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導學案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導學案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導學案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導學案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導學案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課程標準】了解當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重點難點】重點:結合時間軸和地圖梳理當代中國外交發展的脈絡,了解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難點:基于特定的歷史時空對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時空定位】【課前預習-體系建構】(見《課時練》)【知識鏈接】外交、多邊外交:外交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為了實現其對外政策,通過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使館,派遣或者接受特別使團,領導人訪問,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參加政府性國際會議,用談判、通訊和締結條約等方法,處理其國際關系的活動。多邊外交是指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2.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總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中提出的的方針。“同”指亞非國家有著共同的經歷:都曾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共同的任務:面臨著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共同的愿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異”指:亞非國家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不同。求同存異方針挫敗帝國主義破壞亞非會議的陰謀,加強亞非各國的聯系和團結,增強了中國在亞非的影響力。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在北京簽訂的《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寫入了這些原則。1954年6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訪問了印度、緬甸。在中印和中緬會談聯合聲明中,中印、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不同社會和政治制度國家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在處理同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國家的關系中,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全方位外交: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觀,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大旗等。在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國與美國建立"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與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傳統大國建立各種"戰略伙伴關系",與新興大國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豐富了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內涵,形成了一種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5.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是指東盟10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與中國領導人間舉行的會議。6.金磚國家: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組成。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首次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特指世界新興市場。7.“親、誠、惠、容”的理念(1)“親”,就是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2)“誠”,就是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3)“惠”,就是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4)“容”,就是要倡導包容的思想,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思維拓展】1.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的外交成就。①在三條外交方針指導下,到1954年國慶前新中國與蘇聯等20個國家建交;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中國在50-60年代和亞非十多個亞非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964年中國和法國建交;③70年代初,中國和歐洲等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④70年代的“梅開三度”: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國迎來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111個;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格局:大國關系是關鍵,如197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鄰國關系是首要,中國處理好與哈、吉、塔三國的邊界問題;發展中國家合作是基礎,如中非合作論壇;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是舞臺,如反恐救災核等問題;⑥積極推進新型的區域合作(或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如:1991年,中國加入APEC;2000年建中非合作論壇;2001年加入WTO;2008年加入G20;2009建立金磚國家機制;2010年“10+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2015設立“亞投行”等。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如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等。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原因。(1)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60年代末:對抗。①中美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沖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推行全球霸權,在中國“扶蔣反共”。③新中國成立后,美國采取經濟封鎖、外交孤立、軍事威脅,企圖扼殺新政權。(2)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緩和,最終正常化。①美國方面:孤立中國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經濟發展緩慢,被西歐和日本趕上。②中國方面:國際地位的提高;牽制和對付蘇聯的威脅;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3)20世紀90年代以來:時而緊張、時而緩和。①中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利害沖突,矛盾、斗爭乃至對抗在所難免。②中美之間也存在著共同的利益:經濟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3.影響一個國家外交的因素;①國家實力②國家利益③國際形勢④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⑤領導智慧⑥國際法和國際組織4.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外交政策演變及成果(1)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①面臨環境:美國孤立敵視政策。②外交目標:爭取國際社會承認,重點是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③外交政策:外交三大方針——“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④階段成果a.基本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特權,鞏固了新生政權。b.與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蘇南關系影響),與一些民族主義和北歐國家建交。c.贏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顯示了新中國的地位和作用。d.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贊譽。(2)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①面臨環境:世界動蕩、分化、改組;中蘇出現分歧并擴大;國內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②外交目標:推進世界革命。③外交政策:放棄“一邊倒”政策,提出依靠廣大亞非拉國家,反對帝國主義,重點是發展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的關系。④階段成果;與包括法國在內20多個國家建交。⑤外交特點a.夸大了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力量,對世界形勢估計過于樂觀,并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而不是以國家利益為外交政策的依據)。b.該時期外交樹敵過多,具有四面出擊的特點,但是總體來說,中國外交還是不斷前進的。(3)第三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①面臨環境:中蘇嚴重對峙,中美關系開始緩和。②外交目標:緩解蘇聯的威脅,改善所處的國際環境。③外交政策:“一條線”“一大片”的聯美反蘇政策。“一條線”,即按照大致的緯度畫一條線連接從美國到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歐洲的戰略線。“一大片”即團結該戰略線以外的國家,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④階段成果a.1971年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關系改善。b.20世紀70年代中國同70多個國家建交,基本完成了與西方國家的建交過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中國已與120個國家建交,國際地位日益提高。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1).平等性: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2).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政策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3).結盟性:“一邊倒”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4).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就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隨堂演練〗1.1949年7月,毛澤東在給鄧小平的指示中說:“‘一邊倒’是以外交關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獨立自主為前提的。中國以一個主權國家的姿態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之中,并非是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中共領導人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決不含糊”。由此可知,“一邊倒”政策(

