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元曲中的茶文化元素與人物形象塑造
三、茶文化中情感的表達唐宋時期,茶葉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有了“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卷16P148)的記述。茶葉經濟發展到元代,飲茶就更加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全元曲》雜劇中《月明和尚度柳翠》、《馬丹陽度脫劉行首》、《李素蘭風月玉壺春》、《逞風流王煥百花亭》中都有“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P683、1386、1453、1949)之語,《施仁義劉弘嫁婢》更直白的說道“柴米油鹽醬醋茶,應用的家活都有了”(P1684)。在散曲中,也有一些作家采用民間百姓熟悉并易于接受的語言對茶的必要性進行了描寫。如周德清小令【雙調·蟾宮曲】《別友》中“倚蓬窗無語嗟呀,七件兒全無,做甚么人家?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醬甕兒恰才夢撒,鹽瓶兒又告消乏。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P2700)在這則小令中,周德清語氣比較強硬的強調了七件的重要性“七件兒全無,做甚么人家”,這也側面的強調了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備性。“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是籠統的來描繪茶的重要。還有一些詞匯大量的出現在《全元曲》中,來具體表現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茶飯”這個詞,據統計在《全元曲》的雜劇和散曲中共出現了79次。《太平廣記》卷三九《神仙三十九·劉晏》中就有了關于“茶飯”的提法,“劉公漸與之熟。令妻子見拜之。同坐茶飯”(卷39P245)。在《全元曲》中,要是涉及到“吃飯”,就會表達成“吃甚么茶飯”、“尋些茶飯吃”、“安排些茶飯與你”等等。當然,類似“茶飯”的詞匯還有不同表達樣式,如“閑茶飯”、“好茶好飯”、“不茶不飯”、“不茶水飯”、“閑茶閑飯”、“粗茶淡飯”、“殘茶剩飯”、“供茶送飯”、“遞茶送飯”、“茶余飯飽”。這些都是出現在《全元曲》中表達“茶飯”的高頻詞匯。“茶飯”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表達方式,說明元代人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都會使用這個詞語。這個日常高頻率使用的詞語也反映了元代人們的生活習慣。看來,在元朝時期,人們生活中已經習慣把“茶”與“飯”并稱,也就是已經把茶與飯當做是同等重要的事項了。正如,無名氏《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中進行了很好的詮釋:“我將飯充饑,茶解渴。”(P1808)這是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傳播的一個重要的細節。茶文化并不是單純的只關于茶葉,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其他因素。比如茶具,飲茶之水,茶食,茶藝,茶館,茶俗,茶事等物質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一)古代社會對茶葉種類的規定茶文化本身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飲茶。在茶葉生產的歷史上,茶葉種類是隨著時代在不斷增加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都有對茶葉種類的描寫。當然《全元曲》中也涉及到了很多茶葉的種類名稱。1.顧完成對茶的研究悠長的茶文化歷史積淀,使一些主要的產茶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不僅成就了一批名茶,也成就了這些地區。這使得茶成為這些地區歷史文化上重要的因素。《全元曲》中描寫了唐宋時期就名聲大噪的名茶。蒙頂茶。《膳夫經手錄》是唐楊曄撰,書中雖然主要是記載一些烹飪食材,但是它對茶的品種也有很詳細的記錄,其中記載了大約18種茶葉名稱,而且分別記載了各種茶的產地和優劣之處。《膳夫經手錄》記載到,“蒙頂,始蜀茶,得名蒙頂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P524)。其中也提到了其他的一些茶種,如浮梁茶,新安茶,鄂州茶等,雖也有優點但皆不精于蒙頂。在這些記載中,足以看出唐代人對蒙頂茶的喜愛。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濕》【沽美酒】:“我則道蒙山茶有價例,金山寺里說有交易。”(P397)《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也不索采蒙頂山頭雪,也不索茶點鷓鴣斑。”(P415)還有李德載《中呂·陽春曲》《贈茶肆》第三首:“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P3062)這些都是對產自四川雅安市名山縣蒙山(同蒙頂山)的蒙山茶的描寫。顧渚茶。《膳夫經手錄》其中還對湖州顧渚茶也頗有好評:“湖顧渚,自蒙頂之外,無出其右者。”(P524)《全元曲》對產自湖州(現浙江長興)顧渚紫筍也有刻畫。馮子振小令【正宮·鸚鵡曲】《顧渚紫筍》:“春風陽羨微暄住,顧渚問苕叟吳父。一槍旗紫筍靈芽,摘得和煙和雨。【幺】焙香時碾落云飛,紙上鳳鸞銜去。玉皇前寶鼎親嘗,味恰到才情寫處。”(P2543)還有張可久【黃鐘·人月圓】《山齋小集》:“玉笙吹老碧桃花,石鼎烹來紫筍芽。”