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上觀談劉金濤的裝畫_第1頁
從天上觀談劉金濤的裝畫_第2頁
從天上觀談劉金濤的裝畫_第3頁
從天上觀談劉金濤的裝畫_第4頁
從天上觀談劉金濤的裝畫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天上觀談劉金濤的裝畫

劉金濤出生于1922年。他來自河北棗強人,擅長中國畫。1934年在北京琉璃廠裱畫店學徒,1946年開設金濤齋裱畫店裝裱字畫,1958年入榮寶齋,1960年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裱畫,曾為齊白石、徐悲鴻、田世光、蔣兆和、葉淺予等重要作品進行裝裱。當代私家車使用機制多以神圣書畫《流民圖》,是中國近代三個時期的一個學徒工,一般不常問題,產生了本研究的基礎裝裱字畫這個行當,古稱“裝池”,是一幅書畫作品得以懸于壁上的最后一道工序。前邊由書畫藝術家在宣紙或絹上揮灑創作,后邊則交由裝裱藝人進行托裱上軸或做成鏡片,類似給人穿衣戴帽梳洗打扮。因此,歷代書畫大家都十分注重自己作品的裝裱,不敢輕易委人,總是選擇那些技藝精湛為人可靠的藝人來承制。如同梅蘭芳唱戲專門有自己的琴師、鼓師一樣。能夠想象,做這個行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這個行當里做響,就更難了。說起裝裱泰斗劉金濤,在書畫界幾乎沒有不知道的。傅抱石1957年曾在《人民日報》著文《裱畫難》,其中談到當代裱畫大師南北“二劉”,“南”指的是劉定之,“北”說的就是劉金濤。1922年7月,劉金濤生于河北棗強尹家村一戶農民家庭。他11歲時只身進京學徒,家里窮的連盤纏都掏不起,劉金濤只能走了七天七夜才到了京城,進城后流浪數日,才在琉璃廠寶華齋學習裱畫。“白天圍著案子轉,晚上睡涼炕。”劉金濤這樣回憶當學徒的苦。除了管飯,掌柜分文不給,來裱畫的畫家看學徒可憐,常以畫相贈。張八爺(張大千)見他冬天沒衣裳,就畫張畫,叫他去當鋪當,當了兩塊錢,買件棉襖穿。裱畫是個苦差事,傅抱石曾說過當一個裱畫高手必須要有面壁九年之志。裱畫的工藝極其講究,不同季節和氣候,刷法都有不同,干一點容易裂,濕一點容易蛀,一刷在手,要屏息靜氣,重了可能碎為紙漿,輕了很難碾平。11歲的孩子學裱畫,本不容易,再加上學徒的身份,挨打自然是少不了的。當年寶華齋是專裱字畫的老店,店里有兩位裱畫高手張子華和張維恭。張子華是掌柜的,對徒弟要求極嚴。張維恭話不多,但對裱畫極為苛求,可謂一絲不茍。劉金濤在寶華齋學徒十年,挨打受氣,但是他卻把師傅的絕活學到手了。在寶華齋,讓劉金濤最得意的是1942年,跟著師傅張子華裝裱了蔣兆和的長卷《流民圖》。蔣先生的長卷九丈多長,寶華齋的裱畫室只有兩丈長,一丈寬。他跟師傅零裱長接,掛一截撐起一截,然后再往一起粘接,但全部粘接了,地方又不夠了,張子華只好把臨近店鋪韻古齋、靜觀齋、益古齋的掌柜請來,借他們門臉前的臺階,整幅接裱。當時成了琉璃廠一景。后來,《流民圖》在太廟展出,被日寇把這幅畫給毀了,其殘卷又經劉金濤和師傅重新裝裱。多少年后,蔣先生回憶起這段往事,百感交集,為劉金濤畫像留念。金濤,主難之時又加了歸藝術的劉金濤抗戰勝利后,劉金濤離開了寶華齋。心靈手巧的劉金濤,在“寶華齋”苦熬10年,雖然離開時只掙得一卷麻袋片,但卻掌握了裝裱、揭裱字畫的絕活。