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_第1頁
2019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_第2頁
2019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_第3頁
2019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_第4頁
2019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目 次前 言 ii適用范圍 1規范性引用文件 1術語和定義 1行業生產與污染物的產生 2污染防治可行技術 4污染防治先進可行技術 14附錄A(資料性附錄)典型煉焦化學工藝過程及污染物產生節點 15iiPAGEPAGE1PAGEPAGE10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本標準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5085 危險廢物鑒別標準GB16171-2012 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7 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34330 固體廢物鑒別標準 通則《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39號)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煉焦化學工業cokingchemicalindustryavailabletechniquesof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advancedavailabletechniquesof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污染防治可行技術中至少使一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穩定低于國家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70%的技術。machine-cokeoventhermal-recoverystampingmechanicalcokeoven半焦(蘭炭)semi-cokeoven750(蘭炭)為主的生產裝置。加熱方式分內熱式和外熱式。行業生產與污染物的產生常規機焦爐生產工藝廢氣污染物的產生粒物、二氧化硫O(NO,NOx301500m/m3熄焦等環節主要產生顆粒物等;冷鼓、焦油各貯槽主要產生苯并[a]芘、氰化氫、酚類、非甲烷總烴、主要產生顆粒物、氨。廢水污染物的產生(SS)、化學需氧量(CODCr)、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總氮、總磷、石油類、揮發酚、硫化物、氰化物等。固體廢物的產生固體廢物主要產生于各生產單元。其中,備煤、煉焦、熄焦、焦處理單元主要產生除塵灰、廢礦物(濕式氧化法主噪聲的產生熱回收焦爐生產工藝(粉廢氣污染物的產生廢水污染物的產生熱回收焦爐無煤氣凈化單元,不產生酚氰廢水。固體廢物的產生噪聲的產生半焦(蘭炭)炭化爐生產工藝(廢氣污染物的產生廢水污染物的產生廢水主要產生于煤氣凈化單元,包括剩余氨水、煤氣冷凝水等,主要污染因子為SS、CODCr、氨氮、BOD5、總氮、總磷、石油類、揮發酚、硫化物、氰化物等。固體廢物的產生噪聲的產生噪聲主要產生于各生產單元,包括振動篩、各類風機、泵類等設施。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污染預防技術裝煤車封閉技術高壓氨水噴射技術導煙技術單孔炭化室壓力調節技術分段(多段)加熱技術廢氣循環技術NOx壓力平衡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常規機焦爐煤氣凈化單元(脫硫再生等設施除外。利用管道將煤氣凈化單元相關貯Pa微負壓煉焦技術雙室雙閘給料技術(蘭炭(蘭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顆粒物治理技術袋式除塵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備煤、煉焦、熄焦、焦處理單元,過濾風速一般控制在1.1m/min以下,除塵效率一9930/m0.8/mn以下,顆粒物排放濃度不大于10mg/m3;濾袋壽命一般為1~2年。為防止裝煤環節廢氣中焦油等黏性成分黏結濾料,應對濾料進行預噴涂或設置焦炭吸附裝置。旋風除塵與水洗聯合技術mg/m3;氨去除率一般可達96%以上,氨排放濃度一般不大于30mg/m3。二氧化硫治理技術半干法脫硫技術(摩爾比一般控制在10℃~3080%以上,SO2排放濃度一般在30mg/m3以下,可通過動態調整脫硫劑用量等方式,控制出口煙氣中SO2濃度。干法脫硫技術(摩爾比一般控制在1.2~1.5,煙氣溫度一般為100℃~32080%排放濃度一般在30mg/m3濕法脫硫技術該技術適用于焦爐加熱環節,通常以石灰石/石灰漿液或氨水等作為脫硫劑,鈣硫比一般控制在1.02~1.15,吸收塔噴淋層一般不少于2層,壓力降一般小于1500Pa,液氣比達到設計要求。