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學智慧與身心修養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教師,今天很榮幸有時機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報告的題目是"國學智慧與身心修養"。“修養〞的問題,我想,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修養〞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幾千年的一貫之傳統,在中國古代文化各家各派當中,都有很多關于“修養〞的討論,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和佛家當中也有很多關于“修養〞的思想。不僅如此,在先諸子百家里面,有關“修養〞的理論非常豐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甚至陰陽家,里面都包含有關“修養〞的思想。所以,“修養〞的問題,并不是每一家、每一派單獨所倡導的理念,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諸子百家學問共同貫穿的一種根本思想。為什么中國人如此重視修養問題?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總是認為,如果一個人的修養不好,一方面他自身活得不會很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可能會有很多的坎坷和曲折,他可能承受不了來自于外部的挑戰;另外一方面,對別人可能也會帶來傷害和負面的影響。我們今天想先跟大家簡單地說一下,"國學智慧與身心修養"這個題目當中的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國學〞,第二個是“修養〞,這兩個概念分別是什么含義。一、何謂“國學〞?既然我們講國學,我們先簡單地說一下“國學〞這個概念的含義。“國學〞嚴格說來,古代的中國人是不把自己的學問稱之為“國學〞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學問是為一切可能意義上的人效勞的,不是為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效勞。國人的國家觀念跟今天也不一樣。學問是為全天下效勞的,這樣一個根本理念決定了古人沒有“國學〞這個概念。不使用“國學〞這個術語,就好比今天的英國人不會把流動力學稱之為“英國學〞,德國人不會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稱之為“德國學〞,更不會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是“德國學〞,因為它本身是為全人類效勞的,不是為哪個民族效勞的。〔一〕“國學〞概念的形成它的研究方法也是普世的,不局限于*個國家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古人也是這種觀念,中國人也是這種觀念。但是,為什么后來形成了“國學〞這個概念呢?這是因為甲午戰敗以后,很多中國人到日本,首先在日本學到了“國學〞概念。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深深感受到來自于西方文化的強大沖擊,強調日本的民族性,所以,把自己歷史上的傳統文化或者傳統文化里面的一局部稱之為“國學〞,這種“國學〞概念是帶有強烈的日本中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情緒在里面。中國人把日本人建立起來的“國學〞概念挪運到中國,二十世紀初開場被中國人廣泛地接收。“國學〞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區別于西方的學問,也就是中國人學問的研究方法,人們發現它跟西方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稱之為“國學〞。所謂“國學〞,也有人稱之為中國固有的學術,或者是研究中國固有學術的學問。胡適甚至把“國學〞稱之為舊學或者國固學。〔二〕“國學〞的幾種概念則“國學〞這個概念,有沒有一個大家可以普遍承受的定義呢?應該是沒有的。終究什么是國學?有點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總結,發現人們所使用的“國學〞概念,它一般有幾個不同的層面,或者說有幾種不同意義上的“國學〞概念。1.泛指中國傳統文化第一個是把“國學〞理解為泛泛意義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講,“國學〞跟我們過去使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同義詞。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有氣功、太極,有京劇、黃梅戲,有書法,所有這些東西似乎都可以納入“國學〞的疇。這樣一種“國學〞的疇是具有泛泛而談的意義,過于廣泛。學者一般不將這個意義看作是“國學〞概念。但是在民間和社會上,這種使用方法是存在的。2.以儒、道、釋為主體的中國古代學術另一個現在影響最大的“國學〞概念,就是把“國學〞理解為是以儒家、道家和佛家為主體的中國古代學術。這主要是基于中國過去傳統學術思想的主體〔其主要成份是儒道釋〕這樣一種觀念,把“國學〞理解為是有這三家學問構成的整體。但是這個理解也是有片面性的,因為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遠遠不限于這三家。3.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學術思想除了這兩種不同的“國學〞概念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國學〞概念,就是把“國學〞理解為一種相比照擬狹義的,或者說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為重心的學術思想,同時把諸子百家的學問,當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或者說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們構成了一種邊緣的學術思想的整體。有這么幾種觀點,比方馬一浮,他認為“國學〞就是以六藝或者經學為核心的學問,甚至可以說國學就是六藝之學。這是馬一浮先生的說法。章太炎生傾向于把“國學〞理解為是包括經學、小學、子學、史學和文學等在的學問,也就是說以經、史、子、集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學術思想體系。子學包括諸子百家在,小學是指文獻考據和考證為容的學術思想。方克力先生總結認為,所謂“國學〞就是四部及其相關的學問。其“國學〞概念是在章太炎先生的根底上提出來的。錢穆先生傾向于把“國學〞理解為整個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學術思想都包括在,包括先的諸子之學、漢代以后的經學、晉時期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南北朝到隋唐的佛學,以及清代的考據學,諸如此類,統統屬于“國學〞。這樣的理念是從歷史的眼光來對待“國學〞的,不是以哪一家、哪一派作為中心,但凡幾千年來中國古人的思想體系、思想學說稱之為國學。這一種“國學〞概念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國學〞這個概念有三種不同的類型,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理解,其中第三個理解相對更狹義一點,是以儒學為線索,或者說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種學術思想潮流為線索來理解國學的概念。這是國學的問題。二、何謂“修養〞?下面我們再來簡單地講一下“修養〞的概念,我們今天講“修養〞,未必所有人都知道什么叫做“修養〞?〔一〕從文字學的角度進展分析“修養〞這個詞,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巨著當中是什么意思?嚴格說來,“修養〞的概念在先時期各家各派的巨著當中并沒有直接出現。古人所使用的是跟“修養〞這個詞含義相近的一些概念,比方以“修〞打頭的概念,有“修身〞、“修己〞;以“養〞打頭的“養生〞、“養性〞、“養氣〞、“養勇〞。以“修〞打頭和以“養〞打頭各有一系列相關的術語,后人認為這兩種術語的含義有相通之處,都是指人的自我改變、自我培養。但具體來說,“修〞和“養〞的含義還是有所區別的。1.“修〞的含義首先,這個“修〞,我們知道,下面有三撇,如果仔細觀察繁體字,可以發現,繁體字當中有很多跟發須有關的字有三撇的,比方說胡須的“須〞,頭發的“發〞,還有一些其他的漢字,都有三撇。“三撇〞在甲骨文里,據我的理解應當是指頭發或者說發須之類的東西。修理的“修〞,嚴格說來是一個形聲字,其中三撇的局部是指它的含義,跟發須有關。去掉三撇剩下來的局部,原來的寫法可能稍微復雜一點,應當代表“修〞這個字的讀音。所以,“修〞作為一個形聲字,它的意思應當是說頭發梳理的很整理的樣子,這是“修〞字的本意。2.“養〞的含義我們再來看看“養〞這個字,“養〞的繁體字,大家仔細觀察,上面是個“羊〞,今年是羊年,駿馬羚羊的羊,下面是食物的“食〞。根據許慎在"說文解字"里的說法,“養〞這個字是從食,羊聲,上面的“羊〞是代表它的讀音,下面的“食〞代表它的含義,所以“養〞的本意是以食物來供養。這也是一個形聲字。3.“修〞和“養〞的區別“修〞和“養〞這兩個字的含義應當是有重要區別的,區別在什么地方呢?“修〞代表一種強制性的或者說人為刻意的、帶有一定造作性質的努力。就像我的頭發很亂,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標準,一次性的、強行地把它梳理整齊,而不需要去尊重頭發本身的意愿,頭發本身完全受我們支配和控制。這是“修〞,是一種強制性、人為的,完全按照主觀標準來改變一個對象。“養〞是有所區別,“養〞是強調一種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尊重事物自身的規律和成長的法則來改變一個對象。