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南塘老街的文化名片作文
回頭看看剛剛過完還散發著淡淡年味的春節,我們傳統的元宵佳節也緊跟著新春的步伐充滿喜氣的來臨了。“書藏古今,港通天下,阿拉寧波歡迎您。嘿,朋友啊,悠悠走,慢慢玩,三江美景人稱贊,月湖日湖水映景,輕舟蕩漾泛波瀾……”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蛇年祈福”“鼓舞中華”“迎春納福”“吉蛇拜年”“中國夢”“幸福花燈”的“燈謎”長廊,掛滿花燈的南塘老街飄出優雅的“四明南詞”曲調,令眾多過往的游客倍感親切,紛紛駐足觀賞。
建筑的記憶不在于歷史
南塘老街,一條歷史悠久的千年古街,一個孕育著甬商文化的人文地標。深厚的文化積淀,加上督學行署國學大講堂、非遺活態技藝展等文化項目,使之成為元宵節寧波市民出游的首選之地。正月十五晚上,我、媽媽和奶奶隨著人潮來到了這個充滿寧波文化氣息熱鬧非凡的老街。
“青石路面一線天,小巷深處有人家。”遠遠望去,老街那帶著濃濃江南傳統的建筑風貌吸引了我。青磚黛瓦,磚縫間透出些許白色墻灰,還有用石板鋪成的凹凸不平的小路。老街飽經滄桑的容顏里,涂有朱漆的木板墻、古色古香的騎樓、色彩斑斕的花窗,巷邊、路旁遺存的古井圈、古碑、石磨盤、磚石雕等這些珍貴的遺跡,歷經數百年風雨的洗禮,依然映襯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有著獨特的江南韻味。市民洶涌的人流與捉襟見肘的場地,不僅見證了傳統的強大力量,更突顯了市民強烈對民俗、對老傳統的追捧。
老街,這個蘊涵匯集著千百年古風姿的建筑,刻畫出歲月的變遷,展示著城市歷史的深邃。然而隨著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古老建筑被座座高樓大廈替代。現在走上寧波的大街,能看見的古建筑已經寥寥無幾。我覺得緊隨時代的腳步固然重要,但是那些古建筑還是要有所保留。比如現在坐落于月湖柳汀之上,風景幽雅,瑞氣靄林,而從中又透出莊嚴神圣光芒的寧波古建筑——居士林。它原址,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后才移到月湖現址,已有漫漫歷史了,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愛護。
名人故居、古代街巷、傳統老字號店鋪、革命紀念地、紀念性建筑等,這些極少的珍貴歷史文物散落在寧波老街的各個角落。老街區正在逐漸減少,老街區是寧波的一張珍貴城市名片,老街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濃重的人文情結,建筑的記憶不僅僅在于歷史,更是寧波這方土地的靈魂所在。歲月變遷需要我們一起守護,愿她能長駐甬江兩岸。
元宵的味道不只是湯圓
漸漸我的思緒又被熱鬧鼎沸的人聲拉回到現在,眼前一片一片的大紅映入眼簾,喜氣極了。走在老街的小路上,抬頭便能望見那盞盞印著十二生肖的紅燈籠,為漆黑的夜空平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看著此情此景,我忍不住轉過頭問奶奶:“奶奶,你們以前的元宵節是怎么過的啊?”奶奶朝我微微笑著,額頭上的眉毛彎成了一條橋。“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啊,你阿太早早就起床開始張羅著包湯圓了,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就圍著桌子,巴巴地等吃湯圓呢。”奶奶越說越高興,似乎那些曾經的記憶又讓她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小時候那段快樂的日子。吃完湯圓,攜帶自制的花燈,扶老攜少出門游走,觀燈、上廟、聚會、猜燈謎、趕熱鬧。故有“要睡冬至夜,要吃除夕夜,要走十四夜”的俗話。“那個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條件也不是很好,買不起那些好看的燈籠。”奶奶停頓了一小會兒,“可是,大家都愛玩,這不過節嘛!于是你太公就動手自己做了一個讓我們玩,很好看,我們也特別愛惜。”“以前還有秧歌隊、踩高蹺、跑旱船、頭頂小戲班、各種彩車玩呢,大家聚集在一起鬧元宵,特別開心。”我望著奶奶臉上綻放的舒心笑容,暖意緩緩涌上心頭,傳遍全身,對奶奶小時候在過的元宵節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元宵扎燈彩,清明制風箏,端午做香袋,這些歲時習俗,承載著老輩子人的兒時記憶,也讓百姓人家的尋常日子變得有滋有味。而現在我們過的元宵節,湯圓不是自己包的,超市里應有盡有;花燈也不是自己做的,商店里可以花錢買到。年幼時的一到元宵節就等著拿花燈出去放的時光也已經逝去了,那陪伴奶奶一年又一年一個又一個的'元宵節的花燈如今也不見了蹤影,我也不再是曾經熱情期盼元宵節到來的小小孩兒了。