畫中缺一塊,他能不露痕跡地補上,多一塊墨跡,他可將它“飛走”,還能把畫的某部分“搬家”。在同鄉———石墨齋的掌柜危立昌的熱心幫助下,劉金濤在琉璃廠東部路北找到一間門面店鋪,創立了他自己的裱畫店。馬連良的秘書吳幻蓀是位畫家,他看劉金濤活好,人也厚道實在,便不斷把京城的一些畫家介紹到這里來。劉金濤也開始跟名畫家有了密切交往。在叔叔王青芳的引薦下,劉金濤認識了徐悲鴻。徐悲鴻時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徐先生第一次讓劉金濤裱的兩張畫,是他的名作《愚公移山》和《九頭皋》,兩幅都是一丈二的大畫。徐先生看了劉金濤的店面,不免生疑,這么小的地方,如何擺弄的開?幸虧有好友在旁作保,徐先生就把畫放下了。劉金濤裱好送到徐先生府上,徐悲鴻非常滿意,覺得他確有一手絕活,給了他60塊大洋,劉金濤只要了30塊。徐先生被他的厚道打動了,特意留他吃了飯。從此劉金濤和徐悲鴻成了朋友。徐先生人品好,他知道一個裱畫匠掙錢不易,特意為劉金濤的店鋪題寫“金濤裱畫處”。開業后,過去認識的畫家們紛至沓來、門庭若市,一片興旺景象。后來有一天,徐悲鴻來找劉金濤,對他說,我想你這裱畫店太小了,我想幫你擴大點。劉金濤聽了當然很高興,但不知怎么辦。徐悲鴻接著說:“我已經和白石、苦禪、可染幾個人商量好了,你明天到北京飯店請兩位廚師到我家,在家做兩桌菜,請上齊白石、李苦禪、葉淺予、李可染、王青芳、黃均、田世光、蔣兆和、宗其香、吳幻蓀等人到我家吃飯。我請每位畫家最少畫三張畫,多畫不限。畫湊齊了,開個畫展,賣的錢,都歸你,找處大房子裱畫。”很快畫就湊齊了,徐悲鴻親手寫了幾十份請柬寄給他的好友及新聞界。并囑咐王青芳也要和圈內朋友打招呼、請大家捧捧場。報紙很快發出消息。畫展非常成功,三天未盡,百余張畫被搶購一空。畫展結束后,劉金濤把賣畫的錢在東琉璃廠找到了比較理想的新址。經過多日準備,條件成熟,萬事俱備,擇日開張,徐悲鴻親自揮毫寫下“金濤齋裱畫店”匾額,落款:“江南貧俠”自喻。開業這天,各方賓客齊來祝賀。齊白石、葉淺予、李苦禪、李可染等名家先后到來。場面如此隆重,令人羨慕,也讓同行眼熱。“金濤齋”開業不久,即名聲在外,慕名前來裱畫的人蜂擁而來,霎時間“劉金濤”成了裱畫名師……“金濤齋”開業的第二年,徐先生就把重金收回的名作《八十七神仙卷》交給劉金濤裝裱。這幅千年古畫破損甚多,污垢累累,畫上侍女面容近乎包公。他用棉絨仔細貼在侍女臉上,然后潑上酒至棉絨濕透,點燃,拭去絨灰后,侍女頓時面若桃花。徐悲鴻曾建議將畫家的摯友劉金濤的名字在作品上落款。感嘆:“畫家有名,而裱畫的人卻無名,不公正、不合理。你為何能成為我們畫家的摯友呢!因為你是位受人尊敬的裝裱藝術家。以我看,你的大名也應該出現在裝裱好的字畫上。因為,沒有裝裱師的裝裱,再有名的畫家他的作品也完美不了。”2002年,徐悲鴻紀念館整理出他生前畫的素描速寫上千幅,廖靜文說徐先生的畫必須讓劉金濤裱才放心。盡管當時劉金濤已經81歲了,但眼神和體力還行,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此任。在漫長的歲月里,“金濤齋裱畫店”的場地多次易人。金濤老人退休后,他的次子劉憲懷子承父業,也是一手好裱工,在京城小有名氣。經過多年磨難,2004年12月19日,“金濤齋裱畫店”又在原位置開業了,顯赫的匾額吸引了無數來琉璃廠觀光的中外游客。