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藝文志》別集類著作在北宋九朝的分布_第1頁
《宋代藝文志》別集類著作在北宋九朝的分布_第2頁
《宋代藝文志》別集類著作在北宋九朝的分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藝文志》別集類著作在北宋九朝的分布

北宋文學的繁榮在文學史上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筆者曾為中國古代散文學術研討會準備了一篇《從<宋文鑒>的編選看有關北宋散文繁榮的若干問題》的論文(載《古籍研究》2000年第2期),拙文對《宋文鑒》中屬于宮廷應用及駢偶有韻文字之外的作品加以考察,對被選收2篇以上作品的徐鉉等93位作者作了入選篇數的統計,印證了歷來文學史對歐陽修、蘇軾的文壇盟主地位及宋文六大家的地位的論斷,并就天圣明道以前的散文、北宋文的分期、北宋文的鼎盛期、北宋文繁榮前期與后期差異等談了一些粗淺的認識。誠如有的同志所說,《宋文鑒》雖屬一代詩文的總集,但作為選本,反映問題難免有編選者主觀所帶來的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認識北宋文發展的全貌,了解彼時盡可能多的作者和文集的情況就顯得非常必要,于是我披閱了《北宋·藝文志》的別集類。因為主要探討散文發展的問題,故別集中許多詩集的著者不列入調查的范圍,而以生卒年可考的詩文集或文集的著者作為關注的對象。現將這些著者的簡況整理如下:以上是北宋九朝活躍于政壇、文壇或學術領域,其著述見諸《宋史·藝文志》的人物簡況表,凡164人。需要說明的是,徐鉉之前,有陶谷、范質等人,主要活動歲月在五代,故未納入表內。而兩宋之交的人物,如晁說之、韓駒等(卒年在南渡后十年內),因主要活動處于北宋末年,故歸入表中統計。為了比較準確地把握人物活動的時段,凡生卒年暫不可考者,未予統計。各人的登第時間,均以在位皇帝的年號表示,該欄空缺者,有幾種情況:一是如徐鍇、王溥、李昉、梁周翰、張洎、賈黃中等,分別是南唐、后漢、后周的進士,不在宋朝登第;二是不事舉業或舉進士不第,后以薦舉而授官,前者如種放,后者如孫復、蘇洵等;三是科舉不第而絕意仕進,如李廌;四是以蔭入官,如韓維;五是登第而年份不詳,如呂誨、鄧綰等。通過這張簡表,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北宋文的興盛在仁宗朝。如果大致以登第入仕的時間來確定人物活動的年代,那么,我們可以粗線條地作如下的劃分(人物姓名后標出其在表中的序號,便于查看):太祖朝(建隆、乾德、開寶共16年):徐鉉(1)—宋白(9),凡9人,年均著者0.56人;太宗朝(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共22年):田錫(10)—陳堯佐(27),凡18人,年均0.82人;真宗朝(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共25年):劉筠(28)—孫沔(39),凡12人,年均0.48人;仁宗朝(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共41年):宋庠(40)—范祖禹(121),凡82人,年均2人;英宗朝(治平共4年):舒亶(122)—曾肇(128),凡7人,年均1.75人;神宗朝(熙寧、元豐共18年):任伯雨(129)—陳師錫(144),凡16人,年均0.89人;哲宗朝(元祐、紹圣、元符共15年):崔(145)—王安中(157),凡13人,年均0.87人;徽宗欽宗朝(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共26年):劉玨(158)—李若水(164)凡7人,年均0.27人。仁宗朝41年,約占北宋166年的四分之一,而著者數為82人,卻占北宋總數164人的一半。由上面統計的各朝年均著者人數看,仁宗朝最高,為2,英宗、神宗、哲宗朝也分別達到1.75、0.89和0.87,足見仁宗朝古文發展的影響;而至徽宗、欽宗朝僅為0.27,趨于衰落。當然,這與徽、欽二朝有些著者不能不歸入南宋統計有關,如汪伯彥(1069—1141)、葉夢得(1077—1148紹圣進士)、章誼(1078—1138)、程俱(1078—1144)、朱勝非(1082—1144崇寧進士)、李綱(1083—1140政和進士)、綦崇禮(1083—1142)、李邴(1085—1146崇寧進士)、趙鼎(1085—1147崇寧進士)均未放在徽、欽二朝統計;但即使加上這9人,徽、欽二朝的年均著者人數也僅有0.62。據此,我們從北宋初年至末葉,大致可畫出一條著者人均數的曲線,兩端低而中間高,最高點在仁宗朝,北宋文的繁榮主要在這一時期。下面為北宋九朝年均著者人數顯示表(見后頁):清人魏裔介指出:“宋初無文,迨仁宗之世,涵育已及百年,乃有韓稚圭、范六丈、歐陽永叔、司馬君實出,而曾子固與眉山父子起而羽翼之,雷轟電掣,云蒸霞變,宋文之盛,至此而極也。”(《兼濟堂集》卷4《宋文欣賞集序》)如果再加上其人其文影響極大的王安石,這段話就說得比較圓滿了。北宋古文的發展與文壇盟主歐陽修的活動息息相關,歐陽修積極投身政治和文學的變革,在古文創作上奏響了天圣起步、慶歷奠基、嘉祐輝煌的三步曲(詳見拙文《歐陽修入主文壇在慶歷而非嘉祐》,載《華東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天圣前后、慶歷前后、嘉祐前后確為北宋古文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從著者簡況表來看,在范仲淹屢次呼吁革除文弊、拯救斯文、朝廷有詔申戒浮文、禮部試兼考策論的天圣及此后的景祐年間,一批才學兼備的學子得中高第,從尹源(38)至蔡襄(67),共有23人之多,竟占全表總人數的14%,這是多大的比例!其中宋庠、胡宿、宋祁、包拯、葉清臣、余靖、尹洙、富弼、石介、田況、文彥博、歐陽修、張方平、蘇舜欽、韓琦、趙抃、蔡襄等,或為一代名臣,或為文學名家,在政壇和文壇上都有相當的影響。以范仲淹、歐陽修等所領導、所支持的政治革新彪炳史冊的慶歷及此前后的寶元、皇祐年間中進士者,表中更有25人,占總人數的15%。劉敞、司馬光、蘇頌、王安石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于韓絳、宋敏求、王珪、劉攽、范純仁、呂陶、李清臣等,都是治宋史或宋文學者耳熟能詳的頗有影響的人物。到了歐陽修主持貢舉、痛排太學體、開辟宋文平易自然發展大道的嘉祐年間,又涌現出大批人才,表中顯示在此年間登第者就有18人,占總人數的11%。尤值得指出的是,其中在歐知貢舉的嘉祐二年(1057)登第的,就有曾鞏、張載、王回、王無咎、王韶、蔣之奇、程顥、呂惠卿、曾布、朱光庭、蘇軾和蘇轍,凡12人,都是在宋史上很有影響的人物,是榜得人之盛,于此可見一斑。誠如周必大所言:“歐陽文忠公知嘉祐貢舉,所放進士,二三十年間多為名卿才大夫。”(《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省齋文稿》卷20《葛敏修圣功文集后序》)嘉祐之極盛有賴于天圣的起步和慶歷的奠基,又影響到英、神、哲三朝,在北宋文繁榮的60年間(由慶歷初至元符末的60年,以熙寧五年歐陽修逝世為界,分別為繁榮的前期與后期,前期由歐陽修主盟,后期由蘇軾主盟),嘉祐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的作用。從表上看,嘉祐末(1063)名士云集,賢才濟濟,從年長的孫沔(39)、宋庠、胡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