)A.體現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 B.已經突破了意識形態的束縛C.使新中國完全擺脫半殖民社會 D.有利于打破新中國的外交僵局2.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外交上不再“以蘇劃線”“共同制蘇”,而是提出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尤其是反對美國、蘇聯的霸權主義,堅定站在和平力量一邊。這反映出新時期(

)A.中蘇之間已消除了外交分歧 B.我國堅定奉行不結盟的政策C.美蘇對抗嚴重威脅世界和平 D.我國外交重點轉向區域合作3.1958年,毛主席囑咐即將赴柬埔寨履職的外交官,不要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從此,新中國駐柬埔寨大使從不和柬方人員談論自己的意識形態。不久后,在柬埔寨舉行的一次中國經濟成就展上,中國駐柬大使授意將解說詞中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改為“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這體現出當時中柬外交關系的發展()A.深受“左”傾思想影響 B.以柬方利益為出發點C.貫徹了求同存異方針 D.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4.下表所示為《中國參加國際展會情況一覽表》(略表),它反映了中國(

)時間展會名稱舉辦國1951年3月德國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3年8月印尼國際博覽會印度尼西亞1956年5月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法國1957年5月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國際博覽會非洲摩洛哥A.外交理念更加務實 B.全方位外交成效顯著C.國民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D.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5.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曾先后于2013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四次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四次演講的主題分別是“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亞洲的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這表明中國A.重視睦鄰友好外交 B.成為了世界經濟體系的主導C.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D.推動了世界合作共贏與發展6.奧委會主席巴赫說“當今世界彼此依靠,單靠個體已經無法解決目前面臨的挑戰,為了實現更快、更高、更強,我們需要更團結。此后奧委會全會通過決議,將奧林匹克宣言修訂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這印證了A.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徹底失敗 B.建立國際體育新秩序的迫切性C.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D.和平與發展是當下時代的主題7.先談判后建交是新中國獨特的建交模式。1952年4月,周恩來曾解釋道:“為了表示外交上的嚴肅性,我們又提出建交要經過談判的手續,我們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同我們建立外交關系。”這一建交模式A.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實施 B.體現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C.促使新中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 D.打破了新中國的外交僵局和困境8.1958年,為更好的帶動經濟建設,河北省會遷到工商業發達的天津;1966年為了備戰備荒、以防萬一,河北省會又從濱海的天津內遷回保定。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A.社會主義陣營形勢變化 B.美日由敵對轉向合作反華C.我國參加了不結盟運動 D.我國迎來了第三次建交高潮9.1963年,雅加達舉辦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中國派出了規模空前的體育代表團參賽。通過此次運動會,中國加強了同亞非拉國家的團結協作。據此可知,當時我國A.打破歐美孤立封鎖B.睦鄰友好關系加強C.外部環境和平穩定D.外交方式靈活多元10.1974年,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召開,這是發展中國家捍衛經濟主權的一次國際會議。鄧小平代表中國在大會發言,提出國際貿易應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不應附帶任何政治和軍事條件。這一倡議A.有利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B.折射出中國以主動姿態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C.改善了中國同世界大國之間的外交關系D.體現了中國反霸權反殖民主義的主張11.羅納德·基思認為,周恩來堅持不與任何一個超級大國建立牢固的聯合,既表明了中國的正義立場,又是“一種戰略方針”,它使中國得到更大的戰略選擇余地,改變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結構。該學者意在強調新中國(

)A.逐漸擺脫意識形態束縛 B.注重維護弱小國家利益C.尋求沖破美國外交封鎖 D.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12.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確立的國際體育活動方針明確要求,只能與蘇聯東歐人民民主國家有些來往,對于在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在未建交國家舉行的活動,能不參加即不參加。這一要求旨在(

)A.改變中國體育的落后局面 B.積極配合國家的外交政策C.推動國際反帝力量的聯合 D.打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