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賦》心物關系論心物關系解析中的曲折徐復觀、錢鐘書、郭紹虞、王元化論《文賦》
1979年,錢仲書的《關錐編》、郭少玉的《中國早期文學選集》和王元華的《文心雕龍創作論》相繼出版。這幾部著作厚積而薄發,標示著中國文論研究取得的碩果。與此相應,當時住在香港,任教于新亞研究所的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復觀(1903-1982),于1980年,著成《陸機文賦疏釋》一文,對以上三種著作中論及陸機《文賦》的相關內容多有回應。徐復觀《陸機文賦疏釋》文后附記云:因錢鐘書先生《管錐編》中亦論及《文賦》,而見解頗有異同,故托陳毓羆先生將此文轉請一閱。錢先生于九月七日來信謂:“注則訓詁精博,疏則解析明通”。而以兩人“釋虎濟偉諸節,冥契尊見。獨學無友,閉門造車而竟不孤有鄰,出門合轍,又竊以自壯也”云云。錢先生以風骨及宏博為國內外推重,其謙沖若此。惜無緣相識,又地隔山河,不能多多請教也。謹識數語,以資紀念。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六日晨六時。1在附記中,徐復觀先生簡要記述了與錢鐘書先生的書信來往,顯示了歷經動蕩、長期睽隔的兩位大師之間,一種特殊的文化心靈的交流。其實,在正文中,徐復觀先生還論及另外兩位學者關于《文賦》的論著,這就是郭紹虞先生在《中國歷代文論選》中的《文賦》講解部分,及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龍創作論》中附錄《陸機的感興說》。同樣是“見解頗有異同”。那么,他們之間的不同見解究竟表現在哪里呢?現在來看,他們在解釋中的爭議主要集中于心物關系的問題。重新檢視這個問題,不僅是重新認識一個學案,也是對中國文論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加以深入的研究。一、徐先生:“意”、“物”與“思想”“時代背景”陸機《文賦》的自序,講自己作此賦的“用心”,當然是了解《文賦》的關鍵。徐復觀先生疏云:然則古才士之“用心”,和自己“用心”,和自己“尤見其情”,主要指的是什么呢?……首先指的是“苦于意不稱物”,意與所寫的物發生距離。此處的物乃題材所應有的內容。要使意能稱物,乃“用心”的第一指向與要達到的目的。其次是苦于“文不逮意”,表現的文辭,與作者由物所形成的意,發生距離。所以辭能達意,是用心的第二指向與所要達到的目的。作品的妍蚩好惡,首先是由意能否稱物及文能否逮意,與夫稱物與逮意的各種程度所決定。錢鐘書先生解釋說:“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按“意”內而“物”外,“文”者,發乎內而著乎外,宣內以象外;能“逮意”即能“稱物”,內外通而意物合矣。“意”、“文”、“物”三者析言之,其理猶墨子之以“舉”、“名”、“實”三事并列而共貫也。……《文心雕龍·熔裁》以“情”、“事”、“辭”為“三準”,《物色》言“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陸贄《奉天論赦書事條狀》:“言必顧心,心必副事,三者符合,不相越逾”;均同此理。近世西人以表達意旨(semiosis)為三方聯系(trirelative),圖解成三角形(thebasictriangle):“思想”或“提示”(ingterpretant,thoughtorreference)、“符號”(sign,symbol)、“所指示之事”(object,referent)三事參互而成鼎足。“思想”或“提示”,“舉”與“意”也,“符號”,“名”與“文”也,而“所指示之事物”則“實”與“物”耳。2在解釋“意”、“物”、“文”三者的內涵及其關系時,徐先生與錢先生表現出細微的區別。徐先生以“意”為解釋的出發點,錢先生強調發乎“內”,這是二者的共通之處。但落腳點與著重點卻不盡相同,徐先生將意落實于“心”上,以“用心”綰合心物;錢先生卻將著重點落實于“情”、“思”之上,以“內外”強調其對立。徐先生認為:意不稱物,謂作者之意,不能與物的輕重相等,物指題材之內容;文不逮意之文,指言辭,謂作者使用的言辭,又不足以達自己的意。因為“意”的根據,從邏輯上來說是建立于“物”之上,但在解釋“物”的涵義時,徐復觀解釋為“題材應有之內容”,將“物”的涵義引向“事理”的實體。在傳統儒學中,“心即理”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命題。