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新撰歌唱教科書》補遺_第1頁
《張相新撰歌唱教科書》補遺_第2頁
《張相新撰歌唱教科書》補遺_第3頁
《張相新撰歌唱教科書》補遺_第4頁
《張相新撰歌唱教科書》補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張相新撰歌唱教科書》補遺

清末,張之洞被稱為“今天的第一位了解學術的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他不但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具有卓識眼光的教育家。“竊惟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張之洞把教育提到了與治國行政相為表里的高度,認為教育是國家興亡所寄,故而一身力傾教育、興學堂、注重人才的培養。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在年近古稀之時,他還不辭勞苦,親自上陣,頗富創意地利用兒歌形式,填以膾炙人口的唱詞寫成了《張相國新撰唱歌教科書》,將自己對歷史、世界、人生的總體理解和把握熔鑄在一本小小的教科書中。一、《張國新歌唱手冊》1.《張個人職業書》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又字香濤、香嚴,中年以后號壺公,又號無境居士,晚年自號抱冰老人,別稱張宮保,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清末著名的洋務派首領。27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67年充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旋督湖北學政。1873年任四川學政,奏設尊經書院,促進了四川評論經教育的發展。1884年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1889年調湖廣總督。1901年,疏奏陳變法,多為清廷采用。1906年,擢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其《勸學篇》,系統闡發了“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思想,影響深遠。死后,清廷加贈太保,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由于《張相國新撰唱歌教科書》并無版權頁,所以關于作者、出版時間等需說明。《張相國新撰唱歌教科書》是由“學堂歌、軍歌、中國大地形勢歌”三部分構成。光緒三十年(1904)十二月初六日的《札學務處發學歌、軍歌》中記載,“前由本部堂自撰《學堂歌》及《軍歌》各一通,飭發各學堂學生、各營兵勇,令其熟讀歌唱……”并附有《學堂歌》及《軍歌》。在1904年12月4日的上海《時報》上登載有張之洞撰寫的《中國大地形勢歌》。以上兩處皆說明了書中內容的作者是張之洞。但由于“張相國”是張之洞1906年入軍機大臣后才有的稱謂。故筆者認為,該書正文部分為張之洞所作,但淺析說明部分并不知何人創作,且創作時間在1904年12月左右,但《張相國唱歌教科書》印刷出版則是在1906年以后。筆者所見還有光緒乙巳(1905)春王月刊《張宮保新撰學堂歌》,其內容與《張相國唱歌教科書》一模一樣。又見有光緒丙午(1906)十二月湖北黃州府勸學所刊《學堂歌箋》,此書的淺析部分是奏保經濟特科調查日本學務員署理、湖北黃州府知府王仁俊所撰,較《張相國唱歌教科書》復雜許多。民國以后,雖然張之洞已逝,但筆者所見有修訂后的《繪圖蒙學唱歌教科書》(無版權頁,從其內容看應是袁世凱執政期間),封面落有“張宮保鑒定”字樣,書中與滿清皇帝相關的內容均已換成民國后的人與事,但其他基本未動。2.日本學校演唱作品晚清時期,張之洞看到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國富民強,提出學習“西洋”不如學習“東洋”。當時,日本于1872年發布了近代教育制度的法令,規定在小學校設置唱歌,在中學校設置奏樂。此后日本陸續出版了多種唱歌集,著名的有《小學唱歌集》(1880)、《幼兒園唱歌集》(1887)、《明治唱歌》6編(1888~1892)、《中等唱歌集》(1889)、《小學唱歌》6卷(1892~1893)等。