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4地球科學概論結課論文黃土高原的歷史、現狀及治理機電1110班鄭斌斌
目錄一.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3二.板塊的移動和位置擬定……………………..5三.文明的孕育…………………..6四.文明的興替與黃土高原的關系……………..6五.古代黃土高原的變遷和發展………………..7六.現階段黃土高原的嚴峻現狀………………..10七.黃土高原的水土治理………………………..11八.參考文獻……………………....15
HYPERLINK\l"_top"黃土高原的歷史、現狀及治理鄭斌斌機電1110班摘要:黃土高原作為我國所獨有的特性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黃土高原,為中國的文明傳承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奉獻,黃土高原孕育里中國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黃河流域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更是朝代更替,歷史變遷的本源。近代,直至現在,黃土高原的荒漠化越來越嚴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造成黃河水位不停被太高,決堤危險越來越大,洪災、泥石流,滑坡,成為了影響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成為增進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越來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注。中央也確實采用了諸多能夠用來借鑒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科學家們還在不停的研究治理新途徑,但愿在不就的將來能夠將黃河流域治理好。核心詞:文明發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黃土高原位于我國的中北地區其重要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北起長城沿線,南抵秦嶺,總面積為跨HYPERLINK\t"_blank"山西省、陜西省、HYPERLINK\t"_blank"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HYPERLINK\t"_blank"河南省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米。黃土高原沒有高大的山脈,加之過高的山脈不是黃土這種疏松的構造能夠承受的,因此,黃土高原重要是由厚厚的黃土層覆蓋的平均厚度為50-80米,最大厚度為150-180米,部分地區能夠達成200米。黃土高原礦產豐富,HYPERLINKw/23985.htm"\t"_blank"煤、HYPERLINK\t"_blank"石油、鋁土儲量大。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于缺少植被保護,加以HYPERLINK\t"_blank"夏雨集中,且多HYPERLINK"htt\t"_blank"暴雨,在長久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HYPERLINK\t"_blank"塬、HYPERLINK\t"_blank"墚、HYPERLINK/view/267791.htm"\t"_blank"峁。黃土高原的年均氣溫6~14℃,年均HYPERLINK\t"_blank"降水量200~7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HYPERLINK\t"_blank"氣候依次為暖溫帶半HYPERLINK03591.htm"\t"_blank"濕潤氣候、半干旱氣候和干旱氣候。植被依次出現HYPERLINK\t"_blank"森林草原、草原和風沙草原。土壤依次為褐土、壚土、HYPERLINK\t"_blank"黃綿土和灰鈣土。HYPERLINK815843.htm"\t"_blank"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帶性分布也十分明顯。夏天的氣溫較高,普通可達成30度以上,冬天最低氣溫為零下10-20度,極少有零下30度左右。黃土高原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很強,比較適宜種植冬小麥玉米等喜溫糧食經濟作物。黃土高原屬于北溫帶的中溫帶氣候,冬季干燥而少雨,夏季炎熱且多大雨或者暴雨,很容易沖刷地表土層,帶走其中的有機質,因而,土壤并不肥沃。按地形差別分黃土高原為隴中高原、HYPERLINK3026.htm"\t"_blank"陜北高原、HYPERLINK\t"_blank"山西高原和HYPERLINK\t"_blank"豫西山地等區。其中陜北高原黃土較厚,土地沖刷也很厲害,多是以梁為主的梁塬地貌,由于靠近內蒙古的沙漠,黃土顆粒較大。豫西山地靠近華北平原,屬于過分型地形區,地勢比較低緩。山西高原重要指山西境內,地形較為復雜,其中汾河河谷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五谷豐登。總的,黃土高原重要以塬、梁、峁地形為主土壤比較貧瘠,植被稀少,氣候比較溫和。宜林宜牧,不適宜農,這之后還會有具體的介紹,現在不再過多的贅述。板塊的移動和位置擬定黃土高原位于中國中北部,屬亞歐板塊中心地帶,屬中國板塊的一部分,黃土高原正是古元古代板塊的靠近內陸的部分,部分是新生代盆地,比較年輕。