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模式的心理根源_第1頁
丁克家庭模式的心理根源_第2頁
丁克家庭模式的心理根源_第3頁
丁克家庭模式的心理根源_第4頁
丁克家庭模式的心理根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丁克家庭模式的心理根源

“丁克”一詞是英文名詞“兩次相遇,而不是孩子”的縮寫“dick”。這意味著有教育能力的夫婦自發地選擇生活方式“兩個世界”的家庭。六七十年代,這種家庭模式開始在歐美等地流行,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國大中城市出現。目前,“丁克”家庭作為一種新興的特殊家庭模式不僅已在我國扎根定位,成為我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單親家庭等眾多家庭類型中新的一員,且呈增長之勢,成為某個特定階層的婚姻時尚。薩特說:“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這或許是對“丁克”現象的一種詮釋。心理動機理論認為:一切社會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內在動因與外在誘因的作用:內在動因是生物體內部的力量;誘因則是引起某種行為的外在環境刺激。目前,許多學者對“丁克”家庭存在的外部社會條件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當下社會文化環境的相對寬松,價值評判標準的多樣化,客觀上促使了“丁克”家庭婚育觀念的轉變;同時,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的豐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醫學的發展很好地解決了“丁克”家庭的后顧之憂;……總之,已有的研究多從社會學、經濟學、醫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視野探討了“丁克”家庭產生的外在原因。那么“丁克”們選擇其特殊家庭模式的內在心理原因究竟是什么?顯然,特定的家庭模式與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相適應,折射出該社會背景下社會主體對家庭的心理渴望和主觀追求,體現著他們種種內在的心理矛盾和困惑。“丁克”的婚育觀一方面反映出他們對高品質精神需要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現代社會生活帶給現代人的另類價值觀和特殊心理。我們有必要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丁克”家庭這一社會現象產生的心理動因。一、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滿足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源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就會產生高層次精神需求,即產生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隨著社會生活和個體心理的發展,人們必然會增長新的精神和物質需要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生活行為方式。“丁克”家庭的婚育觀反映出他們對高層次精神需要的追求。(一)婚姻、家庭等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丁克”家庭作為當下多元社會必然的社會現象,背后反映的是現代人價值觀的變遷。選擇“丁克”的人大多是大中城市中知識和教育水平較高的白領階層,他們一般文化素質較高,事業心很強,崇尚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獨特的人生觀、婚育觀。在他們的人生規劃中,婚姻和家庭應該是一個人成長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他們期望有一個溫馨、有寄托的伴侶,共同擁有一個相對安全的“家庭基地”,并由此出發去開拓更廣闊的人生空間,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在筆者針對“丁克”人群的調查中,有27.5%的人是為了自己的學業和事業而選擇放棄生育的。在他們看來,人生的主要任務在于自我實現和發展,把養育孩子作為人生的寄托,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孩子,不重視自身的發展,轉向對下一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結果會形成多層次、低質量的惡性生命循環。他們崇尚自我,普遍認為人生苦短、精力有限,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而生育及撫養子女則意味著他們不得不為之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等高昂代價,從而影響他們自身事業的發展和預期人生目標的實現。為了讓自己的才華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得到最大、最有效地發揮,獲得最大的人生成就,他們希望擺脫各種外在的束縛和羈絆。