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2021屆高三10月份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鄭州2021屆高三10月份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鄭州2021屆高三10月份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鄭州2021屆高三10月份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鄭州2021屆高三10月份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鄭州一中2021屆高三10月月考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題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1.據記載,周人的婚嫁年齡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遲在春秋時代,周人的晚婚習俗已開始被早婚所替代。齊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張早婚。這主要是因為A.思想解放的推動作用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C.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斷激化2.讀下圖,以下符合此時期時代特征的是A.生產關系開始調整

B.土地私有制開始瓦解C.官僚政治已經形成

D.郡縣制在全國實行3.“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稀三籮,密三籮,不稀不密收九籮”“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種地不下糞,等于瞎胡混”。上述農諺主要反映了A.古代農業生產要掌握節氣變化

B.小農經濟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C.傳統農業經濟精耕細作的特點

D.小農經濟下農民生產積極性高4.嘉興的王江涇鎮,“多織綢收絲縞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務耕績”。濮院鎮人“以機為田、以梭為耒”,而吳江的盛澤、黃溪的居民更是“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紡績而日夕治絲”。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鎮A.以織棉為生的機戶不斷增加

B.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C.經濟作物生產的日益專業化

D.重農抑商政策名存實亡5.明后期的何良俊說:“余謂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蓋因四民各有定,百姓安于農畝,無有他志。……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己六七分去農。”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①商業能夠比農業獲取更大的利益

②官僚及豪強侵奪農人財產和土地

③農業立國之“本”地位發生改變

④農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低于商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據宋朝《春明退朝錄》記載:“(宋)太宗時,命張公洎制坊名,列牌樓上。按,唐馬周始建議,置冬冬鼓(警夜鼓),惟兩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則京都之制也。二紀以來,不聞街鼓之聲,金吾之職廢矣。”這則材料可用來佐證宋朝A.商業不受官吏直接監管

B.“市”突破時間上的限制C.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D.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7.明人薛論道以十二首《題錢》詩譏諷當時世風:“人為你生煩惹惱,人為你夢擾魂勞,人為你易大節,人為你傷名教。細思量多少英豪,銅臭明知是禍由,一個個因它喪了。”這反映了A.現實主義文風為士人所推崇

B.逐利思想取代了傳統義利觀C.社會風氣敗壞導致社會動蕩

D.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8.據唐詩“夜雨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可知當時A.商業活動完全突破地點限制

B.草市設施齊全C.市的時間限制逐漸被打破

D.早市商業繁榮9.1462—1530年間,中歐地區的白銀產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間達到最大,每年生產近300萬盎司,這些白銀大量流向西歐和東方。中歐白銀這種流向A.是西歐出現價格革命的主因

B.刺激西歐走上黑奴貿易之路C.推動世界范圍的商品大交換

D.導致東西方經濟實力懸殊大10.自1820年開始,英國廢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關稅的權利,海關所用經費由政府發放,從而避免了海關通過進出口牟利。1849年英國廢除《航海條例》,放棄了對殖民地的壟斷貿易。英國這些做法主要原因是A.壟斷組織的發展

B.殖民地反英斗爭激烈C.工業革命的推動

D.重商主義思想的流行11.18世紀,英國大眾服飾追求色彩多樣、質地優良、舒適美觀、時尚得體,城鄉服飾消費觀念的差別進一步縮小。這一現象的出現A.助推了英國的社會變遷

B.標志著工業化的形成C.反映了階級對立的弱化

D.意味著城市化的加快12.19世紀80年代,有學者呼吁英國集中精力增加生產力,并將生產轉移到那些擁有比較優勢的工業中,但英國卻選擇了最為省事的措施———貿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貿易”的口號。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繼續推行自由主義政策

B.專注于傳統工業的升級C.對海外市場的過分依賴

D.缺乏工業生產社會條件13.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政府鼓勵“技術接收”,德國六家公司購買了948項英國專利。同時,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國銀行向本國公司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使他們能夠盡可能地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這說明當時A.德國政府力量助推科技發展

B.國際貿易基本準則得以確立C.英國繼續保持科技領先優勢

D.壟斷組織干預國家經濟政策14.《申報》曾報道說:“武昌起義爆發后,普通一般人民未必個個贊成革命軍,卻無一人反對革命。”“民眾聞革命軍勝利則喜。聞官軍大勝,官軍克復則慘然以憂色。”該描述A.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有深厚的群眾基礎C.《申報》的報道公正無私

