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冬蟲夏草藥用植物考_第1頁
中藥冬蟲夏草藥用植物考_第2頁
中藥冬蟲夏草藥用植物考_第3頁
中藥冬蟲夏草藥用植物考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冬蟲夏草藥用植物考

婆羅洲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具有開孔、醒神、清熱、止痛的功效。冰片的商品種類有多種,在國家藥品標準中有收載的共有4種,即:龍腦冰片(右旋龍腦)、機制冰片(合成龍腦)、艾片(左旋龍腦)、天然冰片(右旋龍腦)。其中龍腦冰片是《衛(wèi)生部進口藥材暫行質量標準》1977年版收載的“天然冰片”;后三種均收載于2010年版藥典。冰片作為一個中藥品種,從魏晉時期延續(xù)至今,但其商品種類則在發(fā)展變化,由古代的龍腦冰片一種,到近代增加了機制冰片和艾片,當代又出現(xiàn)了國產天然冰片(右旋龍腦)。下面簡述這四種冰片商品的應用歷史。1“冰”法的演變龍腦冰片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DryobalanopsaromaticaGaertn.f.的樹干經水蒸氣蒸餾得到的結晶,又稱龍腦香冰片、梅片、梅花冰片、天然冰片等。龍腦冰片最早以“龍腦”之名記載于《名醫(yī)別錄》,《海藥本草》引《別錄》文:“龍腦治婦人難產,取龍腦研末少許,以新汲水調服,立差”。《名醫(yī)別錄》是漢代至魏晉時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可見,龍腦冰片最晚從魏晉時期已開始應用。《新修本草》以“龍腦香”作為正名收載本品:“龍腦香及膏香,味辛、苦,微寒,一云溫,平,無毒。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其后本草著作多以“龍腦香”為正名記載本品。明代開始出現(xiàn)“冰片”之名,陳嘉謨《本草蒙筌》中最早出現(xiàn)“冰片”二字:“龍腦香即冰片,味辛、苦,氣溫、微寒。無毒”。其后,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有“冰片”之名:“龍腦者,因其狀加貴重之稱也。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云梅花腦。番中又有米腦、速腦、金腳腦、蒼龍腦等稱,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冰片作為正名出現(xiàn),始見于約成書于萬歷末年(1619年)的《藥性解》,著者李中梓,后經錢允治補訂,于天啟二年(1622年)刊刻問世,名《(鐫補)雷公炮制藥性解》,其卷之五:“冰片,味辛苦,性溫,無毒,入肺、肝二經。主心腹邪氣積聚、喉痹乳蛾、舌腫痔瘡,通九竅,消風氣,明目,殺諸蟲,解蠱毒,又主小兒驚癇,大人痰迷”。隨后,“冰片”逐漸取代“龍腦香”作為本品的中藥正名,沿用至今。龍腦冰片主產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過去多從香港輸入國內。輸入香港時有原裝冰片,亦稱三甲冰片,糙米色是天然冰片,經香港洋藥店加工,劈成頁片,用篩子篩成大小片,分為大梅、二梅、三梅(三配一套稱狀元片),其粉粒細小者,叫小三梅、四梅,每包四兩(老秤),四包合成一封,以百壽堂出品信譽較著,次之為百草堂。本品在《衛(wèi)生部進口藥材暫行質量標準》1977年版中名“天然冰片”,《中華本草》以“梅花冰片”為名記載本品。龍腦冰片當今已少見,衛(wèi)生部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進口藥材標準》,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04年頒布的《進口藥材質量標準》中均沒有記載本品。2龍腦還原合成法機制冰片為樟腦、松節(jié)油等經化學方法合成的結晶,又稱“合成龍腦”。為目前商品冰片的主要來源。機制冰片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由德國、日本輸入中國,當時較有名的是德國的馬頭牌、扇子牌及日本的火山牌、太陽牌等,香港商人又有將其染色加工,混充為天然梅片,規(guī)格質量很復雜。