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之三種論證結構解析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之三種論證結構解析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之三種論證結構解析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之三種論證結構解析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之三種論證結構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并列式并列式結構的特點是論證的各部分之間并列平行,分別獨立又圍繞同一個中心。整篇都用并列式結構的文章不太常見,大多在文章局部出現或者跟其他結構形式結合起來展開論述。例一·2020年高考全國Ⅲ卷①《古文觀止》是一個文章選本,“觀止”本于《左傳》記載季札在魯國看樂舞時贊美的話“觀止矣!”這個選本是清朝吳楚材、吳調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它備受讀者喜歡是有原因的。②第一,一般說來,它體現了比較進步的文學主張。遠古的選本,梁朝蕭統的《文選》也很著名。那時的文學主張,認為哲理散文和歷史散文都不能入選。《文選》除詩歌外,選的主要是駢文,是一種講究辭藻、對偶、聲律的文章。唐朝韓愈起來提倡古代的散文,稱為古文,用來反對駢文,這種主張是進步的。《古文觀止》正是貫徹了韓愈以來的古文家的主張。③第二,一般說來,入選這個選本的文章豐富多彩,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比較高的。自從韓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選本在《古文觀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選錄《左傳》《國語》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觀止》的選文從《左傳》開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過真德秀是道學家,他用封建倫理的眼光來選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藝術性,所以他的選本不受歡迎。《古文觀止》所選,像先秦的歷史散文《曹劌論戰》《魯仲連義不帝秦》,表現當時人的智慧和品德;兩漢文《治安策》和《出師表》,反映出當時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現出作家的遠見和忠誠;唐文《捕蛇者說》,深刻暴露封建統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惡;宋文《岳陽樓記》,通過不同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這些名篇,都是古今傳誦。④這個選本所選文章的豐富多彩,也表現在文章的體制上。選本也選了幾篇韻文、駢文。嚴格講起來,古文跟駢文是對立的。但就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講,古文由散體趨向駢體,再由駢體回復到散體,完全不選駢體,就看不出這種變化來。⑤第三,這個選本的編選體例也有它的好處。蕭統的《文選》分很多門類,煩瑣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辭令、議論、敘事三種。《古文觀止》不分類,按時代先后排列,從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變的跡象。這個選本得以廣泛流傳,跟它的篇幅也有關。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編選《古文淵鑒》,稱為御選。用皇帝的名義來刊行,卻不能廣為流布,這跟它用真德秀的體例有關,也跟篇幅有關,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⑥以上三點,當是此書能廣泛流布的原因。不過此書也有缺點,約略說來如下:一、編者識力不高,像李陵《答蘇武書》,歷來都疑為后人偽托,此書也加選錄。還有宋朝人論歷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點發議論,并不能夠真正考慮當時歷史的全面情況。這類文章也選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響,選文所選《史記》,像《伯夷》《管晏》,這些傳記議論多而不致力于刻畫人物,編者選這些是看中它們的唱嘆和轉折,反而把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編自振甫《談談<古文觀止>》)論證思路(1)首先指出《古文觀止》備受讀者喜愛是有原因的。(2)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其優點(即受喜愛原因)。(3)最后又指出了《古文觀止》的兩個缺點。(根據藍底字)論證結構并列式:整體上優點和缺點并列;局部三個優點并列,兩個缺點并列。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因果論證、引用論證(根據紅底字)例二·2017年高考全國Ⅱ卷①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新,使青花瓷達到了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②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③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論證思路(1)整篇文章圍繞明代青花瓷的興盛原因展開論述。(2)首先指出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崛起提供了契機。(3)接著論述明朝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使得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4)最后論述青花瓷的興盛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有密切關系。(根據藍底字)論證結構并列式論證方法因果論證例三·人教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檢測題①儒家的學理錯誤是自命無證。這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而不需要客觀實踐。這種學風也與現代性格格不入。現代性的認知是創造性推動的,現代性的實踐是積極協作,是動手動口的結合。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自命無效,證實才能有效。這樣從古典時期的權威獨霸脫離群眾演變成大眾認證、客體認證、監控認證,自命都是無效的。現代性在學理上是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凸顯客觀性認證,把認知變成客體化的,這是現代性的特點。②本質而言,主體性必須經過客體認證,才能檢測出是不是適合現實。儒家的心學實際是自命無證的。這正是佛教指責的,“想入非非”,舍棄客體,無法正心誠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說”基本導向客體認證。對知識進行客體認證,會使知識成為真實的知識。傳統思想走的是權威主義之路,圣人之言無須客體認證。現代性恰恰與此相反,科學知識就是被客體認證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確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③傳統文化歷經三個歷史階段:第一是遠古時代,文字初創、人文初建的時期,以原始人文意識、宗教為特點;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會,文明開啟文字統一并且歷史演義家天下大一統;第三是元宋明清時期。遠古時期,客觀性認識不斷增加,自我認識開啟,不斷對域外文明進行接納。古典時期自命無證,晚清時期追求知識的客觀化標準,接納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性更是把客觀化的標準作為知識的尺度、思想的依據以及認識的來源。所以現代性的自命無證被淡化為客觀認證,現代性必須經過客觀認證才能反思知識作為自身的合理性。從實踐認識知識的可行性,到最終以事實作為知識的結果,都以客觀化作為自我意志的標準。現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誠信,但是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現代年輕人“未老先衰”,他們沒有古人少年時期的疏狂,但是整個傳統文化因為自命無證而變成整體性的謊言。