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應了解的經典中國古代經典儒家經典(八本)周易周者,周代也;易者,變易,簡易,不易也。《周易》乃群經之首,原為古代占筮之書及其解說,后被列入儒家經典。《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有時稱為《易經》或《古經》,是在專門從事卜筮的巫史們長期經驗和記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傳是戰國時人對經的解釋說明,又稱《易傳》。《易經》分為六十四卦,《易傳》分為七種十篇,漢代學者稱之為“十翼”,“翼”即輔翼經文之意。《周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淵藪,奠定了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范疇和基本觀念,如“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等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至今,上至鴻儒碩學,皓首窮經,下至街頭卜者,研讀謀生,無不奉為圭臬,淺人淺解之,深人深究之,可謂是十三經中最深奧、最神秘的一部書了。“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人,此書不可不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周易》、安徽阜陽漢墓出土竹簡《周易》為目前所知最早文本。其傳世經文刊本有宋巾箱《八經》本、明弘治九年莊刻本。舊注有北京圖書館藏三國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本等。今據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整理。本書目錄上經
下經
系辭上
系辭下
說卦
序卦
雜卦詩經內容提要《詩經》是商周時代的詩歌選集,收入春秋中葉以前的作品三百零五篇。《詩經》中的作品是在歌唱中創作的,并在歌唱中流傳。它們與音樂相伴生。因此,古人在搜集、整理時,還保留它的音樂性特點,將這三百零五篇作品按著不同的音樂劃分為“風”、“雅”、“頌”三類。“風”為十五個不同地域的歌詩;“雅”為朝廷的樂歌,又分為《大雅》、《小雅》;“頌”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這些作品生動表現了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個性與思想感情,他們的歡樂與苦惱,他們與外在環境的和諧、矛盾與沖突,他們對人生與社會理想的追求。這些作品在表現周人感情的豐富性方面,在展現周人個性的歷史性內涵方面,在表現當時人們對生活、對人生的審美感受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取得了極其可貴的成就,是古人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學遺產和精神財富。同時,也確立了中國古代詩歌的民族傳統。從它產生以后,歷代詩人、文學家乃至普通大眾,無不直接、間接地受到它的哺育和影響。這是永遠值得我們珍視,值得引以為榮的文學藝術精品。這些詩在先秦時統稱為《詩》或《詩三百》,孔子曾對其進行整理,用以教授弟子,儒家后學尊之為“經”,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漢代傳授《詩經》分為不同的學派,只有毛詩學派的解說流傳至今,其注本主要有孔穎達《毛詩正義》、朱熹《詩集傳》、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及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等。今據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整理。爾雅內容提要爾,近也;雅,正也。《爾雅》即指解釋詞義近于雅正,合于規范,是我國最早的訓解詞義專著,也是最早的名物百科辭典。國學大師章太炎稱其為“厘正故訓,綱維群籍之書”。《爾雅》乃由漢初學者綴輯諸書舊文,遞增而成,原為訓解經書所作,故經書以外之字,不作訓解。《漢書·藝文志》列入“孝經類”,著錄為三卷二十篇;唐代以后列入“十三經”;后列入“小學類”,存十九篇。前三篇解釋一般詞語,類似后世的語文詞典;后十六篇根據事物的類別解釋其名稱,類似今天的百科辭典。因其所訓釋的是先秦經書中的文字名物,故在語言學、文學、文化學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本來它是解釋文字名物之書,用作古人閱讀經書的工具。可是由于年代更迭,世事變遷,今天連我們讀起那些解釋性的詞語也覺得古奧難懂了。歷史的煙塵掩蓋了這些曾經令人感動的名物,但是卻永遠也掩蓋不了它的價值。《爾雅》注本甚多,有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清邵晉涵《爾雅正義》,清郝懿行《爾雅義疏》。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本書目錄釋詁第一釋言第二釋訓第三釋親第四釋宮第五釋器第六釋樂第七釋天第八釋地第九釋丘第十釋山第十一釋水第十二釋草第十三釋木第十四釋蟲第十五釋魚第十六釋鳥第十七釋獸第十八釋畜第十九孝經內容提要《孝經》是專論“孝道”之書,今文本十八章,一般認為成書于先秦。書名來自于“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全書以“孝”為中心,將“孝”作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論述了儒家“孝道”,唐代入“十二經”,是中國倫理思想的殿軍之作。《孝經》從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之孝”,將“親親”之孝推衍為“忠君”、“順長”的行為準則,進而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接著論述了居家事親、為官事君及喪親居哀等具體孝道;但是,“孝”并非盲目地服從君主長輩,對于上之不義,要勇于直諫,為此,提出了以“諍”為孝的思想。