D.《申報》同情革命軍15.1906年《時報》載:“廈門一島,中國商家掛洋牌者,指不勝屈……掛美商家十家,掛英商家五十三家,掛荷商家者九家……以上共計三百四十家”。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A.清末新政迎來民族工業春天

B.不平等條約下洋商所占優勢較多C.廈門近代商業制度發展成熟

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合理避稅16.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蕪湖開埠。據統計,蕪湖海關1887年的土貨輸出是365669海關兩,到1894年達到5156030海關兩,增長了14.1倍。這折射出,當時蕪湖A.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

B.貿易順差不斷擴大C.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質變

D.不斷融入世界市場17.1912—1919年,中國新增民族工業資本13000萬元,平均每年設廠數75家,平均每年新增資本1625萬元,其中僅上海在1919年各類工人就達50萬,約占當時上海城市人口四分之一。這說明A.中國社會變革的力量不斷壯大

B.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成績斐然C.上海成為中國重工業發達城市

D.工業革命帶動中國經濟發展18.1922年,蘇聯全國公私零售商業(不包括小商販)已達47萬多家。為進一步恢復發展經濟,1923年蘇聯誕生了零售商業信貸業務。但從20年代末蘇聯減少了對消費品生產的投資,零售商業貸款開始萎縮,1935年終止。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

B.新經濟政策的發展C.工業化迫切需求下的調整

D.戰后經濟體制改革19.1932年,蘇聯組建了2502個機器拖拉機站,擁有14.8萬臺拖拉機,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生產計劃,農莊則用農產品支付勞動報酬。這可以說明當時蘇聯A.農業機械化的完成

B.經濟發展的計劃性C.新經濟政策的延續

D.產業結構的合理化20.1953—1958年蘇聯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圖1該圖可說明蘇聯這一時期

A.農業集體化運動有所擴大

B.改革重點在于發展農業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顯優勢

D.赫魯曉夫改革初見成效21.觀察下圖,圖中的曲線最可能是

A.蘇俄1918—1922年的國有企業比重B.德國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積在全世界的占比C.美國1935—1939年的失業率D.中國1959—1963年的經濟增長率22.麥當勞自1955年在美國創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代表著美式生活方式對世界的影響力。進入21世紀后,麥當勞不僅保留經典款食品,還按照當地人的口味對餐點進行適當調整,例如瑞典麥豆素漢堡、中國雞湯通心粉等。上述現象說明A.全球化和多樣性協調統一發展

B.各國家間的差距在逐漸地縮小C.經濟全球化推動世界文化交流

D.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載體23.英國脫歐后,歐盟領導層產生分歧,反對加強歐盟權力的理事會主席曾稱:“若沉溺于即刻和全面一體化的主張,我們就會忽略普通民眾的立場—歐洲公民們并不持有與我們相同的歐洲激情。”這表明歐洲一體化進程A.加強了民眾的認同

B.最終走向終結C.取決于民眾的態度

D.進程曲折復雜24.20世紀60年代末,基辛格說:“一個統一的歐洲對世界事務大概會堅持一種特別的歐洲的觀點——這就是歐洲將對美國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權挑戰的另一種說法。”這一看法出現的深層背景是A.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B.歐洲威脅到美國全球霸權C.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

D.美國與歐洲關系發生變化25.在科索沃危機期問,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歐盟的主導下解決問題。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表明A.歐洲已實現政治一體化

B.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C.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2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對移民群體的增長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們開始擔憂“歐拉伯”(歐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現,開始思考“whoarewe”的問題,開始懷疑若千年后歐洲還能否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反映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A.人們否定了社會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發展C.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

D.弱勢群體邊緣化的加速27.1955年國務院規定:“聚居人口不足10萬的城鎮,必須是重要的工礦基地……確有必要時方可設置市的建制”。1962年國務院規定:凡是人口10萬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區和礦區,都應撤銷市的建制。這反映了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

B.國家工業化戰略被迫中斷C.國民經濟處于調整階段

D.我國城市化進程陷入停滯28.中共的一次會議指出: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一定權利的義務的法人。改革計劃體制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此次會議是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29.20世紀80年代編輯、出版的農業史料文獻《關于農村工作問題座談會紀要》中記錄過:“1979年春,少數地方的農村社員開始自發隱蔽地實行包產到戶。1979年3月國家農業委員會邀請七個省的農村工作部門和三個縣的負責人座談,議題中爭議最大的是包產到戶,爭論的結果是規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門獨戶外不許包產到戶。”政府的該項規定A.成為復原底層歷史全貌的直接依據B.客觀上使包產到戶的范圍悄然擴大C.推動了農村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D.說明在突破發展中深化改革成為當務之急30.1992年中國開放了有色金屬和大部分機電產品價格,1993年開放了糧食、部分統配煤炭、部分統配木材和大部分鋼材的價格,1994年放開了統配煤炭價格。這種做法A.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B.加快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構C.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