徐先生解釋“意”、“物”的關系,照顧著心與理的關系來說,雖然他也用“主客合一”的說法,其實照顧了中國文化中心物交融的大命題。錢先生雖然也以“情以物遷”、“心必副事”來講心物的關系,但他太過強調“內”,強調發乎內而著乎外,宣內以象外;能逮意即能稱物,內外通而意物合。而他所講的“內”、“外”,多少都有些飄浮,特別是他將“意”、“文”、“物”三者的關系解釋為現代西方的所謂“思想”、“符號”、“實物”三者的關系時,更可能產生割裂的傾向。當然,錢先生強調內心的宣發,避免外物的宰制,也并不意味他對中國傳統的心物交融理論缺乏應有的體認,他又說:“陸《賦》則似激發文機,惟賴觀物,相形殊病疏隘,殆亦征性嗜之偏耶?‘有一斯應’、‘往來吐納’,蓋謂物來而我亦去,物施而我亦報,如主之與客;初物動吾情、印吾心,來斯受之,至不反之,如主之與奴也。不言我遇物而言物迎我,不言物感我而言我贈物,猶曰‘色授魂與’耳,……‘心亦吐納’、‘情往如贈’,劉勰此八字已包賅西方美學所稱‘移情作用’,特標舉之。”錢先生認為陸機太重視“觀物”,認為這簡直是一種“疏隘”的毛病。可以看出來,他所理解的“物”與徐復觀先生所解釋的“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錢鐘書先生對心物關系的“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是認同的,然而,我“心”之所以可能與“物”來贈答?他沒有從中國文化固有的理論資源中加以深究,而以西方美學中“移情說”釋之,似乎不足以盡心物交融關系之底蘊。從陸機到鐘嶸、劉勰,以心物關系論述文學創作,形成中國文論中一個突出的內容。“文革”結束之后,文運昌盛,中國文論界蓬勃開張,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當時的大師們,似乎都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將心物關系的理論問題,作為探討中國文論的中心問題之一。可是,當時大陸的幾位著名學者,皆是將“物”的涵義向“客觀外物”加以延伸。王元化先生有《心物交融說“物”字解》一文,最終的結語說:“在物字的紛繁詞義中,劉勰的心物交融說的物字,即王國維所舉出的引申義:‘萬有不齊之庶物’。因而,論者把它解釋為外境,或解釋為自然,或解釋為萬物,都是可以說得通的。唯獨把《神思篇》的‘神與物游’和‘物沿耳目’的兩物字,分釋為‘外境’和‘事理’,加以牽強的區別,或者拘守舊訓,把它們一律強解作‘事也理也’,再進一步把理字作為哲理之理,以從己意,這都是不正確的。”3這里的解釋方向,明顯的近于錢而遠于徐。宇文所安解釋《文賦》,在匯評眾說的基礎上,展示了獨特的視角。他認為陸機“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表現出一種“創作焦慮”,一種“雙重焦慮”,并引伸到“新的自覺論”,4這種見解無疑是獨到而有道理的。然而,他將此“意、物、文”仍然看作一個簡單地“內外轉換序列”,并沒有超出上述諸家的見解,以致引發不少纏夾不清的問題。比如:一方面,他認為陸機在這個序列中,選擇“意”替代了《樂記》中的“情”和《詩大序》中的“志”,是一種“新的自覺”說明陸機意識到創作中的反映距離問題,將創作變成了一種意志活動。另一方面又認為,在陸機那里“非自覺”的情感因素并沒有完全消失,對“意”能否充分捕捉到“物”表示擔憂。二、玄覽即是藏書,還是將其作為地位書的問題《文賦》開篇二句“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也引發不少的爭議。徐復觀先生疏云:第一句“玄覽”的對象指的是作者所處的時代,這是由“佇中區”三字可以斷定的。“佇中區”有兩種意義:一是站在時代活動的中心來玄覽此一時代,則周遍而無所遺。一是“中區”也可作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來玄覽自身所處的時代,則容易得到時代的真相。作者個人創作源泉的深淺,可以說是決定他的心靈、脈搏,能與他所處的時代相通感的深淺的。所以“佇中區以玄覽”,是作者自身所發出的要求,也是作者自身所需要的修養。斷乎沒有與時代隔絕而可以寫成功的作者的。至于第二句的“頤情志于典墳”,在古典中得到人格的熏陶,儲備寫作的材料與能力,這是容易了解的。所以這兩句說的是每一作者所須具備的根本條件。正如將“物”由外物的意義向外引申,從而解釋為“題材應有之內容”,由僵硬枯瘦引向生動廣闊一樣,徐復觀先生將“中區”的意義由區中引向時間與空間的廣闊,引向廣大的富有現實精神的“場”。徐先生不認同錢先生的解釋,錢先生謂“區中即言屋內”;玄覽,“以言閱讀書籍”。兩句謂“室中把書卷”。