肥與鉀肥的70%也應作基肥。追肥種類以速效氮、鉀肥為主,追肥時期以馬鈴薯第一葉序生長完成(也即7-9葉期)為佳。41二、高產群體建設與調控技術(三)高產群體建成及其調控馬鈴薯高產群體的基本特征:齊苗早,植株個體均勻健壯,發棵前期及時封行,并開始基部的分枝生長;現蕾時植株有一定的高度(一般40-50cm),葉色濃綠,光合作用旺盛,葉面積指數在3.5-4左右;現蕾后植株生長進一步旺盛,此后葉面積指數仍以較快的速度增加,但結薯生長也很旺盛。一切調控群體產量形成的農藝措施都必須以群體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為依據,。馬鈴薯要獲得較高的經濟產量就必須首先獲得較高的生物學產量。例如地膜覆蓋促進早齊苗,苗期施肥促早發,在7-9葉期,也即團棵至發棵期的轉折期施適量的氮鉀肥以使地上部有較多的干物質積累,并盡早達到最大葉面積。追肥時應結合培土、除草,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更可以為后期結薯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防止薯塊露出地面。當馬鈴薯葉面積達到最大值并現蕾時,生產上常噴施一次多效唑等控制植株地上部生長的調節劑,促進地上部積累的營養物質向地下部運轉以獲得高產。結薯后期(收獲前15d左右),如群體有早衰跡象可噴施一次磷酸二氫鉀。42三、收獲與儲藏(一)收獲適期
當馬鈴薯植株生長停止、莖葉逐漸枯黃,地上部的有機物加速向塊莖轉運,從而塊莖的干物質迅速增加,淀粉比例提高而糖分比例相對降低。這時,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大,淀粉、蛋白質及灰分的含量達最高限度,水分含量下降,是食用塊莖最適宜收獲時期。收獲過早,塊莖不成熟,干物質積累不夠,產量不高;收獲過遲,易受高溫(春薯)或霜凍(秋薯)為害,降低種性,不耐儲藏,品質變劣。收獲適期應依以下幾點而定。1.依栽培目的而定
供食用的塊莖,應根據市場行情和預期產量,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為原則。種用的應提早5-7天收獲,以免高溫影響芽眼的老化及晚疫病的蔓延。2.依氣候條件而定
春薯生育期正值高溫季節,易使種性退化,品質劣變,應在平均溫度25℃以上的日期來臨前收獲。秋薯應在當地霜凍來臨前收獲。3.依生育期長短及后作而定
早、中熟品種,一般春季栽培,塊莖的成熟與植株枯黃較一致,而晚熟品種或秋植,往往植株在低溫下不枯黃,而塊莖卻已與匍匐莖分離。因此,應根據常年生育期的長短及后作來定收獲時間。43三、收獲與儲藏(二)收獲方法
馬鈴薯收獲應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收獲期間若逢雨后初晴,應在收前1-2d先刈割莖葉,作為飼料或堆肥,消除田間殘留的莖葉,以免病菌傳播。凡噴撒過藥劑的莖葉,不宜作飼料。收獲期間若逢高溫烈日,則宜在早上或傍晚挖掘。機械收獲的效率高,但一般比手工收獲的損傷重,要注意改進收獲機械,減少損傷。塊莖要避免在烈日下曝曬,以免引起芽眼老化和形成龍葵堿,降低種用和食用品質。挖掘后,應立即搬運至陰涼通風處,晾干表皮水汽,使皮層硬化。晾干后,應將破傷薯、病薯、屑薯剔除,區分種用和食用薯,并按大小分級。44三、收獲與儲藏(三)貯藏
1.塊莖在貯藏期的生理特征