剪彩開張那天,徐悲鴻大師的夫人廖靜文按時到場,為“金濤齋裱畫店”欣然剪彩。金濤老人含著熱淚也參加剪彩,當年的情景清晰地顯現腦海,徐悲鴻大師是他的恩人,他永記不忘。開業當天,還有李苦禪之子李燕、老舍之子舒乙、黃胄夫人鄭聞慧、米南陽、姚少華、劉一達等名家到場祝賀。“我為金濤干一門”劉金濤裱了幾十年的畫,結識的名人太多了。由于他的厚道和實在,這些名人誰也不把他當匠人,而拿他當座上賓。解放后,經公私合營,劉金濤又進了榮寶齋。不久,中央工藝美院成立,院長張仃邀請劉金濤來院坐鎮裱畫室,直到退休。張院長在劉金濤的一本冊頁上這樣評價他:“金濤同志精于裝池,少年學藝京華,齊璜大師皆重其義。解放后工作接觸較多,常以趕任務而廢寢忘食,且重義輕利,更為文藝界所稱道。”那么,齊璜大師是怎樣重其義的呢?齊府從裱畫到家中瑣碎事務,白石老人幾乎都交與金濤去辦理,去戲園聽戲,到飯莊請客訂座,也要金濤陪同辦理,因為劉金濤是他晚年最信任的一個人。劉老說:“老石對窮人好,白給畫畫不要錢,對權貴少一個子也不行,而且還要加倍。他家里有一個記賬的本子,用毛筆寫,誰有困難向他借錢就記在上面。可誰還他呀,他也不要。老石死時,我整整守靈七天七夜”。劉金濤常說,齊老師為人太好了,像他那樣的沒有,現在君子忒少。劉金濤不僅是眾多老畫家首選的足可信賴的裱畫師,而且他們家中的生活瑣事也都愿找劉金濤幫忙,什么買面買米送煤球,白石先生夫人過世,劉金濤忙前跑后;吳冠中當年買張火車票也是非劉金濤辦理不可……這些看似不屑一顧的瑣事,恰恰體現了老畫家們與劉金濤的真摯友情。在很多的交往中也有一些屬于收藏家,其中有老舍、胡適、沈從文等,其中最令劉金濤難忘的是老舍先生。說起老舍,他不止一次動情地說,“先生真是好人啊。”1951年,吳祖光與新鳳霞結婚,賓客云集。在京文藝大師幾乎都在場。新郎、新娘敬酒之后,賓客之間相敬不迭。眾人紛紛舉杯祝齊白石老人健康長壽。這時,齊白石站起來,舉杯說:“請大家為老舍先生干一杯。”老舍先生慢慢站起身,舉起杯,然后離開座位,大聲說:“謝謝白石,不過,我提議,先請各位為我們的裝裱工人劉金濤干一杯”。說罷,一飲而盡。“金濤裱師藝壇無名英雄。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金濤占夠天下七分而世人不知也。”這是黃永玉在劉金濤60歲生日時,為其畫的祝壽像上題字。和劉金濤稱兄道弟幾十年,黃永玉為他畫過十余幅像。畫家們贊嘆劉金濤的藝技,更看中他勤奮、忠厚、守信的人品。徐悲鴻曾在北平解放那天,為他畫了幅牛圖,上面有吳作人的題字“甘為孺子牛”。韓美林也為他畫過幅牛圖,題字“金濤一生牛”。幾十年前,劉金濤因裝裱在北京成了名人,但這樣的輝煌卻沒有讓他忘記自己是貧寒農民子弟。1946年,24歲的劉金濤回到老家同劉熙梅結婚。婚后,倆人恩恩愛愛,生下了二子三女。不幸的是,小日子正過得紅火時,1976年,老伴突然得了腦血栓。劉金濤深深愛著苦水里泡大的妻子,千方百計求醫求藥,但反反復復,久治不愈,后來劉熙梅癱瘓在床。但劉金濤卻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渝地照顧著妻子,直到2000年她去世。:健全藝術,常問的是“寧買假而似真,不買真而假”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等都被劉金濤老人視為心腹和良友,說起畫家或藏家,如數家珍。