于是“佇中區以玄覽”,就是站在屋內看書。徐先生指出:“當時的書,不是帛卷,便是簡篇,很難拿在手上站著看。”然而,對照錢鐘書先生的原文解釋,則會發現,錢先生的說法也不是望文生義,而是也有一番論說:機只借《老子》之詞,以言閱覽書籍,即第二句之“頤情典墳”,正如“遵時嘆逝”,即第四句之“瞻物思紛”,均以次句申說上句。或者見善《注》引老子,遂牽率魏晉玄學,尋虛逐微,蓋不解文理而強充解道理耳。……《全梁文》卷一三梁元帝《玄覽賦》洋洋四千言,追往事而述游蹤;崔是《奉和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名山何壯哉!玄覽一徘徊”。又徐彥伯《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何如黑帝月,玄覽白云鄉!”猶言遠眺;皆不必睹“玄”而入玄冥、處玄夜也。“中區”,善注:“區中也”;“區中”即言屋內。蓋前二句謂室中把書卷,后二句謂戶外玩風物。佇中區以玄覽,到底是玄覽萬物,還是玄覽書籍呢?錢鐘書先生認為是玄覽書籍,并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說:首先是從句法結構上來說,他認為一二句的結構應該與三四句的結構相同,因為三四句的意思明白,是講觀物的,可以來比對。第四句承第三句說的是一個意思,第一二句也應該說的一個意思,則是論閱讀的。其次,他從玄覽一詞運用來說,這一個詞只是“遠眺”義,而沒有玄學深思的意味。現在從總體來看,錢先生第二個論說有道理,玄覽是遠觀,然而這不能支持玄覽即“把書卷”的觀點,甚至正好推翻他的論點。那么,錢先生所云的句法結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他的讀法有誤。郭紹虞先生解釋此一節使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這一節言作文之由,不外兩途:一感于物,一本于學,故開端即以玄覽與典墳并起。‘遒四時’四句就感物言,‘詠世德’四句,又從頤情志于典墳生發,二者皆能引起文思,故中間用‘心凜凜以懷霜’二句以貫串之。”5如果將第一、二句單列出來,作為此一節的領起,那么自然就不會將第一二句的句法結構與第三、四相類比,以致牽出不必要的糾紛。郭紹虞先生對此節的讀法與錢鐘書先生既不一致,便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釋。那么郭紹虞先生的解釋與徐復觀先生的解釋是否一致呢?如果細加比較,則可以發現二者也有明顯的差別。郭先生解釋“中區”從李善注:“中區,猶區中,謂宇宙之中。玄覽,深刻地觀察。此句言從觀察萬物,引起文思。”徐復觀先生解“中區”也是從李善注,“中區”為“區中”,即“區域之中”,注“玄覽”為“深遠地觀察”。但他作了進一步的引申:“站在時代活動的中心來玄覽此一時代”,“也可作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來玄覽自身所處的時代”,明顯增加了一種“關注現實”的色彩。相形來說,郭注則顯得平穩得多,將“佇中區以玄覽”凝定于“感于物”、“觀察萬物”的框架上,“物”是什么呢?“萬物是什么呢?”他似乎沒有進一步的解釋,在本節的《說明》中說:“陸機認為,進行文學創作必須觀察萬物、鉆研古籍和懷抱高潔的心情。觀察萬物,可以豐富知識;鉆研古籍,可以吸收間接經驗,學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他既將“觀察萬物”的意義定格于“豐富知識”,則自然不同于徐氏那種“關注時代”的解釋方向。三、陸機的“神來”與“應”在《文賦》的篇末,有這樣的一節:“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滅,行若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覽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也。”這一節歷來極為引人注目。徐復觀先生注云:應感,是就主客的關系而言。作者的心靈活動是主;由題材而來的內容是客。有時是主感而客應;有時是客感而主應。“會”是主客合一的“場”;這是創作的出發點。通塞,是就心靈活動中的想像、思考而言。想像與思考的結果是意與言;意可以稱物,言可以逮意是通,否則是塞。……來指感而斯應,及通而無塞說。反之則為“去”。不可遏(阻止),不可止,意謂此皆出于自然。塞則物與意皆隱藏不見,如影之滅。行即是通,通則意應物而與物相稱,言表意而與意相及(逮),有如響的應聲。