1937年出版的《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記載:“北平藥肆之稱為冰片者有二:①稱舊式冰片(每兩8元),乃污黃色半透明之結晶塊片,即上述之龍腦(片腦)或艾片是也。②稱新式冰片,乃潔白脆弱之透明結晶,并非由上列兩種植物中所提出,乃以樟腦還元而制得之人造品,故其價甚廉也(每兩僅數(shù)角)。所謂“新式冰片”即應為機制冰片。樟腦還原法是最早應用的龍腦合成方法。過去德國出品馬頭牌、扇子牌較優(yōu),日本出品火山牌、太陽牌較次,都用五磅圓筒裝,經香港洋藥店改為紙包裝,仿老梅片式樣,亦分為大梅、二梅、三梅規(guī)格。1950年香港商人陳新安、區(qū)其偉兩人,在廣州開設化工廠生產“白雪牌”冰片,采用松節(jié)油等為原料,生產出來的冰片比德國、日本的質優(yōu),暢銷全國,從此舶來機制冰片很少進口。接著上海、天津、南京、湖南、貴州等地相繼設廠生產。(注:陳新安應為陳秋安,陳、區(qū)倆人1947年在香港創(chuàng)建其安化學工業(yè)社,1948年研制成功并生產機制冰片,1950年該社遷入廣州,名私營其安化工廠,1956年公私合營,后改名為廣州黃埔化工廠,現(xiàn)名廣州黃埔化工有限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至2010年版均以“冰片”之名收載本品。3“艾片”是偽品艾片為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balsamifera(L.)DC.的新鮮葉經提取加工制成的結晶。艾納香又名大風艾,國內外公認利用大風艾生產艾片系我國醫(yī)藥學家的發(fā)明。據(jù)hanbury考察,我國兩廣地區(qū)19世紀已大量提取艾片,用于醫(yī)療和制墨工業(yè),當時售價2美元/0.5kg。而約在1711年成書的《生草藥性備要》中的“大風艾”項下已有“藥市中有其奸歹人用此偽造假冰片”的記載,說明我國早在18世紀就已有用艾納香提取加工制造冰片的實踐。“艾片”之名始見于1928年出版的《增訂偽藥條辨》,曹炳章按:“廣西百色縣蒸熬大楓葉,以煉液結晶成粉,為制冰片之原料,曰艾片,亦偽作冰片,惟治疥瘡,能殺蟲,避臭穢亦佳,只可作外治藥用,凡合丸散內服藥及眼藥內,切不可充用,有毒,用之害人匪淺”。曹炳章仍是將“艾片”當做“冰片”偽品記載的。1937年出版的《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記載:“藥市之所謂冰片者,其來源有二:“①為龍腦香科植物……。②為由菊科植物BlumeabalsamiferaDC.采得之天然艾片(CamphoraBlumeae),主成分為l-Borneol,即前者之光學的同質異性體,此綱目芳草類之艾納香是也,產于廣東、福建、海南島及臺灣。可見艾片作為商品冰片的一種,在當時已得到公認。1938年前后在貴州開始栽培艾納香并提制艾粉,但質量差生產冰片少,解放后改進技術,質量提高產量大增,除供貴州省內使用外,還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艾納香主產于貴州羅甸、獨山,廣西天峨、河池、宜山、凌樂、百色等地。在秋季采摘葉片進行水蒸氣蒸餾,冷卻得到灰白色粉狀物,再經壓榨去油,制成結晶狀粉末,稱為“艾粉”,在經提煉成塊結晶,稱為“結片”,加工劈削成片狀,稱為“艾片”。本品以“冰片(艾片)”之名收載于《貴州省中藥材標準規(guī)格》1965年版,以“冰片(天然冰片)”之名收載于《貴州省中藥材質量標準》1988年版,以“艾片(左旋龍腦)”之名收載于《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年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4龍腦樟右旋龍腦天然冰片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新鮮枝、葉經提取加工制成的結晶。本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新增的品種。“天然冰片”是相對于機制冰片(合成龍腦)而得名的,龍腦冰片、艾片也屬于天然冰片。