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綠地空間的再認識_第1頁
西安城市綠地空間的再認識_第2頁
西安城市綠地空間的再認識_第3頁
西安城市綠地空間的再認識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安城市綠地空間的再認識

2004年8月,受西安文物管理辦公室委托,西安文物修復中心考古隊對西安城墻西門塔的相關遺跡進行了考古調查。初步調查如下。樓地面斷墻兩堵西門位于西安城墻西部,其上建有城樓和箭樓兩座主要建筑,據歷史資料記載,城樓始建于明代初年,據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歷史變化,城樓建筑許多地方已嚴重破損,有關部門現正對其進行大規模修整.城樓建筑內部面闊七間,進深二間,四周繞有回廊,樓內分為上下兩層,樓下舊有隔斷磚墻兩堵,但今已無存,本次考古內容之一,即為調查研究這兩堵隔斷磚墻的位置與時代。地面磚的開放系統因近年城樓內部裝修,將地面上鋪設了一層瓷磚,掩蓋了原地面,在城墻管理所同志的協助下,依據有關線索,我們在北邊次間西側,中柱與西墻之間,沿東西線將地面瓷磚揭開,暴露出了原隔斷磚墻的基礎。(圖一)1、早一期門址磚我們著重對這段磚墻基礎的結構進行了剖析,此段墻基東至中柱石礎,西至金柱石礎,通長4.1米,寬9.98米,墻基均用城磚鋪砌,磚的尺寸為45×22×10厘米。此墻基兩端沿東西走向并列順鋪了四排城磚,而中間部分在中軸線兩側有兩排呈東西向順長擺放的立磚(部分立磚已殘破不全),這便是隔斷墻基與門址的位置。(圖二)由于城樓始建年代久遠,建筑可能進行過維修,但隔墻是否也經過改建整修?原建筑有無隔墻?需要對這一隔墻的基礎進行考古調查。為此,我們將墻基部分鋪磚按層揭取,分層研究,以求獲得更為準確的信息。其鋪磚地層如下:第一層:門框槽兩排立磚南北外側,各有三塊緊靠立磚、呈東西走向順長擺放的平磚,南側平磚為整磚,其寬度為22厘米,而北側擺放的磚則都被砍邊,寬僅有18厘米。在這兩排磚外,就是沿南北方向各有并排順長平放的五塊磚。由于這層磚是用現代材料的砂灰灌縫鋪磚,與兩側墻基鋪磚比較,鋪設手法與用料不同,且磚面鋪設不很平整,故我們把它定為第一層磚,揭掉這層磚后,下面就顯現出了早一期的門址。第二層:將上層磚的砂灰清除后,露出一層白灰漿層,此白灰漿不純,未經過濾,白灰塊疏松,可用手指碾碎,在白灰面上有平鋪磚痕,這說明在此之前原有一層鋪磚,但為何將原鋪磚揭去,又重新鋪砂漿磚,其原因有待進一步考證。繼續將白灰砂漿層揭去后,暴露的仍是平整的鋪磚,顯示出完整的墻基與門址結構。墻基磚面與中柱、金柱的石柱礎臺面齊平,門道位于中部偏東,其長1.65米,即原門寬。中軸線上的門框槽殘寬15厘米,這就是說原門框可能厚15厘米。在門道東西兩側各有兩塊沿南北方向順長擺放的磚,將門兩側墻基分開,東側隔磚為立放,西側隔磚則為平放。東墻基由門道至中柱石礎間的距離為1.25米,其間鋪設的4排城磚呈東西向交錯排列。西墻基由門道起至金柱石礎距離為1.3米,亦是4排磚,鋪設方法與東墻基相同。這說明門未設在正中,而是偏于中柱方向。墻基磚與磚之間是用白灰砂漿勾縫鋪磚,這層磚用料完整、鋪設規矩,其上壘砌隔墻。第三層,在墻基東端,沿中柱石礎西側立面向下,揭起了第二層墻基磚。下層出現的鋪磚,從表面可明顯看出,這層磚的選料不很嚴謹,磚尺寸大小不一,薄厚不等。除大磚與上層鋪磚尺寸相似外,還有部分小磚,尺寸為22×16×6.5厘米。這層磚仍然是沿東西向順長平鋪,但鋪設不夠平整,其施工方法是采用更白更細的細白灰鋪磚勾縫。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層磚上有一厘米厚的土層,且土質硬實,表面有明顯的踩踏痕跡,土層面上可見少量木片、木屑、鋸末等物。另在鋪磚周圍還有少量似三合土狀的硬土塊。經我們仔細觀察發現,在墻基中軸線上有向南、北兩側微微隆起的各寬20厘米的小臺,沿此臺邊向南北各有一小段向下的斜坡,北坡略緩,坡長33厘米,南坡略陡,坡長27厘米,其坡降2—3厘米。由現狀看此坡是在砌第二層墻基磚之前產生的,但為何在此處會有這一小段坡呢?第四層,揭起第三層磚,清除了鋪設城磚的細白灰之后,露出的是一個窄于上層墻基、面寬僅有67厘米的4排鋪磚,磚塊較殘,尺寸不等,多為小磚,最寬的僅18厘米,這層磚基也是細白灰鋪磚勾縫。從中柱石礎臺面向下22厘米處起,與上層磚基同一軸線左右對稱,由東向西順長擺放,磚基表面不很平整,雖然我們只揭開局部鋪磚,但這層磚已經深下地面22厘米,一直向西延伸至金柱石礎。