D.實現了價格體系的全面放開二、材料閱讀(每小題20分,共40分)31.(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學者門德爾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業化理論,1972年將其擴展為“主要分布在農村中的工業的迅速發展,它伴隨著鄉村經濟的空間組織的變化”。中國明清江南工業是“超輕結構”,紡織業是明清江南工業中最大的部門,在對整個江南地區棉布產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產量為5000萬匹,清中期為10000萬匹”。斜身式花機的出現大大改進了織機的性能,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增強了工人操作的精確度,發展了紋絡花樣等工藝,此外棉布的染色技術也有提高。在棉紡織業中最重要的分工為織和紡兩大工序的分離,手工業生產與農業的分離,家庭內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蘇州、無錫發展為棉紡織基地。——摘編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材料二(荷蘭)海上貿易十分發達,但本身存在致命的缺陷,其政治體制十分僵化,不能夠靈活適時調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者們把大量的財富用于無休止的揮霍和個人消費,而不是推動本國的產業或者科技的發展……法國的科技發達,絲毫不亞于英國。但當時的法國缺乏工業革命所必須的土壤,路易十六認為科學家們只會高談闊論,而不能為國家的稅收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提升。英國的重點并不在于稅收和關稅的水平,而在于怎么使用這些稅收,在1688年以后,英國的銀行已經可以確保稅收不會被花費在宮廷、皇帝、皇后的娛樂之上,而被直接用于支付政府赤字和皇家海軍的開支。——摘編自JohnU.Neson《IndustryandGovernmentinEngland1700—1900》(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江南早期工業化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優勢。(5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江南早期工業化沒有促成社會轉型的原因。(5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895—1930年各國對華貿易總量比重(單位:%)圖2——據陳爭平《1895—1930年中國國際收支研究》等材料二建國初期中國對外貿易重心轉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瑞典、丹麥、瑞士、芬蘭于1950年與新中國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貿易關系。1960年后,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東歐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965年的14.3%。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33.4%,包括日本、西歐在內的西方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升至41.0%。——摘編自彭波《新中國對外貿易發展70年:歷程、成就、貢獻與經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1931年外國對華貿易的發展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建國初期至60年代新中國對外貿易的變化及其成因。(8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近現代中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參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周朝主張早婚,是因為當時生產力還欠發達的情況下,小農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力來支撐,故選C項;那時候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排除A項;禮樂制度遭到破壞與早婚不存在因果邏輯關系,排除B項;主張早婚會使人地矛盾更加激化,排除D項。2.【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為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生產關系開始調整,故選A項;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官僚政治開始形成,排除C項;秦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材料諺語反映的是農業生產要注重時令、施肥、春耕等,體現了傳統農業經濟精耕細作的特點,故選C項;A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小農經濟的破產,無法體現出其脆弱性和落后性,排除B項;材料諺語反映出農業耕作技術的發展,沒有體現出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根據嘉興的王江涇鎮以織綢居多,百姓不務耕作,吳江的盛澤、黃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綾綢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鎮中絲織業從紡織業中逐漸分離出來,這表明明朝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故選B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織絲,而不是織棉,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手工業生產,而不是經濟作物的生產,排除C項;材料與重農抑商政策無關,且重農抑商政策名存實亡是在近代時期,排除D項。5.【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后期從事工商業的人數增多,很大原因是因為小農經濟難以抵御天災人禍,容易破產,商業獲利更大,故①正確;明清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土地兼并嚴重,導致農民離開土地,故②正確;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中國古代始終以農業作為立國根本,故③錯誤;古代中國實行重農抑商,商人地位低于農民,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6.【答案】B【解析】從材料“不聞街鼓之聲,金吾之職廢矣”,可知宋代打破了商品交易的時間限制,故選B項;從材料“置冬冬鼓(警夜鼓),惟兩京有之……不聞街鼓之聲,金吾之職廢矣”,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宋代取消了用鼓聲約束商品交易時間的管理措施,沒有體現出商業不受官府直接監管,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對商業的管理,沒有涉及商業區繁榮,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市”的管理,沒有表述出現了娛樂場所,排除D項。