“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雖然過去,愛人之心與為人之子的孝敬當是萬世不變的法則。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道”給今人的啟示是對一切懷有敬畏之心。敬事父母,勤勉工作,立身成仁,至少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茲事體大,然細大不捐,養生送死為孝,端茶送水亦為孝,不妨從翻開這本《孝經》開始。古人尚且行“孝道”如是,況今人乎!《孝經》的版本有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孝經》。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本書目錄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紀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廣要道章第十二廣至德章第十三廣揚名章第十四諫諍章第十五感應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喪親章第十八論語內容提要《論語》乃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綜合多種版本而成,凡二十篇,約成書于戰國初期。《論語》全文采用語錄體,章節簡短,每事一段,語句多警句形式,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無實際意義。《論語》內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禮儀、經濟、文學、天道觀,認識論等等,反映了孔子倫理體系最基本的思想,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仁”,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是“禮”。《論語》一書,對后世的思想和學術影響至深,在漢代已被視為輔翼《五經》的傳或記,漢文帝時列于學官,東漢時被尊為經,從此,《論語》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成為言行是非的標準,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論語》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和民族性格的鑄造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警語箴言都出自《論語》,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每讀至此,我們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與眼界。司馬遷有言:“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圣矣!”布衣而成圣,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孔子早已蜚聲海內外,兩千多年后,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閱讀《論語》,感受我們身體中從古圣先賢流淌至今的熱血脈動。《論語》注本眾多,重要的有三國何晏《論語集解》、南朝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本書目錄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孟子內容提要《孟子》系語錄體著作,十四卷,戰國時代孟子與其弟子萬章等編著,約成書于戰國中后期。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孔門傳人自任,后世尊稱為“亞圣”。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而成“王道”,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個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學說與孔子學說一起,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一書,《史記》本傳中稱有七篇,東漢學者趙岐作《孟子章句》,將每一篇分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擷每篇首若干字詞組成,并無實際意義。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經”。讀《孟子》,想見其為人。孟子之文氣勢磅礴,如滔滔泉涌,不擇地而出,橫行無阻。據說孟子本人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這也許是胸中“浩然之氣”與“萬物皆備于我”的豪放襟懷所致,加之喜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善用形象說理,行文磊落舒暢,喜笑怒罵,絕不滯澀生硬,對后世散文影響至深,其關于個人修養與古詩理解的一些看法,對后世的文學批評也建功甚偉。當孟子之時,諸國爭霸,孟子鼓吹以德為王,言仁義而不言利,被認為是“迂闊而遠于事情”,終不見用,甚至在鄒國絕糧,于是退而著書,在文字的王國馳騁自己的理想,認為天降大任,必當經受一番痛苦,這段話為我們耳熟能詳。這讓我們知道,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圣人,但是,每個人都要做好成圣之前苦心志、勞筋骨等等準備,享受“簞食豆羹”之樂。孟子還告訴我們,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其真大丈夫歟!靜下心來,高聲誦讀《孟子》,感受山高水長的坦蕩之風,天地會更加廣闊。