最早的掩飾成分是花崗巖、玄武巖以及鐵質碳酸鹽等等,原本中朝板塊由于不停的造山運動和板塊運動,形成了中朝微大陸,直到震旦紀至第四紀的潘吉亞大陸的融合時期才與揚子板塊、塔里木板塊、印度板塊、西伯利亞板塊等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現在亞歐板塊的雛形。文明的孕育黃土高原地區是中國的文化發源地,早在6000數年前,黃河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重要就是在黃土高原地區.大概在4000數年前,形成了某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后來,黃帝獲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后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陜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即使其中有關黃帝和炎帝的故事有某些是人們虛構的,但是根據大量的史實和考古成果也能夠擬定,中國的文明發祥地重要是指黃河流域中部,即黃土高原地區。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左右,出現了半坡遺跡文化,其后有出現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明的興替與黃土高原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朝代更替之中,黃土高原地區的人民為歷史車輪的向前推動做出了巨大奉獻,即使這其中充滿了血淚,充滿了屈辱和傷痛,但是也是我華夏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史和進化史。其中最為典型的能夠屬周的崛起、秦的崛起、東晉十六國的混亂以及明末的闖王起義了。周的崛起比較溫和,只但是據說是文王時期曾經被拘于羑里,周崛起是曾經與周邊較為強大的部落發生過很久的戰爭,但是大都是小打小鬧,只是幾百甚至幾千人的戰爭,后來建立周朝也但是是一種小的王國罷了,純屬部落聯盟那種,不值一提。秦的崛起以及強大則是充滿了艱辛,充足體現了黃土高原人們的堅忍不拔的意志,而秦國強大起來后來,秦人的彪悍與好勇斗狠更是代代相傳,當秦國徹底占據優勢時,“老秦人”直接了中流砥柱的代稱,可見當時的黃土高原上的人民是多么的能吃苦耐勞。明末的闖王起義是中國古代史中最為成功的農民起義,起因是國家的橫征暴斂和不停天災。而闖王便是陜北米脂人,其所領導的起義幾乎橫掃半個中國,徹底造成了明朝的滅亡,其意義非常重大。由這三個能夠看出黃土高原對中國的重要作用,只但是由于國都的位置不同,造成經濟中心的南移和東移,不在此列,另論。古代黃土高原的變遷和發展HYPERLINK\t"_blank"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各地區涉及黃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層多呈紅或淺紅色,闡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早更新世早期,黃土高原內在某些第三紀末形成的古侵蝕或HYPERLINK\t"_blank"斷陷盆地邊沿和盆地內,形成諸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積了厚大的湖相沉積。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氣候逐步變得干旱起來,雨量減少使這些湖泊逐步萎縮,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開始時,由于新構造運動對環境的影響,黃土高原的氣候變為溫濕和干涼交替的波動。這一時期河流最為發育,河水流量也與氣候變化相對應而呈增多或減少的變化規律。到晚更新世早期,干旱氣候開始顯增多或減少的變化規律。到晚更新世早期,干旱氣候開始顯著。到全新世,黃土高原則明顯地被干旱少雨的氣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個HYPERLINK\t"_blank"第四紀時期內,黃土高原的古氣候環境的重要變化時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黃土高原出現了六次損失,最早是在秦漢時期,秦國統一后,為了靠近統治中心咸陽,大量的人口向黃土高原地區遷移,大量的植被被破壞,大量的草場變成了田地;第二次是喊中前期,人口激增,造成關中一帶的森林大量被砍伐;唐早期,突厥新服,為遏制突厥的南侵,向西北進行了大量的移民;宋代建都開封,由于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不得不遠去呂梁山采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采伐。陜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壞。宋朝官商每年僅從陜甘間的隴山就采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方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到了明中葉,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本地居民,群起砍伐,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萬根。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華北、江南人滿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發涌向西北。