古人的言辭散漫正是自命無證造成的,因為擁有無須客觀化的認知,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就會造成言辭與現實的背離,而古典時期一直不顧這種背離。這是認識論的歷史——不斷增強的客觀化,不斷使思想回到現實,工具理性和客觀化的理性不斷完善。(摘編自《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論證思路(1)文章圍繞比較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不同從三個并列角度展開論述。(2)首先從學理的角度指出儒家的錯誤與現代性的特點。(3)然后從客體認證的角度進一步比較二者的不同。(4)最后從認識論的角度指出傳統文化的背離性與現代性的可信度。(根據藍底字)論證結構并列式與對照式交織。對照式是指傳統文化與現代性兩個論述對象的對比,并列式是指學理、客體認證、認識論三個論述角度的并列。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因果論證、舉例論證。(根據紅底字)層進式層進式論證結構的特點是文章各部分之間層層深入,前后順序不能隨意調整。主要有三種基本結構:一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或意義和價值);三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思路。例一·2019年天津卷高考真題①“資源”這一概念,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資源是指人類生產活動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質(材料)和動力的天然來源。廣義的資源,則是指人類用來幫助從事一定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條件的總和。簡單地說,資源就是人類活動所必需的一切東西。從形態上看,人類資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貯存、節約的資源,如資金、材料、能源等;另一類是不可貯存、節約的資源,如時間、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在信息社會中,正確認知注意力資源,具有重要意義。②為什么說注意力是一種資源呢?人類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識、有計劃地達到一定的目的。人類活動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動過程中,必須使自己的意志服從這個過程的目標。人的定向活動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種活動計劃來組織的,而要完成這種組織活動,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動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動和定向探索活動的前提,是人的活動達到既定目標的必要條件;注意力決定任務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質量,是人類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要素,是一種重要的資源。③人的心理過程的一個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選擇性和指向性。當我們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時,就是注意。注意和認識過程分不開,它是一切認識過程的開端。雖然注意不是一種獨立的認識活動,但它表現在認識過程(知覺、記憶、思維等)的內部而與這些過程不可分離,在人的一切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和操作活動均有調節作用。注意力表現了人的心理過程進行的動力特征,是人的個性品質和能力結構的重要因素。沒有高度發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從事各種活動,就不能從事長時間的復雜的思維活動。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種非常有限的心理資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執行一種主要的任務。當大量的信息進入感覺記憶,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會喪失。因此,注意在為進一步加工而選擇感覺信息方面,是起著重要作用的。信息資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為資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們要學會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節選自李志昌《信息資源和注意力資源的關系》,有刪改)論證思路(1)文章從給資源下定義入手,提出正確認識注意力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2)接著論述為什么說注意力是一種資源。(3)然后分析注意力資源在人類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4)最后指出在信息爆炸時代要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的做法。(根據藍底字)論證結構層進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論證方法因果論證(根據紅底字)例二·2020年全國Ⅰ卷①社會是由眾多家庭組成的,家庭和諧關乎社會和諧。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就需要有家庭倫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維護家庭關系的種種倫理規范,它們往往體現在各種“禮”之中。從《禮記》中可以看到各種禮制的記載,如婚喪嫁娶,這些都包含著各種家庭倫理規范,而要使這些規范成為一種社會遵守的倫理,就要使“禮”制度化。②在中國古代,“孝”無疑是家庭倫理中最重要的觀念。《孝經》中有孔子的一段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是說“孝”是“天道”常規,是“地道”通則,是人們遵之而行的規矩,為什么“孝”有這樣大的意義?這與中國古代宗法制有關。中國古代社會基本上是宗法性的農耕社會,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而且是生產單位,要較好地維護家庭中長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順利延續,必須有一套維護當時社會穩定的家庭倫理規范。這種倫理規范又必須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倫理規范,這樣社會才得以穩定。③“孝”成為一種家庭倫理規范,并進而成為社會的倫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據。《郭店楚簡·成之聞之》中說:“天登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理順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規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倫理關系,社會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與“天道”是息息相關的。④“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哲理根據就是孔子的“仁學”。以“親親”(愛自己的親人)為基點,擴大到“仁民”,以及于“愛物”,基于孔子的“仁學”,把“孝”看成“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體現了孔子“愛人”(“泛愛眾”)的精義;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條,而是基于“仁學”的“愛”不斷釋放的過程,只有在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中,以“仁學”為基礎的“孝”的意義才能真正顯現出來。