馬鈴薯塊莖收獲后有三個階段的生理變化,對安全貯藏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第一階段為后熟期。收獲后的馬鈴薯塊莖大部分尚未充分成熟,塊莖表皮尚未充分木栓化。新收獲的塊莖呼吸非常旺盛,一般需經15-30d的生理活動過程才能使塊莖表皮充分木栓化;表皮木栓化后,呼吸作用變得特微弱而且平穩,稱為后熟期或后熟階段。后熟期也是收獲時受傷的塊莖進行傷口愈合,在受傷部位的表面形成木栓層,同時木栓層的下部還形成周皮。因此后熟期要有充分的氧氣;溫度略高(在15-20℃);空氣相對濕度在85-93%;放置在遮陰或散射光的條件下;食用商品薯以不見光為宜,種薯可見光貯藏。馬鈴薯塊莖形成的后熟階段完成后,便轉入休眠期。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而異,長的可達150d以上(如克新1號),短的只有60d左右(如東農303等),且引種到南方后均有縮短的趨勢。馬鈴薯休眠是由于后熟期皮層中形成一層致密的栓皮組織,阻止氧氣進入塊莖內部;塊莖內可溶性營養物質轉化成不溶解的淀粉和蛋白質,從而導致休眠。但即使處于深度休眠中的塊莖,其芽眼生長旺盛的頂端分生組織仍在不斷地分裂,并逐步產生赤霉素,赤霉素累積到一定的水平并遇到適宜的環境,便開始萌芽而進入萌芽期。馬鈴薯只有在較低的溫度下(1-2℃)才能明顯地延長休眠期,進入萌芽期的塊莖逐步失去商品價值,只能作生產用種或飼用。45三、收獲與儲藏(三)貯藏
2.馬鈴薯貯藏的要求和方法
馬鈴薯貯藏期首先要完成后熟期,生產上稱為預貯。貯藏前還應剔除病薯和擠傷的薯及畸形薯。馬鈴薯貯藏期的最適環境條件為溫度1~5℃,不能低于0℃,空氣相對濕度85~93%;通氣條件不良易導致種堆過濕或過干;過濕易腐爛,過干易老化。馬鈴薯貯藏的方法較多,常見的有窖貯法,架藏法,砂藏法等。窖貯法適用于長江以北和南方高山區冬貯,防止種薯遭受零度以下的凍傷。架藏法適用南方夏季貯藏種薯,方法是以竹木制成類似書架的竹樓,逐層堆放40~60cm的種薯。架藏要注意選擇陰涼通風、有漫射光的地方。砂藏法是于種薯堆中放置適量的黃砂,將種堆淹沒為止。砂藏法既可保溫、保濕、又通氣、防腐,簡單實用。此外,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大面積的冷凍貯藏也是很適合的,且費用也比較低廉。46三、馬鈴薯實生苗的培育與利用(一)采果和洗籽
漿果成熟的標志是由綠變白,由硬變軟,并出現乳白色的小點,此時即可采收。未成熟的漿果,亦可采收等其后熟。把漿果加水捏爛,漂去果皮、果肉及雜質,洗凈晾干,保存備用。新收的種子,發芽率極低,一般有六個月的休眠期,貯存一年則發芽良好。馬鈴薯的種子可以長期貯存,一般在干燥、低溫條件下可貯存3-5年;在密閉干燥條件下可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新職工入場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達標題】
- 2025公司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綜合卷
- 2025廠里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綜合卷】
- 2025合作協議、活動執行合同書
- 2025合同終止仍有年終獎 管理資料詳解
- 2025設備采購協議合同范本
- 2025官方版商業店鋪租賃合同書
- 2025年的合同效力如何評估
- 2025電子產品買賣合同范本
- 2025年碳化硅磨塊合作協議書
- 2025年重慶市中考物理模擬試卷(一)(含解析)
- 《服務營銷雙主動》課件
- 公司法公章管理制度
- 演出經紀人員資格備考資料2025
- 成都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2024
- (二模)嘉興市2025年高三教學測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 湖北省宜昌二中2025年高考化學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含解析
- 醫院不良事件上報制度
- MTK安全架構研究-全面剖析
- 10S505 柔性接口給水管道支墩
- DZ∕T 0227-2010 地質巖心鉆探規程(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