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知識點清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論語》十二章知識點清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論語》十二章知識點清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論語》十二章知識點清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論語》十二章知識點清單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新教材)第二單元《論語》十二章知識點清單5《論語》十二章《論語》十二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①于事而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勤勉,慎于言,就有道②而正③焉,說話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①敏:勤勉。②有道: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子曰:“人而①不仁,如禮何②?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怎樣對待禮呢?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怎樣對待樂呢?”①而:如果。②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說:“早晨得知道理,當晚死去都可以啊。”子曰:“君子喻①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說:“君子對于義是知曉的,小人對于利是知曉的。”①喻:知曉,明白。子曰:“見賢①思齊②焉③,孔子說:“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想著向他看齊;見不賢而內見到沒有德行沒有才能的人,就要在內心自省也。”(《里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①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②齊:相等,相同。③焉:相當于介詞結構,于是,于此。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則史④。文質彬彬⑤,就會虛飾浮夸。文采與質樸兼備、配合適當,然后君子。”(《雍也》)這樣之后才能成為君子。”①質:質樸、樸實。②文:華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虛飾,浮夸。⑤文質彬彬: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任②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因為他)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把在天下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③,不亦遠乎?”(《泰伯》)不是很重大嗎?一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遙遠嗎?”①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②任:責任。③已:停止。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①,孔子說:“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止,吾止也。譬如平地②,雖覆一簣,(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進,吾往也。”(《子罕》)(這時)繼續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①簣(kuì):盛土的竹筐。②平地:填平洼地。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憂,孔子說:“明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者不懼。”(《子罕》)勇敢的人不畏懼。”①知:同“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顏淵(向孔子)詢問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禮為仁。一日①克己復禮,于先王之禮,這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天下歸②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天下人都會稱贊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曰:“請問其目③。”子曰:“非禮勿視,顏淵說:“請問具體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事不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話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顏淵曰:“回雖不敏④,請事⑤斯語矣。?(《顏淵》)顏淵說:“我雖然資質愚鈍,請讓我實踐這些話。”①一日:一旦。②歸:稱贊,稱許。③目:條目,細則。④不敏:資質愚鈍。這里是自謙之辭。

⑤事:實踐,從事。子貢問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向孔子)詢問,說:“有可以拿終身去實踐的一個字嗎?”子曰:“其②‘恕’乎!己所不欲,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勿施于人。?(《衛靈公》)就不要施加給別人。”①一言:一個字。②其:副詞,表示推測。大概,或許。子曰:“小子①何莫學夫《詩》?《詩》可以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那《詩經》呢?《詩經》可以興②,可以觀③,用來激發人的感情,可以用來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群④,可以怨⑤。可以用來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用來諷刺時政。邇⑥之事父,遠之事君。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①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②興:指激發人的感情。③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④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⑤怨:指諷刺時政。⑥邇(ěr):近。評點賞析強調君子要安貧樂道,重精神輕物質,謹言慎行,加強道德實踐。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過分的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以具體的行為要求來說理,深刻而平實。孔子認為“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本章以回環往復的疊句造勢,突出了“仁”在“禮”“樂”中的重要性。本章從對待“道”的態度出發,言簡意賅地闡明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執著追求真理、愿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從人的價值標準的角度出發,指出君子與小人在人生價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君子以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小人則是以利來衡量事物。孔子用對比的手法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質區別在于義利觀的不同,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義利觀:重義輕利。辯證分析對待“賢”與“不賢”的態度與做法,指出要虛心學習,自我反省。說明了自省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章從“文”與“質”在君子成才過程中的辯證關系的角度出發,指出君子要處理好“文”和“質”的關系,協調發展,即內心真實、樸素,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說話辦事有禮貌修養。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氣質上的表現。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強調讀書要以“仁”為己任。曾子認為,讀書人要有宏大的襟懷、剛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濟世,進而兼善天下。“任重”,所以力量要強,否則支持不住;“道遠”,所以意志要堅強,否則會半途消沉。曾子的這番話,表達了讀書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個比喻,從人的主觀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不論做事還是為人,都貴在持之以恒。用否定句和整句的形式,強調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孔子認為,人如果有高遠的人生智慧,有一顆博愛之心,有勇敢堅強的意志,就必然會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從而心胸寬廣,胸懷坦蕩。?