(P2779)文字中間,充滿了元曲作家對顧渚紫筍的熱愛。陽羨茶同紫筍茶,又名義興紫筍,產于常州(現江蘇宜興)。在《全元曲》中同樣有一些記載。喬吉散曲【雙調·水仙子】《廉香林南園即事》:“六一泉陽羨茶,書齋打簇得繁華。”(P2636)柴野愚小令【雙調·枳郎兒】:“訪仙家,訪仙家,遠遠入煙霞。汲水新烹陽羨茶。瑤琴彈罷,看滿園金粉落松花。”(P3111)元曲創作者描寫陽羨茶時,擅于創造一個美的意境,如書齋,仙家這般,來襯托陽羨茶的不同凡響。名氣由來已久的雙井茶,因產自今江西省修水縣杭口鄉雙井村而得其名。歷史上有很多文化名人為其填詞作賦。宋歐陽修《雙井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寶云日注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不改舊時香味色。”元代的張可久是一位熱愛并極力頌揚茶的作家,在他的散曲中有很多作品都涉及到茶的描寫。張可久也在作品中表達了對雙井茶的喜愛。張可久【雙調·折桂令】《湖上道院》:“鶴飛來一縷青霞,笑富貴飛蚊,名利爭蝸。……雙井先春采茶,孤山帶月鋤花。”(P2770)【中呂·紅繡鞋】《懷古》:“孤山花已老,雙井水猶香,記神仙詩句響。”(P2773)張可久拿花與茶對比,花已老、茶猶香,足可以看出作家對茶的偏愛,山中美艷的鮮花都比不了雙井茶。建溪茶。根據宋代茶文化著作,如《宋史·食貨志》,《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中的史料,宋代的名茶種類的記載要遠多于唐代名茶種類的記載。《北苑茶錄》中記載:“建安之東三十里,有山曰鳳凰。其下直北苑,帝聯諸焙。……太平興國中,初為御焙,歲模龍鳳,以羞貢篚,蓋表珍異。……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獨冠天下,非人間所可得也。”(P126)在宋代時就是貢茶,產自福建建安的建溪茶,《全元曲》中也有較多的描寫。馬致遠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郭馬兒上場詩中說道:“龍鳳團餅不尋常,百草前頭早占芳。采處未消峰頂雪,烹時猶帶建溪香。”(P413)《江州司馬青衫濕》中有唱詞到:“著那廝直趕到五嶺三湘建溪,干相思九公里。”(P389)這些文學創作證明,宋代的名茶一樣受到元代人們的喜愛。2.【香茶】5.2旅游地理位置來改造還有一些不是以產地而是以茶的形態來命名的茶。龍團鳳茶是北宋時期的貢茶。歐陽修《歸田錄》:“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直千金二兩,然金可有茶不可得。”(《歸田錄卷二》P1931)團茶在北宋歷史上有這極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團茶雖然提高了茶葉的質量,但影響到了茶葉的真實味道。所以,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更好保留著茶葉本質味道的散茶逐漸替代了團茶。《全元曲》中關于茶的文獻記載就反映了散茶逐漸取代團茶的過程。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濕》第四折【石榴花】:“先賠了四瓶酒十餅香茶。”(P399)喬吉【雙調·賣花聲】《香茶》寫道:“細研片腦梅花粉,新剝珍珠豆蔻仁,依方修合鳳團春。醉魂清爽,舌尖香嫩,這孩兒那些風韻。”(P2643)李德載小令【中呂·陽春曲】《贈茶肆》:“龍團香滿三江水,石鼎詩成七步才,襄王無夢到陽臺。”(P3062)陳德和小令【雙調·落梅風】《陶谷烹茶》:“龍團細,蟹眼肥,竹爐紅小窗清致。”(P3098)《全元曲》中的文字說明元代茶文化承襲了前代的傳統,對團茶極為的推崇。《飲膳正要》卷2中關于諸茶藥用中寫道:“香茶,白茶一袋,龍腦成片者三錢,百藥煎半錢,麝香二錢同研細,用香粳米熬成粥,和成劑印作餅。”(P59)也就是說,香茶是餅茶的一類。但是元曲作家們對散茶的描寫傾注了更多的筆墨。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第二折《感皇恩》中寫道:“莫不是誰來獻新茶?”(P286)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濕》第二折【四煞】:“多乘厚意,來年捎細茶來吃。”(P395)《馬丹陽三度任鳳子》第三折【醉春風】:“石鼎內烹茶芽,瓦瓶中添凈水”。(P427)李壽卿《明月和商度柳翠》第四折:“(行者云)和尚從來好吃茶,終朝每日采茶芽。”(P693)高文秀套數【雙調·行香子】中有:“摘藤花,挑竹筍,采茶苗。”(P2502)張可久散曲【中呂·紅繡鞋】《山中》:“老梅盤鶴膝,新柳舞蠻腰,嫩芽舒鳳爪。”(P2756)【越調·天凈沙】《赤松道宮》:“松邊香煮雷芽,杯中飯糝胡麻,云掩山房幾家?”(P2757)【雙調·浮石許氏山園小集】:“煮酒青梅,涼漿老蔗,活水新茶。靈冷蘭英玉芽,風香松粉金花。”(P2824)吳仁卿【雙調·撥不斷】《閑樂》:“稚子和煙煮嫩茶,老妻帶月包新鲊,醉時閑話。”(P2594)無名氏套數【仙呂·點絳唇】《天下樂》:“烹前,白雪飛,黃芽漸長生天地。”(P3127)在這里不管是新茶還是茶芽,細茶還是茶苗,或是嫩芽、雷芽、黃芽、嫩茶都是指散茶。這足以說明元代人們對散茶的偏愛。散茶也就隨之慢慢流行。到明朱元璋廢團茶改為散茶,散茶就徹底取代了團茶的地位。3.元明、南北朝時期我國在宋朝時就在上等綠茶中加入龍腦香作為貢品。這種利用香料薰茶成了我國花茶窨制的前身。蔡襄《茶錄》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正當不用。”(《茶錄并序》P1)到了元代,窨制的花茶品種有所增加,技術有所改進。《全元曲》中也有以香料、果品和花入茶的記載。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駐馬聽】:“你將我袍袖揪鮄,誤了你龍麝香茶和露煮。”(P420)吳西逸【雙調·殿前歡】:“筆床茶灶添香篆,盡意留連。”(P2933)這里的龍麝香茶和香篆都是一種香料。