近年來,傳統節日的式微有目共睹,乃至于很多專家學者紛紛振臂高呼“傳統節日亟待搶救”。那些我們的傳統佳節,有多少已經沒有了以前的熱鬧氣氛。恰恰相反,現在年輕一代都十分熱衷于過那些圣誕節、情人節的,像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這樣的屬于我們的傳統佳節卻漸漸被冷落。
看著前方一個個密密麻麻的人頭,感受著擁擠的小巷,我真心的希望每個節日都能過得如此熱鬧,而不只是曇花一現。元宵的味道不只是湯圓,而是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希望南塘老街這一寶地能切切實實為市民營造出過節的氛圍,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們盡情展示對傳統的尊重和熱愛。
手工的傳承不僅是技術
隨著人潮慢慢地向前移動,看見前面人群扎堆的地方,我也忍不住想上前去湊湊熱鬧。
原來大家正圍著一家手工湯圓店觀看里面的師傅包湯圓,現包、現煮、現吃。媽媽在一旁附在我耳邊說:“這是正宗的手工湯圓,很好吃的。”乾玉坊的楊老師正在為市民介紹元宵食俗與制作工藝,我看著師傅雙手沾滿面粉,手指靈活地揉搓著面團在里面賣力忙碌的樣子,在湯圓里融入了自己的心意,忽然有種敬意油然而生。正是有這樣的老師傅在堅持著,才會有民俗民風的傳承。
從“湯圓”中抽身,又不得不在棉花糖的小鋪中“迷離”。只見那位師傅拿著一根長度適中的木棒,在一個出棉花糖的機器上來回轉動繞圈,一絲絲的糖順著木棒集成了一層層棉花,不一會兒一朵潔白柔軟的棉花糖就出現在眼前。盡管排隊的人有很多,但是我還是靜靜等待著,當師傅將做好的棉花糖放到我手里,我便迫不及待地將軟如棉花的一口糖輕輕放入嘴中,真甜!
還記得端午節時,白花花的糯米,碧油油的箬葉,那一絲絲甜甜清香不經意中鉆入鼻孔。街邊包粽人一連串嫻熟的動作不僅烘托出了節前氣氛,也把行人肚中的饞蟲給勾了出來。想著,想著,腦海中突然蹦出了個主意。我忙拉住身邊正在往前的媽媽,調皮地問:“媽媽,你會不會包粽子啊,我想學呢,你教教我,好不好啊?”媽媽側過頭笑著拍了拍我的額頭:“好啊,你想學太好了。過端午節我教你,這門手藝還是你奶奶教的呢,正好你有興趣學,順便檢驗下我的學習成果嗬。”我和媽媽相視一笑,一家三口開心地向前走。
我看見一位用煮好的糖漿做成孩子們喜歡圖案的各種糖人兒的叔叔,曾經我和姐姐一人買了一個,我買了個機器貓,而姐姐則做了個十分霸氣的中國龍。我很想自己動手做一個糖人,我想我會漸漸愛上它的。
金銀彩繡、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鑲嵌。這些民間工藝,是歷代匠人心血的傳承,也讓寧波地方瑰寶得以在中華藝術寶庫中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在父母那輩孩童時代被奉為神奇魔法的民間藝術,卻寂寞的得不到現在孩子的歡心。有很多的民間藝術因為無法相傳而慢慢消失,淡出人們的視線。有些人們甚至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所以它們只好帶著遺憾帶著悲傷卻又無可奈何地消失。
我覺得我們年輕人可以嘗試著多接觸民間藝術,試著去了解它、喜歡它、融入它、弘揚它,也許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現屬于它們獨有的樂趣,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民族精神和歷史魂魄。
所以,現在,讓我們盡自己的所能完好地保存那江南獨有的古風古跡,讓我們充滿熱情地把每一個屬于自己的佳節過好過熱鬧,讓我們傳承民間藝術,在傳統節日中再現“非遺”的魅力。
今晚,踱步在青石板間,穿行于小巷古墻,徜徉在南塘的歷史文化街區中,觸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英文【甫瀚-LSE】多代際員工會議生產力潛能研究報告
- 調酒教學知識培訓課件
- 初中英語譯林版備課資料8AUnit 7 seasons講解分析+教案設計+習題設計+單元檢測
- 腎部專業知識培訓課件
- 中醫特色護理個案
- 老年人知識培訓課件
- 美容師面診知識培訓課件
- 綠化工藝知識培訓課件
- 給排水專業知識培訓課件
- 管理咨詢知識分享
- 2022年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電子版
- 腔內心電圖經外周中心靜脈導管picc尖端定位技術
- 白酒基礎知識考試題庫300題(含單選、多選、判斷)
- The+Little+Woman英文名著《小婦人》整本書閱讀指導課件
- 高等學校學生學籍信息更改審批表
- 慢性胃炎中醫癥候評分表
- 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表格
- 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總體)
- 2023年神東煤炭集團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YY/T 1723-2020高通量基因測序儀
- GB/T 40276-2021柔巾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