以對話的形式,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層層深入,說出符合“禮”的具體做法,即“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克己復禮為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水平,使其自覺遵守“禮”。?以對話的形式,明確而詳細地點出“恕”這一準則,以及具體的做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章點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換位思考”,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體現。?運用反問和鋪陳的手法,詳細而全面地闡述了學《詩》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詩》有三大功能: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一、重點剖析1.第二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禮”“樂”的關系的?答案:①“禮”“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內心的道德規范,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的仁德。同時,“樂”是表達人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它也是“禮”的一部分。因此,“禮”與“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這里,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②“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仁”是“禮”“樂”的根本。“禮”講究謙讓敬人,“樂”講究音韻和諧。一個人沒有“仁”的本質,則不會真正遵守“禮”“樂”,也不會謙讓敬人,即便行禮奏樂,也不具有實質意義。③“禮”可以“辨異”,即區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有序則不亂;“樂”可以“統同”,即抒發情感,使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由此可見,“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2.如何理解《雍也》篇中“文”與“質”的關系?答案:(1)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為君子,他認為君子應當“質好文美”。所謂“質好”,就是具備孝、悌、忠、信、仁、義等內在的美好品質,即內在的仁德;所謂“文美”,就是具有詩、書、禮、樂等文化修養,即合乎“禮”的外在表現。“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的,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分離。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有合乎“禮”的外在表現,方能成為“君子”。(2)“質好文美”,就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與“質”的最佳融合,就叫“文質彬彬”。只有達到了“文質彬彬”的境界,才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一方面體現了孔子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一貫主張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3.如何理解“克己復禮為仁”?答案:“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克己復禮”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1)“克己”:克者,勝也。“克己”即“心理的凈化”,就是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戰勝自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惡的思想,不為外物所誘,不為所欲為。(2)“復禮”:這里所說的“禮”,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學習禮,不僅是要依禮而行,更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總的來說,“仁”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對內(內圣),“復禮”對外(外王),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畢生的追求。4.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經》可以“興”“觀”“群”“怨”?答案:(1)“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

“興”,是說《詩經》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影響人們的心靈,調動其內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觀”,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怨”,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抒發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2)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根據《詩經》的特點指出了文藝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這是歷史上對《詩經》的社會功用所進行的第一次明確而全面的理論概括,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代許多理論家都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思想,對詩歌創作提出具體的要求。但孔子強調“興”“觀”“群”“怨”的目的是“事父”“事君”,即為封建禮教、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有其明顯的階級局限性。5.本課中孔子關于“君子”之德及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是什么?答案:①君子需要好學。②君子的一切行事以“義”為準則,要懂得道義。③君子要能處理好“文”與“質”的關系,協調發展:內心真實、樸素,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說話辦事有禮貌修養。二、寫法賞析1.說理方式不拘一格《論語》十二章中的說理以短論為多,方式不拘一格。或設喻,或引證,或比較,或舉例,豐富多彩。如第八章,運用比喻論證,以“堆土成山”“填土平地”為喻來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否則會功虧一簣的道理,說理形象生動,易于被人們理解和接受。第一、二、三章運用道理論證,說理簡明扼要。第四、五章分別將君子與小人、賢者與不賢者進行對比,觀點鮮明,深入人心。第十二章,主要運用舉例論證,多角度闡述讀《詩》的社會功用。2.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課文所選章節通過對人物語言的記錄,刻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如“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語言,生動形象地把孔子溫文爾雅、思想深邃、誨人不倦的胸襟和風范呈現了出來,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師者的育人之心。第十章中“顏淵問仁”,接著顏淵又說“請問其目”,最后顏淵表示“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第十一章中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通過對人物語言的記錄,將顏淵善于思考、謙遜又努力踐行以及子貢善于思考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三、思維提升今人對“好學”的一般理解是“喜歡學習”,而《論語》中有關“好學”的一些言論與今人的理解并不相同。下面是《論語》中關于“好學”的章句,請仔細閱讀,結合課文談談你對《論語》中“好學”的理解,并思考其現實意義。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②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③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④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觀點對《論語》中“好學”的理解:《論語》中的“好學”思想有多重內涵。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表明好學的人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當作苦差事,應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全身心投入學習,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孔子指出學習的態度應是專注投入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對“好學”之人有著極高的要求,所以孔子認定的“好學”之人只有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學習的態度除了要專注投入,還應該端正,即“博學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