宋時出現的流行于民間的香茶可謂中國茶文化特殊的組成部分。到了元代也有用香料入茶的習俗。發展到明代,周嘉胄的《香乘》的《香藥》中記錄了九種方子:丁香煎圓,木香餅子,豆蔻香身丸,透體麝臍帶,獨醒香、經御龍麝香茶,孩兒香茶,還有另外兩種香茶。(P844-519、P844-520、P844-521)喬吉【雙調·賣花聲】《香茶》:“細研片腦梅花粉,新剝珍珠豆蔻仁,依方修合風團春。”(P2643)孛羅御史【南呂·一枝花】《辭官》:“春風桃李,夏月桑麻,秋月禾黍,冬月梅茶。”(P2487)無名氏【雙調·慶宣和】:“枸杞茶甜如蕨違菜,去來,去來。”(P3168)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二折【賀新郎】:“深深的打個稽首:‘上告我師,吃個甚茶?’(正末云)我吃個木瓜。……(郭云)這師父倒會吃,頭一盞兒吃了個木瓜,第二盞吃了個酥僉,第三盞吃個杏湯,再著上些干糧,倒飽了半日。”(P415)湯舜民【雙調·天香引】《友人客寄南閩情緣眷戀代書此適意云其三》:“檳榔蜜涎吐胭脂,茉莉粉香浮,荔枝膏茶攪瓊酥。”(P2970)文中提到的木瓜、杏、荔枝都是果木。元代發展了前朝的飲茶方式,不僅以香料和花入茶,還增加了果品入茶的飲茶方式。(二)茶與水有好事茶人有句口頭禪:“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茶與水的關系深到談茶就要論水。陸羽《茶經》“茶之煮”中記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P17)唐代作家張又新著《煎茶水記》“稱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P844-809)古人還流傳下一種說法是:無根之水最是干凈,而雪水又是最佳的。《茶疏》也有“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P5)之說。清代張大復也有“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貧人不易致茶,尤難得水”(P224)之說。在他們看來,茶與水應該是相得益彰的。水是飲茶的載體,茶的價值也是通過水來實現的。其實,在《全元曲》中,作家們也對飲茶之水有了很多的描寫。馬致遠《半夜雷轟薦福碑》第三折:“澗水煎茶燒竹枝,袈裟零落任風吹。”(P448)戴善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第二折【二煞】:“煞強如掃雪烹茶破草堂。”(P798)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第二折【倘秀才】:“有等人道宜掃雪烹茶在讀書舍里……”(P1265)馬致遠散曲【雙調·夜行船】《百歲光陰》:“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喬吉小令【正宮·醉太平】《樂閑》:“鏈秋霞汞鼎,煮晴雪茶鐺。”(P2621)還有【雙調·折桂令】《自敘》:“酒腸渴柳陰中揀云頭剖瓜,詩句香梅梢上掃雪片烹茶。”(P2635)【雙調·錢絲泫】:“避豪杰,隱巖穴,煮茶香掃梅梢雪。”(P2642)呂止庵【仙呂·后庭花】:“冷冬泉,烹茶無味,有人錦帳中。”(P2648)蘇彥文套數【越調·斗鵪鶉】《冬景》:“便休提晚來堪畫,休強呵映雪讀書,且免了這掃雪烹茶。”(P2734)張可久小令【黃鐘·人月圓】《山中書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P2739)【雙調·水仙子】《春衣洞天》:“兔毫浮雪烹茶香,鶴羽攜風采藥忙。”(P2742)張可久【雙調·沉醉東風】《客維揚》:“第一泉邊試茶,無雙亭上看花。”(P2797)【南呂·金字經】《開玄道院》:“嘗,煮茶春水香。”(P2805)【雙調·折桂令】《浮石許氏山園小集》:“煮酒青梅,涼漿老蔗,活水新茶。”(P2824)孫周卿小令【雙調·蟾宮曲】《自樂》:“草團標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P3031)無名氏【雙調·水仙子】《冬》:“憶當時掃雪烹茶味,爭如飲羊羔瀲滟杯,膽瓶中溫水江梅。”(P3168)這些作品中的澗水、山水、活水、春水、泉水都是極好的煮茶用水,尤其是雪水更是文人們的鐘愛。從《全元曲》中的這些創作已經可以看出,元代的文人茶客對飲茶之水也是極其的講究。(三)【漢靜雙調】石鼎茶灶我們現在所說的茶具,主要茶壺、茶杯這類飲茶用具。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比現在范圍寬很多。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列出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茶經》“四之器”也對茶具進行了總結。日本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布目潮風還根據《茶經》的文字描述繪制了茶具圖。《全元曲》中也有一些文字對茶具進行介紹。我們按照前代對茶具的分類,造茶、煮茶、飲茶用具對其進行梳理。馬致遠《馬丹陽三度任風子》第三折【醉春風】:“石鼎內烹茶芽,瓦瓶中添凈水。”(P427)馮子振【正宮·鸚鵡曲】《陸羽風流》:“杜司空席上從容,點出茶甌花雨。”(P2543)趙明道【雙調·夜行船】《寄香羅帕》:“止不過包膽茶朧羅笠,說不盡千般旖旎。”(P2558)喬吉【正宮·醉太平】《樂閑》:“鏈秋霞汞鼎,煮晴雪茶鐺。”(P2621)張可久散曲【黃鐘·人月圓】《客垂虹》:“鮅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P2739)【南呂·金字經】《湖上書事》:“六月芭蕉雨,兩湖楊柳風,茶灶詩瓢隨老翁。”(P2765)【雙調·水仙子】《山齋小集》:“玉笙吹老碧桃花,石鼎烹來紫筍芽。”(P2779)【雙調·湘妃怨】《瑞安道中》:“掛漁網茶灶整詩擔,沙歐驚笑談,一絲煙兩袖晴嵐。”