⑤社會在發展,現代社會中的家庭倫理會變化,“孝”的內涵也會隨之變化,例如“四世同堂”“養兒防老”,就因家庭作為生產單位的逐漸消失而失去意義,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沒有必要提倡,但作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愛”仍有家庭倫理之意義。在家庭不再是生產單位的情況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狀態,將主要由社會保障體系來承擔,但“孝”的“仁愛”精神則不會改變,對長輩的愛敬,對子孫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內在本心的“仁愛”,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批評抹掉了“愛”,一味說“恩”的“父為子綱”說,提出:“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孝”之核心理念“仁愛”作為家庭倫理仍具有某種普遍價值的意義。(摘編自湯一介《“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論證思路(1)首先提出家庭倫理對社會的重要性。(2)然后論述“孝”是家庭倫理中最重要的觀念。(3)接著分析“孝”成為家庭倫理規范、社會倫理制度的哲理根據。(4)最后指出“孝”的內涵會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趨勢。(根據藍底字)論證結構層進式(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論證方法引用論證、因果論證、舉例論證例三·人教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課文修辭立其誠張岱年①“修辭立其誠”,是《易傳·文言》的一句話。這句話雖然是兩千年以前講的,現在仍應加以肯定,仍應承認這是發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立其誠”即堅持真實性。誠者,實也,真也。現代所謂真,古代儒家謂之為“誠”。(在中國哲學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莊子》說:“道惡乎隱而有真偽?”以真偽對舉,始于莊子。)②“立其誠”可以說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名實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③名實一致即言辭或命題與客觀實際的一致。一般言辭的內容包括許多命題。哲學命題與科學命題都是表示客觀事實或客觀規律的。哲學命題與科學命題都可稱為理論命題,理論命題符合于客觀實際,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學不是表示客觀事實或客觀規律的,然而也必須對于事物現象的本質有所顯示,才能夠感動人心。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論與實踐一致,思想與行動一致。淺言之,即一個人的言論與他的行為一致;深言之,即學說理論與社會實踐一致。古語說“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一個人的言論還要看他的行為是否符合他的言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與社會實踐相符合的,才能稱為真理。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說的與心中所想的應該一致。如果口說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卻是另一套,是謂說假話,是最明顯的不誠。“修辭立其誠”,首先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⑥學說、言論、文章,都有一個誠偽問題。【承上啟下】⑦哲學與科學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人在觀察現象的時候,往往表現一定的主體性,在認識中含有一定的主觀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管子》書的《心術上》提出所謂“靜因之道”。《心術上》說:“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這是說,在認識外物的時候不要對于外物有所損益,力求認識外物的本來面目。列寧論“辯證法的要素”,舉出十六條,第一條是“觀察的客觀性”,這是唯物主義方法的基本原則。⑧多年以來,人們強調主體性的重要,這是正確的。但是,發揮主體性,應以認識的客觀性為前提。這里有一個改造世界與認識世界的關系問題。人類的主體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應以正確的認識為依據。只有正確地認識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時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于世界的認識,但是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還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條件。【⑦⑧兩段乍一讀是有點突兀的,但聯系上下文就能看出,它們是緊接第⑥段,共同交代了本文提出“修辭立其誠”這個觀點的原因——不僅學說、言論、文章有誠偽問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也有一個誠偽問題,所以要“立其誠”】⑨“修辭立其誠”,包含端正學風的問題。據《漢書·儒林傳》記載,齊詩的經師轅固曾對公孫弘說:“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所謂曲學阿世嘩眾取寵,曲解經典的原義以討好于時尚,也就是背離了原則而順風轉舵,這就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修辭立其誠”應是端正學風的首要準則。漢代經師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則,我們今天則應強調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⑩揭示客觀真理確非容易,但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應該并非難事。然而,千百年來,由于世事的錯綜紛繁,說真話、講實話,卻不是容易做到的。人們常常把真實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這是復雜的不正常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實見解表達出來,這應是“修辭立其誠”的起碼要求。?應該承認,“修辭立其誠”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原則。唯物主義肯定事實,肯定客觀真理。唯物主義者無所畏懼,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見解亮出來。雖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義比較流行,我還是相信,唯物主義是科學研究的真實基礎。(選自張岱年《修辭立其誠》)論證思路(1)首先提出“修辭”要“立其誠”的觀點(第①段)。(2)接著指出“立其誠”的含義,并分三個角度展開并列論述(第②③④⑤段)。(3)然后論述為什么要“立其誠”(第⑥⑦⑧段)。(4)最后從學術研究、處理社會關系、世界觀三個方面分別指出了具體做法。(根據藍底字)論證結構整體采用層進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局部采用總分式和并列式。論證方法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第⑦段列寧、第⑨段漢代經師)、對比論證(第⑩段)總分式總分式論證結構,顧名思義,就是先提出文章的總論點,再分層論述。主要有三種基本結構:一是,先總后分;二是,先分后總;三是,總——分——總。例一·2018年全國Ⅱ卷①所謂“被遺忘權”,即數據主體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永久刪除有關數據主體的個人數據,有權被互聯網遺忘,除非數據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為數字化記憶發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往事正像刺青一樣刻在我們的數字肌膚上;遺忘變得困難,而記憶卻成了常態。“被遺忘權”的出現,意在改變數據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