脫硫效率一般可達90%以上,SO2排放濃度一般在30mg/m3以下。可通過調整脫硫劑溶液用量等方式控制出口煙氣中SO2濃度。該技術一般配有除塵或抑塵措施。氮氧化物治理技術煉焦化學工業NOx(SCR)1~2(以焦爐煤氣為燃料或1~3(以高爐煤氣或高、焦混合煤氣為燃料),入口煙氣溫度一般不低于200℃(視催化劑類型及工作溫度條件確定脫硝效率一般可達85%排放濃度一般在150mg/m3活性炭/活性焦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15020s以上。脫硫效率一般可達95%以上,SO2排放濃度一般不大于30mg/m3;脫硝效率一般可達85%以上,NOx排放濃度一般不大于150mg/m3。采用該技術應做好安全風險防范工作。當活性炭/活性焦接近飽和狀態時,可通過熱解再生(溫度一般控制在400℃~450℃)恢復性能。廢水污染治理技術預處理技術除油技術h。除油效率一般可達30%~80%。脫氰技術該技術適用于真空碳酸鹽脫硫脫氰工藝產生的脫硫廢水預處理,通常以硫酸亞鐵等作為脫氰藥劑,30minh左右。處理后廢水中的氰化物和硫化物濃度可分別控制在50mg/L以下和20mg/L以下。對于不單獨采用脫氰技術的企業,也可將脫硫廢水并入循環氨水系統,送蒸氨環節處理。生化處理技術生化處理是煉焦化學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工藝過程,包括一級生物脫氮處理和兩級生物脫氮處理。為確保生物脫氮系統穩定運行,進水水質指標一般為CODCr不大于5000mg/L、氨氮不大于300mg/L、揮發酚500~800mg/L、氰化物不大于15mg/L、硫化物不大于30mg/L、石油類不大于50mg/L、SS不大于100mg/L、pH值7.0~8.5。一級生物脫氮處理技術/(A/O)及由其衍生的厭氧/缺氧/(A/A/O)、好氧/缺氧/好氧(O/A/O)、缺氧/好氧/好氧(A/O/O)等工藝。其中,A/O工藝缺氧池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28~32h(),好氧池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40~80h,二沉池表面水力負荷一般為1.0~1.5m3/m2?h(活性污泥法)或1.5~2.0m3/m2?h(生物膜法),沉淀時間一般為2.0~4.0h(活性污泥法或1.5~4.0生物膜法工藝厭氧池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8~16工藝前端好氧池水力停留時間一般不大于2040~60工藝好氧池總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60~80h。該技術對揮發酚、石油類、氨氮和CODCr的去除率一般可達99.8%、95%、95%和94%,總氮去除率一般可達40%~70%。兩級生物脫氮處理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對總氮排放有更嚴格要求的廢水生化處理,通常采用兩級A/O工藝串聯。第二級A/O缺氧池和好氧池水力停留時間一般分別為15~20h和5~10200mg/Lmg/L以上。出水總氮一般小于20mg/L,其他指標同一級生物脫氮處理技術。后處理技術煉焦化學工業廢水后處理通常采用混凝沉淀技術,混凝沉淀池水力停留時間一般不小于2h,表面水力負荷一般為1.0~1.5m3/(m2·h);廢水與混凝劑混合時間一般為0.5~2min,反應時間一般為5~20min;也可在混凝沉淀后增設過濾單元。出水pH值一般為6~9,CODCr一般為110~150mg/L。深度處理技術CODCr(Fenton)臭氧氧化技術minCODCr去除率一般可達50%,采用二級催化氧化,出水CODCr一般可達60~80mg/L。芬頓(Fenton)氧化技術在亞鐵離子催化作用CODCr質量濃度比一般不小于1:1,亞鐵離子與雙氧水摩爾濃度比一般為1:3;pH值一般控制在3~4,氧化反應時間一般為30~40min;反應后需加堿調節廢水pH值至中性后進行絮凝沉淀。生化需氧量、SS去除率一般可達30%~60%,出水CODCr一般可達60~80mg/L。吸附技術通過吸附劑(活性炭/活性焦、樹脂等)的吸附作用,進一步去除廢水污染物。為確保出水水質,進水CODCr一般不大于350mg/LpH值為CODCr去除率一般可達50%~70%,出水CODCr一般可達60~80mg/L。采用該技術應及時更換或再生吸附劑。固體廢物污染治理技術摻煤煉焦技術提鹽技術34330相關要求。制酸技術脫硫廢液經預處理后送焚燒爐完全燃燒生成SO2噪聲污染治理技術隔聲罩dB(A)減振基礎安裝設備時,在基座下設置減振基礎,可有效降低結構噪聲,降噪水平約10dB(A)。減振基礎適用于破碎機、振動篩、各類風機、泵類等設備噪聲的控制。消聲器25dB(A)。消聲器適用于各類風機和余熱鍋爐高壓排汽閥噪聲的控制,消聲器宜裝設在靠近進(排)氣口處。彈性連接管道系統采用彈性連接進行隔振處理,降噪水平約5dB(A)。彈性連接適用于泵類和風機等設備噪聲的控制,風機宜采用防火帆布接頭或彈性橡膠軟管,并采用彈性支吊架進行隔振安裝。泵類等宜采用具有足夠承壓、耐溫性能的橡膠軟管或軟接頭(避震喉);輸送介質溫度過高、壓力過大的管道系統,宜采用金屬軟管。廠房吸聲對于常規車間廠房,吸聲降噪效果為3~5dB(A);對于混響嚴重的車間廠房,吸聲降噪效果為6~9dB(A);對于幾何形狀特殊(有聲聚焦、顫動回聲等聲缺陷、混響極為嚴重的車間廠房,吸聲降噪效果一般可達到10~12dB(A)。