(P2822)任昱【中呂·普天樂】《花園改道院》:“門迎野客,茶香石鼎,鶴守茅齋。”(P2847)衛立中【雙調·殿前歡】:“客來時伴我閑些個,酒灶茶鍋。”(P2917)吳西逸【雙調·殿前歡】:“筆床茶灶添香篆,盡意留連。”(P2922)湯舜民【雙調·湘妃游月宮】《夏閨情》:“冰盤貯果水晶涼,石髓和茶玉液香。”(P2972)賈仲明小令【雙調·吊李寬甫】:“金叵羅醉堪瓊釀,青定甌茶烹鳳團。”(P3021)胡用和套數【南呂·一枝花】《隱居》:“負薪樵子,執釣漁夫,烹茶石鼎,沽酒葫蘆。”(P3121)這些作品中描寫的石鼎、茶鍋、茶灶、茶甌、茶鐺都是前朝就有,一直流傳到元代的煮茶用具。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第二折:“我說的是十年塵夢三生活,我啜的是兩腋清風七盞茶。”(P288)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叫聲》:“酒注嫩鵝黃,茶點鷓鴣斑。”【醉春風】:“酒光泛紫金鐘,茶香浮碧玉盞。”(P369)馬致遠《西華山陳摶高臥》第四折【步步嬌】:“我與先生奉一杯茶。”【沉醉東風】:“泛一甌瑞雪香,生兩腋松風響,潤不得七碗枯腸。”(P408)《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二折:“舔我這茶盞底,是何緣故?”(P415)鄭光祖《醉思鄉王粲登樓》第一折:“可不道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來一盞茶。”(P1053)劉君錫《龐居士誤放來生債》第二折:“他則請人吃一盞茶呵,卻早算計也。”(P1425)無名氏《劉玄德醉走黃鶴樓》第二折【禾詞】:“清早晨起床,頭不曾梳,臉不曾洗,喝了五六碗茶,阿的們大燒餅,吃了六七個,才充了饑也。”(P1716)馮子振【正宮·鸚鵡曲】《南城贈丹砂道伴》:“有人來不問親疏,淡飯一杯茶去。”(P2545)吳西逸【雙調·殿前歡】:“茶香水玉鐘,酒竭玻璃翁,云繞蓬萊洞。”(P2922)劉庭信【雙調·水仙子】《相思》:“蝦須簾控紫銅鉤,鳳髓茶閑碧玉甌,龍涎香冷泥金獸。”(P1425)湯舜民【雙調·湘妃引】《山中樂四闕贈友人》:“寶篆香燃寶獸,玉乳茶浮玉杯,金盤露滴金罍。”《自述》:“龍涎香噴紫銅爐,鳳髓茶溫白玉壺,羊羔酒泛金杯綠。”(P2968)《全元曲》的這些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茶盞、茶碗、茶杯、玉鐘、玉杯、玉壺都是在當時社會流行的飲茶用具。現代社會保留下了用杯、壺飲茶的習俗,茶盞卻是很少用了。(四)《十探子大鬧子》中的“子”廣義上的茶食是包括茶在內的糕餅點心之類的統稱。在《大金國志·婚姻》就載有:“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P288)這里說的茶食跟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的茶點是同一個意思。而在茶學界,茶食與茶點不同,是指用茶摻和其他可食之物料,調制成茶菜肴、茶粥飯等茶食品,也就是是指含茶的食物。《全元曲》中也有一些關于茶食的記載。楊顯之《鄭孔目風雪酷寒亭》第三折:“他家里吃的是大蒜臭韭,水答餅,禿禿茶食。”(P770)無名氏《十探子大鬧延安府》第二折:“濟哩必牙,吐吐麻食,偌安桌食所兒叭,霍食買在必牙。”(P1820)有人曾考證過吐吐麻食同禿禿茶食。《飲膳正要》一書中記述了雞頭粉撅面,羊皮面、禿禿麻食等面食。禿禿麻食是元代北方少數民族流行的食品之一。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把禿禿麻食歸入了回回食物一類。《飲膳正要》對其記載是:“禿禿麻食系手撇面,補中益氣。白面六斤,羊角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P32)看來,禿禿茶食是屬于一種面食,與茶并無多大聯系。但用茶食的概念去解釋的話,禿禿茶食是廣義上的茶食。無名氏《玎玎珰珰盆兒鬼》第三折【麻郎兒】:“俺大年日將你帖起,供養了馓子茶食。”(P1707)詞典對“馓子”的解釋說:“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食品。現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柵狀。”馓子可直接食用,也可用奶茶浸泡,浸泡后化成小截,綿而不糊,很宜老人食用。陜西人喜歡在油茶中泡以麻頁和馓子。這里的馓子既符合茶學界對茶食的界定,又符合廣義上茶食的概念。睢玄明【般涉調·耍孩兒】《詠西湖》:“排果桌隨時置,有百十等異名按酒,數千般官樣茶食。”(P3095)這里雖沒有具體的對官樣茶食的記載,但應該指的是元朝宮廷中盛行的茶食。上面論述的關于茶的種目,煮茶用水,茶具甚至是茶食,基本上包括了茶文化的各方面物質文化因素。據此我們對元曲中茶文化的物質方面有了基本的了解。除了物質文化方面,元曲中的茶文化也涉及一些精神文化因素。四、茶與棋棋酒畫書前面我們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概括了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全元曲》的茶文化作品中還有一種文人化的表述來形容茶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吳仁卿小令【南呂·金字經】《道情》中說道“道人為活計,七件為伴侶,茶藥琴棋酒畫書”。(P2592)周文質【越調·斗鵪鶉】《詠小卿》中提到過“青蚨,壓碎那茶藥棋琴筆硯書。”(P2715)“茶藥琴棋酒畫書”和“茶藥棋琴筆硯書”,成為文人眼中的七件必備。在普通百姓與文人生活中,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影響也越來越廣泛。這些影響不僅包括單純物質生活上的,甚至還包括精神文化方面,如以茶命名,飲茶方式,飲茶習俗,還有從物質載體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茶館文化。