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 中國古代通史階段檢測(含答案)_第1頁
高三歷史 中國古代通史階段檢測(含答案)_第2頁
高三歷史 中國古代通史階段檢測(含答案)_第3頁
高三歷史 中國古代通史階段檢測(含答案)_第4頁
高三歷史 中國古代通史階段檢測(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二輪復習:中國古代通史練習姓名1、有學者認為:“政治與血緣的結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實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國’與‘家’的對立,他們把自己的宗族稱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與分封制是互為表里的關系C.分封制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隱含著國家分裂割據的因素2、乾隆帝酷愛書法,于臥室邊專置一間小暖閣,用以珍藏代表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之名貼——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此三帖被后人稱為“三希帖”(下圖)下列對其書體特征介紹最準確的是A.圓勁均勻,粗細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體,收放結合,濃淡相融C.筆畫詳備,形體方正,規矩整齊

D.結構簡省,鉤連不斷,縱任奔逸3、唐后期的韓愈把經學家們一直不太重視的《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專門抽出來,作為載道的重要經典詳加注釋,大力宣揚其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到宋代更把修齊治平放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成為儒家原始經典中的經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時期的儒家學者A.認為“心”在理學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將綱常倫理注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C.積極應對佛道之學對儒學帶來的挑戰D.面臨著如何創立儒學新體系的時代課題4、下表是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部分)時期內容備注春秋戰國牛耕、鐵農具都江堰、鄭國渠測知二十四節氣有利于農事安排秦漢耬車提高播種效率選種、育秧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A.注重創新農業生產工具B.精耕細作模式形成并發展C.注重農時改進耕作技術D.注重農業經驗總結及推廣5、《天工開物》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黃、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該書()A.是傳統科技的綜合性著作B.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最高成就C.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D.是科舉制的產物6、比較漢、宋關于商人做官的相關規定,從其變化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漢代“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宋代“身是工、商雜類及曾為僧、道者并不得取。”“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A.科舉制度比察舉制封閉B.宋代抑商政策事實上已放棄C.社會階層身份日益固化D.商人受歧視的情形發生轉變7、西周、春秋時代,貴族和國人都被集體安葬于公共墓地。按禮,除了兇死者外,所有族人都應葬于族墓。這種族墓制度源于()A.分封制

B.禮樂制

C.宗法制

D.世襲制8、以下關于古代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說法正確的是()A.秦在嶺南置郡標志著該地區歸入中央王朝管轄B.唐朝的道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設置的地方行政機構C.宣政院是加強對西藏、新疆、青海地區管轄的中央官署D.理藩院是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地位相當于宰相9、《秦律·廄苑律》規定:借用官府的鐵制農具,因原器破舊而損壞,農民以文書上報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農具而不令賠償。這一規定主要說明了()A.秦國力雄厚疆域遼闊

B.秦律規定覆蓋面廣C.秦政府鼓勵發展農業

D.秦鐵農具儲備充足10、察舉制在兩漢時期歷經損益。起初,被舉薦的吏、民經皇帝策問后授官;后來,被舉薦者需通過朝廷設置的相應科目考試后,才能得到官職。這說明察舉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適應統治需要

B.逐漸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舉士成為主要的選拔方式

D.選拔官吏標準趨向客觀11、下列史料記載的歷史現象中,南北朝時期尚未出現的是()A.“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B.“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C.“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D.“時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12、晉代開始允許監察官“風聞奏事”,即可據傳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誤,也不負任何責任;唐宋御史臺“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明清也大致相同。下列關于古代監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可以監督官員規范執政

B.可以防止官員貪污腐敗C.代表社會履行監督職責

D.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有限13、有學者認為,戰國至西漢初農民的桑麻紡織業、家畜飼養和園藝種植等多種經營的收入,可占農家生產總收入的40%以上。這種觀點()A.推翻了對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認識