就好比說,你家里如果養了一棵盆景,一棵小樹,你發現這棵樹長歪了,它的樹干扭曲了,你想讓它長直,強行把它扳直是不行的,因為它可能斷掉;你可以通過調整這棵樹的方位,或者改變射入的角度等一系列方法,通過緩慢地引導、誘導的方法來改變它,不能夠強行去改變它,你要改變它,就得尊重它自身成長的規律和法則。尊重一個對象自身的規律和法則,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地改變一個對象,可以理解為就是“養〞。4.“修養〞的含義“修〞和“養〞都是對對象的一種改變,但改變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如果我們把“修〞和“養〞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術語來理解,所謂的“修養〞,是指對人的改變,既包括強制性的、人為的改變,也包括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充分尊重和理解我們自身生命成長的法則、規律來改變自己。這兩者結合到一起,是對人改變的一個比擬完整的理解。這是“修養〞的本意。我們現在講這個“修養〞,身心修養的“修養〞,對中國古代學者來說,它終究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要這么重視修養的問題呢?我想談兩個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概念。〔二〕從思想史的角度進展分析剛剛我們只是從文字學的角度來分析“修〞和“養〞兩者的區別。現在我們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修養〞。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儒家經典"大學",也就是后來“四書五經〞里面的第一本書,“四書〞的第一本書"大學",是以修養、修身為核心的一本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修身的不朽經典。這本書里面曾經引用"詩經"當中的一句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比喻君子修身養性的過程。朱熹在"大學章句"里對這句話有一個發揮,說“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其精也。〞朱熹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說,所謂修養或者修身,就是好比是工匠加工玉石,一塊玉石從礦山上采回來,你要把它打造成一個精巧的工藝品,賣出一個好價錢,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程序。首先,你要用刀和鋸把它鋸成你想要的一個形狀,把它雕琢成你想要的形狀,就好比是切和磋;有了切和磋的過程還遠遠不夠,還要對它進展反復地打磨,讓它散發出光澤,讓它熠熠生輝,讓它精巧無比,就好比是琢和磨。嚴格說來,“切〞、“磋〞、“琢〞“磨〞這四個字分別代表加工玉石或者是加工一個對象的過程和方法。朱熹想要說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所謂的“修身養性〞。“修身〞就好比工匠加工玉石一樣,需要反復地切割,反復地打磨。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每個人的行為方式同樣需要反復地切割、反復地打磨、修理,修理和打磨的功夫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儒家經典"大學"和朱熹所解釋出來的“修養〞的含義。2.“治氣養心之術〞荀子在他的一篇文章"修身篇"里也談到了“修身〞的含義,即“治氣養心之術〞。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對“修身〞或者“修身養性〞的另外一種解讀,這種解讀和前面朱熹的解讀沒有本質性的區別,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荀子強調的“修身〞或者說“修養〞,包括“治氣〞和“養心〞兩個方面。“治氣〞是指一個人的氣需要改變,有的人氣質比擬剛,有的人氣質比擬柔弱,需要自我有針對性地進展調整。“養心〞就是一個人的心理世界需要反復不斷地調整,需要反復地去加以引導、規和管理;“養心〞同時也指讓人的心靈得到滋養,讓人的精神世界、心世界得到營養。不然,人在心力枯竭、心力交瘁的情況下,是沒有方法有好的生活的,也可以說是系幸福指數很差。這是從“治氣〞和“養心〞兩個角度來理解“修身〞或者“修養〞的問題。三、“修養〞的必要性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修身〞或者說“修養〞的必要性終究有哪些?我認為,其必要性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氣質之偏第一個方面,我稱之為是氣質之偏。什么意思呢?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各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從童年時代起,或者說在娘胎里的時候,就已經受到父母的遺傳;從童年時代起,在家庭環境當中成長,會養成自己的性格特點。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區別,各不一樣,但每個人的性格可能都有自己的片面之處。“氣質〞是指,有的人性格很急躁,有的人性格很緩慢,有的人更在乎金錢,有的人更在乎人際關系。總之,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或者說考慮問題的偏好、癖好有所不同,而這種癖好或者偏好很可能是有片面性的,會給自己帶來*種負面影響。所以,修身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要治氣。用荀子的話來講,這是“氣質之偏〞的問題。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的,也可能是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特別是幼年時期的生長環境所導致的。〔二〕心理疾病我覺得第二個很重要的方面是,人是有心理疾病的。所謂“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安康。我看到過一個調查,說中國的中小學生心理安康問題比擬嚴重,其比例在16%左右;中國的大學生心理安康比擬嚴重的人占20%到25%左右。2005年,全國幾大網絡媒體聯合做的一個調查說明,中國職場員工有25%左右的都有相當嚴重的心理安康問題。所以,心理安康問題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困擾人類的最大問題之一。現在,我們中國一年自殺的大概至少有60萬人以上,中國的平均自殺率是全球平均自殺率的3倍左右。為什么有則多人自殺?其中很大一局部是由于心理安康問題所致,特別是患有抑郁癥。心理安康出了問題,應當從它的來龍去脈上去診治,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的心理世界出了問題。雖然按照現代心理學的標準來看,世界上心理百分之百安康的人幾乎沒有,即使再正常的人,心理安康也有出現偏差或者問題的時候,但是有比擬嚴重的心理安康疾病,可能還是由于個人特殊的經歷所致。比方,我們童年時代所經歷的一些事件,在我們心理上留下了創傷,長期揮之不去;家庭環境、成長環境,施加給我們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過于強大的壓力,在我們心理留下了傷痕;個人情感上的失敗、事業上的失敗、學業上的打擊,在我們心理上留下了陰影。所有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安康。修養,如果就其養心的角度來講,實際上就是讓人的心理從有病的狀態得到滋養,讓本來不安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這就是所謂的“養心之道〞。我認為,每個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認識自己的任務,認識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認識自己心理疾病的根源在哪里?雖然我們有時候并不一定認為自己的行為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反映出自己心理世界背后的矛盾問題或者心理安康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足夠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或者如果我們愿意徹底地冷靜下來,面對自我和反省,我們對自己的心理安康疾病,還是可以有一個比擬清醒的認識的。實際上,雖然現在有心理醫師、精神分析師等專家幫助人們抑制心理疾病,但是最好的心理醫師應該是自己。因為很多患者都在誤導心理醫師,心理醫師面對的最大問題和挑戰,有時恰恰是人們不愿意面對自己,即使在大夫面前也不愿意徹底地袒露自己的心世界。這讓大夫們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沒有方法給他治病。假設我們有足夠的自我分析能力,就能夠引導和調治自己的心理疾病,則,不需要依靠心理醫師,我們也能夠找到醫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這也是古人所講的“養心之道〞。所以,這是修養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三〕生存環境我認為,需要修養的第三個理由是生存環境。我們今天生活的環境,競爭是無比的劇烈,外部的壓力也是無比的強大。生活節奏太快,我們對于人生的很多事情還來不及想清楚,就已經不得不盲目地投身其中,甚至我們在幾十年來都沒有把很多問題想清楚的情況下,就已經匆匆忙忙地度過了。說是我們心理存在的一些問題也罷,性格當中的一些問題也罷,人生選擇當中的一些問題也罷,我們本來應當可以朝更好的方向開展,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但是由于來不及思考、來不及反省、來不及自我調整,在強大的外部壓力面前、在過于急功近利和急躁的社會潮流面前,我們被淹沒了。