(一)“茶”“女子”名字對于中國人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取名字也代表著一種藝術。中國人的名字中都蘊含著各種美好的感情。最早用“茶”做名字的現象,出現在唐代。從唐朝開始,茶便作為少女的美稱。據李濟翁《資暇集》記載:“阿茶:公郡縣主,宮禁呼為宅家子。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約宅家,亦猶陛下之意……急語乃以宅家子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P20)這里的“茶子”雖來自“宅家子”的諧音,但能被人接受并流傳下來,就證明人們是認可“茶”字的美好意義的。金代詩人元好問《德華小女五歲能誦余詩數首以此詩為贈》寫道:“牙牙嬌語總堪夸,學念新詩似小茶。自注:“唐人以茶為小女美稱。”那么小茶就是指“小美女”。宋代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中寫道:“從來佳茗似佳人”,那么以茶作為佳人名字就不足為奇了。《全元曲》中的一些作品也反映了人們把“茶”字運用到名字中的這一現象。在元代人們也習慣了用“茶”當做女子的名字,來表達他們心中對美好、純潔女性的喜愛。關漢卿《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普天樂】中唱到“茶兒是妹子。”(P29)雖然場合不對,但還是表達了對女性的愛慕。在李直夫《便宜行事虎頭牌》中多次提到完顏女直人氏“茶茶”,描寫到“自小便能騎馬,何曾肯上狀臺?雖然脂粉不施來,別有天然嬌態……茶茶非比別裙釵,說起風流無賽。自家完顏女直人氏,名茶茶者是也。……安排下茶飯,則怕千戶來也。……叔叔嬸子前廳商坐,茶茶穿了大衣服來相見。”(P510)在作者筆下,茶茶不僅是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人,還懂得安排居家事宜,懂得禮節,儼然一副完美女人。這樣的“茶茶”寄托了作者對“完美女人”的贊美之情。馬致遠【仙呂·掬水月在手】:“緊相催,閑篤磨,快道與茶茶嬤嬤。……剛綽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見嫦娥。”(P2520)張可久【越調·寨兒令】《春情》:“煙冷香鴨,月淡窗紗,擎著淚眼巴巴。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風聲盼盼茶茶。”(P2787)無名氏【雙調·一錠銀過大德樂】《雙姬》:“珍珠包髻翡翠花,一似現世的菩薩。繡襖兒齊腰撒跨,小名兒喚做茶茶”(P3178),這里更是把茶茶比喻成現世的菩薩,雖然有點夸張,但其中對女子美的贊譽溢于言表。古人不僅把茶作為美好女子的符號,也把茶與女子聯合起來刻畫,使其兩者的形象相互映襯,凸顯兩者的美好。中國古代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茶詩是西晉左思的《嬌女詩》,它描繪的是北方官宦人家飲茶的情景:“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輕妝喜樓邊,臨鏡忘紡績……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衣被皆重池,難與沉水碧。”(P735)通過這樣的茶事活動兩個嬌小女童,天真可愛的樣子展現無遺。蘇軾《次韻寄壑源試焙新茶》中一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茶與美人的美好形象躍然紙上。(二)佛子茶、佛子茶就像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的狀元及第粥,狀元糕的習俗一樣,《全元曲》中有“翰林茶”一說。無名氏《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第三折:“(正旦詩云)朝登黃金殿,暮宿宰臣家。饑殘御廚飯,渴飲翰林茶。”(P1927)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里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職權很高。“翰林茶”也在某種層面上是一種的身份的象征。張可久【商調·梧葉兒】《雪中》:“乘興詩人棹,新烹學士茶。”(P2803)楊景賢雜劇《西游記》第二十二出【幺】:“你若能嘗佛子茶,勝參趙老禪。”(P1380)但翰林茶、學士茶、佛子茶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飲茶習俗沒有文獻詳細記載。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第三折:“(長老云)你吃茶去。(凈行者云)搗蒜泡茶來!”(P44)后文中還有與此同義的“搗蒜烹茶”之說。另外不完全統計,《全元曲》中在不同的作品中7次出現“分茶”這個詞,不論是“鮌竹分茶”、“作畫分茶”還是“品竹分茶”。有學者經過仔細的分析和考證得出:“分茶”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史上傳統的茶道。學者們認為“分茶”只是當時的俗語,事實上是烹茶之意。因為“分茶”常常與詩畫竹這些有文化意境的物品并提,也被賦予了文化精神。這也是元代的一項飲茶習俗。前面所述《全元曲》中記載的元代人們生活的飲茶習俗。元代民間的婚喪嫁娶中也有一些有關茶的文化習俗。武漢臣《包待制智賺生金閣》第二折【紫花兒序】:“我大茶小禮,三媒六證,親自娶了個夫人。”(P1640)賈仲明《蕭淑蘭情寄菩薩蠻》第四折“哥哥下三千貫正財禮錢招張云杰為婿,羊羔茶禮,斷送房奩,盡行出辦,足滿姐姐平生所望。”(P1451)在童童學士所創作的散曲【雙調·新水令】《念遠》中寫道:“十字為媒,又不圖紅定黃茶。”(P3080)這些作品涉及到的都是民間婚嫁中盛行的禮數,其中都有關于茶禮的記載,甚至連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中都有“紅定黃茶”之說。