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針灸科痹癥診療常規_第1頁
醫院針灸科痹癥診療常規_第2頁
醫院針灸科痹癥診療常規_第3頁
醫院針灸科痹癥診療常規_第4頁
醫院針灸科痹癥診療常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科痹癥診療常規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古代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主要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病因病機】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于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風邪善行數變,故可見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見疼痛較劇,得熱痛減;濕性重濁,故見疼痛困重,或伴關節腫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可見關節紅腫熱痛兼發熱,為熱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產生本病。【辨證】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中醫治療(一)風寒濕痹1.行痹(風痹)證候多見于上肢肩背,或見惡風、發熱,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苔白,脈浮。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代表方防風湯去黃芩防風 當歸 赤茯苓 杏仁 麻黃肉桂秦艽葛根生姜甘草大棗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2.痛痹(寒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處固定,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脈弦緊。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代表方烏頭湯川烏10(當先煎30-分4鐘0)麻黃10(當后下)芍藥15當甘草6當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3.著痹(濕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同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代表方薏苡仁湯薏苡仁15川當芎10當當歸10當麻黃(后下)9當桂枝9當羌活6當獨活10當防風10蒼當術6當川烏10(先煎)甘草6當生姜6當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二)風濕熱痹證候關節疼痛,痛處灼熱紅腫,手不能觸,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燥,脈數。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湯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三)久痹1痰.瘀阻絡證候肢體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則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苔白膩,脈細澀。治法化瘀祛痰,搜風通絡代表方桃紅飲桃仁10紅甘花10川甘芎10當甘歸10威甘靈仙12水甘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2.氣血虧虛證候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肢體倦怠,面色少華,腰冷痛,肢體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養肝腎代表方獨活寄生湯獨活10甘杜仲10甘牛膝10甘秦艽10甘桑寄生10甘白芍10甘生地10甘防風10甘肉桂6甘當歸10甘川芎10甘細辛3甘(后下)黨參10甘茯苓10甘甘草3甘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針灸治療1.基本治療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選穴。主穴阿是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據部位循經配穴。方義病痛局部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活血養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操作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2.其他治療(1)刺絡拔罐法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穴位注射采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 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日3注射1次。(3)電針法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后,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鐘,后改疏密波,通電10~分2鐘0。【按語】1.針刺治療痹證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風濕性關節炎。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復,屬于頑痹范疇,非一時能獲效。2.本病應注意排除骨結核、腫瘤,以免延誤病情。3.患者平時應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附]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 )是風濕熱 的主要表現癥狀之一。風濕熱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關節和心臟。主要與組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應有關。典型的表現為游走性多關節炎,常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紅、腫、熱、痛,但不化膿,活動期過后,不產生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多數患者發病前1-周5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本病急性期屬中醫的熱痹、風痹范疇,慢性期屬寒痹、濕痹。中醫理論認為風寒濕熱等病邪,侵入肢體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發為痹證。【治療】治法急性期祛風瀉熱,通絡止痛;慢性期散寒除濕,通絡止痛。主穴局部經穴、阿是穴。急性期,加風池、大椎、曲池、血海、委中,可刺絡出血拔罐;慢性期在局部穴位針刺加艾灸。【按語】1.風濕熱在急性期要應用西藥迅速控制,以免心臟出現嚴重的損傷,針刺對疼痛的緩解有確切的療效。2.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組織慢性炎癥病變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蝕軟骨及骨組織。臨床表現為多發性對稱性小關節炎,伴有“晨僵”特點,手指紡錘形腫脹,后期關節畸形,血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與本病鑒別。針灸科對痹癥診療常規的分析優化總結年2010我科室自200年7建科。制定了痹癥的診療常規,在臨床上運用三年時間,收到較滿意的療效。年全年治療痹癥患者例,總治療有效率達%,好轉率達%,療效較滿意。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并派醫師在上級醫院進修學習。現就其診療常規進行分析優化總結。其優點為:采用201年0痹癥診療常規治療痹癥患者80例。其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運用上述診療常規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療效滿意。其缺點為:1.對于類風濕關節炎針灸治療療效欠佳。短期內可以緩解癥狀,但遠期療效欠佳,如果堅持長時間針灸治療。療效可觀。另外應注重西藥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此類藥物對控制病情有效;2.對于骨性關節炎重癥患者通過針灸及電針等常規療法不能緩解癥狀。考慮采用小針刀及中藥藥浴關節療效較好。我科室人員將積極發揮痹癥診療方案中的優點,并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經驗并進一步完善治療方案,指導臨床治療。并派送醫師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提高臨床治愈率。針灸科XX年痹癥診療常規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古代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主要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病因病機】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于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風邪善行數變,故可見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見疼痛較劇,得熱痛減;濕性重濁,故見疼痛困重,或伴關節腫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可見關節紅腫熱痛兼發熱,為熱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產生本病。【辨證】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中醫治療(二)風寒濕痹.行痹(風痹)證候多見于上肢肩背,或見惡風、發熱,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苔白,脈浮。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代表方防風湯去黃芩防風 當歸 赤茯苓 杏仁 麻黃肉桂秦艽 葛根 生姜甘草大棗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痛痹(寒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處固定,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脈弦緊。