《孟子》注本主要有東漢趙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本書目錄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孫丑上卷四公孫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卷七離婁上卷八離婁下卷九萬章上卷十萬章下卷十一告子上卷十二告子下卷十三盡心上卷十四盡心下大學內容提要《大學》是《禮記》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于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注》,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注》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蕓蕓士子干祿之必讀經典。朱熹認為《大學》是“為學綱目”,且“四書”中以《大學》為最易曉,故讀“四書”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著重討論個人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系,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修養的目標,后人稱之為“三綱領”;又提出實現天下大治的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人稱之為“八條目”。為進一步服務于理學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為《大學》原文所無。今天讀《大學》,我們大可拋開理學家之莊嚴面目與經學家之道德衣冠,想象古人或正襟危坐,或顛倒衣裳,嚴肅而真誠地反省自己,并不厭其煩地記錄自身感受,以示同儕后輩,用心可謂良苦。我們也可以嘗試走近古人,關注自己內心所想,畢竟,無論在多么現代化的社會中,注重自我修養,帶來的終歸是件愉快的事。《大學》歷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學章句》、《大學或問》,宋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明王守仁的《大學問》,清陳確的《大學辨》,清李塨的《大學傳注》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大學全文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m~!國@#$%學^&14網5$623國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國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國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ofj1國0u3學2-09網`j@#國學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國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國學《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JH國l$%^學kd583網76JLK國學《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國學《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國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_l國JLKY學TEUF網KJ:-國學《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國學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國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國學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q90國r0q-9學3idjf網a;k90國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國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國學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惡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國學《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19$$%^國&*8學356網j國學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國學《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國學《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國學《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國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中庸內容提要《中庸》是《禮記》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戰國時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將其與《大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中庸”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認為過猶不及,是儒家核心觀念之一。