在這種被淹沒的情況下,我們的一生都活得很茫然。所以,修養的重要性就是,讓我們暫時放慢自己的腳步;讓我們在非常忙碌和匆忙的環境當中安靜下來,好好地去面對自己;讓我們在泰山壓頂般的挑戰和壓力面前,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去面對自己、反省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之所以需要修養,與今天生存的過于急躁、過于急迫、過于功利的環境有極大的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感到了非常強大的壓力,不得不隨著時代的車輪快速地行轉,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所謂的“修養〞也就無從談起。“修養〞無從談起,很可能做事的時候就亂了分寸,一錯再錯,甚至有時候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這是我們需要“修養〞的第三個重要的理由或者說原因。〔四〕貪婪之心第四個重要的理由或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貪婪之心。我們之所以修身、修養,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認識人心的貪婪,認識我們自己在多年的成長道路上,可能由于疏忽,可能由于麻痹,可能由于環境的誤導,對自己認識缺乏,特別是對自己人心的貪婪認識缺乏。人總是有貪心的,在生活和工作的中,在需要自己做選擇的關鍵時刻,我們的貪婪之心就會暴露出來。我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他人,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走向犯罪的深淵,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屢見不鮮。修養,一個非常重要的功夫是所謂的“自省〞,所謂的“慎獨〞。自省也罷、慎獨也罷,都是讓我們對自己人性當中那些丑陋的東西、骯臟的東西、不光榮的東西、貪婪的本性有非常清醒地認識。我們認識了自己人心的貪婪、丑陋、墮落,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社會,因為我們的人性弱點在其他人身上同樣暴露出來。比方,你開車的時候,看到別人跟你搶道,你可能很生氣,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你有時候也會去跟別人搶道,無論是你搶別人的道,還是別人搶你的道,從*種角度上來講,都表達出人性的共同的本性,那就是貪婪。假設我們知道,別人跟我搶是因為人性的弱點,這在自己身上也同樣存在,可能我們的心態會稍微平和一點,不會則生氣。假設我們對人性墮落、丑陋的東西看得更深刻一點,則在跟別人發生沖突的時候,也可能會更加清醒、更加理智地去面對他,不至于情緒化、非理性地起沖動起來,或者走上不光明正大的小人之道。“修身〞或者說修養有四個方面的理由:第一,是因為我們人性在氣質上有偏頗,可能是由于天生的因素或從小生長的環境因素所導致的氣質之偏;第二,可能是因為我們心理世界的一些不安康問題根深蒂固,在我們的潛意識、下意識當中隱含著的*些疾病、*些問題不被我們所清醒地認識,但實際上,它在深深地決定和支配著我們的行為,所以,心理疾病治理的需要是我們修養或修身的第二個重要理由;第三個重要理由,是我們今天生存的環境壓力太大、節奏太快,對我們的影響太強,如果我們不能夠修身或者修養,很可能沒有方法很好地去面對來自于環境的挑戰和壓力;第四,是人性需要我們去認識,特別是人性的丑陋、陰暗、貪婪,我們要不斷地去認識,只有深刻地認識了人性、丑陋與貪婪,才能更好地面對自己,才能更好地應付和他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而更好地生存于這個世界。這是我們講的“修養〞或者“修身〞的理由,古人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相關的說法和理論。比方儒家經典"大學"當中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天子,無論你這一輩子打算做一個轟轟烈烈、功成名就之人,還是只打算做一個平常普通的百姓,都需要修身、都需要修養,因為這是決定我們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安康、生命是否實現自身意義與價值的前提條件。所以,都要以“修身〞為本。四、“修身〞八條目"大學"提出“修身〞的八個條目。我們下面就簡單地講一下“修身〞的方法問題。前面是講修身的必要性以及修養的含義。則,修身的這些方法或者具體的容或步驟,在儒家經典"大學"當中提出了所謂有名的“修身〞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方面,怎么來理解呢?〔一〕外王我們首先簡單地熟悉一下這八個方面的根本含義。人們一般認為,從格物、致知一直到修身這五個條目,借鑒于慎,所謂“慎〞,就是心世界的自我完善。“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外王,所謂“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認的成就或者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好評。外王的“王〞字,按照漢代學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釋,上邊一橫代表天,下邊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所以“王〞貫穿天、地、人。這個“王〞和我們今天所講的稱王、稱霸的“王〞,國王的“王〞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孟子講所謂的“王道〞“王陣〞,都是從貫穿天、地、人這個角度來理解。什么叫做“貫穿天、地、人〞?即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會引起天怒人怨。比方,現在很多坑蒙拐騙的行為,雖然沒有被有關司法機關管理部門懲罰,雖然他發了大財,但是惹得天怒人怨,這就叫不能夠“貫穿天、地、人〞。如果你的所作所為不僅讓自己得到了幸福和快樂,也讓全世界或者說所有跟你行為有關的那些人和對象能夠從中受益,就是“貫穿天、地、人〞。這就是“外王〞。“齊家、治國、平天下〞相當于外王。〔二〕慎“格、致、誠、正、修〞相當于慎。“格、致、誠、正、修〞什么意思呢?“格〞是格物,格物是研究事物;“致知〞中的“知〞就是智慧的“智〞,它是一個通假字,指獲取智慧;“誠意〞是說自己在意念上、在動機上的一種老實、實在;“正心〞是端正自己的心態。這五個條目從格一直到修,實際都是在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也可以拉入到廣義的“修身〞的疇之。這是"大學"用八個方面來講的修身的含義,也可以說是修養的含義。這八個方面也可以理解為從低到高,但是這個從低到高,不一定是指時間上的先后,而是指一種邏輯上的層次關系,層層遞進的概念。如果把它理解為時間上機械的從前到后的關系,那是不對的。王陽明就說過,“八條目者一條目也。〞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條目,什么條目呢?就是“修身〞,或者說“修養〞。用王陽明的話也可以理解為“知良知〞,就是知行合一。這樣來理解也可以的。五、“修養〞的九大疇我曾經也在"儒家修身九講"這么一本小書當中,講到“修身〞的九個方面,我在這本書里,把古人有關“修身〞或者“修養〞的思想,結合現代人的實際情況從九個方面加以探討。絕對不是說我講的這九個方面足以充分地概括古人有關“修身〞或者“修養〞思想的全部,主要是基于我自己個人的心得和體會,認為這九個方面比擬重要,或者說對我們現代人尤其重要。古人有關“修養〞的思想,還有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甚至對現代人也同樣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可能沒有全面地去概括。我講的這九個方面,包括守靜、存養、自省、定性、治心、慎獨、主敬、謹言、致誠。我簡單地說一下這九個方面的含義。〔一〕守靜第一個方面是守靜,古人認為人的修養問題,首要的一條是要遵守心的平靜,人的心理就好比是一潭渾濁的水,如果長期得不到安定,在渾濁狀態下,它是不可能透明、不可能照見萬物的。同樣,人心如果不能安定下來,也照不進萬物、照不進自己,則,人在這樣一種渾濁不堪的心態之下,不僅容易出錯,更重要的是缺乏對自己的清醒把握。諸亮曾經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么非寧靜無以致遠呢?因為人心靜不下來的話,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夠致遠,不能夠走得更長遠。1.性天之妙,唯靜者知之我們現在發現,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從先一直到明清時期都非常重視守靜的功夫。除了諸亮的例子,到宋代以后,學者們在靜養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也可以說是儒家、道家、佛家都在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功夫,不僅僅佛家和道家花大量的時間去靜坐,儒家學者也提出“半日讀書,半日打坐〞。宋代學者怡和朱熹等人都對“靜坐〞非常重視,王陽明也非常重視“靜坐〞這個問題。可以說古代的士大夫們,特別是宋代以來的儒家士大夫們在“靜坐〞方面投入的功夫,超出了我們今人的想像。朱熹和他的教師延平在一起靜坐的時候,有時候,師徒二人終日相對不發一語。曾國藩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近代史上忠信名丞之一,清朝末年的大學者,他曾在自己日記里寫道,“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不管多么的繁忙,要保持半個時辰,相當于今天一個小時的靜坐和靜養的時間。近代學者包括錢穆先生、梁漱溟先生、郭沫假設先生也都有非常豐富的靜坐和靜養方面的功夫和體驗。