在這四排磚南北兩側,仍可見有向外延伸的鋪磚,其磚面低于此磚基約2厘米,且磚與磚之間是用黃泥鋪磚勾縫,這層磚下是夯土。經過多方調查,據古建專家鄭珠工程師介紹,得知第四層磚已不是墻基,而是建筑工程中稱之為欄土的設施,俗稱卡檔墻,是擠在柱礎問為防止石柱礎位移而設置的(見圖三)。在一些大型建筑的基礎上,柱礎的四個方向與相對應的柱礎之間都建有這種欄土,這樣就使建筑基礎平面形成網狀結構,以起到穩定基礎的作用。這處欄土不會是墻基,因其比上邊的墻基窄。同時,其勾縫之灰也不一樣。為了判斷準確,我們對不可能設隔墻的廊柱下也進行了解剖,發現其下在相同的深度也存在有相同的攔土結構。2、墻體主體至北墻后,所有墻基均以地面垂直的方向生長;將南次間中柱與金柱之間瓷磚揭開,所見墻基、門道等布局與北隔斷類同,但尺寸卻略有不同,兩柱石礎間距離亦是4.1米,墻厚為0.94米,門道寬1.62米,門框槽寬18厘米,門框東側墻基長1.18米,西側墻基長1.3米,中柱與金柱兩柱中心間距為5.23米,其中間部位門框槽保存完好,城磚排列與北隔墻門框兩側完全相同,只是東西兩邊墻基鋪磚有所不同,除東西墻基的南北外側城磚仍沿東西方向順長擺放外,中間兩排均由尺寸為28×12×6厘米的小磚鋪設,并沿南北方向橫向擺放。東側墻基內橫排鋪設共有9列,西側墻基內則橫鋪10列,這便是南北兩段隔墻的區別所在。(圖四)南隔斷墻基與門址保存比北隔斷完好,比較珍貴。3、水泥、混凝土透水磚經過對北隔斷墻基向下分層解剖發現,該墻基并沒有進行過維修,而那幾層磚是為修整地面而鋪設的,為了證實這一結論,我們又在殿外東面南側次間廊柱下做了地層分析。地面磚自下而上共鋪設三層,最下一層鋪在夯土之上,這層磚是用黃泥勾縫、粘接,用磚較殘,尺寸不一,最小塊為27X12X6厘米;第二層磚為細白灰鋪磚勾縫,用磚也大小不等,大者45X22X10厘米,小者33X12X6.5厘米,在室內這層磚上局部有似三合土狀的土層,厚約2-3厘米,較堅硬,而且有明顯的踩踏痕跡,踏面上可見碎木屑、鋸末等,這說明室內在鋪設到這層磚時,曾有過間歇,在此期間,有做木土或其它的活動;之后又鋪設了最上層的地面磚,這層磚以夾砂白灰粘接,白灰勾縫,選材講究,鋪設齊整,并與室外地面磚接平。而前面所述砂灰鋪設的最上層磚,僅設于門址兩側,是近期地面整修局部加鋪的一層磚,不難看出,在近代修鋪地面時,北隔墻,還依然存在。(圖五)4、墻內和內柱之間的灰痕。據所有的建筑分城樓柱子凡是暴露部分均涂有油漆,部分柱上可見兩次或三次油漆的痕跡,最下層油漆色較紅、稍薄、鮮艷,與建筑早期彩繪為同一時期。在城樓一層內,中柱多數都經過油漆處理,而南北兩次間磚墻隔斷的中柱上卻未見任何早期油漆痕跡,僅有施工時放的墨線和施工標記,柱上粘有一層層白色灰痕,每層灰痕的上下間距與墻磚的層厚相當,這是砌墻敷白灰時在柱面上留下的痕跡,這種痕跡從柱底直達柱頂,上接一層的梁架,說明當時的隔墻一直砌到梁下為止,同時兩檐柱內側也具有相同的灰痕,這說明兩堵隔墻將廳內隔斷為三個獨立的空間。另外北側的中柱的南北兩側也未見油漆痕,僅見層層白色灰痕,南側柱子下部有現代紅色油漆,上部與北柱相同。這說明原來整個中柱均被包在墻內,由此可以斷定,該隔墻建筑是在梁架基本完工后、油漆彩繪之前砌筑的,所以在中柱上和兩檐柱內側未見油漆。從我們初步的調查分析得出,該建筑曾經有兩次古彩繪,部分柱子上有三次油漆,第三次也就是最上層油漆系現代所為。被隔斷墻所包裹的柱體上未見油漆痕跡,也間接反映出該隔斷墻保存時間較長。三、地面結構設計1、西安城墻西門城樓內部古代建有兩堵隔墻,其位置在城樓一層南北次間外側,隔墻中心與次間外側中柱和兩檐柱重合,這兩堵墻將內部七間的城樓分割為三大間。2、隔斷墻用城磚砌筑,勾縫采用白灰,墻磚尺寸與明城墻用磚尺寸一致,墻自地面砌至一樓上梁,在西側墻面上南北隔斷各開有一門。3、南北隔墻厚為0.94~0.98米,將中柱完全包裹于內,兩隔墻西段,門寬各為1.62米和1.65米,門框槽寬15~18厘米。4、城樓一層地面結構,由三層鋪磚墊起,最下層鋪在夯土上,為黃泥鋪磚灌縫,上兩層為白灰鋪磚,兩層磚之間有一層踏面,即兩層間有一段間隔期,最上層地面磚用料考究,鋪設平整,在這層之上近現代還有過一次修整,是用砂灰勾縫鋪瓷磚。5、該隔斷墻基與第三層磚面均為早期設施,即與城樓建筑屬于同期。6、北隔墻保存時間較南隔墻長,南隔墻中柱下部已經為油漆涂刷,說明隔墻在上次裝修時已經不存。7、這些門址與隔墻是明城樓早期的建筑設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