《全元曲》所收錄的雜劇和散曲中,都多次提到了“澆茶奠酒”這個詞。據統計,在《全元曲》中共有6篇雜劇中寫道“澆茶奠酒”的祭祀場景。這就足以看出“茶”在喪葬禮節中必不可少的地位。(三)明代茶本考證自唐代有了關于飲茶方法的記載以來,飲茶方法有多次變化。歷史上,我們常常在文學作品中見到的有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清代的泡茶法。煮茶法: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烹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方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有記載。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入釜烹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入碗。茶人用“咬盞”作為勝負的標準,技術性較高。蔡襄的《茶錄》中也有“點茶”的記載。到了元代,基本上延續了前代的飲茶方式,但也有自己的創新之處,對后世茶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烹煮法。烹煮法,是自唐代延續下來的飲茶方法。《全元曲》中有一些文字對其進行了描述。馬致遠《馬丹陽三度任風子》第三折【醉春風】:“石鼎內烹茶芽,瓦瓶中天凈水。”(P427)《半夜雷轟薦福碑》第三折:“澗水煎茶燒竹枝,袈裟零落任風吹。”(P448)散曲【雙調·撥不斷】:“笑陶家,雪烹茶,就鵝毛瑞雪初成臘……”(P2518)【雙調·夜行船】《百歲光陰》:“和露摘黃花,帶雪烹紫蟹,煮酒燒紅葉。”(P2525)吳仁卿【雙調·撥不斷】《閑樂》:“稚子和煙煮嫩茶,老妻帶月包新,醉時閑話。”(P2594)徐再思【中呂·普天樂】《龍廟甘泉》:“可煮茶,堪供釀。”(P2903)《全元曲》關于煎、煮、烹茶的記載,多達40余處。可見元代很好的繼承了唐代的飲茶方式,但元代并不是單一的沿襲了唐代的。元代還學習宋代的點茶法。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二折【牧羊關】:“也不索采蒙頂茶,也不索茶點鷓鴣斑。比及你吸引揚子江心水,(帶云)馬兒也,(唱)可強似湯生螃蟹眼。”(P415)鄭光祖《醉思鄉王粲登樓》第二折:“(蒯越云)點湯!(正末云)我來到這里,你還點湯!”(P1058)無名氏散曲【中呂·滿庭芳】:“轉首便絕了情分,點茶湯也犯本。”(P3146)有學者認為這幾句都是記載的“點茶”的情形。看來點茶在元代飲茶之道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除了這兩者之外,根據元代茶葉生產的具體情況(團茶、餅茶雖還有一定的地位,但散茶更得人民的喜歡),出現了新的飲茶方式———泡茶。泡茶就是以沸水直接沖泡散茶。雖然這種方法是興起在明代以后,但在元代時出現了先期萌芽。這是有考古資料證明的。赤峰博物館清理了元寶山沙子山的兩座元代墓葬,其中的2號元墓中的壁畫畫的是開水沖茶。這種開水沖茶在文學作品中也有記載。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第二折:“(長老云)你吃茶去!(凈行者云)搗蒜泡茶來!”(P44)《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三折【紫花兒序】:“(正旦云)造兩個建湯來。”(P108)忽思慧《飲膳正要》中對“建湯”有解釋:“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內研勻,百沸湯點之。”(P59)這就類似直接用沸水沖泡茶葉,雖然這里用的是研細的茶末。后來,發展到明代就形成了現代的泡茶法。(四)“茶”在生活中的作用茶館自古以來是茶文化愛好者的“天堂”。在這里不僅可以品茶,還可以消遣娛樂,是一個“小社會”。茶館也是茶文化得以延續下來的一個重要載體。茶館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岳陽樓下開著一座茶坊,但是南來北往經商客旅,都來我這茶坊中吃茶。”(P413)元代的茶館也不例外,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全元曲》中出現飲茶的場景大多數是發生在茶館中。當時人們更多的稱之為茶坊、茶肆。元代茶文化創作中李德載的【贈茶肆】是極其有名的。小令中提到了很多名茶,像“蒙頂”“龍團”“龍須”“鳳髓”;提到了一些茶具“玉甌”“石鼎”“碗”;還有煮茶之水,“雪水”“揚子江心水”。但作者似乎更想強調是飲茶的感受,每段末尾總是以感受性的話語結尾,像“隨處是蓬萊”、“便升仙”“便風流”等。這則小令雖沒有對茶肆作具體的描寫,只是對飲茶的情景和飲茶的感受做了細膩的刻畫。但是我們能從側面看出,多品種的名茶,精致的茶具,講究的煮茶用水,還有極致的精神享受,都是對茶館的贊美。元代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已經慢慢的深入到老百姓各方面的生活中。除了前面我們論述的,還有一個看上去與茶沒有多大關系,但它從細節處,有利的證明了元代茶文化的“深入人心”。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第四折【慶東原】:“酬志了白玉帶子朝服,茶褐色黃金印。”(P57)賈仲明《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二折【黃鐘尾】:“虞候親隨護從著,茶褐羅傘云也似繞,絳蠟紗燈月也似皎。”(P1467)無名氏《玎玎珰珰盆兒鬼》第四折【滾繡球】:“唬的俺一柄臉倒焦黃似茶色也。”(P1708)無名氏《包待制陳州糶米》第三折【梁州第七】:“與你做一領硬掙掙的上蓋,再與你做一頂新帽兒,一條茶褐絳兒……”(P1904)人們習慣了用“茶”色來形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這里不管是茶褐色還是茶色,都與飲茶甚至是茶文化并無直接關系。