我們今人在修養方面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缺乏或者不懂得守靜的重要性。2.靜坐,然后知平日之氣浮我在清華大學開"儒家經典導讀"這門課,每次上課前,讓所有學生跟我一起集體靜坐5分鐘時間。結果發現,一學期課程下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在作業里面,都或多或少地討論到“靜坐〞。在課程的網上自由討論區里面,也有一半以上的帖子都是有關于“靜坐〞的。一學期課程文章里面,寫得最精彩的很大一局部都是討論“靜坐〞的問題。這讓我感覺非常驚訝。我每個星期給學生上課的時間,加在一起是90分鐘,去掉5分鐘的休息,去掉5分鐘的靜坐,實際上我只講了80分鐘。而80分鐘的滔滔不絕、口假設懸河還不如5分鐘一句話不講所創造出來的效果。為什么會這樣?很多學生在文章里也談到,從小到大所有的家長和教師們,從來只知道告訴我們如何地動,動得越快、動得越多,就意味著成果越多、收益越多。從來沒有任何人教過我們如何靜下來。在這門課的課堂上,他們學會了靜坐,學會了守靜,第一次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第一次發現了人活在世界上如果靜下來多么的美好。所以,我們講的修身的第一個條目是守靜。〔二〕存養第二個重要的條目,我稱之為“存養〞。“存養〞二字來源于孟子的一句話,叫“存其心,養其性。〞什么叫做“存其心〞呢?就是一個人在麻木的時候,他的心也就喪失了;或者說一個人在過于忙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活著終究是為了什么,活著真正的意義是什么。他的心迷失了方向,也就不能“存其心〞。“養其性〞就是培養自己的性格,培養自己的身心世界。“存養〞,從根本上來講,是要求人們學會把生活本身當成目的,把生活的每一個片斷、每一段時間都當成記憶來追求。1.為什么我們不會養生?前些年,有一位出色的企業家叫王均瑤先生,38歲英年早逝。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創造了多達數十億的財富,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名人企業家,而且他的起點非常低,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這樣的奇跡,確實非常不容易,也因此成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曾經擔任省商會的會長,獲得了很多像“市十大出色青年〞之類的榮耀稱號。但是,當他發現自己得了癌癥時,沒有及時地去治療;又在治療沒有取得預期成效、沒有充分進展的情況下,匆忙地投入了工作,甚至向自己的家人、親友隱瞞自己的病情。這么一個工作狂式的人物,連自己的命都不顧,還要瘋狂地去工作。像這樣引發英年早逝的現象,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蔓延。前些年,清華大學一位36歲的講師,猝死在自己的家里;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32歲的學者肖亮中先生英年早逝,也是由于工作過于繁忙和勞累所致;高秀敏是我們大家熟悉和喜愛的小品演員,46歲英年早逝。這些人英年早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過于忙碌,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常年透支自己的身體安康,以至于把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追求自己生命意義的工具和手段——工作,變成了主宰,變成了目的。而我們的生命意義卻要被當成手段犧牲掉,當成工具消耗掉,顛倒了兩者之間的舉此輕重關系。由此可見,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人非常急功近利,人心過于急躁,大家過于在乎物質利益上的所得、外表上的風光與外在的成就,而無視了自己心理世界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安康。所以,不能夠“存養〞自己。我們今天講“存養〞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讓人們學會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挑戰,從而讓自己把生活本身當成一種目的和意義來追求。2.動息皆有所養北宋一位學者程頤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欲知得與不得,于心氣上驗之〞,即從人的心氣來檢驗自己,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摸摸自己的胸口,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氣是否平和。如果你閉上雙眼,放松感受一下自己的胸口,發現自己的胸口有點混亂,心態不是很放松,那就是心氣不夠平和;如果發現你自己總是或者經常能夠保持心如止水的狀態,那就是做到了“存養〞。古人講“存養〞之道,借用程頤的哥哥——程顥的一句話來講,叫“動息皆有所養〞。即無論是動還是靜,都要讓自己得到滋養,不僅僅是身體、生理世界需要滋養,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同樣需要滋養。這不僅僅是為了延年益壽,也是為了讓我們的精神變得更加幸福、心靈變得更加得快樂。這是所謂的“存養〞的問題。〔三〕自省第三個重要的話題,我稱之為“自省〞,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從外表來看,大家對自省都應該非常了解,沒有人不知道“自省〞的含義。“自省〞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能充分地面對自己。實際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我們自己,人要抑制自己、戰勝自己,也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事情。我們可以想盡方法、絞盡腦汁去對付別人,但是未必能夠真正有效地對付自己。就像奧運會比賽場上冠、亞軍的決賽,冠、亞軍之間比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對自我的把握能力,跟自省有一定的關系。大家可能知道,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過有關“認識人〞的問題,他把人的意識世界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意識,就是每個人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容;第二個層次為淺意識或無意識,無意識是人自己意識不到,但實際上會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比方,有些人從小到大在家庭環境當中受到很多不公平對待,父母對他進展打罵,甚至虐待,他從小生活在屈辱的環境下,讓他在幼小時期心靈就蒙上陰影,總是覺得自己很自卑,低人一等。長大以后,他在面對其他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跟其他成人交往或交流的時候,承受他人批評的能力往往比擬差。因為他心深處比擬自卑,當別人批評他的時候,很容易引起他強烈的反彈,他總感到別人對他的批評不懷好意,別人對他正常的、符合理性的評價包含著*種潛在的威脅。因此可能會采取一種非理性的方式去還擊或仇恨他人。他之所以不能夠包容別人的批評,不能夠和他人正常理性地交流,可能跟他童年時代的生長環境,特別是父母對他的對待方式有極大關系。但他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只是在一種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本能地開展自己的人際關系。假設他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他在人際關系交往當中的矛盾、沖突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的自卑情結有關,而這種自卑情結又與他幼小時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對待有關,則他可能會改變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自己的心理。這就是人要自我認識。弗洛伊德這個人偉大的地方在于,他提醒了人的心世界是多么的豐富和復雜。遠遠超出人們想像的圍。他甚至這樣比喻,就是人的意識世界好比是大海當中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角,而人的無意識世界恰恰是冰山隱藏在海面之下龐大的機體。除了意識和無意識之外,還有一個下意識。下意識是第三個層次,這個下意識就好比是海平面,是從無意識世界到意識世界的中間過渡或轉換環節,它是處在一種意識和無意識相混雜的模糊、渾濁狀態。這就是弗洛伊德非常有名的無意識世界、意識世界和下意識世界的三個層次的劃分。"論語"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什么要“三省吾身〞?就是提醒人們認識自己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認識自己的困難。人從小到大在一種環境下,養成一種思維的定式和習慣,一旦思維的定式和習慣形成以后,要想改變是非常難的。定式和習慣讓人們把自己當下所接收的*種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當成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來對待,不會認識到其中的缺陷和問題。我曾經在報刊上看到一個小故事,說有些人到南亞國家去旅行,我們知道,南亞國家是熱帶地區,大象非常多,很多人把象養在家里。大象跟人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中國人家里養貓、養狗一樣,而他們家里養的是大象,一頭有幾千公斤重。