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介旋流器工藝調試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_第1頁
重介旋流器工藝調試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_第2頁
重介旋流器工藝調試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_第3頁
重介旋流器工藝調試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介旋流器工藝調試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

資礦集團徐廠煤礦選煤廠于1999年成立。為了洗脫低碳和優質精煤,擴大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將原來的開采工藝升級為控制旋轉流處理器技術。生產6級精煤碎片小8%,處理能力從150萬噸/a提高到210萬噸/a。所采用的設備先進,如國外進口的香蕉振動篩、渣漿泵、大直徑(?1000mm)兩產品重介旋流器,國產的快速高效隔膜壓濾機等,為達到最佳運行狀態、充分發揮各設備潛能,積極進行調試,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有效措施,實現了調試預期目標。1粗煤泥的回收原料煤(50mm~0mm)經雙層香蕉脫泥篩分級,一層篩上物(大于2.5mm)與高密度合格介質以泵送方式混合進入主洗旋流器,底流和溢流分別經相應脫介篩脫介后,形成矸石和輕產物,矸石經膠帶轉載運至矸石倉。輕產物和脫泥篩二層篩上物(2.5mm~0.63mm)及低密度合格介質以泵送方式混合進入再洗旋流器,底流和溢流分別經相應脫介篩脫介、離心機脫水后,形成最終產品即中煤和精煤,所有脫介篩的稀介段進入磁選機回收精礦,尾礦和脫泥篩的篩下物(小于0.63mm)以泵送方式混合進入煤泥旋流器濃縮脫水,底流進入高頻篩回收粗煤泥,溢流及高頻篩的篩下水進入煤泥水處理系統,最終回收粗煤泥,濃縮機的溢流和壓濾機的濾液水作為生產系統用循環水。重介旋流器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2問題和原因分析2.1高頻煤泥篩的缺陷高、低密度合介桶液位上升、難控制,即使增大分流量也難改變,有時合介桶甚至出現大量溢流或向外噴濺的現象,同時,旋流器分選效果差、精度低,出現矸石帶煤,有時帶煤量高達5%,中煤灰分低至31%。經分析確認,主要是脫泥篩脫泥效果較差所致,因入料煤中細粒煤含量高,加之泥化現象嚴重,形成了體積不同、結合力很強的一些煤團,直接影響細粒煤的透篩率。僅用現有的篩上噴水難以將煤團徹底分散,致使高、低密度合格懸浮液中煤泥含量分別高達38%、61%,造成了合介桶液位難以控制(因為連續不斷的大量煤泥通過固定篩下、脫介篩的一段進入合介桶使液位持續上升),并造成懸浮液流變性黏度增加,分選精度變差,分選效果降低。煤泥旋流器濃縮效果不佳,底流濃度低(230g/L),因其入料壓力較低(0.1MPa),主要是入料泵揚程低、排料壓力不足。高頻煤泥篩入料量大、濃度低,篩面經常發生泛水現象,排出的篩上物不是煤泥,而是煤泥水,因為具有一定切向速度的水在篩面形成了一層水膜,水及細粒煤透篩阻力驟增,篩面基本上變成了溜槽。精煤離心機頻繁發生過載停車現象,致使功率為45kW原配電機出現故障,為繼續調試,更新1臺規格型號相同的電機,同時,產品水分偏高,有時高達12%。經分析確認濾液管排液不暢,細粒在管內不斷沉淀累積,造成離心機排液管端口堵塞,使脫水效果降低、產品水分大,也使篩籃轉動阻力增加、電機超載運行。2.2入料及物料粒度偏粗高、低密度稀介泵流量較大,使磁選機超負荷運行,稀介泵開、停頻繁使磁選機入料不穩定、不均勻,同時,尾礦的溢流量小,不到尾礦總量的25%,造成了尾礦中磁性物含量大,有時高達1.5g/L(磁尾中磁性物含量應小于0.264g/L),既造成了嚴重跑介,又直接造成耙式濃縮機的“壓耙”弊端。