日本學校唱歌一開始,就是在日本政府的倡導和監督之下進行的,強調它對“忠君愛國精神”養成的作用。為此,日本文部省于明治26年(1893)確定《君之代》、《救語》、《奉答》等八首歌曲為全國性節日和紀念日必唱的歌曲。與此同時,軍歌受到大力提倡,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唱歌被作為一種“軍需品”,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與擴張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張之洞認為“日本軍歌,皆上四字緩讀,每字一步,此四字略一停頓。下五字急讀,五字共三步”,十分適合“行步之節”。3.《生活與社會生活》第7段是第4句,第5句《張相國新撰唱歌教科書》封面簡潔,大行楷字體,分兩列豎排。書中無目錄、無插圖、無版權頁,出現簡單實心圓點符號。全書歌詞文字共計3080字。內容分“學堂歌淺釋、中國大地形勢歌、軍歌”。“學堂歌淺釋”由正文及淺釋構成,正文13字為一句,呈“三三七”句式排列,中間用空格分開,主韻腳是“ang”;淺釋是對正文句的解釋,長短不一,多的達251字,字小,排在正文句的右側。正文分為13段,共164句,2132字。第1段7句,論及體育、德育、智育的重要性;第2段12句,論及五大洲的方位,特別提及京都、武昌、北京在地球上的位置;第3段16句,從歷史的角度論及清朝的疆域、種族;第4段27句,論及歷代王朝的政治文化發展概況;第5段32句,介紹近代各門學科的基本功用,特別提及學習各門外國語言的功用;第6段6句,論及知識分子的人品及作用;第7段8句,論及歷史上與湖北有關的忠良,特別提出湖北之要塞作用。第8段9句,論及當時湖北興學的情況;第9段11句,舉例說明中外由學而興邦;第10段5句,舉例中外由弱而遭辱;第11段12句,用五戒奉勸人們要跟上時代步伐;第12段14句,批評革命的舉動,力圖維護封建統治;第13段5句,呼吁成棟梁,興國邦。“中國大地形勢歌”14字一句,呈“七七”句式排列,中間用空格分開,共15句,210字,無標點。內容是中國的地理概況。“軍歌”18字一句,呈“九九”句式排列,中間用空格分開,每九字中第四字處、第九字處出現簡單的實心圓點。共分為四段,41句,738字。第一段9句,大肆歌頌清朝政府;第二段13句,闡明練兵之重要性;第三段8句,對士兵的基本素質提出要求;第四段11句,說明當時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二、以振興教育,儲備人才為核心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說:“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不列顛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面對西方列強入侵、神州陸沉的緊迫形勢,張之洞“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興教育,儲備人才”,認為“滄海橫流,外侮至,不講新學則勢不行”,始終堅持“講求時務,融貫中西,研精器數,以期教育成材,上備國家任使”。在這本教科書中,我們看到了他放眼世界、勵精圖治培養新銳人才的努力,同時,又深深感受到身為朝廷重臣,殫精竭慮、力圖挽救和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的“衛道”忠誠。1.智育由政治理念、孝父母至尊君,以教育引導建構1898年,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提出了“學術造人才,人才維國勢”的觀點。在“學堂歌淺析”開篇就強調“圣天子圖自強除卻興學無別方”(《張相國新撰唱歌教科書》第一頁,后書名略,只標明頁碼)。第一,明確提出造就體、德、智全面發展的普通人才。強調體操是第一緊要的事,同時要講究衛生。“教體育第一樁衛生先使民強壯”(第1頁)。體操學的要義“在使身體各部均齊、發育四肢、動作敏捷、精神暢快、志氣勇壯、養成樂群和眾、動遵紀律之習,以兵式體操為主”(第12頁)。還認為從小養成愛國心與公德,“教德育先蒙養人人愛國民善良”(第1頁),從孝父母到尊君上,由私德到公德,“孝父母尊君上更須公德聯四方”(第1頁)。