……想像思考,本是理性的活動。由內向外發動出的想像、思考,能快捷順暢,則意稱物而言逮意,意條理于物,而言又條理于意,更有何紛亂而不能得其條理。徐復觀先生雖然以“自然”的“感”與“應”來解釋陸機提出的的問題,但仍然落腳于理性的努力,他認為要達到天機駿利,必須讓意接受物的條理,必須讓言接受意的條理,正如劉勰所云:“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然而劉勰所說的“授”,沒有強調理性的條理性,徐復觀則從中窺破這一點,也可以說顯示了他的解釋特點。對此一節錢鐘書先生解云:言文機利滯非作者所能自主,已近后世“神來”、“煙士披里純”之說。……西人論致知造藝,思之思之,不意得之,若神告之,若物憑之,或曰:“不當言‘我思’,當言‘有物[假我以]思’”;或曰:“言‘我思’,大誤;當言‘我為彼所思’。我即非我也”。“在我”而“非余”,“天成”而人“偶得”,“不是俺”卻“也不是人”,此之謂矣。濟慈亦嘗語友,每有新意新詞,輒自詫其似出于他人而非得諸己者。王元化先生論述這一節,認為:陸機用形象的語言把“應感之會,通塞之紀”兩種情況生動地描繪出來。陸機所說的“天機駿利”是指構成意象和技巧表達的輕巧靈活。就構成意象方面來說,作家的想象活動,首先取決于他在外來的材料中所捕捉的對象是否真正具有藝術意義。如果這個對象和作家的愛憎血肉相連,而且又是他所熟悉的,可以從他的記憶中喚起豐富的聯想,那么它就成為推動他的想象煥發起來的活力,使他輕而易舉地去實現構思計劃,這時他就會迸發出創作的激情來。但是在一般情況中,作家往往會被一些假象所蒙蔽,盡管他自以為是聽憑自己的思想感情所指引,可是他的愛憎是浮面的、不堅實的,只是心血來潮的一時沖動,或者他所抓住的對象是沒有藝術意義的,或者他并不真正熟悉這個對象,因而不能使在自己心里變成有生命的東西,就像播種時撒下一顆不能發芽的種子一樣。這時,縱使他殫思竭慮,把全部精力貫注到構思中去,他的思路仍然不能活躍起來,而陷入“兀若枯木,豁若涸流”的呆滯狀態。其次,就技巧表達方面來說,當作家創作激情迸發的時候,各種美妙的意象,生動的語言,全都自然而然地奔赴筆下,形成了陸機所說的“紛葳蕤以及沓,唯毫素之所擬”的現象。相對來說,徐復觀先生對于此一節的解釋近于王先生而遠于錢先生,因為徐與王皆強調“應感之會”背后的“理路”。徐復觀強調“物”對“意”的條理性、“意”對“言”的條理性,這種條理性就是其中的“理路”,這也是他強調“物”的內涵——“題材應有之內容”那“應有”的理性意義。王先生強調材料中的“藝術意義”,強調作家想象活動的靈活首先取決于材料“真正具有藝術意義”,同樣也是對理性的強調。相對而言,錢先生將此一節僅與靈感理論相比較,沒有作深入的展開。四、現代西方哲學的“哲學基礎”以上學者關于《文賦》的討論發表以后,反響十分明顯,對于《文賦》,接著有一些研究專著出版,如張少康《文賦集釋》、6楊枚《陸機文賦校釋》,7至于影響所及,引發的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就更加廣泛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學術時代的縮影,從中可以窺見中國文論在此一歷史時期生命活力的勃發。然而,現在來看,這個對中國文論的解釋工作僅僅是一個開端,還沒有完成,而且存在歷史的局限,這些研究大多是“就事論事”,就具體的問題、解釋而論,對文學觀念背后深藏的文化的、思想的、哲學的“河床”缺乏總體的討論。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龍創作論·第二版跋》中對自己采取的研究方法進行了論述。他引用了季羨林先生給自己的信:“我常常感到中國古代文論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只是有一些名詞不容易懂。應該把中國文藝理論同歐洲的文藝理論比較一下,進行深入的探討,一定能把中國文藝理論的許多術語用明確的科學語言表達出來。做到這一步真是功德無量。你在這一方面著了先鞭,希望繼續探討下去。”當他自己講到方法時,提出“三個結合”:即古今結合、中外結合、文史哲結合。特別是對最后一個結合,進行了著重的強調,認為“任何文藝理論都有它的哲學基礎。美學作為哲學一個分支,就說明兩者關系的密切。但這樣簡單的事實,我們卻認識不足。由于從事文藝理論工作的人,不在哲學基礎上從美學角度去分析文藝現象,以致不能觸及這些現象的根底,把道理說深說透。”王先生提出的“三個結合”,核心是“中外結合”,反對的是“以古證古”,而難點則在于如何關照中國古代文論的“哲學基礎”。“中外結合”是近代以來中國學術界的主旋律,無論是怎樣的學術背景,中國學人似乎都脫離不了世界文化的強大的影響。