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二、教學目標通過隋朝的各項建設來說明隋朝滅亡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唐朝盛世的表現來講述“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局面出現的過程,以及唐朝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過對民族問題的重點講述,使學生認識到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都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這一時期國家政局外重內輕,爆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來說明唐朝的滅亡,在五代十國時期著重講述周世宗改革,為后期宋朝統一奠定基礎。三、教學內容本課設立了三個子目:隋朝興亡,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三個子目按照時間順序呈現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隋唐五代十國政權興衰更替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來,并對隋唐五代十國政權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闡述。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隋的統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教學難點: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五、學情分析在初中的教材中,學生對于隋朝大運河、唐朝盛世的具體內容已經有了初步了解,但對于民族交融這方面的內容還比較模糊。且學生基礎較差,對于一些難點接受緩慢。六、教學方法與資源教學方法:講授法教學資源:歷史史料、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多媒體七、教學過程導入:前面的課程當中,我們已經學習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在民族交融之中我們有這么一個軍事集團值得大家注意,就是關隴集團。源于北魏,活躍于關隴地區,關系緊密的胡漢士族聯合政治軍事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期)等幾代政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從圖中可以看出,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就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民族交融、胡漢士族的聯合,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當然也離不開經濟上的支持。最終經過三百多年的分裂、戰亂以及民族交融,中國于589年再次統一,不僅統一,還達到了盛世,開啟了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隋唐時代。隋的統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楊廣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此時的隋朝面臨著一個民族交融更加深入、南方經濟占比上升、北方突厥求和于隋邊境相對安全的民族新環境,這個時候可謂是趕上了發展的好時代,于是隋文帝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初創三省六部制;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總結和發展前代立法經驗,使法典編纂規范化,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成為后代王朝的立法藍本;沿襲北魏的均田制;設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相關的政治制度我們留到第7課來講,在本課我們主要注意隋朝的一些建設。首先是對于都城的建設。隋文帝定都長安,并在長安以南修建大興城,隋煬帝即位后由于長安地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為了掌握中原與江南經濟,派人興建洛陽城(東都),宏偉壯麗、聞名于世,次年就遷都洛陽;其次是廣設倉庫,倉庫分官倉和義倉,官倉作糧食儲積和轉運,義倉供救濟之需,設立倉庫大家覺得是好還是壞?(學生談論,PPT展示)第三是修建大運河,(PPT展示)大運河將中國眾多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連接起來,形成貫通南北的運輸網絡,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中華文明加速成為有機的整體,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了許多工商業城市,但是,因為過度消耗國力,人民賦役加重,激化了階級矛盾,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PPT展示圖片),并說明隋的滅亡與其他王朝不同:一般王朝多亡于王朝末期資源調配枯竭,但隋朝國庫充盈。隋煬帝濫用民力、窮兵黷武,超過了社會承受能力的上限,導致隋朝“極盛而衰”。617年,唐國公李淵于太原起兵,不久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的孫子為帝,就是隋恭帝,第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隋煬帝,立他的侄子為帝,不久又自己稱帝,同年五月,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正式稱帝,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他派兵擊敗各地的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到624年,基本統一全國。大家都知道玄武門之變吧,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伏兵,殺死太子李建成等人,李淵被迫把帝位禪讓給李世民,此年改元貞觀。李世民在位期間,吸取了隋亡的經驗教訓,認識到了群眾的力量,所以他在位之時,重視百姓生活;整頓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比如說重用魏征等;還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修養生息,復興文教,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民族融合,穩定邊疆;在其執政期間,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去世后,其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他遷都洛陽,開啟兩京制,執行太宗遺訓,在他的治理下,“邊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世稱“永徽之治”。