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繞山林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楊花漂泊者的心靈之象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新解_第1頁
夢繞山林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楊花漂泊者的心靈之象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新解_第2頁
夢繞山林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楊花漂泊者的心靈之象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新解_第3頁
夢繞山林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楊花漂泊者的心靈之象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新解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夢繞山林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楊花漂泊者的心靈之象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新解

就像花,不是花,也沒有人喜歡教育。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偉大事業的文學家、生命思考者蘇軾,以其“如萬斛涌泉,常行乎所當行,止乎所不可不止”的豐沛才情,“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從容人生態度,吸引著歷代讀者的景仰與崇拜,被視為知識分子心靈旅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然而一生境遇跌宕起伏的他,在承受生命的種種歷練之時,也不是沒有產生過困乏自喪的情緒和心境。特別是在他的政治旅程發生第一次的急轉直下之時,也就是他因口致禍而被羅致于御史臺獄案,人格尊嚴和個體生命俱有不能保全之虞,因而寫下“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1)的慘痛悲鳴詩之時。在隨后而來的黃州歲月里,他不僅經歷了失去俸祿、一度缺乏住所等物質上的極度匱乏,而且經歷了朋友熟人多離散和冷落、也沒有自由創作詩歌的安全政治環境的精神痛苦,再加上自以為“老叔固已無望”(2)即自認為沒有政治前途的灰心,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困惑、苦澀、寒冷和寂寞??梢哉f,從元豐三年初流放到黃州起至元豐四年底營造好“雪堂”止,他的心情基本上是在這種狀態之中浮沉。直到元豐四年雪堂造成、他才逐漸能以“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間如夢”的看破思想來消泯情感意志的要求與外部世界的限制之沖突而重獲內心的寧靜。元豐四年以前,他不僅借《卜算子·黃州定慧院作》等來直接表達自己近似沙洲“孤鴻”那種失去安身一枝的痛心,而且還在被人們視為詠物詞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中,更加巧妙地寄托了這種被排除放廢、輕若鴻毛的生命幽苦。那痛苦蓄積已久,難對人言,只有對著危難時亦不離不棄的好朋友,才會在松弛不戒備的精神狀態下自然流出。正是因為其中有這樣隱秘而真實的生命痛苦,他才會叮囑朋友不要輕易示人。(3)因為無論是出于自我尊嚴的考慮,還是出于政治安全感的考慮,此詞流傳出去而被別人讀懂或“箋注”(4),都是不妥當的事。如果僅僅是一首像章質夫原詞那樣的詠物艷情詞,不涉及到詞人的內心隱秘而又綽有情韻,蘇軾又何必擔心它流向人間呢?本詞的寫作時間,是在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春三月(5)。