這些南亞國家很多人家里養的幾千公斤的大象,只用一根非常細的鐵鏈拴在一個小木樁上,只要大象稍微使一點點力氣,就能夠把鐵鏈掙斷。但是,主人為什么絲毫不擔憂大象會掙斷鐵鏈跑走呢?我們發現,這些大象在幼小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了主人家,在大象幼小的時候,主人就用這么一根細小的鐵鏈拴住它,小象無論如何用力也沒有方法把鐵鏈掙斷,久而久之,小象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鐵鏈是永遠不可能掙斷的。即使在它長成幾千公斤重,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鐵鏈掙斷的情況下,它也絲毫不會有這樣的想法要去掙斷鐵鏈。因此,主人也絲毫不必擔憂它會掙斷鐵鏈跑走。不管這個故事是真還是假,它確實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人一旦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和定式以后,要自身突破自己是多么地困難。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不斷地養成自己的習慣。按照我的理解,我們成人,特別是在35歲以前,是一個人的性格和思維習慣形成定式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成長過程當中,有幾個關鍵時期,如青少年時期、中小學時期和大學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接觸的人,都會影響我們思維定式和習慣的形成,從而塑造我們的人格和習慣。而一旦塑造成形,我們往往終生把它當成是絕對正確的,我們會按照這個標準進展行為處事,即使出了問題,遭遇挫折,甚至是滅頂之災,我們也絲毫不會疑心是由于錯誤的思維定式或者習慣所導致的。這也說明,人需要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和習慣。但應該怎樣來突破?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自省。也許沒有比自省更根本、更有效地突破自己思維定式的途徑了。〔四〕定性接下來,我想給大家講的另外一個重要疇就是所謂的“定性〞。“定性〞外表的含義是說一個人處變不驚,無論出現什么樣的突發事件或強大的壓力,都能夠保持自己心世界的淡定,不會輕而易舉地受到誘惑,亂了分寸。1.淡定前些年,我到一個親戚家里去,他的孩子只有6歲,這個孩子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什么都是浮云,要淡定〞。由于受電視播送的影響,現在連6歲的孩子都知道“淡定〞的重要。這個“淡定〞一方面是指處變不驚,另外一方面指一個人只有看淡了很多東西,才能夠處變不驚。不是說你想要讓自己不驚就能夠做到,實際上我們心深處在乎太多的東西,從而導致我們沒有方法真正做到處變不驚。古人關于這個問題也講得非常好,我在這里給大家看一下。宋代有位學者叫程顥,我們前面曾經說到過這個人,他是程頤的哥哥。程顥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弟程頤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二程〞,是“北宋五子〞的出色代表。后來所謂的“程朱理學〞,就是從他這兒開場的。程顥曾經寫過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書"。所謂"定性書",就是說人要怎樣才能夠做到處變不驚。他在"定性書"里提到,載曾向他提一個問題,說“定性未能不動,猶累于外物,何如?〞就是一個人在沒有外部壓力和挑戰的情況下,可以安然不動,保持定性。而一旦有了外部的誘惑,有了外界的挑戰和壓力,怎樣才能夠做到定性。程顥在答復他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即無論是動,還是靜,都要定。“定性〞并不是說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安靜。“定性〞主要是說一個人的心世界做到了心如止水,做到了神閑氣定,不一定指一個人在外部的行為方面處在靜止不動的狀態。這是程顥的意思。怎樣才能夠保持心世界心如止水,神閑氣定?即使在遇到了突發事件,遇到了強大的誘惑或者壓力的情況下,也能夠保持這種狀態?程顥在"定性書"里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勝萬物而無情。〞他的意思是說,真正能夠做到處變不驚的前提是,一個人有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無論你做的事情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多么重要,對自己多么有價值,也要保持一種能夠放下、能夠放手的心態。如果我們對自己追求的目標過于執著,一旦遇到壓力、威脅的時候就可能會亂了分寸,很難把持住自己。所以他說,天地普照萬物,外表來說它是有心的,但實際上是無心的;圣人處人處世非常符合人情,外表來說圣人是有情的,但實際上是無情的。圣人和常人最大的區別在于,他能夠在用情之時忘情,用心之后無心,處在有心和無心之間,用情和忘情之際;然后讓自己保持在一種出入自如的狀態,所以才能夠做到淡定,才能夠做到定性。這是程顥對于“定性〞問題的一種理解,他認為人要善于放得下。我覺得這種思想跟佛教和道教有一定的相關之處。2.知止"大學"中也講到了一種“定性〞的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它終究是什么意思呢?應該跟程顥的說法有所區別。“知止〞這個詞理解起來,是有點麻煩,“止〞外表意思是停下來。"大學"里所講的一些其他話語,跟“止〞有一定關系,所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如果從這個方面理解,"大學"當中講的“知止〞,是說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立身取世的根本有效之道,可以讓自己滿足了,可以讓自己以此為最高標準。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人要“知止〞很難。打個比方來說,你想賺錢,錢賺得越多,欲望也會越大,更上一層樓。所以,你并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真正得到滿足,這叫不“知止〞。讀書人想知名,出了一本書,還想出第二本、第三本。其實我們心深處潛在的欲望,在名的追求方面是無止境的,即是現在所說的不“知止〞。我們不知道終究走到哪一步,名氣大到什么樣的程度,我們才真正的滿足,所以不“知止〞。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真正地滿足自己,這就叫“知止〞。"大學"里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真正“知止〞,才能夠“有定〞。這個“有定〞是包括我們所講的“定性〞的意思在里面,是指一個人真正地安定下來,不會輕易地受到誘惑,不會輕易地亂了方寸,因為他找到了真正讓自己滿足的終極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講,“定性〞向我們提出了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如何找到生命的終極價值,也即立身處世的最高原則。并不是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都有清醒的認識,很多情況下,我們對這個問題是沒有考慮清楚的。“定性〞跟終極關心有一定關系,也可以說是跟信仰有關系。我們今天的腐敗之所以如此嚴重,諸多高官落馬,應該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不能“定性〞有關。所謂不能“定性〞,是說這些高官沒有做到“知止〞,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們被當下利益所引誘,被當下東西所吸引,太急功近利,太追求物質性的享樂,所以永無止境地在那條道上走下去,永遠都不能夠徹底地滿足自己。心中永遠不得安定,沒有生命的最高理想,沒有生命的終極價值、終極關心,這是一種墮落的象征,是“定性〞的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含義。3.神閑氣定“定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同樣是指處變不驚,但和前面所講的那兩個方面不完全一樣,它更強調個人,跟前面所講的第一個方面有點關系,即程顥所理解的“定性〞的含義,就是能夠放得開、放得下。"菜根譚"里面有一句話講的就是“定性〞,“大烈鴻猷,常出悠閑鎮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征景福,多集寬洪長厚之家,何須瑣瑣。〞這句話什么意思呢?這句話是說真正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往往都是悠閑鎮定之人;真正能夠得到福氣的,交了好運的人,往往是那些寬宏大量、為人厚道的人,而不是那些斤斤計較之輩。大烈,就是偉大的、轟轟烈烈的成就;鴻猷,就是宏大的謀略,如諸亮的“隆中對〞,改革開放的設計思路也可以說是鴻猷,它能夠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這些偉大的事業、偉大的謀略,恰恰是那些淡定之士,悠閑鎮定之人為之。為什么會這樣講?因為這些人做到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拎得起,而且能夠放得下。也可以說能夠以出世之心來做入世之事,不像我們這么急功近利,太在乎當下的利益和成就。第二,就是這些人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有堅決的信仰。因為他們找到了生命的終極意義和信仰,所以對其他和自己信仰不一致的東西,能夠堅決地加以排斥,對那些外部的誘惑和壓力能夠看輕、看淡。因為這些東西和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最高價值理念并不一致,所以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所謂的能夠做到“定性〞的人,歷史上也有一些例子。