以上所舉四位學者,徐復觀先生、錢鐘書先生、郭紹虞先生、王元化先生,無一不是在“中外結合”的總方法論下展開中國文論的研究的。然而,在“用明確的科學語言”表達中國文藝理論時,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分歧。分歧的原因和爭論的焦點,在于對心、物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在解釋以心物關系為思想基礎而產生的意、物、文的關系時,幾位學者不同程度地運用了現代西方哲學的主客體關系、思維與存在同一性的理論,將“意、物、文”的關系看作一個“內外轉換序列”。從這一點上來說,錢鐘書先生似乎飄浮得最遠,他以內、外解意、物;以讀書解玄覽;以靈感解“應感之會”,沒有將三節貫穿起來,沒有理會前后文的一體性,所以難怪楊枚說他“割裂粉碎”。關于“內”、“外”,《文心雕龍·體性》有“因內符外”之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其中內外的關系,是隱顯的關系,是一體的兩面,強調的是共通,而不是一個“顯現結構”,更不是主客的對待關系。陸機所云“文不逮意”,與《易經·系辭傳》“言不盡意”,王弼“意以象盡”(《周易略例·明象》),固然是一脈相通,不管是“盡”還是“不盡”,都是指向“盡”的方向。宇文所安強調“在《系辭傳》中‘盡……’被視為一個不可能的原則,而在陸機的序里,它已經變得可能了。”按,《系辭傳》明說“圣人立象以盡意”,怎么是“不可能”?宇文所安顯然是一種偏解。更重要的是,陸機云“恒患意不稱物”。如果要理清陸機所云意、物的關系,須引入“心”的概念,引入“有、無”的概念。《文賦》云:“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這來自中國古老的“無中生有”的觀念。《老子》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孟子》有“盡心”之說,提出盡心則可以知性知天;《莊子》有“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足球服裝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超聲波凸探頭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財務管理系統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觀光農業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研究報告
- 采購部個人試用期工作總結
- 2025-2030中國藥用甘油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養老綜合服務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
- 2025-2030中國舞臺燈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自動泡沫皂液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自動催化鍍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1箱庭療法實務課件
- 《PCB設計與制作(基于Altium-Designer)》教材配套電子課件電子教案(全)完整版課件
-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課件)
- 平移(1)課件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
- 過敏癥與維生素
- 豎井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 實驗七 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實驗
-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變電部分)課件
- (完整word版)公司組織結構圖Word模板
- GB/T 17640-2023土工合成材料長絲機織土工布
- 園區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