李治之后,就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即皇帝位后,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開創了殿試和武舉,使科舉制進一步完善,打擊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重用狄仁杰、姚崇等人,在她在位期間,經濟持續發展,有人說她的治理具有“貞觀遺風”。唐玄宗是唐高宗的孫子,在他登基后,開創了開元盛世,政治上,精簡機構、裁撤冗官,整頓吏治、任用賢能,經濟上,打擊豪門士族,通過“檢田括戶”,防止籍外占田,解決逃戶問題;軍事上,改府兵制(西魏時創立,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制歷西魏、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為募兵制,擴張疆域,在邊境地區大量發展屯田,同時改善民族關系,遏制佛教,修訂《大唐六典》等。這一時期也將唐朝推向全盛。在我們講完這幾個盛世之后,請同學們結合前面學習過的漢武帝大一統,光武中興,來說說你覺得盛世是什么樣子,或者是盛世的表現有哪些?(板書:指中國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國家繁榮昌盛、統治集團文治武功到達一定水平的社會現象,通常表現為對內政治清明,統治者有為,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對外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那么隋唐盛世的表現除了我們PPT和課本當中提到的政治上的,還有經濟和民族關系上需要我們注意,首先是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技術,牛耕的出現是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鐵犁牛耕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耕作方式。唐代出現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可以調節耕土的深淺,它的出現也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一直被后人沿用,曲轅犁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還有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車;其次是手工業,唐三彩,是一種彩釉陶器,多是明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為后來的彩瓷開辟了道路。接下來是本課的重點,民族關系。如果同學們預習過應該就會發現此時圍繞在華夏四周的民族相較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用課本及地圖進行具體講解。及唐開明的民族政策,原因及影響,唐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的原因。在盛世之下,也隱藏著很多社會危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調制瀕于崩潰,政府不得不實行募兵制,招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控制,邊防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節度使力量膨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富”,內地軍備廢弛,邊地的軍事力量超過內地和中央,唐朝政局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成為了安史之亂的誘因。同時,唐玄宗統治后期內部矛盾激化,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繼任的楊國忠更是驕縱跋扈。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際,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叛軍連克唐軍,很快攻下洛陽和長安,唐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稱帝,是為唐肅宗。安史之亂后期,在回紇兵的幫助之下,唐軍平定了叛亂,叛亂時間長達7年零3個月。安史之亂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經濟上,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北方民眾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政治上,中央集權遭到極大削弱,形成了唐中后期藩鎮割據的局面;邊疆上,邊防空虛,唐領土范圍進一步縮小。唐開元年間,為了防御周邊各族進犯,政府在邊境諸州設置節度使,安史之亂爆發后,為了平定叛亂,把邊地的軍鎮制度擴展至內地,這時的藩鎮就是全國設立,一方面是為了給平叛的將領一些待遇,被封節度使,一些是安史的將領,他們投降了,也要給他們一些安置,給他們身份,這些人也被分為節度使。(節度使的構成:藩鎮將領和安史舊部),節度使掌握掌握轄區的軍政、財政大權,職位可以傳給兒子或部將,獨霸一方,與中央若即若離,他們之間互相兼并,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破壞。那么多的節度使藩鎮割據,皇帝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但他沒有能力,只能采用“姑息之政”,與其說安史之亂是平定,不如說是在妥協之中達到的一種平衡,一種安定的局面,但他代價很高,藩鎮也影響了唐中后期的整個局面。同時這些藩鎮中也不是所有藩鎮都是和中央對抗的,比如東南地區的藩鎮就是中央直接控制的。同時需要注意的就是,藩鎮之間及其各自內部的矛盾,使唐朝得以維持了形式上的統一,唐末黃巢之亂后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唐中央政權徹底失去了權威性,才導致唐朝滅亡。此外,唐朝中后期大家還需要注意一下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專權主要表現在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的統帥權和皇帝與宰相之間的信息傳遞權,掌握了禁軍與決策權的宦官,形成了與被稱之為“南衙”的朝官系統相對應的“北司”,唐朝內有宦官擅權,外有藩鎮割據,皇帝權威蕩然無存。朋黨之爭指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派別的爭權斗爭。比如牛李黨爭,李黨大多出生于世家大族,主張按門第取士,牛黨多為“科舉派”,反對公卿子弟壟斷仕途。牛李兩黨爭斗長達四十多年,使腐敗的朝廷更加混亂。同時政治腐敗,賦役沉重,邊疆上契丹等少數民族崛起入侵,社會矛盾激化,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黃巢起義。875年,黃巢在冤句響應王仙芝,黃巢的軍隊馳騁中原,暴力掃蕩了唐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