選擇不育就是這種需求的反映。(二)“丁克”的家庭模式:自由生活空間,分配不得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從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勾畫了現代人格的特征,其中一點就是:現代人準備和樂于接受他未經歷過的新的生活經驗、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行為方式。正是因為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文化、價值觀的“丁克”家庭,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社會才有了立足的心理根基。年輕人是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極易接受新生事物,在他們看來,生育和道義、責任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婚姻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他們更看重的是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狀態,不希望傳統的生活方式束縛自己的手腳,傾向于過有質量的、自由自在的兩人世界生活。因而,“丁克”代表了輕松、自由、叛逆、膽識以及勇氣,是一種前衛的家庭模式,展現出現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現代人對生命本質上的“自我”和“自由”的追求。傳統社會里婚姻向來是把生活的享受除外,把感情的滿足撇開,夫妻雙方結合到一起只為履行家庭義務和責任,含辛茹苦也毫無怨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類的自然本性。而“丁克”們對生育的叛逆實際上是對婚姻質量的重估,他們以重視生活享受及欲望滿足為主要旨意,是現代人對生活方式的自主選擇,體現現代社會生活質量和婚姻質量的提高。的確,“丁克”家庭經濟寬裕、家務少,有更多的自由生活空間,可以更好地支配自己的生活,更好地享受高質量、高品位的人生。沒有孩子牽絆的輕松自由的生活方式,讓“丁克”們嘗到了甜頭,有了適應,更有了對比,讓他們堅定地“自我”、“自在”下去。他們或許會被指責為“個人享樂主義者”,但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三)婚姻觀念的轉變促使家庭更容易形成和建構家庭社會學認為,所謂家庭關系,是指在家庭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為重要的兩種關系是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在“丁克”家庭中,他們價值觀念的取向在自身而非子女,夫妻關系被提高到了相對核心的地位,夫妻雙方更加注重二人世界的婚姻生活質量,不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也不再把子女視為維系夫妻感情和家庭穩固的一個必要條件,呈現出家庭軸心由重視縱向親子關系轉移到重視橫向夫妻關系。早期婚姻的基本目的是性和血脈延續,而“丁克”們擺脫了傳統婚姻的觀念,他們走進婚姻、組建家庭,更多的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需要陪伴、親密和浪漫的戀愛關系,以共享人生之樂和獲得幸福。很多“丁克”家庭屬浪漫型,他們選擇“丁克”是出于對浪漫的愛情追求,他們認為真正有愛的家庭并不需要孩子作“紐帶”或“黏合劑”。出于對愛的專注,他們不愿讓子女橫插在夫妻之間,要把所有的時間、精力、熱情都用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他們把自己建構的二人世界視為愛情的伊甸園,無拖累,無羈絆,真心實意地享受著“我的心里只有你”的愛情甜蜜。一些丁克家庭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二人世界被孩子打擾,他們看重愛情和婚姻的質量,擔心有了孩子后會分散和淡化夫妻之間的愛情,影響其婚姻的美滿和幸福。人們通常認為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紐帶,三點連線支撐穩固的家庭。兩個人的世界少了一個點,婚姻狀況會怎樣呢?事實上,大多數的“丁克”家庭夫妻關系都比較和睦,感情專一,兩個人的世界并不缺少情趣或缺乏穩定。他們選擇不要孩子,全憑著自己對愛的理解,對對方的信任,攜手相伴人生。表現為婚姻雙方心理上的相互依賴和精神上的相互寄托,靈魂上的默契和情感上的交融。可見“丁克”家庭以重視夫妻間感情交流與享受兩人情愛為主要旨意,在其家庭中,愛情是主旋律,而不特別強調責任和義務,體現現代人婚姻質量的提高。二、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是人們產生思想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任何一種家庭模式都從一個層面折射出社會的客觀現狀和個體的心理狀況。當下我國經濟變革和社會發展在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的同時,也帶給現代人種種心理矛盾和困惑。正是由于這些社會發展過程中伴生出來的特殊心理動因的驅使,使“丁克”們做出了另類的選擇。(一)社會轉型導致人生意義感喪失,兩為什么生孩子?