并說明智育在于學習新知識,擺脫愚昧,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富國富民。“教智育開愚氓普通知識破天荒”(第1頁),“物理透技藝長方知謀生并保邦”(第2頁)。第二,自豪展示湖北興學之成就。1889年冬,張之洞奉命任湖廣總督,注重人才的培養,創設新學堂、實業學校并鼓勵出國游學、派遣留學生。“在清末20年間,湖北興辦的各級各類新式學堂(不計蒙養院,半日學堂和簡易識字學塾)約為2600等所,且其中初等小學又占2361所,絕大多數包括初小在內,最多時在校生約為10萬人,較之以前是破天荒的新氣象,約占當時全省人口的3.2%。”湖北一躍成為辦學先進省,“東西各國文武官員及游歷人士,來觀鄂省書院學堂者,不可勝數,往往遍覽詳詢,視為至大至要之事。”武昌還有“東方芝加哥”之稱。張之洞以湖北興學為例,寫到:庚子年拳匪狂北京兵火三次殃湖北省和約倡長江人民享安康派賠款搜索忙各省分派民興商湖北省免捐項就將此款興學堂早興學民盼望各省開辦無定章湖北省二百堂武漢學生五千強派出洋學外邦各省官費數不廣湖北省采眾長四百余人東西洋我同學生此方切莫辜負好時光(第15-16頁)并對武昌的地理位置有詳細的介紹:測經度直線量京都起算作中央三百六金球祥武昌偏西二度強測緯度橫線長赤道南北定準望四十度北京方三十度半是武昌(第2頁)在“中國大地形勢歌”中,還從貿易角度將武昌與北京、上海相提并論:南北二京名勝地武昌上海貿易場(第21頁)2.病生學生的“科技”取向張之洞認為要培養“新舊兼學”、“政藝兼學”的人才。他在《勸學篇》中明確了西學的范圍,包括西史、西藝、西政,他認為“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為西政。“算、繪、礦、醫、聲、光、化、電”,為西藝,并認為“西政之刑獄,立法最善”,他始終把“西學”嚴格限定在“用”的框框之中,確保引進的西學不能危及大清統治,達到既“通經”又“致用”的目的。第一,“科學”統領下的各類學科知識。“說科學須兼長一日六鐘并不忙”(第9頁),張之洞打破了傳統的經史教育的狹隘內容,將所有學科以“科學”冠名,認為普通學堂每日上課6個鐘點,從讀經開始,涵蓋了修身學、歷史學、地理學、算數學、幾何學、博物學、理化學、圖畫學、政法學、陸軍學、體操學。讀五經誦勿忘先講大義后精祥修身學重倫常孝弟愛眾尊師長歷史學知已往世界變遷弱變強地理學先本鄉由近及遠分方向中國外由列強勿學井蛙拘坳堂算數學簡為上比例代數捷非常八線表不用想能通幾何包九章博物學窮天壤衛生益智心開朗理化學原質祥配化制造通陰陽辯炭酸分硫養火藥全仗硝磺鏹電礦汽力聲光理化門門有專長圖畫學摹物狀先用毛筆后尺量政法學治國方后生淺學莫躁妄陸軍學分兩堂戰術計劃戒魯莽溝壘速地形相火器測準馬善養體操學關衰旺人人勝兵其國昌(第9-12頁)在“軍歌”中,他強調作為軍人,也要懂得科學知識。莫說武夫學問難通曉外國武官學比文官高槍炮線路須知算學妙應敵安營先將地圖描物理化學亦須略知道鋼鐵漲縮拉力細推敲無煙藥凈不比炸藥暴槍藥炮藥白藥莫混淆(第23頁)第二,各級“學校系統”。在介紹科學課程門類之后,張之洞將其親手制定的學校系統呈現在學生面前。特別將大學的八項學科(經學科、政法科、文學科、醫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各自課程一一呈現。小學略中學祥外國語文習一樣高等學通兩邦師范須明教育方實業學農工商謀生有術國力強方言學少勝長專備交涉使四方大學內分八項專門經濟佐廟堂通儒院精思想新理著書勝列邦(第12-13頁)第三,各種“語言學習”。中國官方提倡外國語學習直接來自外交的需要,后來語言學習逐漸出現在普通中學堂中,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與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在中學堂出現“外國語”一科。張之洞從實用性出發,介紹了不同外國語言的功能,比如學日文便于轉譯西書,學法文可以多了解條約公牘,學德文在于了解武備化學醫學礦學等等。小學成知識亮改業謀生并無妨學國文文理暢方解經史古文章學英文用處廣英國商務遍華洋學日文近我邦轉譯西書供采訪學法文各國尚條約公牘須磋商學德文武備祥專門字義皆確當學俄文交界長教習雖難也須講蠟丁文古義藏隨意學習不勉強(第13-14頁)第四,奉勸“五戒”破除封建陋習。“文明”一詞多次出現在“學堂歌淺析”中,并說“守舊黨老且狂奉勸警覺醒睡鄉”(第18頁)。他在反抗外來壓迫和尋求自強獨立的過程中反省與改造傳統,他認為必須完全掃除守舊黨的“鴉片、纏足、風水”等生活陋習以及民間仇視外國人及傳教士的不好習慣,中國才有可能發揚光大。