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_第1頁
第3章 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_第2頁
第3章 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_第3頁
第3章 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_第4頁
第3章 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

時代的來臨1思考:戰后科技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美國?1、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制新式武器。如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后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茖W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2、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于規模生產。3、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4、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后涌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5、科技政策——二戰后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2學習提示本章主要對促使國際分工深化進而促使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產力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進行闡述和分析。本章要達到的教學效果:能夠對戰后科技革命的內容及特點、生產力的發展及其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發展的新趨勢及信息經濟有清晰的認識。3主要內容包括:戰后科技革命的內容及其特點,戰后生產力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及發展新趨勢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學習重點:戰后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及促使各國生產力結構發生的變化。學習難點:戰后產業結構發展的新趨勢,應怎樣深刻理解信息經濟。4第三章科技革命與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第一節戰后科技革命的內容及其特點第二節戰后生產力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第三節產業結構的變化第四節產業結構發展的新趨勢與信息經濟時

代的來臨5第一節戰后科技革命的內容及其特點戰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包括:1、微電子技術2、新材料技術3、新能源技術4、生物工程技術5、開發空間技術6、海洋工程技術6微電子技術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誕生;(真空管)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出現1958年,小規模集成電路出現1964年,誕生采用集成電路的第3代計算機1975年,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第4代計算機出現,每秒運算效率為數億次1991年,美國研制出每秒運算1萬億次的巨型計算機78910中國巨型機的發展歷程1983年12月,我國第一臺命名為“銀河”的巨型計算機在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制造巨型計算機的國家。被稱為:中國的“爭氣機”。111992年研制成功的銀河-Ⅱ十億次巨型計算機,被列為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1213“魔方”(曙光5000A)的計算能力超過目前正在上海超算中心服役的曙光4000A計算能力的20倍。

2008年9月在天津下線;于2009年6月12日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曙光天津產業基地還將在曙光正在研制的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曙光6000的研發生產上扮演重要角色。魔方擁有6600個四核AMD芯片,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230萬億次。15個存儲機柜,使全機總存儲容量達到500TB(千萬億字節),相當于整整50萬個1G的U盤。14歐洲運算速度最快的一款巨型計算機2009年5月26日在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與世人見面。于利希計算機專家科斯塔·斯奇納拉基斯說,這款巨型計算機名為“Jugene”,可實現每秒1000萬億次運算,是歐洲最快計算機,運算速度僅次于美國“走鵑”和“美洲豹”巨型計算機,居世界第三。

Jugene裝有29.5萬個處理器,分布于72個電話機大小的盒子內,運算能力相當于5萬個家用電腦,15新材料技術金屬材料合金鋼;鈦合金、記憶型合金、超導材料(補充視頻)等;非金屬材料合成橡膠、塑料、合成纖維(碳纖維、陶瓷纖維、硼纖維、光導纖維等);復合材料玻璃鋼、塑鋼、金屬陶瓷等;16碳纖維是由含碳量較高,在熱處理過程中不熔融的人造化學纖維,經熱穩定氧化處理、碳化處理及石墨化等工藝制成的。碳纖維是纖維狀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具有十分優異的力學性能,與其它高性能纖維相比具有最高比強度和最高比模量。特別是在2000℃以上高溫惰性環境中,是唯一強度不下降的物質。此外,其還兼具其他多種得天獨厚的優良性能:低密度、高升華熱、耐高溫、耐腐蝕、耐摩擦、抗疲勞、高震動衰減性、低熱膨脹系數、導電導熱性、電磁屏蔽性、紡織加工性均優良等。因此,碳纖維復合材料也同樣具有其它復合材料無法比擬的優良性能,被應用于軍事及民用工業的各個領域,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光輝業績,尤為世人所矚目。航天飛行器的重量每減少1公斤,就可使運載火箭減輕500公斤。A380:飛機25%重量的部件由復合材料制造,其中22%為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這些部件包括:減速板、垂直和水平穩定器(用作油箱)、方向舵、升降舵、副翼、襟翼擾流板、起落架艙門、整流罩、垂尾翼盒、方向舵、升降舵、上層客艙地板梁、后密封隔框、后壓力艙、后機身、水平尾翼和副翼均采用CFRP制造。1718192021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燃料電池海洋能技術22秦山核電廠二期23我國主要核電廠及重點核電裝備企業分布圖24山東海陽核電廠鳥瞰圖25切爾諾貝利核電廠泄露事故Chernobyl,April26,198626西班牙在沙漠中建成全球最大太陽能電站27這架巨型太陽能飛機的機翼就達到了空中客車A380的長度,上面裝有25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圖為巨型太陽能飛機正在瑞士進行試驗飛行。據悉,太陽能飛機的設計者準備創造航空奇跡,將于2011年前進行長途環球飛行。28青島怡馨苑太陽能工程29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廠:英國林肯郡的LynnandInnerDowsing風電廠30中國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新疆達坂城的風力發電機群在迎風運轉31酒泉市大型風力發電機組32風光互補的發電機33生物工程技術基因工程(遺傳工程)細胞工程(細胞融合)生物轉化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生物發酵)34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誕生。352005年11月24日,日本鹿兒島大學農學系教授吉田光敏領導的研究小組24日宣布,該小組成功克隆出一頭個兒小、但長大后臟器器官大小與人的相近的迷你豬。