環境管理措施廢氣管理措施H廢水管理措施固體廢物管理措施5085進行鑒別。經鑒別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其貯存的污染控制及管理應滿足GB18599的相關要求;經鑒別為危險廢物的,應當根據其主要有害成分和危險特性確定所屬廢物類別并進行歸類管理,其貯存的污染控制及監督管理應滿足GB18597的相噪聲管理措施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廢氣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廢氣污染防治可行技術見表1。廢水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廢水污染防治可行技術見表2。表1 廢氣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序號工藝類別污染物排放環節污染預防技術污染治理技術污染物排放水平/(mg/m3)技術適用條件顆粒物SO2NOx氨1常規機焦爐精煤破碎、焦炭整粒、篩分及轉運—袋式除塵6~30———適用于所有常規機焦爐裝置2裝煤①高壓氨水噴射+②導煙袋式除塵8~30———適用于具備導煙條件的煉焦企業,并須配套噴涂或焦炭吸附裝置3高壓氨水噴射8~30———適用于所有常規機焦爐煉焦裝置,并須配套噴涂或焦炭吸附裝置4推焦—袋式除塵9~30———適用于所有常規機焦爐煉焦裝置5焦爐煙囪①廢氣循環(多段或廢氣循環①半干法脫硫或干法脫硫+②袋式除塵+③SCR6~2010~3080~150—適用于脫硫后廢氣溫降不大,采用后置獨立脫硝,入口煙氣溫度不低于200℃的煉焦裝置6①SCR+②半干法脫硫或干法脫硫+③袋式除塵6~2015~30110~150—適用于采用前置獨立脫硝,入口煙氣溫度不低于200℃,脫硫后廢氣溫降不大的煉焦裝置7①SCR+②濕法脫硫10~2010~30100~150—適用于采用前置獨立脫硝,入口煙氣溫度不低于200℃,脫硫后廢氣溫降較大的煉焦裝置8活性炭/活性焦脫硫脫硝一體化10~208~30100~150—適用于SO2、NOx協同去除,入口煙氣溫度在150℃以下的煉焦裝置9干法熄焦—袋式除塵8~30———適用于所有常規機焦爐煉焦裝置10硫銨結晶干燥—旋風除塵與水洗聯合10~80——10~30適用于常規機焦爐煤氣凈化單元硫銨干燥設施11熱回收焦爐精煤破碎、焦炭整粒、篩分及轉運—袋式除塵10~30———適用于所有熱回收焦爐裝置12裝煤微負壓煉焦袋式除塵10~30———同上13焦爐煙囪微負壓煉焦濕法脫硫10~3030~100——同上14(蘭炭炭化爐煤炭、焦炭篩分及轉運—袋式除塵10~30———適用于所有半焦(蘭炭)炭化爐裝置++機側除塵。注2:常規機焦爐工藝中,以高爐煤氣或高爐焦爐混合煤氣為加熱燃料的焦爐煙囪環節,也可采用廢氣循環+分段(多段)加熱污染預防技術,作為污染防治可行技術。件(如及時更換清洗劑或吸附劑等。注4:半焦(蘭炭)炭化爐工藝中,裝煤環節可采用雙室雙閘給料污染預防技術,作為污染防治可行技術。1112121313表2 廢水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序號污染治理技術污染物排放水平/(mg/L)技術適用條件CODCr氨氮總氮氰化物揮發酚1①預處理(除油,需要時采用脫氰處理)+②生化處理(一級生物脫氮處理)+③后處理(混凝沉淀)110~1505~25—0.1~0.20.1~0.3適用于進水水量、水質穩定,且出水用于洗煤、熄焦和高爐沖渣等的企業,運行成本較低2①預處理(除油,需要時采用脫氰處理)+②生化處理(一級生物脫氮處理)+③后處理(混凝沉淀)+④深度處理(臭氧氧化或芬頓氧化或吸附)60~805~1030~500.1~0.20.1~0.2適用于進水水量、水質穩定的企業3①預處理(除油,需要時采用脫氰處理)+②生化處理(兩級生物脫氮處理)+③后處理(混凝沉淀)+④深度處理(臭氧氧化或芬頓氧化或吸附)60~801~515~200.1~0.20.1~0.2適用于進水水量、水質穩定,且廢水中總氮含量較高的企業,運行成本較高注1:可行技術2和可行技術3在深度處理采用芬頓氧化技術時,后處理(混凝沉淀)技術為可選技術。223規和技術規范進行處理處置。注3:煉焦化學工業企業也可采用電磁氧化(微波、電化學等)技術作為深度處理技術,確保滿足GB16171-2012相關要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可行技術見表3。表3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序號固體廢物名稱可行技術1焦油渣摻煤煉焦酸焦油蒸氨殘渣廢水處理污泥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廢活性炭除塵灰a2脫硫廢液b提鹽3制酸在滿足各項管理規定、嚴格控制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并長期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可采用摻煤煉焦技術。a對于鋼鐵聯合企業,除塵灰也可送至燒結料場作為燃料,或代替部分無煙煤用于高爐噴吹。b指采用濕式氧化法脫硫技術產生的脫硫廢液,宜采用提鹽或制酸技術;在滿足各項管理規定、嚴格控制揮發性氣體無組織排放并長期穩定運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