龍腦冰片主要依靠進口,南洋龍腦香樹過度砍伐,龍腦香產量日少。艾片產量也有限,每畝艾納香葉產量只能制成艾粉8kg左右。龍腦冰片和艾片難以滿足需求,機制冰片是商品冰片的主要來源。但機制冰片中含有大量異龍腦,質量次于天然冰片。因此我國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國產天然冰片(右旋龍腦)的開發(fā)研究,1987年江西省吉安地區(qū)林科所等單位發(fā)現(xiàn)樟樹中一種富含右旋龍腦的化學類型—龍腦樟,由龍腦樟新鮮枝葉經蒸餾冷卻可得到與“梅片”相近的天然冰片。并以“天然冰片(天然右旋龍腦)”之名收入1996年版《江西省中藥材標準》。湖南新晃1988年發(fā)現(xiàn)龍腦樟植物。2005年湖南懷化市第一個世界銀行貸款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科技項目——新晃龍腦樟項目正式啟動。計劃用4年時間在新晃建設原料基地466.67hm2,達到年產右旋龍腦(天然冰片)35t的規(guī)模。2007年湖南省新晃縣龍腦開發(fā)有限公司利用新晃縣獨特的的龍腦樟天然植物資源,開發(fā)建成一條年產35t天然冰片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生產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2010年版以“天然冰片(右旋龍腦)”之名收載本品。地方標準收載的天然冰片尚有《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0年版收載的“天然右旋龍腦”,為樟科植物梅片樹Cinnamomumburmannii(C.G.etTh.Nees)Bl.新鮮枝葉經水蒸氣蒸餾而制得;《山東省中藥材標準》1995年版、2002年版收載的“冰片(天然冰片)”,為唇形科百里香屬植物五脈地椒ThymusquinquecostatusCelak.全草提取得到的結晶。商品冰片除上述國家藥品標準和地方藥材標準收載的品種外,尚有合成梅片。20世紀90年代,廣州市黃埔化工廠采用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的一步法合成龍腦新工藝科研成果,選用高旋光度的優(yōu)質松節(jié)油作原料,研制出了合成梅片(合成右旋龍腦),質量接近天然梅片,取得廣東省衛(wèi)生廳頒發(fā)的生產許可證,批文號:粵衛(wèi)藥準字(94)第100123號。已有深圳、梅州、廣州、廣西和香港等地的多家藥廠使用本產品。目前,該企業(yè)合成梅片年產量50t。據(jù)玉溪日報報道:云南林緣香料有限公司正謀劃建成150t梅片產能,成為中國人工合成梅片之王。5“艾片基于左旋龍腦”之名綜上所述,中藥冰片在我國已有約1600年的應用歷史。最早使用的是龍腦冰片,最晚從魏晉時期已開始應用。我國早在18世紀就已有用艾納香提取加工制造冰片的實踐,兩廣地區(qū)19世紀已大量提取艾片,用于醫(yī)療和制墨工業(yè),“艾片”之名始見于1928年出版的《增訂偽藥條辨》,20世紀30年代貴州開始栽培艾納香并生產艾片,艾片從1965年版開始收載于貴州省地方藥材標準,以“艾片(左旋龍腦)”之名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機制冰片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由德國、日本輸入我國,國人1948年在香港研制成功并生產機制冰片,1950年開始在廣州生產,接著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相繼設廠生產,成為商品冰片的主流品種。1987~1988年江西省吉安和湖南新晃先后發(fā)現(xiàn)樟樹中一種富含右旋龍腦的化學類型—龍腦樟,由龍腦樟新鮮枝葉經蒸餾冷卻可得到與“梅片”相近的天然冰片,并以“天然冰片(天然右旋龍腦)”之名收入1996年版《江西省中藥材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2005年版起,以“天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