東晉的宰相安就是“定性〞的一個案例。安,我們都知道,他其實是一個富豪家庭的公子,在40歲以前,長期拒絕入朝為官,但是在入朝為官后不久,便當上了宰相,面對著政外交等方面一系列的巨大危機。首先在政方面,大司馬黃文有篡權的野心;外交方面,即外部事件方面,前北方統治者苻堅要侵略東晉,消滅東晉,統一華夏。而苻堅的勢力遠遠超過了東晉整個國家的勢力,以至于后來發生了淝水之戰。安這個人,可以在不動聲色的情況下,成功地化解大司馬黃文想要篡權的野心;而另外一方面又能夠以神閑氣定的方式,成功地處理北方統治者苻堅的入侵。在公元383年,苻堅率領八百萬雄師,渡過淮河,直搗東晉,想把東晉徹底地消滅。當時,安能夠調動應敵的精兵只有8萬人左右。安在把所有能夠調去的精兵和主力都調出來了,布防以后,就帶著自己的家小,到自己年輕時候經常游覽的東山里面去游玩,并且和一位好朋友下棋。在和好友下棋的時候,突然前方的戰報傳來。安接過戰報,瞄了一眼后就把扔到了一邊,繼續和自己的好友下棋。而他的好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戰報的具體容,根本無心下棋,渾身大汗淋漓,最后終于忍不住問安,戰報終究說了什么。安輕描淡寫地告訴他,“這些娃娃們打贏了。〞這件事情也被后人屢次拿來說明安這個人在指揮淝水之戰時沉著不迫、悠閑鎮定。終究他的修養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我想這絕不是因為安神機妙算,像"三國演義"里面的諸亮那樣,能夠預見到戰爭的每一步進程,能夠預見到他的精兵8萬人就能夠打敗苻堅那幾十萬人,我想就是神仙也不一定能夠預見到戰局的每一步開展。安的神閑氣定,沉著不迫應該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根底之上:首先是盡人事,順天命,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全部做好,至于最終會發生什么樣的結果,都會坦然承受,不太在乎后面的結局。也即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無論最后的結局是成還是敗,都能夠看淡它。我覺得,這就是安這個人修養方面的功夫所在。另外一個方面,我認為是安在做人方面,有一種強大的人格、信念,那就是他相信人生在世,只要堅守自己做人的準則,只要堅守自己做人的道義,即使是泰山壓頂,即使是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既然我已經堅守了自己的準則,沒有放棄它,這也是我生命意義的終極依托。我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失敗、挫折而感到無法承受,不能夠坦然地去面對。"史書"上有這么一首詩,贊美安在指揮淝水之戰時的那種神閑氣定。“高臥東山四十年,一堂絲竹敗苻堅,至今墩下瀟瀟雨,猶唱當時奈何許。〞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高臥東山四十年〞,是說他在東山里游歷睡大覺,睡了四十年左右。等當上宰相以后,打敗苻堅那幾十萬軍隊,就像吹奏曲子一樣,在神閑氣定當中,一下子就把它完成了。直到今天為止,戰場的石礅依舊存在。下雨時,人們看到雨點的下落,就想起了淝水之戰進展到最劇烈的時候,箭如雨下的場景。這些箭好似在唱歌,在為苻堅送行,讓苻堅和他的軍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最后徹底潰敗。當然,這是后人用來贊美、欣賞安的修養和境界的一首詩。我相信,這首詩對我們理解古人有關“定性〞的思想還是有所幫助的。這是我們講的第四個重要疇——定性。我認為它有兩個核心的含義,第一個含義是能夠看淡,不要太功利,能夠拎得起,而且放得下。第二個重要方面,我認為是找到自己做人的終極信仰,或者說最高的原則。有了這樣的原則,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從而能夠遵守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在任何威脅和壓力面前都不會退讓,都不會亂了分寸。〔五〕治心第五個方面就是所謂的“治心〞,我講一下古人修養思想的“治心〞。我們前面在講修身必要性的時候,講到了心理疾病的問題,這跟我們今天講的“治心〞關系非常密切。“治心〞,我們可以理解為醫治自己心靈的疾病和創傷。明代有一位學者叫呂坤,曾經在"呻吟語"里面說過這樣一句話,“一般人的身體從頭發到四肢、經脈、骨骼,即身體所有的局部,跟圣人之間都沒有區別,所有的區別僅僅就一點,那就是心。〞也就是說,常人做不到圣人的境界,也是因為在心上面出了問題。人要治好自己心理的疾病,是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首要任務之一。孟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之道,從根本上來講可以歸結為一條,就是把自己已經迷失方向的心給找回來。孟子說,一個人如果家里的雞或犬丟了,他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找回來。但一個人的心要比雞和犬珍貴千萬倍,如果丟了,我們知道把它找回來嗎?用我們現代人的情況來比喻一下,假設我的錢包丟了,手機丟了,你可能會像熱鍋上的螞蟻,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找回來。但實際上比你的錢包和手機要重要百倍、千倍甚至萬倍的東西,已經丟了幾十年,您知道把它找回來嗎?那就是我們的心,心當然比所有其他東西都要重要和珍貴。為什么說找回我們的心很重要呢?因為我們沉浸在世事當中,我們的心早已麻木,也可能早已迷失了方向,而我們不自知。我們常年累月在追逐一些可見的利益,追求一些外在的成績,而沒有去追求完善自己的心,沒有去追求自己心靈的境界和心靈的魅力,沒有在這方面去用心和用功。所以,古人提出“治心〞的問題。我也曾經列了一表,對中國歷史上的國學家做了一個統計。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可能只有三四十歲,比現在要短很多。前一段時間也有一個說法,說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四十歲左右,那個時候定下了六十歲退休。現在中國人平均壽命已經七十多歲,還是60歲退休,所以現在的退休制度需要調整,也許要延長退休的年齡。如果按照這樣一個說法,解放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歲,在孔子、孟子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恐怕也就是三、四十歲。但是我們看歷史上的國學家,雖然并不是每一個國學大師都是高壽,短命的也有不少,但是國學家當中長壽的、高壽的人是非常多的。總體上來講,這些國學大師的平均壽命遠遠高出了同時代人。如這表里顯示,孔子的壽命是73歲,孟子84歲。我做的這個統計,多數是按照我們今天的實際壽命計算的,不是虛歲。只有個別例外,像孔子。孔子73歲,孟子84歲,荀子87,莊子83,董仲舒75,沖71,王充72,馬榮87,玄72,還有下面像74、74、70、72、85、69、73、88、72,這些壽命都在70歲以上,或者說70歲左右。在我們老家有一句古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古人認為能夠活過70歲,是極為罕見的,非常少有。就像我的曾祖父那一代人,按照我爸爸的回憶,他們那一代人活過50歲的幾乎沒有,我們村子里的男性活過50歲的,根本上也沒有。由此可見,這些國學大師的壽命確實是超出了我們一般人的想象。我也對近代中國國學大師的壽命做過統計,并和近代中國一些自由主義學者的壽命作了一個比照。當然這個比照也有例外。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國學大師的壽命都非常高,活到90歲左右的人也很多,一般都是70歲以上。錢穆95歲,周作人82歲,熊十力83歲,梁漱溟95歲,牟宗三86歲,徐復觀79歲,方東美78歲,友蘭95歲,岱年95歲,寅恪79歲,林語堂81歲,梁實秋83歲,元任90歲,季羨林98歲,錢鐘書88歲,任繼愈93歲,湯一介87歲。你可以發現,這些國學大家的壽命,比同時代人高出許多。這些國學大家當中有很多人的一生都是顛沛流離、歷盡磨難的。比方周作人、錢鐘書、岱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盡折磨,九死一生活下來的,但是他們依然活到了高壽。像錢穆、牟宗三、徐復觀、方東美等,都是顛沛流離于大陸、、,和自己的親人長期不能團聚,但他們最終也都活到了高壽。近代中國的一些自由主義學者,他們的壽命情況比起這些國學大師來,就有很大的差距。當然,我這里的統計可能不是太全面,但應該有一定的說服力。如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三位旗首——獨秀、胡適和魯迅,他們都有非常強烈的自由主義思想傾向。這3個人,胡適活了71歲,獨秀63歲,魯迅55歲。其中,胡適的壽命最長,他是近代中國所有自由主義學者中養尊處優,過著非常順利的一個人,即使他一生都活得很富足,但也只活了71歲。而傅斯年活了54歲,丁文江49歲,傅雷58歲,當然傅雷屬于自殺,可以當作例外。殷海光是今天自由主義的鼻祖之一,只活了50歲,現在的自由學者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殷海光的影響。由此可見,這些自由主義學者的壽命與近代國學大師們的平均壽命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我的一個根本判斷是,“國學〞教會我們認識自己的心靈,醫治心靈世界的創傷,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來自于外部的壓力,最大限度地接納和承受現實生活當中的矛盾與沖突,因此可以讓人的心理變得更加安康。“國學〞讓我們通過認識自己心理安康的根源,醫治我們心靈的創傷,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幸福,所以古人所謂的修身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治心〞。這是我們講的古人修身思想的第五個重要疇。〔六〕慎獨第六個重要疇,我想講“慎獨〞的問題。“慎獨〞,我們現在常常把它理解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也要慎重,不能夠麻痹大意。