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傳世名句賞析_第1頁
《大學》傳世名句賞析_第2頁
《大學》傳世名句賞析_第3頁
《大學》傳世名句賞析_第4頁
《大學》傳世名句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大學》傳世名句賞析《高校》傳世名句賞析

1.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解釋】

選自《高校》第一章。道:宗旨,綱領。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德:德行。親:更新。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樹根,末:原指樹梢。

【譯文】

高校的宗旨,就在于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德才完善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后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后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后就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以后就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頭,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賞析】

在《高校》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高校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抱負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仔細思索,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猶如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高校綱領有深切的熟悉和體會,自然距離高校之道的實現不遠。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解釋】

選自《高校》其次章。齊:管理。修:修養。正:端正。致:推極,獵取。格物:討論事物的原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明自己的誠意;想要證明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學問;豐富學問就在于深化討論事物的原理。

【賞析】

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修身的問題。有道德的抱負人格詳細表現在行為、節操之中,可行為節操由意念志向所打算,假如意念志向夾雜著私情物欲。表現在行為節操不符合道德規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誠,心靈自然能夠體現在各種行為事物之中,心志不為物欲所誘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實道德的修養前提是通過學習,獲得學問,把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這段話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開創一個道德的世界,就必需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家由個體的人組成;最終歸結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解釋】

選自《高校》其次章。

【譯文】

對事物深化討論以后,學問就能豐富,學問豐富以后,誠意就能證明,誠意證明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養,身心修養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賞析】

這段話是對上一段話相對的復述。上一段話說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終推到人要學習把握學問,明白事理,修身養性,培育道德情操。而這段話強調通過學習,修養學問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養的人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是關鍵。兩段話在說理規律上只是修辭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闡述的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解釋】

選自《高校》第三章。止:達到。敬:尊敬。慈:慈祥。信:信義,誠信。

【譯文】

作為君主,就要達到仁愛;作為臣下,就要達到尊敬;作為兒子,就要達到孝順;作為父親,就要達到慈祥;與國民交往,就要達到誠信。

【賞析】

《高校》在首章就闡述了明明德、親民與止于至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強調通過學習,豐富自己學問,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修養品德,建立自己抱負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為方向或目標,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為仁行善之途上前進。所以至善之地表現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兒子的孝、父親的慈,國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久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發揮知、情、意,全力以赴,不行懈怠,然后會有較好的成效。

5.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解釋】

選自《高校》第三章。毋:不要。惡:前一個厭惡,后一個污濁。好:前一個喜愛,后一個漂亮。

【譯文】

所說的證明自己的誠意,就是要不要自我哄騙,猶如厭惡奇異的臭味,猶如喜愛美妙的顏色,這叫做自我滿意。

【賞析】

這段話主要是對誠意的含義論述。《朱子語類》卷第十五中說:“格物者知之始也;誠意者行之始也。”即對事物能明白其理,以達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對于道理無所不明,可是,有豐富的學問并不肯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肯定能切實依理而行,唯意念誠懇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為善去惡。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說,讓意念真實而無妄地依理而發,猶如厭惡污穢的臭味,猶如寵愛美妙的顏色,不虛偽,不自欺,每個人應當以此自勉。

6.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解釋】

選自《高校》第三章。潤:潤澤,潤飾。廣:寬平。胖:安舒。

【譯文】

有錢的人能夠光榮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會修養他的身心,心里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肯定要證明自己的誠意。

【賞析】

作為君子,肯定要有誠意,在意念將發未發的瞬間要告誡自己,使意念真實無妄。由于意念是非,必定表現在各種言行上,而意念真誠又是美妙道德品質的表現。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內心毫無愧疚,自然心胸坦然開朗,身體舒適健壯全歸于誠意的結果。

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解釋】

選自《高校》第三章。賢:前一個賢是敬重,后一個,所敬重的賢人。親:前一個親近,后一個所親近的親族。樂:前一個以此為樂,享受之義,后一個喜樂,歡樂。利:前一個以此為利益,得到之義,后一個利益。