為什么要把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許多人在生孩子之前也許并沒有認真考慮過,只是把生兒育女看作人生必須完成的任務。但那些自愿放棄生育孩子的“丁克”們對這些問題卻是深思熟慮的。在他們看來不要孩子恰恰是為孩子負責的表現,很多“丁克”夫婦出于對孩子人生的幸福和出生后環境的擔憂和不確定,而選擇不生育,他們的理由很多和個人對社會和人生的認知及體驗有關,有的甚至源于某種心理創傷或心理情結。社會轉型使現代人不得不面臨嚴峻的生存競爭和生存壓力,激烈的社會競爭、高節奏的生活、殘酷的淘汰,使現代人生理和心理上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生活在焦慮與矛盾中。如紊亂的教育體制加上功利的成績取向,使孩子從小就背負上了沉重的學業壓力而失去了幸福的童年;大學畢業之后面臨的就業困難;城市加速發展帶來的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等等,一系列負性生活事件和生存壓力引發現代人心理焦慮和恐懼以及在價值觀念上的沖突,造成對自我和人生價值的迷茫,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乃至喪失人生意義感而陷入了普遍的生存困惑和焦慮。于是,在“丁克”們看來,一個人從小到大為學業、為工作、為社會地位奮力拼搏,才能贏得生存,人生太勞累、太艱辛。如果不能給孩子幸福的人生,那還不如不要,與其讓孩子吃苦受累,不如做出“超脫”的選擇。(二)生育成本過低現代人承擔著日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就業競爭的壓力,使得現代人在個人生存發展和養育后代之間無法做到很好的平衡。現在要想謀得一份稱心如意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十分不容易,對女性尤其更甚,女性結婚后養育孩子會影響工作的連續性是她們就業尤難的重要原因,選擇了生孩子就意味選擇失業。許多女性為了贏得和男性同等的職場競爭機會,生育問題只好被一再擱置。生育成本是西方家庭經濟學的生育理論的基本概念之一。父母對孩子的成本投入從孕期就已經開始了,孩子出生后所需的費用更是極其龐大,包括孩子生活費用、受教育的費用、醫療費用、文化娛樂活動的費用、結婚的費用等等。按照中國百姓低工資、低收入的經濟狀況,撫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需要承受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而精神上的負擔和壓力更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不少人深感孩子生得起、養不起,養得起、教不起。于是,一些收入低、工作沒有保障、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面對生養孩子這樣一筆龐大的費用不得不拖延甚至放棄生育。目前城市房價上升比例大大高于薪水增長比率,有的家庭婚后住房問題不能解決,生活空間狹窄、蝸居斗屋。而這也使得無法給小孩提供必要的生活空間等很現實的問題擺在年輕夫婦的面前。由此可見,現代社會職業、生活等方面的壓力成為阻礙城市人群生育意愿釋放的一個重要原因,生活的現實使“丁克”們只好做出了無奈的選擇。(三)為父,為母,無所不為孩子從出生到獨立是一個充滿艱辛、挑戰的漫長過程,這個過程責任貫穿始終。養育的責任如此之大,卻又如此巨細,一旦背負起來,就是一生無法推卸掉的。在完成了生育的痛苦之后,就開始踏上艱難的養育之路,一系列人生的繁縟瑣事會鋪天蓋地而來,前20年,要操心受累,后20年牽腸掛肚。所以,不論為父,為母,承擔是件不易之事,會有種種犧牲,甚至為孩子放棄夢寐以求的東西,而這些都是許多“丁克”們從心理上不愿承擔的。現在我國許多年輕家庭的夫婦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是在家人的呵護下長大,這造成了他們的心理年齡要小于骨質年齡,甚至自己還沒有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覺得自己還需要別人的照顧呵護,他們責任意識淡漠,還沒有具備為人父母的心理準備。同時,他們也目睹、了解撫養孩子的艱辛,那種生活與心理上的壓力是他們無法承受的。許多“丁克”不愿更無法擔當養育孩子的這個重大的生命責任,于是選擇了逃避。(四)“丁克”家庭模式所體現的內在價值觀念和內心世界的圖景,是人們在法律、社會、主現代社會中傳統的高穩定的婚姻關系正變得日益脆弱和松散。在“丁克”家庭中,有一部分夫妻因為對婚姻的穩定性沒有把握,懼怕將來發生婚姻上的變故而傾向于選擇不育。在假定有朝一日感情破裂的情況下,既不必擔心因離婚給孩子帶來不幸,也無需為了孩子而勉強維持一個實際上已經走向死亡的婚姻,可以避免因孩子產生的許多糾纏不清的麻煩,把婚姻生活的成本降到最低。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選擇是理性的,是負責任的。由此可見,“丁克”家庭,作為一種不選擇生育的選擇行為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種對社會存在現實狀況及其內在心理狀況進行理解、評估、假設的曲折表達。“丁克”家庭模式種種特殊心理動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下各種社會矛盾,反映著現代人生存的困境和特殊的心理矛盾。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