7.【答案】D【解析】從材料可知,《題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膜拜金錢的瘋狂及后果,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對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的沖擊,故選D項;材料只是譏諷當時的拜金風氣,無從得知是否受到士人的推崇,排除A項;取代二字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商品經濟的發展并非社會風氣敗壞,排除C項。8.【答案】C【解析】由材料“夜雨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可知商品經濟發展,打破了商品交易的時間限制,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空間信息,排除A項;草市是民間集市,排除B項;早市不符合“夜雨千燈照碧云”,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歐地區的白銀產量增加了五倍多。……這些白銀大量流向西歐和東方”可知,造成這一流向主要是因為新航路的開辟,使各地區建立起直接的商業聯系,推動了世界范圍的商品大交換,故選C項;材料中中歐白銀產量增多,但大量流向其他地區,不會帶來價格上漲現象,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中歐白銀的流向,與西歐的黑奴貿易無關,排除B項;東西方經濟實力懸殊大是由殖民擴張造成的,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根據“英國廢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關稅的權利”“放棄了對殖民地的壟斷貿易”,結合當時進行的工業革命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自身經濟的競爭力不斷增強,英國政府逐漸放棄了傳統的重商主義政策和對殖民地的壟斷貿易,采取了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故選C項;壟斷組織的發展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中英國廢除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關稅的權利等做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而不是殖民地反英斗爭的激烈,排除B項;重商主義思想流行于15至17世紀,推行《航海條例》是其重要表現,排除D項。11.【答案】A【解析】根據英國大眾的服飾“城鄉服飾消費觀念的差別進一步縮小”等信息,結合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可知,這一現象的出現弱化了社會階層等級和身份的界限,促進了思想觀念的改變,預示著近代工業社會的到來,推動了英國的社會變遷,故選A項;英國工業化的形成是在19世紀中期,時間不符,排除B項;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逐漸強化,排除C項;題干中城鄉服飾消費觀念差別的縮小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城市化的加快是在工業革命后期,排除D項。1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要么死亡,要么貿易”這一口號可知,當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際,英國仍然把重心放在海外貿易上,故選C項;材料只強調貿易而沒有體現自由貿易,排除A項;英國沒有像學者呼吁的那樣,把生產轉移到優勢工業中去,而是選擇了貿易,排除B項;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英國工業生產的社會條件成熟,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德國政府鼓勵‘技術接收’,德國六家公司購買了948項英國專利”“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國銀行向本國公司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可知,德國政府鼓勵購買先進技術,支持銀行向企業提供科研資金,這說明當時德國政府力量幫助和推動了本國科技的發展,故選A項;19世紀中期,國際貿易基本準則就已經確立,排除B項;題干中僅反映了德國向英國購買了專利,并不能說明英國繼續保持著科技領先的優勢,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德國政府對發展科技的支持態度,沒有反映壟斷組織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干預,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材料“卻無一人反對革命”“官軍克復則慘然以憂色”,體現了普通百姓對官軍不滿,對革命軍的同情,故選D項;材料反映出民眾對革命的同情,并未體現對民主共和觀念的態度,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民眾的廣泛參與,缺乏群眾基礎,排除B項;C項選項表述過于絕對,不能推斷《申報》進行了客觀的報道,排除C項。15.【答案】B【解析】根據“中國商家掛洋牌者,指不勝屈”,結合西方列強依據不平等條約,為洋人來華通商攫取了很多特權可知,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條約下洋商所占優勢較多,故選B項;民族工業迎來春天是在一戰期間,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國商家利用掛洋牌來發展貿易反映出廈門近代商業制度并不成熟,排除C項;中國商家掛洋牌的行為不是合理避稅,且材料中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根據蕪湖開埠后土貨輸出大幅度增長可知,中國的土特產品大量輸往世界市場,這折射出當時蕪湖不斷融入世界市場,故選D項;題干反映的是土貨的輸出情況,與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無關,排除A項;題干只反映了土貨的輸出情況,沒有輸入的內容,無法得出貿易的順差狀況,排除B項;近代中國土貨的輸出是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體現,但近代社會中國經濟結構沒有發生質變,排除C項。17.【答案】A【解析】根據“中國新增民族工業資本13000萬元”“其中僅上海在1919年各類工人就達50萬”可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工人階級隊伍的不斷壯大,為新民主義革命的誕生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故選A項;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是在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掌握政權之后,排除B項;近代中國的工業以輕工業為主,上海的重工業并不發達,排除C項;近代中國并沒有參與兩次工業革命,未能直接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18.