全書集中講述性情與封建道德修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至誠無息”,將“誠”看作是世界的本體,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中庸之道”在現代人心目中幾乎成了迂腐、缺乏個性、走中間路線、不思進取的代名詞,細讀《中庸》,你就會發現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中庸》通篇都在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并且不厭其煩地列舉各種例子,感情充沛地贊美“圣人之道”。書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等成為習見的成語,足見本篇有豐富的思想內容。《中庸》歷代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宋程顥的《中庸義》、程頤的《中庸解義》、朱熹的《中庸章句》,清李塨的《中庸傳注》、戴震的《中庸補注》等,近代康有為的《中庸注》、馬其昶的《中庸誼詁》、胡懷琛的《中庸淺說》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JP國OI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YIEJ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p709國6*&%*學(*ys@網$%^#%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m國~!@#$學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83@^國%$^%*學&(*)_網(UUITQ“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GKLJB國<MN:L學J#^%#網q90r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s@$%國^#%&學RYUG網KLB#$^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19$$%國^&*83學56jdk網l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國$^&*(學JH$%^網kd58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19$$國%^&*學8356j網d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這所以為大也。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史學經典山海經內容提要《山海經》系古代地理類史書,十八卷,撰者不詳。西漢劉歆校書時,有三十四篇,歆并為十八篇;《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十三篇;今本為十八卷,計山經五,海經十三。記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澤三百馀,動物一百二十七種,異國九十五,所載地理、博物、故事、巫術、神話極為豐富,自古號稱奇書,影響深遠。近代玄奇小說《鏡花緣》,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經》。《山海經》所描繪的世界,似乎是以《中山經》所在區域為中心,四周由南、西、北、東山經所在區域構成的大陸,大陸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大陸,再外還有荒遠之地。這反映了周秦時期的地理觀,是研究地理學思想史的珍貴材料。《山海經》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從好仙術士郭璞到文學旗手魯迅,都愛不釋手,大詩人陶淵明還寫了傳誦千古的《讀山海經》(十三首)。聰明的人都十分好奇,并且想象力極為豐富。《山海經》是為聰明人寫的,給聰明人看的。其中記載的縹緲的仙山與瑞獸,常常為后世所引用,如宋楊億據《山海經》中關于昆侖之西有群玉之山,是為帝王藏書之府的傳說,詩集題作《西昆酬唱集》,言下不無標榜之意。《山海經》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奇書,內中有無數的奧秘需要我們去探討,也許有些是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唯其如此,才使這部書顯得特別神秘。讀《山海經》,也越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山海經》傳本較多,除各種單行本外,收入叢書者有《道藏》本、《四庫全書》本、《格致叢書》本、《二十二子》本、《百子全書》本、《四部備要》本、《龍溪精舍叢書》本等。現存最早的注本是晉郭璞《山海經注》。清郝懿行采前人注釋之長,撰《山海經箋疏》十八卷,別為《訂論》一卷,貢獻甚大。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集諸家之長而又時有發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本書目錄卷一南山經
卷二西山經
卷三北山經
卷四東山經
卷五中山經
卷六海外南經
卷七海外西經
卷八海外北經
卷九海外東經
卷十海內南經
卷十一海內西經
卷十二海內北經
卷十三海內東經
卷十四大荒東經
卷十五大荒南經
卷十六大荒西經
卷十七大荒北經