362009年4月8日,阿聯酋一名科學家近日宣布,該國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頭克隆駱駝。37生物工程技術試驗田里的超級南瓜

38生物工程技術試驗田里的佛手瓜

39成都林業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們利用克隆技術,已培育出巨桉幼苗近300萬株。巨桉一年長高5米多

40空間開發技術空間通訊技術遙測遙感技術空間軍事技術空間運輸技術空間工業技術414243444546474849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航天器,繞地球飛行108分鐘后,勝利地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宇宙飛行的任務。50美國人登上月球51東方紅一號衛星52中國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3美國發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54海洋工程技術海底能源資源開發海洋空間利用海洋環境保護水產資源開發海洋救撈潛水技術海底施工技術等55戰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點1、科技革命幾乎涉及所有領域,而且席卷了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世界,是一次世界范圍的科技革命;2、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同步發展,并形成了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3、革新了機器體系、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發展和在生活中的應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56第二節戰后生產力的發展

和結構的變化這次科技革命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使生產力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生產力實體要素的變革生產力非實體要素的強化57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擴大了資本積累改善了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物質條件保證了勞動力的供應擴大了商品市場58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戰后,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往往能夠使勞動生產率得到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取得的。表3-1的統計數據表明,戰后美國和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主要是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實現的,而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則完全是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實現的。59資料來源:《美國總統經濟報告》,1989年,第150頁。國別項目1951—1987年平均美國國內生產總值3.2勞動生產率2.0日本國內生產總值7.5勞動生產率6.7聯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4.4勞動生產率4.7法國國內生產總值4.0勞動生產率4.1英國國內生產總值2.5勞動生產率2.7表3-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與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率的比(%)

60擴大了資本積累戰后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職工工資雖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企業的剩余價值率仍在增大。例如,195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的企業職工實際工資提高了將近7倍,而勞動生產率增長了9倍,結果剩余價值率從1955年的134%上升到1960年的443%。美國物質生產部門的剩余價值率,1948年為236.7%,1960年為249.3%,1970年為289.0%,1977年為325.3%,30年間提高了將近40%。這就為擴大資本積累、擴大投資、加速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條件。61改善了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戰后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各種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得到了極大豐富,從而為擴大再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62保證了勞動力的供應人口增長是一個因素技術的發展,導致農業實現了全盤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和良種化,從而空前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把大批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為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來源。農業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63擴大了商品市場戰前1914—1938年的25年里,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共增加了52%,年平均增長不到1.7%,而戰后1946—1970年的25年里,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增長大約4倍,年平均增長6%左右。據統計,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普遍明顯高于戰前。美國由于原有基數較大和戰后把主要力量用于軍備競賽上等原因,戰后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也有較大的提高(參見課本表3-2)。