寫作緣起,是他去年赴湖北提刑任的好友章質夫寄來了一首逞才露思的楊花詞,借詠物抒情詞的路徑,表達自己將辭家巡按之際的離情別思。離情的對象,是章質夫家四位能歌善舞的家姬,即蘇軾詞序中“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所指的“四子”,她們都是蘇軾熟悉的,蘇軾也曾經應章質夫之請而數次為她們寫詞。章詞筆法細致工穩,善寫物態,能寫離情,很合乎南宋人關于詠物詞寫作的“詞家體例”。然而蘇軾的和詞卻超過了它。王國維《人間詞話》里評價說這兩首詞:“和韻而似原唱”,“原唱而似和韻”。為何會如此呢?因為蘇軾此詞是放恣了才情、感激于友情和深痛于政治離情的匯合物。其感情的纏綿悱惻與幽苦灰冷,是平居生活中人難以體會的。本詞內外交織,展現了三層情世界。第一層是物情的世界,它由上下片合成。即抒寫楊花飄零的種種儀態和變化,表達作者的傷春惜逝之情。在這一層上的特點是,詞人善體物情,又能于虛處傳神,善于運用想象來寫楊花的特殊美態、媚態,寫透楊花飄離本枝后,如離魂緲緲遠夢依依,終于在暮春時節漫天落花的背景中被雨洗凈的生命過程。第二層是人情的世界,即完成詞人在給章質夫的帖子中所說的“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的許諾,是配合章質夫的詞意來設想他家歌姬因他遠出巡按而起的別情。它基本上是由上片完成,但卻在結韻轉應上片,將楊花想象成思婦的點點相思愁淚。第二層情感在寫法上,善于想象,艷到極處。與章詞中最受稱道的“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的單純摹寫楊花上下止舞的儀態相比,更加情極而近淫,近觀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遠觀如杜牧的《晚晴賦》中“復引舟于深灣,忽八九之紅芰。姹然如婦,斂然如女”。他將楊花因風忽團忽散的軟彎長條,想象為思婦被相思纏繞而苦而傷的愁腸;他將被風不時吹開和合攏的楊花小團,想象成思婦那雙將醒未醒、欲開還閉的嫵媚雙眼;他將輕盈飛起的柳絮,想象成思婦遠行萬里去尋找愛人的一個夢,這夢正做到悠悠揚揚,癡癡迷迷,可惜卻被鶯聲驚醒。這里顯現出詞人遠超一般作者的想象力、感受力和才情。與物態、情態分屬上下片的比較質樸的章詞相比,蘇詞中,楊柳儀態可以幼化為思婦情態,思婦情態又隱藏于楊柳姿態,二而能一,一中含二,造成更晶瑩靈徹的審美效果。但是,直到此時,我們還看不見作者的自我精神。本詞還只是一篇技巧、才情高妙而旨趣卻平常的詠物詞。其實,作者的自我精神,深深地隱伏在物情和人情的世界之中。在那里有他的“我境”,即他自己自下獄及流放以來最深的精神痛苦。在那里,楊花,不再是美好的物象,他人的情象,而是經歷政治打擊后既壓抑灰冷又激情不已的“離人”蘇軾自己的心象,一個邊緣人、路邊人、漂泊者的完美心象。起韻“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起得警策精辟,劈面而來。如同辛棄疾《摸魚兒》詞“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的起法,是以情起而不是以景起。按照感物乃生情的心理規則,這種起句,顯示出它是作者思考、感受了很久之后的感情凝結,是千回萬轉的思量感受中的透骨情語。它寫透了作者對自己不受尊重、不被賞識也不被憐惜的委屈、無奈和乏力之感:這與我的靈魂同構的楊花,它是花呢,或不是花呢?是花,怎么沒有人珍惜愛護?怎么會任它漂泊至此?它不是花吧,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命運。此處詞句中對于自我價值的疑問,是如此殘虐,又如此委屈,可見御史臺獄以來的種種遭遇,在他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陰影,覆蓋了他原先為文為人“常行乎所當行、止乎所不可不止”的自任和自信,帶來的是萬般委屈的壓抑自疑。接韻轉入對于人間世的寒心失望。拋家傍路的楊花,無所歸依(6),如同這時的他,暫居于定慧院中,在精神與物質的世界雙雙缺少穩定的安心的住所,如同一枝難尋、獨立沙洲的孤鴻。因為如此感受,所以他對于黑暗的人間,深深思量,產生了情感頓減、理性增加的感覺。率性而為的熱情的消減和不斷思考的理性的加深,是正道直行而又任性天真的蘇軾心理逐漸成熟的標志——他曾經那樣自信地說過:“余天下之無思慮者也。