卷十八海內經國語內容提要《國語》是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國別史,二十一卷,大致成書于戰國初年,相傳為左丘明所作,又稱之為《春秋外傳》,和作為《春秋內傳》的《左傳》并列,兩書互為表里,互相參證。《國語》以國分類,各自成章,分別記載了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約五百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歷史。各國史事詳略不同,文風迥異,非出自一人之手,應屬歷史文獻匯編,至西漢劉向考校始定型。《國語》以記言為主,記事為輔。劉熙《釋名·釋典藝》曰:“《國語》記諸國君臣相與言語謀議之得失也。”通過人物的言論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探討興衰治亂之根源,史論結合,在史學思想上是一個進步。其結構基本上是一事一議和夾敘夾議的形式,多由短小的故事構成相對獨立的單元,有些描寫開始向細微化方向發展,同《尚書》相比,敘述更加周密,也更貼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戲劇性和幽默感。關于《國語》的評價,較為復雜。在先秦典籍中受責難最多的就是此書,直至清代,崔述仍在批評其“荒唐誣妄,自相矛盾”,“文詞支蔓,冗弱無骨”。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對各國歷史分別敘述,難成體系;二是在于其有較濃重的神秘色彩,遇事求神問卜;三是在于其所述情節每多虛構,一直受人詬病。這里,有必要為《國語》“伸冤”。首先,這是一本史料匯編,各國史官難免風格不同,不能苛求;其次,在神與人的關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對天命的崇拜,轉向對人事的重視,重視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最后一點,實際上是《國語》最具特色的部分,虛構的章節往往是全書的點睛之筆,如驪姬夜半而泣進讒言(《晉語一》),非第三者能知,顯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虛構,但卻成功刻畫出一個口蜜腹劍、陰險狠毒的人物形象,這正是《國語》值得為之喝彩之處。《國語》的語言古樸曉暢,具有通俗化、口語化的傾向,但各個部分的語言風格又不盡統一,《吳語》、《越語》、《楚語》宏放疏宕,《周語》、《魯語》莊重典雅,《晉語》則生動活潑,多有幽默風趣之筆。《國語》現存的版本,有宋代刻印的兩種本子,一為昭道本,一為公序本。《四部備要》本即是據清士禮居翻刻的昭道本排印的,而《四部叢刊》本則是據明代翻刻的公序本影印的。本書目錄卷一周語上
卷二周語中
卷三周語下
卷四魯語上
卷五魯語下
卷六齊語
卷七晉語一
卷八晉語二
卷九晉語三
卷十晉語四
卷十一晉語五
卷十二晉語六
卷十三晉語七
卷十四晉語八
卷十五晉語九
卷十六鄭語
卷十七楚語上
卷十八楚語下
卷十九吳語
卷二十越語上
卷二十一越語下戰國策內容提要《戰國策》者,戰國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故名之,為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時一人之作,最初也沒有統一的名字,“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劉向在整理編訂為一書之后,才確立了現在的書名。《戰國策》為敘事體,以記言為主,以國分類,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諸侯國之間尖銳復雜的兼并斗爭和謀臣策士往來游說的言行,開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之先河。《戰國策》對歷史記敘的忠實性不敢恭維,記敘史實簡略,又有頗多失實之處。不似《左傳》,有濃郁的神的色彩,這里活動的主角完全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戰國的辨士、處士、隱士,拋開了道德、善惡的評判,反映士的獨特價值,從人格力量上予以肯定,可以說,《戰國策》反映了另外一種真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心態真實,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人物過分偏愛,傾慕非常,不惜以犧牲史實為代價。戰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翻開《戰國策》,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向你敞開,這是一個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而又從容不迫的世界,別出心裁的寓言、風趣形象的比喻,或體驗錦衣還鄉、指點江山、易水送別之豪邁慷慨,或深味落魄江湖、功敗垂成、寄人籬下之炎涼無奈,你可以游走于“戰國七雄”之間,仿佛時間與空間尚未腐蝕掉舌尖的鋒芒與力量,男兒不配劍,同樣可以笑傲人間。最早為《戰國策》作注的是東漢的高誘,至北宋曾鞏合諸家之本作了訂補。南宋時,在曾鞏補編本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兩家注本:一為剡川姚宏注本,頗忠于原作,對原本的訛文異字和殘缺之處也能闕疑待證,成于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不久即有刻本行世,后經清代黃丕烈影寫復刻,收入《士禮居叢書》,流傳極廣,今通稱姚本,其中包括高誘殘注和姚宏續注。另一為縉云鮑彪注本,對原書作了重新編次,按國別分為十卷,章次也有調整,各國之下,按《史記》標出君王世次,分隸策文于其后,隱含編年之意,所作之注遠較高誘為詳,缺點是有時改易舊文,不免武斷。有鑒于此,元吳師道復據鮑本作《戰國策校注》,對鮑本之誤有所更正,有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四庫總目提要》稱:“古來注是書者,固當以師道為最善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本《戰國策》即據此影印,今通稱鮑本。1987年巴蜀書社出版的繆文遠著《戰國策新校注》,在前人校注的基礎上,參考新出土的竹簡、帛書、銅器、石刻等,是目前較好的注本。通行本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折校點本。本書目錄卷一東周
卷二西周
卷三秦一
卷四秦二
卷五秦三
卷六秦四
卷七秦五
卷八齊一
卷九齊二
卷十齊三
卷十一齊四
卷十二齊五
卷十三齊六
卷十四楚一
卷十五楚二
卷十六楚三
卷十七楚四
卷十八趙一
卷十九趙二
卷二十趙三