這種解釋雖然在辭海等一些工具書里都有,但實際上學者們之前考證的很可能是錯誤的,至少是片面的。這種解釋應該在漢代以后,就有一些學者提出來過。但現在也有一些學者通過考證和分析發現,這種解釋的問題在于對“慎〞和“獨〞兩個字的理解都存在誤區。1.“獨〞首先是“獨〞。按照中西醫的說法,所謂“獨〞,是指一個人心世界“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地。就是別人不知道,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唯單獨己知道的那種心理世界。我們每個人的心世界都很復雜和豐富,都有各種各樣的念頭、想法、欲望、雜念,即使是我們的家人、親友,我們也不可能把自己心世界那些最微妙、最復雜、最豐富、最隱秘的容全盤告訴他們。這就是說“獨〞的問題,我們心世界“獨〞的領域。2.“慎〞“慎〞這個字,在先時期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是“慎重〞,相當于我們今天講的“慎重〞這個意思。另外,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思,據現在一些學者考證,“慎〞這個字是“誠〞、“真〞和“心〞的結合,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會意字,也就是真心的意思。所謂“真心〞,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和古人的另外一個解釋“誠〞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個“真心〞實際上可以解釋為“老實、實實在在〞的意思。3.“慎獨〞“慎獨〞就是說能夠實實在在地面對自己的心世界,處理自己心世界中僅屬于自己的局部,即自己最有資格去了解的那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講,“慎獨〞也就是一個人拉開距離去照顧、觀看自己心世界,把握自己心世界,處理自己心世界,以及管理自己心世界的能力。那些成功的領導與其他人相比,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他們比其他人更能夠清醒地把握自己的心世界,而常人往往是生活在自己本能欲望的驅使之下。所以,這些成功的領導和一般人之間區別的根源在于他們慎獨的工夫不一樣。4."最后的編織"我這里有一段視頻想播放給大家,這個視頻前兩年在國上非常流行,名字叫"最后的編織"。這個視頻好似是荷蘭的一家動畫公司制作的,流傳到中國以后,被中國人加上了一些劇節。這些劇節對我們理解該視頻的含義極有幫助,同時也讓這個視頻的意義得到了升華。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個僅有幾分鐘的視頻"最后的編織"。剛剛播放的這個視頻,實質上講的是一位女士在編制毛線,她已經編制了足夠多的作品,本來應當及時收手,停下來去欣賞自己的作品,但由于希望得到更多,所以她不停地繼續編制著。她編制的作品從懸崖上掉下去以后,對她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拖力,一步步將她拖向懸崖。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她擁有一種強大的成功欲,求多的欲望使得她已經忘記了自己編制作品的初衷和意義,原有的初衷和意義應該是編制過程本身的一種享受,是展示自己生命的一個過程。但由于她把最終得到的東西當成一個最高目標來追求,而這樣一個目標使她自己變成了奴隸,在目標的驅使下,她身不由己、無止境地編織著,最終將自己拖向了萬丈深淵。這個視頻一再展示,她本來早就應該拿起剪刀把手中的毛線剪斷,但是她自己卻毫無意識,以至于當最后她掉下懸崖,想要抓住剪刀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這個視頻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的心世界是多么的微妙和復雜。現實生活中,我們誰不愿意追求生命的意義,誰不希望讓自己當下的工作變成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價值?但是,又有幾個人真的能夠把握好自己,能夠保證自己在工作當中防止不知不覺陷入一種為物所累的境地,這也是莊子講的“役于物〞,即被外物所驅使。5.我的切身體驗對此我也有切身體驗。以前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下圍棋,后來很意外地發現網上下棋可以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可以超越一切地理限制,一天24小時在網上不停地下棋。當然,我知道下棋不是我的主業,最多只是一種業余愛好,而且我的棋藝很差,水平不高,其實是不應當把太多的時間消耗在這方面的。但我給自己在網上下棋找了一個理由,美其名曰“放松一下自己〞,也就是說,可以在工作勞累的時候用這種方式調節一下神經。但是當我翻開開場下棋的時候,往往就開場跟對手進展比賽。當我發現這個對手下棋的速度比我要快,我剛剛落子他很快就落子的時候,我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被對手引入到一個陷阱,對方把我一大片的棋子都吃光,使我最后慘敗。這讓我有一種上當的感覺,對此我不愿服輸,要求跟對手再戰一盤。在繼續跟對手作戰的時候,自己以極大的毅力抑制自己,不要盲目地跟著人家走,好不容易把人家給打敗了;可人家被我擊敗,發現自己上當時,又要求跟我繼續再戰。于是我就開場跟對手戰起來,覺得這樣下棋也還是很有樂趣的。下著下著天就已經亮了,從昨天吃過晚飯一直下到今天天亮,真的是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覺。可我第二天上午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由于在網上跟人下棋,整整一夜沒有睡覺,這是我的大腦一片渾濁,整整一天精神狀態都極其糟糕。本來下棋的目的是放松自己,是為了讓自己在工作之余得到調節。結果不知不覺沉迷于下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你會受到對手的影響,你會受到擊敗對手帶來的那種快感的誘惑,你還會受到其他一些本能因素的影響,從而在無意間導致自己的身心受到負面的影響,最后與自己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我們可以通過這個例子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即人在主觀上認為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但實際上,一旦他投入到生活的漩渦中去,心世界一些無意識的東西便會支配著他,使他的行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一種本能的反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自己心世界的無意識、對自己的決定和影響已經缺乏清醒的認識,他的行為可能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6.“慎獨〞的重要性“慎獨〞之所以非常重要,是說人要學會讓自己靜下來,好好地去面對自己的心世界,去面對自己的無意識世界〔弗洛伊德提出的無意識世界〕,知道自己受到哪些本能因素的驅使,知道自己心世界那些最微妙、最復雜的東西。而一個人心世界最微妙、最復雜的東西,往往是我們平時快節奏生活中很容易忽略掉的東西。而這種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東西,在關鍵的時候會像幽靈一樣冒出來,主宰你的心世界,控制你的動作行為。我覺得“慎獨〞的重要性在于:你對于自己心世界當中那些很容易被忽略掉的,最微妙、最復雜的東西有多大的把握能力和認識能力,你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主宰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都說要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有時候我們恰恰是命運的奴隸。當我們在命運當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是遭遇嚴重挫折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把它歸咎于是自己的命不好、時機不理想等一系列的環境因素或其他的神秘因素。但卻很少有人能夠認真地反省和認識到,正是自己多年來的生活習慣在誤導自己,也正是多年來自己形成的思維定式在偷偷地控制自己,從而讓自己走到了失敗的境地。這是我講的關于“慎獨〞的問題。〔七〕主敬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下“主敬〞的問題。關于“主敬〞的話好似是來自于"禮記",這句話的本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敬〞為主,所謂的“敬〞,是指保持一顆虔敬之心。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我早上出來的時候開車,開車的時候有人跟你搶道,你會感到很不愉快。有人霸占道路不讓你過,你可能會感到很不舒服。也有一些行人經常在馬路上隨時穿行,大搖大擺,不考慮司機的感受,這些事情都會讓人感到很不舒服,而且也很不禮貌。中國現在的交通事故之所以這么多,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在公共場合沒有禮貌相關。我雖然認識到目前在公眾場合大家經常都沒有禮貌,我也想了很多方法進展呼吁,但是這并不能夠保證我在今天早上開車的時候,人們對我很有禮貌,這是沒有方法做到的事情。而當自己面對別人超車、搶道、無禮的時候,我又應當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第一種心態是有情緒化的反響,即很生氣。雖然我不敢跟人家一樣去搶道,尤其在面對行人時,我不得不讓著他,不得不抑制自己,一定要做到忍讓。