遇事輒發,不暇思也”的話!(7)然而這個變化成熟的過程,用盡了他的心力。比如他在同時給其他人的帖子里,經常提到自己因懶、因病、因畏人箋注文字而廢去筆墨的情形:“某病后百事灰心,無復世樂?!?8)此處“縈損”一韻,雖是寫女子蝕骨銷魂的相思情狀,但又顯示出他因為受打擊太深而反思過勞以致生命力被極度耗損的狀態。他思量自己困躓無比的命運時,想起了一個唐詩的熟典:“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個夢中尋找郎君的女子,讓我們想起了屈原《離騷》中那位渴望與君王完成婚約的美人,是以男女遇合比喻君臣遇合的比興抒情傳統的延續。由此,也讓我們對于他稍晚些在《赤壁賦》中所歌“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縹緲懷抱有所領悟:那都是執著于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發現理想如夢、如天邊美人遙不可及時的難言幽苦。他對于自己的“郎君”的追尋之夢,猶如他曾有的“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凌云壯志(9),這些體現出作者胸懷心志之人生大夢,卻陡然驚醒。而夢醒了以后無路可走的空廓,又怎能不讓他充滿沮喪與失望的感覺!所以下片起韻,兩出“恨”字,昭彰其情?!按嘶w盡”,已堪大恨。自己的命運如漂泊的楊花,再無返回故枝的可能。也無尋找到天邊夢郎的可能,這種兩處茫茫的身世之感,已足痛心。但是比起西園花謝花飛、春景全消來,自己的遭遇都不算是最痛心的。這種表達,是加一倍法,可見西園落紅的殘春景象,給作者帶來的心靈創痛何其深沉。此處他若把楊花當作自己的心象,西園落紅,殘春已至,對他又有什么象征意義呢?西園,在中國文學里,向為花木繁盛、名士追游之地。如曹植《公宴》詩:“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謝《奉和隨王殿下》:“平臺盛文雅,西園富群英?!本褪敲髯C。如果我們將西園的游宴和佳士融融的光景聯系起來看,則此處的西園落紅,就是因為追隨他而一起被貶謫出都的蘇門文人群體的象征了。在蘇軾的心里,自己對于新法失措那種抗辯不屈的行為,帶給自己這樣大的命運挫折,雖不堪承受,卻是愿做甘受,理固宜然,所以猶可說“不恨”。但是,像秦觀、黃庭堅他們這些友于弟子,卻因受牽累而紛紛被貶,他們的命運也因此急轉直下,這則是作者的心病;進一步說,自己和這些西園群英的紛紛被放廢,標示著宋朝政治的春景時代已經消歇,這更令這位懷有政治使命感的人痛心轉深。所以他覺得,比起柳花漂泊之恨來,西園落紅難回枝頭,一片好春蕩然而盡,才是他心懷漫天飛絮般的難言之痛的根源。蘇軾的自我反省,極為嚴肅;蘇軾肯為他人命運淪落承擔的勇氣,最見情操之善;而蘇軾對于宋朝政治走向的預感,也是其最深的隱憂所在。此韻粗看是蕩開一筆,由路邊柳花轉寫西園落紅,其實是透進一步,寫足了其政治心病與心累,足見他的政治憂患意識。以下回歸柳花本題,一場夜雨后,但見池塘里浮萍漲綠,楊花早已不見了蹤影,季節已經轉換了主題。光陰遷變、人事代謝如此之劇,豈不令人大慟!結韻遂點明心意,那一朵一朵、曾經漫天飛舞的楊花,哪里是什么楊花啊,分明是離人——是離別所愛、痛失前程的漂泊者的迷離傷心淚!至此,他的心靈之苦,在不能自由寫作詩歌的特殊時期里,在困躓游離的人生旅途上,借著朋友章質夫楊花詞的觸發,才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發。他的才、情、志,在一首扮成詠物之相的小詞里,才得到最完美的表達。這種將楊花與漂泊者、與命運不順者、與男性文人的精神世界相聯系的詞作,只有清代張惠言的《木蘭花慢·楊花》差堪比擬。在那首詞里,張惠言以楊花寄寓落魄寒儒的生命勞愁?!皩に淮喊閭H,只斷紅、相識夕陽間。”“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稱清寒。”但是,與蘇軾的義兼三面、技呈多端相比,與他因為命運急轉直下而生出的巨大情感勢差相比,張惠言的詞,就平靜許多了,是守節寒儒的生命低吟。因為沒有遭受到極端的打擊,所以有“未忍無聲委地,將低重又飛還”這樣骨力遒勁的好句子。而起端的“盡飄零盡了,何人解、當花看”則直接取自蘇詞。將這首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