卷二十一趙四
卷二十二魏一
卷二十三魏二
卷二十四魏三
卷二十五魏四
卷二十六韓一
卷二十七韓二
卷二十八韓三
卷二十九燕一
卷三十燕二
卷三十一燕三
卷三十二宋衛
卷三十三中山
劉向書錄史記內容提要《史記》系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著,約成書于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史記”一詞,東漢之前乃一切史書之統稱,后始為司馬遷史書之專稱,原書最初被稱作《太史公書》,到東漢桓帝才改稱為《史記》。此書體例為紀傳體之濫觴,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以紀和列傳為主體,故名紀傳體,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歷史。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博學多聞,遍游名山大川,曾從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學過《尚書》等,其父司馬談立志要寫一部全面系統的史書,無奈生年有限,遺命司馬遷完成。元封三年,遷為太史令,主管文史資料和天文歷法,五年后,著手撰寫《史記》。然世事難測,天漢二年,漢將李陵投降匈奴,遷向武帝表示應客觀評價李陵功過,因而身陷囹圄,慘遭宮刑。這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馬遷不堪此冤,甚至想離開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書“草創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廢,權衡之后,決心忍辱茍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業,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史記》的寫作,直至臨終才擱筆。以個人力量編寫縱貫中國整個上古時代的通史,幾千年來,無出其右者。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為抑揚的標準。例如對于失敗者項羽,司馬遷賦予了種種悲劇英雄人格力量,寫項羽之神勇,諸侯將“莫敢仰視”,寫虞姬項羽之別,悲歌和應,更是千古離別之冠,賺盡詩人才子筆墨,蕩盡失意之人哀腸。這使《史記》不僅成為史書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學名著,魯迅先生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整部《史記》,帝王將相無數,英雄豪杰無數,鴻儒碩學無數,司馬遷“想見其為人”的,唯有孔子與屈原,司馬遷欣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魄;屈原的遭遇,與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憐,其恢宏之辭章,也為司馬遷所向往,融入歷史的寫作中,使其成為一幅瑰麗雄渾、蕩氣回腸、悲天憫人的歷史畫卷。《史記》原為完帙,但在流傳過程中卻有殘缺。《漢書·司馬遷傳》云《史記》“而十篇缺,有錄無書”。元帝、成帝時,褚少孫補作的部分,均冠有“褚先生曰”字樣,頗易區別。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亦非全出自司馬遷之手,但絕大部分是司馬遷的手筆,基本上保留了《史記》的原貌。現存《史記》有三家注,即南朝劉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隱》和張守節的《正義》。三家注原先各自單行,自北宋始將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為一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有點校本。今據百衲本整理。水經注內容提要《水經注》是注釋《水經》并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歷史地理專著,四十卷,北魏酈道元注,成書年代尚無定論,當在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之間。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后入仕途。少年好學,博覽群書。晚年因遭讒言,為雍州刺史殺害。《水經注》沿用《水經》因水證地之法,以河水(黃河)和江水(長江)為主線,依自然地理特點,由南向北分述南北朝時期遍布我國甚至域外的大小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囊括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料三方面的內容,引用古文獻四百三十余種,采錄了許多今已失傳的金石碑刻、民間傳說、詩詞歌賦,注文比原書多出二十倍,自成一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據說酈道元做官期間,以執法嚴峻著稱,甚至曾經因“嚴酷”免職,以這樣的態度治學,其嚴謹可想而知,此書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的學術巨著,也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散文佳作,其文筆優美簡潔,清麗雋永,在實事求是地記述歷史地理之際,也穿插了多姿多彩的傳說故事和風土人情,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許多成為膾炙人口、傳誦一時的名篇。唐代李白、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蘇軾,都對其十分推崇。蘇軾曾說過,“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蘇子尚且如此喜愛,不妨親自驗證一番。此書注本,明代以趙琦美本和朱謀瑋本為代表。