第一戒拋燈槍壯夫志氣皆銷亡少行動多臥床百歲光陰燈畔荒第二戒纏足放則刑殘廢也相仿不耐勞嬌惰養生下子女定不強第三戒封水妄不敢開山與通江美富多五金礦任地拋棄在山岡第四戒惹禍殃切莫鬧教起風浪膠州澳屬外邦旅順廣灣都照樣拳匪亂驚廟堂賠九百兆本利長第五戒鄙外洋切莫自大學夜郎頑固見須掃蕩中國方可望發揚(第18頁)3.《夏,我價國》第23頁,記新時代中國文明的“自由”張之洞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受到了系統而嚴格的儒學教育,一生以“儒臣”自詡,以衛道為己任。他在“軍歌”中明確提出“保國保種必須保孔教”(第24頁),始終沒有放棄對儒學及其所宣揚的皇道的忠誠,全書以“圣人在上萬年長有道忠孝為本方是真英豪”(第24頁)為結束語。第一,“我”字開句,昭示著封建統治者的主人翁意識。在“學堂歌淺析”中,用“我”字開句有7次。“我大清初發祥南抵鴨綠北龍江”(第3頁),以遼闊疆域為自豪,并展開對東西南北各地的論述。“我黃種遍東方滿蒙漢人都一樣”(第5頁),身為漢臣,張之洞強調各民族的平等。“我大清起遼陽掃平流賊民歸向”(第8頁),對清代過往各皇帝的歌功頌德。“我慈圣臨朝堂中興盛業合同光”(第9頁),歌頌當時的太后垂簾。“我倫理莫蕩外國愛親尊君王”,及“我圣教莫拋荒文明國粹保久長”(第20頁),認為不僅清朝開國以來靠儒家思想維持,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也是這種思想的延續。“我同學生此方切莫辜負好時光”(第16頁),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另外,在“中國大地形勢歌”的結尾,寫到“中國大勢如指掌金湯鞏固祝吾皇”(第22頁)。在“軍歌”一開始,也寫到:大清深仁厚澤十余朝列圣相承無異舜與堯刑罰最輕錢糧又最少漢唐元明誰比本朝高愛民恤士善政說不了我祖我父世世受思膏況我兵丁重餉蒙溫飽養之千日用之在一朝我等天性忠勇思報效作歌奉勸軍中我同袍我朝龍興長白非荒渺醫巫閭山古名經書標(第22頁)第二,“莫”字連用,展現了其殫精竭慮地對皇權的維護。在“學堂歌淺析”中,以“維新黨多躁狂奉勸少年須安詳”(第19頁)為開端,張之洞兩次連用4個“莫”字,旁征博引,以使學生不誤聽亂言。如他指出文明自由是法律范圍內的自由,而不是借自由二字聳動天下,那其實是一種野蠻的自由,法國人盧梭的民約論主張民權,而不是暴亂肇事來獲民權,勸誡學生要能夠“知本”、“守本”。自由字莫誤講法律范圍各國章民權字莫狂妄法主暴虐亂民張我倫理莫蕩外國愛親尊君王我圣教莫拋荒文明國粹保久長(第20頁)接著勸誡學生不要隨便談論革命的話題,如果入外國籍,則遺產歸公;并指出維新黨強調男女平權,但實質上外國的女人是不入議院的,以及不要和朝廷作對等。革命話莫鴟張悖逆之名不可當入外籍莫炎涼身后遺產歸公帑女平權莫改常外國議院無女妝叛逆報莫受誑此輩甘作會匪黨(第20頁)第三,舉例說明,喚起國民的憂患意識。當時印度已被英國殖民百年之久,廣褒的恒河平原漂蕩著愚昧與落后。張之洞用沉嘆語氣告誡國民,如不自強,中國終會淪為印度第二。在其“學堂歌淺析”中寫到“波蘭滅,印度亡,猶太遺民散四方”(第18頁)。在“軍歌”中也引印度為鑒,寫到:方令五洲萬國如虎豹倚恃強兵利械將人驕我國文弱外人多恥笑若不自強瓜分豈能逃請看印度國土并非小為奴為馬不得脫籠牢請看猶太國名本古老只因無君踐踏如草茅(第24頁)三、張國新歌唱手冊的評價張之洞在古今中西大交匯的關口,博采精取,正視時代提出的新課題,錘字煉句,創作的《張相國新撰唱歌教科書》,成為唱響在晚清的別樣教科書。1.合成了新的音樂曲式學堂樂歌是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下興起的、用“群眾歌唱”的形式在學堂及社會上廣泛傳唱的藝術形式。1888年山東會文館的《文會館志》中記有的10首“文會館唱歌選抄”,當屬目前所見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本“樂歌”歌集。20世紀初期,留日學生開始音樂創作活動,如1904年沈心工編纂的《學校唱歌集》(第1集)和曾志編纂的《教育唱歌集》。1907年,主要由中國留日學生編纂的唱歌集就達23冊,收錄近500首樂歌,并在中國各地,特別是東南沿海城鎮的新式小學和中學里傳唱開來,形成學堂樂歌運動的一個高潮。學堂樂歌大都采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