高密度稀介磁選機的入料管易堵,經分析表明,入料中含有大顆粒,個別高達25mm,與輕產物脫介篩的稀介段篩下物料有直接關系,按設計該物料的粒度應均小于0.63mm,但該段最后一排的篩板篩孔卻為25mm,說明稀介段排料溜槽沿順煤流方向有些靠前,而將脫介篩的排料端篩孔25mm的篩下物納入其中,故稀介段物料粒度偏粗。精煤脫介篩、輕產物脫介篩的噴水沿順煤流方向靠前,造成跑介,因介質由噴水從煤表面上脫落后,無足夠長的時間透篩成為篩下物,且各脫介篩噴水濃度偏大,噴嘴易堵,脫介效果差。2.3煤泥水系統細泥含量因原煤質量變差,灰分偏高、發熱量降低,泥化現象嚴重,原生煤泥量較大,加之兩產品重介旋流器工藝中入料經泵輸送,次生煤泥量增加,造成煤泥水處理系統的煤泥量大(高達20%),灰分高、粒度細,原跳汰選工藝所用絮凝劑已難以滿足要求,致使耙式濃縮機煤泥沉降速度極慢,溢流的循環水濃度高達50g/L左右,直接影響了脫介效果,且細泥在系統中惡性循環、積聚,降低了分選效果。3解決措施3.1槽內流系統設計就脫泥篩脫泥效果差,相繼采取了措施,以實現在煤入篩前,用沖水將煤團打散、達到煤和水以固液混合物的形式進入脫泥篩的目的。最初,在圖2中所示的斜溜槽上端增設一路加液管,因不能解決細泥在系統中惡性循環,該加液管停止使用。然后,在直溜槽中部加了一路整個內流系統所用循環水的沖水管,以達到將煤濕潤、煤團打散的目的,產生了一定效果,繼續斜溜槽的上端增設了內流整個系統所用循環水的三路噴水管,與直溜槽噴水管配合使用,煤在直溜槽內垂直灑落過程中,在噴水作用下,大部分煤濕潤、煤團分散,繼而落到斜溜槽底板上的水面上,進行充分混合、翻動、攪拌,在重力作用下共同注入脫泥篩。結果表明,脫泥篩的篩分效率明顯提高,后續環節的高密度、低密度合格懸浮液中煤泥含量低至合理范圍,分別為30%、50%,滿足了分選要求。為提高煤泥旋流器濃縮脫水效果,提高入料泵轉速以增大出口壓力、揚程。采取更換泵的膠帶輪,將直徑由?650mm減至?615mm,使入料泵的揚程由35m增至39m,煤泥旋流器的入口壓力達到0.15MPa,底流濃度提高到390g/L,該值在合理范圍之內,即300g/L~1000g/L。對高頻煤泥篩,降低入料的含水量,采取將磁選機尾礦不直接排入篩子,而排入煤泥桶,再經煤泥旋流器的濃縮后間接排入篩子,篩上泛水現象消除,篩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物料層,達到了應有的煤泥回收效果。對精煤離心機過載、產品水分大等問題,在排液管上加了一道輔助沖水而將濾液及時沖走,離心機開始正常運轉,水分指標相應滿足了產品質量要求,降至8.5%以下。3.2磁選機入料偏粗為解決稀介泵流量大的問題,更換泵的膠帶輪,直徑由?520mm增至?559mm,流量由380m3/h減至353m3/h,同時,增設了尾礦底流圓孔形截流板,而使尾礦的溢流量增大,約占尾礦總量的30%。關于高密度磁選機入料偏粗問題,解決措施是將輕產物脫介篩稀介段末端的篩板篩孔由25mm變為0.63mm,從而使稀介段排料溜槽的固體物料粒度均小于0.63mm,解決了磁選機入料偏粗問題。自循環水基本變清后,脫介篩的噴水濃度滿足了脫介要求;另外,將精煤脫介篩、輕產物脫介篩的噴水管順著煤流方向前移,噴在擋水壩后的100mm處,該處為噴水易穿透的最薄物料層。3.3沉降對比試驗為解決煤泥水難題,做了煤泥水沉降對比試驗,所用3種藥劑分別為1號、2號、3號,煤泥水濃度為80g/L,藥劑用量均為9g/m3。沉降對比試驗結果見表1。試驗結果表明,2號藥劑效果最好,初始沉降速度快,清液濃度低,于是,確定將該種藥劑投產應用。實踐表明,取得了很好效果,濃縮池內的煤泥水沉降速度快,溢流濃度小于5g/L,滿足了分選系統用水的需要,介耗降低,整個系統的噸煤介耗由3kg/t降至2k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