清代全祖望的《七校水經注》指出原本注中有注,后人混寫不明;趙一清的《水經注釋》重加厘定,并考補了宋代所佚五卷中的二十一條水道;戴震借參加編修《四庫全書》之機,據《永樂大典》本作詳細校勘,補正了七千二百九十一字;王先謙又綜合全、趙、戴三家校本,匯編成《合校水經注》。近人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注疏》和《水經注圖》,以及王國維的《水經注校》亦是著名的注本。史通內容提要《史通》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史學評論著作,唐劉知己撰,前后歷經九年,成書于景龍四年(710)。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唐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三為臣史”,“再入東觀”,修史二十余年,生平著述甚多,為唐初著名史學家。全書凡二十卷,分內外篇,內篇三十九,外篇十三,今存四十九篇。內篇著重論述史書體例、史料采集、史學方法、史家修養;外篇著重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諸史得失,見解中肯,多所貢獻。《史通》總結了唐初以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在編纂上的特點,認為這兩種體裁不可偏廢,而在此基礎上的斷代史則是今后史書編纂的主要形式。就整體而言,《史通》確實是經過“區分類聚,編而次之”的一部結構完整的史學論著。《史通》成書后不久,即引起社會上的強烈反響。唐代史學家徐堅見而嘆曰:“夫為史者宜置于座右也。”其后,因書不見重于時,雖至南宋始有刻本,但博學如朱熹“猶以未獲見《史通》為恨”。現今所見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陸深刻本,脫訛頗多。明萬歷五年(1577)張之象得見宋刻本,校而刊之,較為完善,1961年中華書局影印刊行。清代有浦起龍的《史通通釋》,吸收前人成果,最為詳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浦起龍的《史通通釋》,由王煦華校點,書末附有陳漢章的《史通補釋》、楊明照的《史通通釋補》和羅常培的《史通增釋序》,便于檢閱參考。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程千帆校箋的《史通箋記》,在歷代各家舊注之外,別著《箋記》以申述,糾正諸家之未及或疏失,新義迭見,是研究《史通》不可缺少的參考書。1990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趙呂甫校注的《史通新校注》,廣泛吸收已有成果,詳參現存《史通》諸版本,細為校勘,并加注釋說明以疏解諸篇,是目前整理《史通》的較新成果。本書目錄原序
內篇·六家第一
內篇·二體第二
內篇·載言第三
內篇·本紀第四
內篇·世家第五
內篇·列傳第六
內篇·表歷第七
內篇·書志第八
內篇·論贊第九
內篇·序例第十
內篇·題目第十一
內篇·斷限第十二
內篇·編次第十三
內篇·稱謂第十四
內篇·采撰第十五
內篇·載文第十六
內篇·補注第十七
內篇·因習第十八
內篇·邑里第十九
內篇·言語第二十
內篇·浮詞第二十一
內篇·敘事第二十二
內篇·品藻第二十三
內篇·直書第二十四
內篇·曲筆第二十五
內篇·鑒識第二十六
內篇·探賾第二十七
內篇·摸擬第二十八
內篇·書事第二十九
內篇·人物第三十
內篇·覈才第三十一
內篇·序傳第三十二
內篇·煩省第三十三
內篇·雜述第三十四
內篇·辨職第三十五
內篇·自敘第三十六
外篇·史官建置第一
外篇·古今正史第二
外篇·疑古第三
外篇·惑經第四
外篇·申左第五
外篇·點繁第六
外篇·雜說上第七
外篇·雜說中第八
外篇·雜說下第九
外篇·漢書五行志錯誤第十
外篇·漢書五行志雜駁第十一
外篇·暗惑第十二
外篇·忤時第十三內容提要《文史通義》,史學評論名著,八卷,清章學誠撰。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少年時苦讀經史,且能舉其得失。后寓居北京,游于內閣學士朱筠之門,得以遍覽群書,并與錢大昕、邵晉涵、戴震諸名流往還甚密,討論學術源流及異同。曾建議朱筠搜診遺書,各疏原委,朱筠遂上書乾隆帝,四庫自此開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進士,歷主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講席,纂修和州、永清、亳州等方志。晚年受知于湖廣總督畢沅,入其幕參與《續資治通鑒》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史籍考》、《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文史通義》分內外篇,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篇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等領域,外篇為方志論文集。書中提出了“六經皆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股份制合同協議范本編寫
- 職稱評聘協議書
- 資金規范協議書
- 遂寧搬遷協議書
- 電費代扣協議書
- 穩定價格協議書
- 豬頭收購協議書
- 小米無線充電寶協議書
- 加油站建設合作協議書
- 英文縮寫協議書
- 小型設備購買協議書
- 難點02:總集篇·十六種陰影部分面積法【十六大考點】-2024年小升初數學典型例題系列(解析版)
- 廠房設備拆除協議書
- 2025屆高三高考押題預測卷 數學(新高考Ⅱ卷02) 含解析
- 智能家居安裝與調試協議
- 擔保貸款免責協議書
- 第五版-FMEA培訓教材-新版
- NB-T32036-2017光伏發電工程達標投產驗收規程
- 食品安全與日常飲食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中國農業大學
- PE袋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聚乙烯塑膠袋)
- 醫院檢驗科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