【答案】C【解析】1924年斯大林上臺后,在蘇聯逐漸確立起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及計劃經濟體制,材料中的轉變就是這一模式和體制的體現,故選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于1921年被廢除,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新經濟政策在1924年以后被逐漸取消,而非發展,排除B項;蘇聯戰后經濟體制改革,指的是二戰后蘇聯領導人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9.【答案】B【解析】根據“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生產計劃”可知,蘇聯組建的機器拖拉機站是為了落實國家在農莊的生產任務,以服務工業化建設,這說明當時蘇聯經濟的發展具有計劃性,故選B項;當時蘇聯只是完成農業的集體化,而蘇聯組建的機器拖拉機站僅是為了完成國家任務,并沒有完成農業的機械化,排除A項;1928年新經濟政策就已經被逐漸取消,排除C項;當時農莊執行的是國家生產計劃,產業結構并不合理,排除D項。20.【答案】D【解析】根據圖1可分析得出1953—1958年蘇聯糧食產量在赫魯曉夫改革時期稍有起伏,但總體呈增長趨勢,故選D項;材料的主旨是講糧食產量的變化,沒有涉及到農業集體化的情況,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在30年代基本完成,排除A項;材料中糧食產量的提高不能代表改革重點在于發展農業,排除B項;蘇聯的經濟改革是為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排除C項。21.【答案】C【解析】1933年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挽救經濟危機,1935年開始美國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失業率逐漸下降,但1939年世界大戰爆發,影響到美國經濟,導致失業率有所上升,隨著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美國經濟繼續發展,失業率又下降,故美國1935—1939年的失業率的變化趨勢與材料曲線相符,故選C項;蘇俄1918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全部國有化,1921年新經濟政策規定大企業國有,故蘇俄1918—1922年的國有企業比重發展曲線是先上再下,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一戰后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國以委任統治形式瓜分,故德國1919—1923年的殖民地面積在全世界的占比應是持續下降的,與材料曲線不符,排除B項;1959—1961年我國出現三年困難時期,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出現負增長,1960年開始實行“八字方針”,到1962經濟恢復,經濟增長率上升,與材料曲線不符,排除D項。2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麥當勞自1955年在美國創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可知,麥當勞的發展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根據材料“還按照當地人的口味對餐點進行適當調整”可知,麥當勞又照顧到了不同地區的特色,反映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樣性的存在與發展,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樣性的存在與發展,不涉及各國之間的發展差距,排除B項;根據材料“還按照當地人的口味對餐點進行適當調整”可知,突出了麥當勞發展中照顧到不同地區的特色的做法,反映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多樣性的存在與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文化交流,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樣性的存在與發展,不能體現跨國公司的作用,排除D項。23.【答案】D【解析】根據“若沉溺于即刻和全面一體化的主張,我們就會忽略普通民眾的立場—歐洲公民們并不持有與我們相同的歐洲激情”可知,普通民眾與歐盟一些領導人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存在分歧,表明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進程曲折復雜,故選D項;根據“歐盟領導層產生分歧”“歐洲公民們并不持有與我們相同的歐洲激情”可知,民眾并不認同歐洲一體化進程,排除A項;英國雖然脫歐,民眾也不認同歐洲即刻和全面一體化,但區域集團化是歷史的趨勢,歐洲一體化進程并不會走向終結,排除B項;歐洲一體化進程取決于民眾的態度過于絕對化,排除C項。24.【答案】C【解析】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末”“一個統一的歐洲”并結合所學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知識可知,歐共體的成立促進了歐洲的發展壯大,“對美國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權挑戰”,但聯合的西歐只是當時世界逐漸崛起的幾大力量中心之一,這些力量都在挑戰美國的霸權,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故選C項;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只是多極化趨勢的表現之一,屬于表層背景,A項并非最佳選項,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末尚處于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并未建立全球霸權,排除B項;歐洲走向聯合的目的之一是擺脫美國的控制,因此其聯合后與美國的關系必然發生變化,但這也只是材料呈現的現象,而非深層背景,D項并非最佳選項,排除D項。25.【答案】D【解析】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其主導下解決問題,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是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的表現,故選D項;1993年歐盟成立,這是歐洲政治一體化的表現,但是歐洲還沒有實現政治一體化,排除A項;材料表明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并沒有占據主導地位,且多極格局并未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排除B項;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C項。26.【答案】C【解析】據材料“開始懷疑若千年后歐洲還能否是歐洲人的歐洲”,可知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人口流動,但也為歐洲人帶來了認同焦慮,故選C項;材料強調歐洲民眾的擔憂,并不是否定,排除A項;材料強調歐洲移民群體的不斷增長,并不是民族融合,排除B項;歐洲民眾不屬于弱勢群體,排除D項。27.【答案】C【解析】根據“1962年國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