六次損失是的黃土高原的植被幾乎所剩無幾,到處是荒曠野嶺,到處水土流失。以至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黃土本身土質疏松,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幾千年來,我們始終在掃平含有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能力的農作物,人類目光只短淺由此可見。現階段黃土高原的嚴峻現狀現在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下列的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后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重要來源。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時,兩側也在拓寬,并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后就能完畢,因此黃土高原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變化最為快速的地區。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蕩了平原。最后造成的成果是守著黃河沒水喝,有個黃河不敢用來澆灌,越是離海近,越是缺水,山東尤甚。而山東地區海岸線年年延伸,可笑的是倒能夠用作耕地之用。黃土高原的水土治理針對黃河連年的泛濫和不停的決口,國家制訂了一系列的方法來治理治理黃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1、黃土高原從古至今兩千數年來,人口不停增加,特別是清朝建立之后,休養生息,人口的負擔越來越大。有數據顯示,隋初時黃土高原人均耕地面積是2.81公頃,到了清朝末期只不到0.1公頃,如此增加速度,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不僅如此,建國后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口比較清朝時更是增加緊速,直到,人口已經超出了一億,是明末時的十倍不止。因此,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普通認為黃土高原的人口密度不應當超出20人/km2.而現在已經達成65人/km2,因此人口增速必須保持在10%左右或者更小,這樣才干夠保持人與地的和諧相處,不至于出現人多地少的現象。2、退耕還林還草,實現植被的二次復蘇,是根治黃土高原的根本辦法。所謂指標,只但是是疏通河道,加高河堤,而治本,就是植樹造林,這才是最后要的。任何時候,國家都不能夠以傷害生態壞境為增加GDP的辦法,由于這無異于殺雞取卵。近來幾年,國家在三北防護林工程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效果比較好。“十一五”期間,共投入59億余元,固沙林達成282.4萬公頃,即使相對于黃土高原無比嚴重的水土流失,無異于杯水車薪,但也可見國家的治沙決心。現在三倍地區總的固沙面積為2446.9萬公頃,占該地區的10.51%。在這里,但愿我過的森林綠化面積越來越大,黃河越來越清。3、節省用水,提高水源運用率,以緩和水源局限性的壓力。黃土高原的水源運用率較低,普通都是采用漫灌大澆灌方式,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應當大力推廣滴管和噴灌技術,盡量節省水資源。對于某些水患嚴重的地區進行治理,盡量制止黃河決堤,或者減少決堤時的經濟損失,大力整治河道,加大河道以及濕地的蓄洪抗洪能力。修建堤壩,攔河,攔土,盡量減少土地的流失,保存更多的有機質,便于植樹造林還草工程的順利實施。八、參考文獻[1]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及其對策,王力、李欲元、李秧秧[2]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編,黃河流域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3]歷史時期隴西黃土高原農牧經濟變遷,劉立,束錫紅,西北師范大學,[4]中國大陸地殼“鑲嵌與疊覆”的構造特性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老公坐牢協議書
- 炒貨機閑置轉讓協議書
- 租金分配協議書
- 財產質押協議書
- 英皇文化協議書
- 股權待持協議書
- 北京市勞動合同協議書
- 退伙退股協議書
- 學校招廚師合同協議書
- 均質機出售轉讓協議書
- 工程造價咨詢服務投標方案(專家團隊版-)
- 人員考核協議書(2篇)
- 人格與精神障礙-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暨南大學2中國大學mooc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人力資源規劃復盤
- 2025屆蘇教版高考仿真模擬英語試卷含解析
- 中建道路起重吊裝施工方案
- 《產業政策》課件
- 第8課人工智能中的算法 說課稿 2023-2024學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
- DB11T 745-2010 住宅采暖室內空氣溫度測量方法
- 小班班本課程《吃飯這件小事》
- 文學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需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