B.否定了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C.深化了對古代中國自然經濟的理解

D.肯定了戰國至漢初私營紡織業的發達14、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認為“齊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張“順應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明確提出上述思想觀點的學派有()①道家學派②斯多亞學派③儒家學派④智者學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中國古代某學者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等思想主張。該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韓非

D.董仲舒16、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以下思想觀點與之相近的是()①“萬物始于水”

②“氣者,理之依也”③“邏各斯是貫穿萬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17、朱熹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這里強調()A.教育應日積月累和循序漸進

B.要繼承和發展太學的傳統C.仁者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D.須全面貫徹孔子的教育理念18、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朱熹)陸(陸九淵)“鵝湖之會”開啟了“朱陸異同”的爭辯,其共同主旨包括()①方法學②植綱常③扶名教④宗孔孟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9、王夫之說:“蓋西夷之可取者,唯遠近測法一術,其他則皆剽襲中國之余緒,而無通理之可守也。”這個觀點()A.與后世的“中體西用”理論一致

B.對西洋學術的價值認識不足C.成為中國近代反專制的思想武器

D.為當時的反侵略斗爭提供參考20、印刷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文明進步,以下關于印刷術的說法正確的有()①《金剛經》是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②《抱樸子·仙藥》采用了活字印刷③《古今圖書集成》是銅活字印制的最大書籍④《旌德縣志》的印制使用了轉輪排字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1、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啟發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葛洪在另一著作中將“火藥”列為“仙藥”,該著作是()A.《武經總要》

B.《神農本草經》C.《抱樸子》

D.《夢溪筆談》22、下面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有①促進了中國古代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④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3.下列反映隋唐時期儒學發展的史實是A.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學家提倡復興儒學B.封建帝王重視儒家,開始建立太學,傳授儒家思想C.儒學失去了在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體系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大內(宮城)和寧門(北門)外,新路南北,早間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于此。”——灌圃耐得翁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所著《都城紀勝》宋人感嘆曰:“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不如倚門市,此言末業貧者資也。”——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六(1)材料一反映出宋代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是什么?試結合史實說明這一特征。(4分)材料二陸上與海上的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勁的激素和新的活力。然而,時至明清之交,綿延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已經步入衰世,不僅喪失了漢唐王朝的恢宏氣度,就連宋元時代的精明眼光也不復存在。封建統治者所關心的,已經不是如何向外開拓,而是兢兢于閉關自守。——王翔《對外貿易與中國絲綢業的近代化》(2)閱讀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簡要敘述從漢至元中國走向世界的基本內容。并分析明清統治者“兢兢于閉關自守”的影響。(10分)25、材料一“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漢書·藝文志》(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儒、墨兩家為“取合諸侯”而提出的核心主張是什么?指出儒、墨兩家治國思想的主要區別。(4分)材料二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為此,他主張“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摘編自金良年撰《孟子譯注》(2)孟子主張君王要“施仁政”。根據材料二概括其措施。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他提出上述主張的背景。(8分)材料三明中葉以來,學術界“高談性命”、“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等現象不斷蔓延。黃宗羲以“求同存異”的方式評析明代學術。黃宗羲主張“學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乃不為迂儒”,同時他又將重視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經世能力判為具有正面意義的明代思想。——摘編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學史》等(3)根據材料三,指出黃宗羲的思想與明代儒學的“求同存異”之處。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發展的特點。(8分)中國古代通史練習答案1-5DBDBA6-10DCACD11-15BCCAD16-20AABBD21-23CCA24(1)特征: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達。(1分)說明:突破了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受官吏直接監督;城郊和鄉村出現了市;商業繁盛,夜市三更、五更曉市;定時一聚的廟會集市;出現最早紙幣—交子。(寫出3點給3分)(2)內容:漢代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到地中海地區,中國被稱為“絲國”;唐宋以來,瓷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這條對外貿易線路被稱為“瓷路”;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迅速,海外貿易稅成為國家參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每點2分,共6分)影響: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在19世紀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4分)25(1)主張:儒家仁、禮;墨家“兼相愛、交相利”區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