但是在這樣一種忍讓的情況下,我的情緒很大,牢騷也很多,則這種情緒和牢騷就會逐漸積淀下來,日久天長,可能會在其他*個場合突然爆發,那時,我也會跟別人搶,我也會對別人采取不禮貌的行為,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很多司機情緒都非常大,我遇到很多司機開車以后情緒非常不好,包括一些出租司機。這種情緒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負面因素。因為除了負面因素,我實在看不出來它有什么正面的影響。此外,還有另一種形態,就是我認為別人跟我搶道,對我不禮貌,根源于我們人性深處的丑陋,即人都是很自私的,人性天生都有貪婪的特點。當然,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特點,我們從小到大所學會的生活方式中,一個典型的因素就是在遇到利益沖突時,把自己放在首位,想方法搶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人間所有矛盾和沖突的根源,這也是人性丑惡和墮落,甚至走向犯罪的根源。我們通過別人向我搶道、搶車這件事情,能夠看到人性深處很可憐的、很可悲的一面,這在我自己身上也同樣存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圣人,都是平常普通的人。想到這一點,我們會對人性充滿一種深深的悲憫之心。在有了這種悲憫之心的情況下,看到別人對我無禮,我也可能換一種心態來對待。這種心態反映的是人最脆弱、最可憐的一個方面。對那些對他人缺乏尊重和敬意的人,我們充滿了同情之心。所以,我提醒自己,對那些跟我搶道、對我不禮貌的行人或者司機應該保持一種敬畏之心。什么樣的敬畏?就是說,我們不要僅僅被外表的非禮所激怒,我們應該通過一系列的非禮行為,看到人性貪婪、自私的一面。這是根深蒂固的弱點,這種弱點在我自己身上也同樣可能會涌現,只不過可能在其他場合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涌現出來。所以,我一想到這點就感到膽戰心驚,有了這種膽戰心驚,我對人性便會保持一種警覺,對自己身邊其他的生命保持一種虔敬的態度,而不是一種仇恨,一種情緒化的反響。“主敬〞中的“主〞是以**為主的意思,我是這么解釋的,但這個解釋不一定是唯一的。所謂的“主敬〞,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時刻保持一顆虔敬之心,因為人性非常容易墮落,我們的貪婪隨時可能像幽靈一樣冒出來,主宰我們的心靈,人性的丑惡和墮落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們要保持一種高度的警覺。如果沒有一顆虔敬之心來對待人和事,我們對自己的人性就會缺乏足夠的、清醒的認識,從而也不能夠很好地去面對他人。在和別人發生沖突時,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情緒化的、非理性的心態當中,或者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去針對他人,甚至傷害他人,最后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我覺得,現在很多政府官員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對生命缺乏一顆虔敬之心,不懂得去敬畏生命。外表來看,不懂得敬畏生命是說他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利益缺乏一種應有的關心;但從根本上來講,反映的是他對于生命本身的認知過于淺薄,看不透自己被人性的弱點所支配,看不到自己人性深處的那種貪婪,那種根深蒂固的弱點是多么的強大。這實際上是在一種本能的支配下盲目地追逐一些利益,而我們自己也陷入到物欲的橫流當中不能自拔。所以,古人所講的“主敬〞的思想非常重要。我曾經統計過"論語"中“敬〞字出現的次數,好似是22次。可見孔子對“敬〞是多么的重視。“居處恭,執事敬〞是孔子曾經說過的話,就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孔子一再提醒學生們要把“虔敬之心,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當成修養最根本的功課來做。我想,這需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反省才能夠做到的。〔八〕謹言還有“謹言〞的問題,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謹言〞,是“修養〞的第八個疇。“謹言〞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和方法。我曾經觀察過一些人,發現我身邊的一些平時不愛說話的人,在關鍵時刻說出來的話非常有分量,讓所有的人不得不服。我自己早年跟一些朋友在一起生活、交往,在言談舉止方面的根本特點是,一切跟著感覺走。其實我是一個話比擬多的人,平時說話順著自己的性子,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時候也有一點私心,甚至也有一點野心,希望通過說話的方式贏得他人的同情,得到他人的幫助。但很少真正用心地去體會別人,理解他人。我覺得自己說話時有兩個最大的弱點:第一個弱點就是太性情化,跟著感覺走,話非常多;第二個弱點就是主觀目的性和意向性太強,往往讓別人感到不舒服。我覺得,我們對身邊所有人的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說話方式。其實,我們只要閉上眼睛想一想跟自己身邊最親近的那些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和身邊的同事、朋友,你對他是什么樣印象?你仔細想一想,其實你對他形成的印象,往往都是建立在他平時跟你說話的方式之上。我們作為一個第三者去了解另外一個人的說話方式,可能對他形成*種印象,下一個判斷比擬容易。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平時說話的方式,會給別人留下什么樣的印象,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判斷?對此,我們自己未必很清楚,而且應該是很難搞清楚。我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的一個親弟弟,從小跟我一起長大,感情非常好。盡管我時時刻刻都把他放在心上,也經常去看他,但作為一個哥哥,我真心覺得自己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對弟弟的關心和幫助很不夠。有一段時間,我弟弟可能因為做生意不太順利,在相當長時間都非常低迷,成天到晚沉浸在網絡當中不能自拔,不愿意發奮圖強,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就非常難過,也很生氣,覺得他這么年輕、這么不發奮圖強、積極有為,受到一點挫折就自甘沉淪、墮落的行為是非常不適宜的。所以,我每次見到他就批評他,每次見到他就指責他,想盡一切方法希望他能夠改正來。但他畢竟是一個成人,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在家里也是一家之主。我經常當著他家人的面那樣批評他,讓他很不舒服。以至于我后來跟他說話,他也針鋒相對地反駁我,這樣一來,我感到非常沮喪。我覺得自己這么真心實意地幫助你、勸說你,你怎么還反駁我?我可是你的哥哥啊!所以久而久之,我對我弟弟的印象就非常不好,我在家里躺在床上睡覺之前想想他,越想起越生氣,會氣到什么地步呢?我只要一想到他跟我說話的樣子,我就很不舒服,覺得他這個人從上到下都讓我不舒服,他說話的聲音,說話的口氣,說話時的動作、形態、姿勢等都讓我產生反感。當然也是因為一種挫敗感所導致的,叫恨屋及烏了。有一天,有個朋友讓我把在清華上課的課程錄制一段,只要幾分鐘時間就夠了。于是我就找了一個學生,讓他在我上課的時候幫我錄一段,錄了幾分鐘的時間。回家以后我自己先看一下。結果發現,我自己講話的聲音、形態、語調、姿勢,跟我弟弟幾乎一模一樣,沒有什么區別。看完后我簡直要氣壞了,沒想到我多年來最討厭的人恰恰就是我自己,我討厭我弟弟說話的聲音、姿勢、形態,恰恰也就是我自己說話的聲音、姿勢和形態。這件事說明,一個人要知道自己說話給別人造成什么樣的印象,真的很難。說句實在話,到目前為止,雖然我經常會被人家請去上課,被人家錄像,但通常情況下,我真是不忍心看自己講課時的錄像。我只要看到自己講課的錄像,就會逃避,盡可能地逃避,我很討厭自己在錄像當中講課的聲音和樣子,真的非常討厭。現在也是如此,所以我盡量不看。我把我的故事告訴了一位中學校長,他聽過后告訴我,他打算回去后把他們學校所有教師上課的視頻給錄下來,然后交給這些教師自己去看,讓這些教師明白自己在課堂上給別人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我覺得這位校長的說法非常有意思。我們如何認識到自己的說話給別人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這絕不像我們想象的則簡單。〔九〕致誠我們剛剛講的是“謹言〞,最后我們再講一下“致誠〞的問題。“致誠〞的意思比擬簡單,就是所謂的真誠。我覺得,待人真誠是我們大家能夠共同承受的規。一個人只有真正、真誠地對待自己,才能夠更好地真誠對待他人。孟子曾經說過,“反身而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行業分析承包合同
- 《無線電能兼容RF》課件
- 生產調度保證金協議
- 《費列羅巧克力的廣告》課件
- 客運站服務協議
- 鐵路市場營銷產品策略教學案例課件
- 物流公司司機合同管理規定
- 中專主題班會課件
- 世紀英才文化課件下載
- 世界民族音樂文化課件
- 2025年安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必考題
- 2025年入團考試練習試題(100題)附答案
- 南美白對蝦養殖課件
- 房建工程樣板策劃及實施方案
- 二年級數學生活中的推理-完整版PPT
- 《環境生態學導論(第二版)》課件第二章 生物與環境
- 車床、鉆床安全風險辨識清單
- (完整版)保溫工藝課件
- BLM(含樣例)(培訓調研)課件(PPT 121頁)
- T∕CVIA 73-2019 視覺疲勞測試與評價方法 第2部分:量表評價方法
- 小學美術課件-第12課太空旅行-冀美版(16張PPT)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