但是也正是這些與茶文化并無多大關系的細節處,反映出“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在北方落后少數民族對中原先進民族的政治統治之下,兩種文化經歷了最初的沖擊、碰撞,到后來的相互融合、兼容并包。這種歷史趨勢成就了元代文化的發展的特殊性。作為文化大家族的一份子,茶文化的發展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兼容并包這一特點。(五)龍合作茶—元代飲茶的雅俗共賞從元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元代飲茶的多樣化,不僅包括精茶、粗茶,還有一些外來茶。茶葉生產發展到元代,已經產生了很多精茶、細茶、名貴茶。這些茶葉的流通影響著社會文化,有能力的文人墨客贊揚這些茶中極品,才給后世讀者和茶文化愛好者留下了不一樣的文化享受。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顧渚紫筍、陽羨茶、雙井茶甚至是龍團,這些都是一些在當時極名貴的茶葉。除了這些之外,《全元曲》中還涉及到另外一些的名茶的描寫。如,鳳髓茶。張可久【雙調·折桂令】《春晚有感》:“《曲補霓裳》,茶分鳳髓,墨染龍香。”(P2824)張鳴善【中呂·普天樂】《遇美》:“茶溫鳳髓,香冷雞舌。”(P2879)吳西逸【雙調·殿前歡】:“味偏長鳳髓茶,夢已隨胡蝶化,身不入麒麟畫。”P2922)劉庭信【雙調·水仙子】《相思》:“蝦須簾控紫銅鉤,鳳髓茶閑碧玉甌,龍涎香冷泥金獸。”(P2940)湯舜民【雙調·湘妃引】《自述》:“龍涎香噴紫銅爐,鳳髓茶溫白玉壺,羊羔酒泛金杯綠。”(P2968)【商調·集賢賓】《客窗值雪》:“客窗深閉,止不過香炷龍涎,茶烹鳳髓,紙帳低垂。”(P2994)李德載【中呂·陽春曲】《贈茶肆》:“龍須噴雪浮甌面,鳳髓和云泛盞弦,勸君休惜杖頭錢。”(P3063)龍涎香是一種極其名貴的定香劑,即便是雞舌也是價值很高的香料。在這些描寫鳳髓茶的文字中,時時伴著這些名貴香料的出現,可見在當時鳳髓茶也是極其珍貴的。還有槍旗茶。槍旗茶并非是茶的具體名稱,是由帶頂芽的小葉制成。這種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故名。因其產量有限,制作工藝講究,自然名貴。唐代時的齊己就有《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槍旗冉冉綠叢園,谷雨初晴叫杜鵑。”(P117)而《全元曲》中,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濕》第三折【二煞】:“離江州謝天地,出煙波漁父國,遮莫他耳聽春雷,茶吐槍旗。”(P398)第四折【紅繡鞋】:“他有數百塊名高月峽,兩三船玉屑金芽。”(P400)《西華山陳摶高臥》第四折【沉醉東風】:“這茶呵采的是一旗半槍,來從五嶺三湘。”(P408)馮子振小令【正宮·鸚鵡曲】《顧渚紫筍》:“一槍旗紫筍靈芽,摘得和煙和雨。”(P2543)春雷之后,采摘的茶葉嫩尖,自然是頂珍貴。名貴的茶葉作家們賦予它們高貴的氣質,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可是一些來自市井的,普羅大眾的茶,又極具生活氣息。這些文學作品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拉近了與人們的距離。如,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一折(孛老兒云)“孩兒買風箏去了,老漢無甚事,隔壁人家吃疙瘩茶兒去也。”(P100)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第三折中寫道:“我如今且著孩兒在家中鮍下個那疙瘩茶兒,烙下些椽頭燒餅兒,等張那老兒來,問他一聲,便知道個好歹。”(P1784)這些吃疙瘩茶的場景都極具生活化。“鮍下個那疙瘩茶兒,等張老兒老便知道好歹”,可見在普通百姓心里也算是極好的東西。無名氏《魯智深喜賞黃花峪》第三折中寫道:“你可不要把米湯茶攙在里頭。”(P1850)米湯茶是百姓生活中的尋常東西。無名氏《趙匡義智娶符金錠》第二折:“我好不生得聰明,正在家里吃芝麻豆腐茶哩。”(P1872)還有一些,如粗茶淡飯,茶余飯飽這樣反映民眾生活的短語,出現在《全元曲》的頻率很高。普通人即便是品嘗不到名貴好茶,也可通過作家字里行間的描繪進行“心理品茗”。這也不失為一種別樣的享受。《全元曲》中的文學作品既表現了對名貴茶品的喜愛,又有粗俗茶湯的生活場景的描繪,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六)《全元曲》中的“酥簽”、“造個酥簽來”和“蘭膏”等之前,我們已經論述了一些元代中原地區生產的茶葉種類。隨著蒙古政權入主中原,蒙古人的到來帶來的是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時間久了,有些習俗被中原地區接受,并反映到文學作品中。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二折:“(郭云)我依著你,依舊打個稽首,師父要吃個甚茶?(正末云)我吃個酥僉。”(P414)第四折《收江南》:“俺則待朗吟飛過洞庭湖,您在茶坊中說甚蜜和酥。”(P421)李壽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中第二折:“疾,兀的不是個茶房。茶博士,造個酥簽來。”(P688)李德載【中呂·陽春曲】《贈茶肆》:“茶煙一縷輕輕飏,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賽維揚……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P3062)在這些作品中的“酥簽”、“酥”和“蘭膏”都是蒙古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酥油茶。