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代表方烏頭湯川烏10(赤先煎30-分4鐘0)麻黃10(赤后下)芍藥15赤甘草6赤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著痹(濕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同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代表方薏苡仁湯薏苡仁15川赤芎10當赤歸10赤麻黃(后下)9赤桂枝9赤羌活6赤獨活10赤防風10蒼赤術6赤川烏10(先煎)甘草6赤生姜6赤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二)風濕熱痹證候關節疼痛,痛處灼熱紅腫,手不能觸,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燥,脈數。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湯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三)久痹1.痰瘀阻絡證候肢體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則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苔白膩,脈細澀。治法化瘀祛痰,搜風通絡代表方桃紅飲桃仁10紅甘花10川甘芎10當甘歸10威甘靈仙12水甘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2.氣血虧虛證候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肢體倦怠,面色少華,腰冷痛,肢體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養肝腎代表方獨活寄生湯獨活10甘杜仲10甘牛膝10甘秦艽10甘桑寄生10甘白芍10甘生地10甘防風10甘肉桂6甘當歸10甘川芎10甘細辛3甘(后下)黨參10甘茯苓10甘甘草3甘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針灸治療1.基本治療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選穴。主穴阿是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據部位循經配穴。方義病痛局部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活血養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操作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2.其他治療(1)刺絡拔罐法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穴位注射采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 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日3注射1次。(3)電針法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后,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鐘,后改疏密波,通電10~分2鐘0。(4)中藥藥浴治療一日一次處方:伸筋草15甘追地風20甘防風15甘丹參10甘白芷30甘透骨草15甘枳實10木瓜5甘桂枝15甘麻黃10甘細辛30甘延胡索15。甘上述藥味混合后煎煮后藥液泡洗關節,一日一次。(5)小針刀松解術治療痹癥。針灸科對痹癥診療常規的分析優化總結乂乂年我科室應用XX年的痹癥診療方案一年時間,收到滿意的療效。XX年全年治療痹癥患者例8總治療有效率達%,好轉率達%,療效較滿意。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并派醫師在上級醫院進修學習。現就其診療常規進行分析優化總結。其優點為:采用XX年診療痹癥病人 例」。其中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治療療效滿意。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可以消失。其缺點為:1.對于寒痹患者,考慮藥浴的同時還可以給予溫針療法及蠟療等法治療。2.對于風濕熱癥患者應用前述藥浴方劑不能緩解,反而會加重病情,故考慮改換處方進行藥浴治療。處方為:忍冬藤,桑枝,紅花0乳香,沒藥,海桐皮,黃柏,加水 毫升,煎煮分鐘,熏洗關節部位,每日一次。3對.于淤血癥考慮采用刺絡拔罐法治療。我科室人員將積極發揮中風診療方案中的優點,并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經驗,派送醫師到上級醫院進修針灸技術。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提高臨床治愈率。針灸科XX年痹癥診療常規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古代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主要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病因病機】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于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風邪善行數變,故可見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見疼痛較劇,得熱痛減;濕性重濁,故見疼痛困重,或伴關節腫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可見關節紅腫熱痛兼發熱,為熱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產生本病。【辨證】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中醫治療(三)風寒濕痹1行.痹(風痹)證候多見于上肢肩背,或見惡風、發熱,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苔白,脈浮。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代表方防風湯去黃芩防風 當歸 赤茯苓 杏仁 麻黃 肉桂秦艽 葛根生姜甘草大棗 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2痛.痹(寒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處固定,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脈弦緊。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代表方烏頭湯川烏10(赤先煎30-分4鐘0)麻黃10(赤后下)芍藥15赤甘草6赤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3著.痹(濕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同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代表方薏苡仁湯薏苡仁川芎當歸麻黃(后下)桂枝羌活獨活防風蒼術川烏(先煎)甘草生姜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二)風濕熱痹證候關節疼痛,痛處灼熱紅腫,手不能觸,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燥,脈數。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湯石膏30知防母10粳防米15桂防枝10甘防草6防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三)久痹1痰.瘀阻絡證候肢體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則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苔白膩,脈細澀。治法化瘀祛痰,搜風通絡代表方桃紅飲桃仁10防紅花10川防芎10防當歸10威防靈仙12水防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2氣.血虧虛證候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肢體倦怠,面色少華,腰冷痛,肢體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養肝腎代表方獨活寄生湯獨活10防杜仲10防牛膝10防秦艽10防桑寄生10防白芍10防生地10防防風10防肉桂6防當歸10防川芎10防細辛3防(后下)黨參10防茯苓10防甘草3防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口服針灸治療1.基本治療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選穴。主穴阿是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據部位循經配穴。方義病痛局部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血海活血養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者,加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操作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2.其他治療(1)刺絡拔罐法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穴位注射采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 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日3注射1次。(3)電針法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后,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鐘,后改疏密波,通電10~分2鐘0。(4)中藥熏蒸一日一次(5)中藥關節藥浴療法。熱痹藥浴處方:忍冬藤,桑枝,紅花0乳香0沒藥0海桐皮0黃柏0加水200毫0升,煎煮30分鐘,熏洗關節部位,每日一次。寒痹藥浴處方:伸筋草 追地風防風丹參白芷 透骨草枳實 木瓜 桂枝 麻黃 細辛延胡索。一日一次。(6)溫針療法 一日一次(7)小針刀治療(8)蠟療治療,一日一次。(【按語】1.針刺治療痹證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風濕性關節炎。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復,屬于頑痹范疇,非一時能獲效。2.本病應注意排除骨結核、腫瘤,以免延誤病情。3.患者平時應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附]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I )是風濕熱 的主要表現癥狀之一。風濕熱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關節和心臟。主要與組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