64生產力實體要素的變革勞動者日益智力化勞動工具日趨自動化勞動對象日趨人工化65勞動者日益智力化日本的工人高中畢業后再經過3年職業培訓才能就業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腦力勞動者就業比重增加66勞動工具日益自動化戰后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不斷改進和廣泛應用,使機器增加了自動控制系統,從而使機器生產實現了由手工操縱向自動化轉變,機械化生產轉為自動化生產。自動化是機器或裝置按照人們事先設計的方式和程序運轉,不需要人直接介入。這是機械化之后的又一生產工具的革命。67在一系列自動化及其系統迅速發展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把電子計算機作為中樞工具,組成了各類數控機床與其它機器、監測設備形成的自動化生產系統、自動化倉庫系統、自動化輸出系統,并由計算信息系統統一指揮和管理,形成柔性生產系統(FMS),建立起“自動化車間”和“自動化工廠”,即“無人車間”和“無人工廠”。68勞動對象日趨人工化戰后,塑料材料、復合材料、合成纖維材料和金剛石膜等一系列人工材料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從利用和加工天然勞動對象階段,進入了創造勞動對象的新階段。69生產力非實體要素的強化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教育成為現代生產力中重要的強化性要素管理成為現代生產力中重要的整體組合性要素信息成為現代生產力中重要的運籌性要素70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根據國際通行的道格拉斯函數來計算的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率中科技進步所占的貢獻率,20世紀初只占5%~10%,推動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的體力和簡單的生產資料。據世界銀行計算,1950—1970年間,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平均為49%,其中有些國家和地區已達到50%以上。今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進步貢獻率達到了60%~80%各國都在加強對科技事業的組織領導,增加對科技事業的投入。71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科技研究經費逐年遞增,且增長迅速,從1979年的45000億日元增為1989年的118000億日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上升為2.91%;美國的科研經費從1965年的200.4億美元增至1988年的1280億美元;聯邦德國的科研經費從1970年的140億馬克增至1988年的620億馬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9%上升為2.83%。72教育成為現代生產力中重要的強化性要素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EdwardF.Denison)通過研究發現,1948—1982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2%,其中1/3是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約1/2是通過技術革新取得的,而這兩者都取決于教育。教育被認為是一項具有超前性和戰略性的人力資源開發工程。據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的計算,1900—1957年間,美國在“物化”方面的投資增長了45倍,而教育投資增長了85倍,但“物化”投資創造的利潤僅增加35倍,而教育投資創造的利潤增加了175倍。73管理成為現代生產力中重要的整體組合性要素管理,是指生產管理,即對生產過程所進行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等各種職能的總稱。它貫穿于生產活動的全過程。管理對其它生產力要素具有重要的組合功能,即它把眾多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生產力實體要素,按合理的比例和形態組合起來,形成系列的整體,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取得社會生產力的最大效應,增加社會生產力總量。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生產過程日趨復雜,生產的社會聯系日益廣泛,生產的各種制約因素日益增多,管理的作用愈發重要,管理的內容、組織和手段也日益發展。74信息成為現代生產力中重要的

運籌性要素信息是物質、能量、資金、人員和環境的結構、狀態、特征的具體描繪或“映象”。信息是無形的,它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被人們收集、加工、傳遞、存儲和處理。任何決策、計劃、活動都須以信息為其前提條件。信息在生產力形成和運行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運籌性功能,是人們從事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的重要依據和手段。75戰后,科學技術的革命性變化,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社會的信息量,使之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據統計,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類知識總量每30年增加1倍,全世界科技刊物只有4000種;60年代,科技刊物達4萬種,知識總量每6~7年增加1倍;到1982年,全世界已有科技刊物8萬多種,知識總量每4年就增加1倍。近十年來形成的科學知識總量,已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積累的總和。76第三節 產業結構的變化77什么是產業?按字面理解,產業就是生產事業或生產行業;按傳統的觀點,創造物質財富、提供使用價值的行業才是產業。即: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個生產部門中又分離出很多的行業。如農林牧漁,文教體育、化學、合成纖維、日用化學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屬制品、手工工具制造、醫療器械制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等等;產業是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范疇。

78產業的分類世界各國都采用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法,即把社會經濟活動或國民經濟劃分為三類產業:第一產業,即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林牧漁業和礦業;第二產業,即對第一產業的產品進行加工的產業,亦稱加工業,一般指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即為第一、第二產業和居民消費提供服務的部門,包括貿易、運輸、通訊、金融、保險以及各種公用事業和服務業。79產業結構的概念:產業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擁有的勞動力資源、固定資產及其他資源在各個產業部門間配置的比例關系。一般有兩個指標來體現:1、價值指標,即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各部門產值所占比例;2、就業指標,即各產業部門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80產業結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產業結構變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產業結構重心的轉移。包括:產業部門之間結構重心的轉移和產業部門內部結構重心的轉移。81戰后產業結構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現代化和農業重心的轉移工業結構的變化三大產業比例關系的變化82農業全盤機械化:

從耕地、播種、施肥、噴藥、收獲到灌溉、運輸、烘干、貯存、加工等各個領域均實現了機械化。農業化學化化肥化、農藥化和塑料化。良種化建立種子“貯藏室”;采用生物技術,培育、精選和加工農產品種子農業工業化83農業工業化(1)農業生產的許多環節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如種子培育、栽種、收獲、運輸、倉儲、加工、防疫等環節均有專業公司去完成。(2)農牧業生產本身的某些行業和環節,已日益采用工業生產的方法和工藝,使農業生產工廠化。如畜禽飼養農場;(3)農牧產品的加工程度不斷提高,即有越來越多的農牧產品經過工業生產的方法進行深加工才進入銷售市場。84農業重心的轉移:農業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第一,畜牧業的發展快于種植業的發展,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畜牧業產值已經超過種植業的產值。第二,種植業中飼料谷物生產的增長超過了食用谷物的增長,飼料谷物已在種植業中占主要地位。85思考:為什么農業結構發生了上述變化?

1、科技進步導致了谷物產量大幅增加2、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了畜牧業產品需求大幅增加3、技術進步使得畜牧業收益遞增,單位投入收益高于種植業86工業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