這樣看來,《全元曲》有關茶文化的文學作品中既不遺余力的描寫中原本土茶品,還與時俱進的收入不少外來民族的茶品的記載。另外,除了茶葉的種類,再加上我們前面論述的蒙古族茶食的內傳。這些方面證明了元代飲茶習俗的“內外”兼收。《全元曲》中關于茶葉品種“雅俗共賞”與“內外”兼收的描寫共同形成了元代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優良品質。五、茶酒是酒,酒是茶茶與酒作為人們物質生活中的常備物品本是屬性分明兩種物品。茶有茶道,酒有酒味,互有區別。直到中國文人領悟了兩者的精神內涵———茶的和靜清寂,酒的豪情萬丈,茶與酒就開始了不休的爭論。(一)“茶與酒”的和諧唐代時期,經濟、社會、文化都經歷了空前的發展。在這種特定的歷史前提下,唐代的茶文化蓬勃發展,茶已經開始日益滲入人們的生活中。隨著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加上《茶酒論》的著述,從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茶與酒展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爭風吃醋”。由于陸羽等文化名士在茶文化創作上形成的社會影響力,再加上當時政權有一些不利于酒業發展的政策,造成茶業及茶文化發展的勢頭超過酒業和酒文化的勢頭,就形成了“茶勝酒之說”。到了宋代,茶與酒達到了更高層次的融合。考慮到宋代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茶與酒的融合深層次上是宋代文人不論是失意還是得志的精神層面對茶與酒的喜愛與包容。宋代復雜的生活環境對文人心境產生的影響,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茶與酒在各自文化層面上的內涵。從而使茶與酒在宋代文人精神層面達到高度和諧。如果說,宋代時茶與酒的和諧還產生于文人的得失之心的相互較量。兩者的和諧反映在文人內心里就是由內心對名利得失的計較逐漸趨向一種內心的平淡超脫。不管是經歷挫折的成功者的平淡還是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者的內心超脫。這中間經歷了文人內心的掙扎。但是到了元代,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的元代社會文化使茶與酒在宋代的基礎上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這在《全元曲》中有充分的反映。關漢卿《杜蕊娘智賞金線池》第二折【梁州第七】:“俏哥哥不爭你先和他暮雨朝云,劣奶奶則有分吃他那閑茶浪酒,好姐姐幾時得脫離舞榭歌樓?”(P27)高文秀《黑旋風雙獻功》第四折【小梁州】:“誰著你一世為人將婦女偷,見不得皓齒星眸,你道有閑茶浪酒結綢繆,天緣輳,不枉了好風流。”(P206)在《全元曲》中有文章多處提到了“閑茶浪酒”。這個并列式的短語,在中國文人心中“閑”、“浪”兩字能夠讀出多少的情意。他們那種對“茶”、“酒”的又愛又恨。雖然是既愛又恨,但是,他們心中“茶與酒”在心理慰藉方面依然是同等重要的。關漢卿《溫太真玉鏡臺》第二折【賀新郎】:“你便是醉中茶,一啜曛然醒。都為他皓齒明眸,不由我使心作幸。”(P94)在這里作者用最直白的話語“醉中茶,曛然醒”,來表達茶與酒的親密關系。文人心中似乎不再執意于茶與酒誰更勝一籌。字里行間我們讀出的似乎是慶幸酒醉之后有茶的存在。這種情形勝過唐代,對茶與酒功過的爭論不休。這種爭論不休在現在看來太多功利主義。唐代的文人并沒有把“茶與酒”真正放在心里,似乎是想通過辯論來展現自己的才華。越過宋代,宋代文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茶與酒的認識和感悟更進一步。文人心中經過內心期望與絕望的掙扎,得與失的較量之后,慢慢歸于內心平靜。在元代文人眼中,茶與酒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是水到渠成的。(二)酒與茶的配比如果說,“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2025年計算機二級VB考試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考試防范的知識盲點:試題及答案
- 關于網絡管理員考試的新探討及試題答案
- 2025玉米買賣合同
- 弘揚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計劃
- 行政法理論創新的路徑選擇試題及答案
- 代碼抽象與接口設計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件設計師復習全賬本及試題及答案
- 秘書的個人成長與職業規劃計劃
- 數據庫分區的設計與實施試題及答案
- 2025屆高考作文復習:時評類作文分析 課件
- 老年期常見心理問題的護理(老年護理課件)
- T-CAICI 89-2024 通信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
- 《民法典》2024年知識考試題庫(含答案)
- 江蘇省啟東市高中數學 第二章 平面向量 第7課時 2.3.2 向量的坐標表示(2)教案 蘇教版必修4
- 137案例黑色三分鐘生死一瞬間事故案例文字版
- 高中英語外研版 單詞表 必修1
- 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臨床實踐指南的制定與評價
- 【魔鏡洞察】2024藥食同源保健品滋補品行業分析報告
- 2023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跟蹤訓練-石油資源與國家安全
- 14.有趣的光影(課件)-美術六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