齊白石先生有個規矩,從不白給他人作畫,凡畫都按尺寸定價收潤筆,做的是藝術生意。劉金濤回憶,當時同仁堂老板樂松生的妹妹樂曼雍常來找白石老人求畫,價格翻倍,問其原因,齊老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你有錢。來求畫的若是達官貴人,巨商富賈,錢是一分也不能少,無論地位多高也從不破例,當年蔣介石60大壽,求老人為其作畫,白石老人堅決不畫。可是窮人來找齊白石,老人卻贈錢、贈畫,劉金濤則成了現場的見證人。1949年初的一天,一位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老婦人來找劉金濤,原來此人是賽金花生前的女仆顧媽,想求齊白石相助,希望金濤引個路。二人到了齊府,說明來意后,齊白石老人給了顧媽三塊大洋,畫了一幅蝦送給她,畫上寫著“賽金花之義仆顧媽留念”,下題“九十一歲老人齊白石”,齊老還對她說:“如果你將來要了飯,就把這幅字畫用石子壓在路旁,路人看到就會有人給你錢的。”劉金濤當學徒時極為困苦,店里除了食宿,一分錢不給。張大千經常接濟這些伙計,有時畫張畫讓他們拿到當鋪換一兩塊錢,伙計們就有了過冬的棉衣棉褲。過年時,伙計們給張大千磕頭,得到的賞錢有5角甚至一塊,當年買雙鞋只3角錢。劉金濤回憶,當年張大千無論走到哪里,身后都跟著一大串人。張大千花錢像流水,雖然名聲大,畫也值錢,但錢卻經常不夠花。有一次張大千領一幫朋友到豪華飯店吃飯,有學生怕老師的錢不夠,張大千大笑:“怕什么?就把這飯店買下也沒什么了不起,大不了再向石濤‘借’。”張大千臨摹石濤的畫,足以假亂真。對此,劉金濤的看法是,藝術品仿制自古以來就有,關鍵還是看仿造的藝術水平,徐悲鴻先生常說“寧買假而似真,不買真而似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談到收藏,劉金濤老人說,現在藝術品市場造假成風,與藏家的素質不高也是有關的。“過去都是有文化的人來買畫,有的人是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很好的藝術熏陶,有很多是文學大家,社會名流。”劉金濤也為多位名人收藏家裱畫,其中有老舍、胡適、沈從文、吳祖湘、羅常培等,其中最令劉老難忘的,還是老舍先生。說起老舍,劉老不止一次動情地說,“老舍先生真是好人啊。”老舍也是書畫的收藏愛好者,劉老每次送畫到老舍先生家,老舍都送到門口,給他車錢。三年困難時期,劉老家里人口多,挨餓是常事。那時候每次去老舍家,老舍都會留他吃飯,告訴廚房多做些炸醬面,吃飽再走。“越界”,讓人品趣味劉金濤裱畫常不收錢,畫家們多以作品相贈,導致他收藏的名人字畫,足以開個大型畫展。不少親友勸他把這些價值連城的收藏拍賣,但他視畫如命:“賣了不行,賣了就把朋友賣了。”后來,曾有拍賣公司仰慕其名,到他家征畫。他收藏的一本名家畫冊,拍賣公司估價300萬,讓他出手,他連連搖頭。還有一次在榮寶齋的拍賣會上,李可染的一幅《井岡山》以500萬元的價格拍出,此畫是劉金濤裱的。李可染是劉老的朋友,他手里有幾幅李可染的大作,有人勸他出手,他說我怎么能把朋友送我的畫賣了呢?那幅畫上有我的名字。劉老先生生活簡樸,他一直住著兩居室的簡易樓。曾有一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