【譯文】

后代君子敬重所應敬重的賢人,親近所應親近的親族,一般一般人享受所得到歡樂,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終生不遺忘前代圣王。

【賞析】

這句話是對此之前半部分總結,前部分論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仰慕,不能忘記。形容更新民風的效果,以證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賢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繼承前王的宏德基業,自然懷念感謝,百姓享受安居樂業的歡樂,所以才終生不忘前代圣王。說理充分,證明白“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解釋】

選自《高校》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白,使人接受。

【譯文】

君子對于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判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育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賞析】

要治國,先齊家;不修身,不行以齊家。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理國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高校》里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之長修身與否,是家人的榜樣,國君的修身,同樣對人民起著表率作用,治國者的舉止最能引起人民的留意,簡單上行下效。治國者必需謹言慎行,務求言行全都,凡是推行的禮樂政令,自己能身體力行,并能慈祥人民,愛護民心,考慮養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意。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接接受其禮義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別人。所以對君子而言,自己具備道德修養否則會適得其反。

9.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解釋】

選自《高校》第十二章。上:國君。老老:第一個老指敬重,后一個老指老人。長長:第一個長指敬重,其次個長指長輩。弟:悌,孝悌。恤:憐惜,救助。孤:沒有父親。倍:即背,違反,背棄。

【譯文】

所說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是國君敬重老人,人民就會崇尚孝道;國君敬重長者,人民就會崇尚恭順;國君憐撫孤兒,人民就不會背棄。

【賞析】

言傳不如身教。齊家的關鍵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國之道除了教化之外,還需政令,但究竟以教化為本。這段話就是強調國君在治國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長、憐恤孤苦的行為,則人民自會興起孝、慈、不背之志。這只不過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為人君者若能潔身自好,修養仁德,實行仁政,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而保有天下。這就是國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國之道便是此理。

10.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解釋】

選自《高校》第十四章。道:言說之意,指治國的道理。

【譯文】

就是說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個國家;丟失民眾的心,就會丟失整個國家。

【賞析】

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這句話所闡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轍。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氣,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由于民眾的向背,打算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懷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11.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解釋】

先自《高校》第十四章。

【譯文】

財寶積聚了,民眾就會離散,財寶分散了,民眾就會集聚。

【賞析】

治理國家,財用之源來自人民的辛勤勞動。國君若能從愛民動身,節省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達到愛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會人心歸向,辛勤耕作,貢獻國家。假如國君只求自己聚斂財物,滿意浪費荒淫的享樂,那么,所屬臣下就會爭財逐利,中飽私囊,造成內亂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當然不會努力耕作,導致人心渙散,人人見利輕義,上下都會陷于禍亂,最終招致國家敗亡。所以,《高校》強調為上者要修養道德,公正無私,廉潔自律,與民同樂,擁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擁有財寶。

12.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解釋】

選自《高校》第十六章。拂:違反的意思。菑:古“災”字。逮:及至。

【譯文】

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反人的本性,災難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賞析】

荀子在《哀公》中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舟水比方君王與百姓的關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載舟達到彼岸,亦可將舟掀翻沉沒。可謂精辟至極。所以說:若為君者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惡有悖人民的好惡,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必將是引禍至身,自取滅亡。由此可見,為君者要親賢臣,遠小人,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為本,此可謂為治國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獲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解釋】

選自《高校》第十六章。君子:指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術。忠信:盡已之心而不違地物。驕恭:驕橫放縱。

【譯文】

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需采納忠誠信義來爭得民心,驕橫浪費就會失去民心。

【賞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論語子路》里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即為君上者講信用,人民就會以實情相告。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會得到民心,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國家政權也因此而得到鞏固。所以說,治國的大原則就是必需忠誠守信來爭取人民的擁護,驕橫放縱,浪費荒淫就會失去民心,危害國家。

14.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解釋】

選自《高校》第十七章。道:規律。生:生產。食之者:坐食俸祿不干活的人。為:制造。疾:快速。舒;舒緩。財:物資貨財。恒:時常,長期。

【譯文】

增殖財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