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課件_第1頁
2020高考生物-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課件_第2頁
2020高考生物-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課件_第3頁
2020高考生物-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課件_第4頁
2020高考生物-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點題型一識圖巧析——能量流動過程重點題型一識圖巧析——能量流動過程【典例1】

如圖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圖中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為kJ/(m2·a)。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典例1】如圖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圖中數字為能量數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值為20810kJ/(m2·a)B.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1.3%C.該生態系統能量的輸出都是通過各營養級的細胞呼吸實現的D.據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分析,該生態系統的群落還沒有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解析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為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0810kJ/(m2·a),A正確;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380/3370×100%≈11.3%,B正確;由于分解者不占營養級,所以該生態系統能量的輸出是通過各營養級的細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實現的,C錯誤;該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與輸出處于不平衡狀態,群落還沒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D正確。答案

C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值為20810kJ/(m2·a[解題指導]理解能量流動的過程是正確解答該類題的關鍵(1)以第二營養級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解題指導]說明:①不定時分析: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的去路可能有三條,即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②定時分析: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在一定時間內的去路可能有四條,除了上面的三條外,還有一條是既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營養級和分解者利用,即“未被利用”的部分。如果是以年為單位研究,其中“未被利用”部分的能量將保留到下一年。說明:①不定時分析:流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的去(2)影響能量傳遞效率高低的因素上一營養級生物呼吸速率越低,或是下一營養級的捕食、同化效率越高,相鄰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就會越高。代謝所需的酶由生物的遺傳基礎決定,環境條件會影響生物的代謝和捕食效率。(2)影響能量傳遞效率高低的因素上一營養級生物呼吸速率越低,【典例2】

某同學繪制了如圖所示的能量流動圖解(其中W1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可表示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1/W1C.流入一級消費者體內的能量可表示為(A2+B2+C2)D.圖解表明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典例2】某同學繪制了如圖所示的能量流動圖解(其中W1為生解析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可表示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A正確;由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1/(A1+B1+C1+D1)=D1/W1,B正確;流入一級消費者的能量為D1=(A2+B2+C2+D2),C錯誤;圖解表明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D正確。答案

C解析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可表示為(A1+B1+C1+D1),[解題指導]1.用拼圖法進行能量流動計算

輸入第一營養級的能量(W1)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生產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A1);另一部分則用于生產者的生長、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現存的植物體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營養級的D1,如下圖所示:[解題指導](1)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即W1。將圖中第三營養級同化的總能量D2“拼回”第二營養級,則A2+B2+C2+D2等于D1,即第二營養級同化的總能量;再將D1“拼回”第一營養級,則A1+B1+D1+C1等于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W1。可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的總能量都來自W1。(2)能量傳遞效率不會是100%。據上圖可知,由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0%,一般情況下,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約為10%。(1)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即W1。2.圖形變換分析能量去路若上圖代表能量流經第二營養級示意圖。則上圖中A代表第二營養級的攝入量(100單位),B代表同化量(80單位),A→E代表第二營養級產生的糞便量(20單位),D代表第二營養級呼吸作用散失熱能(50單位),C代表第二營養級的次級生產量(30單位),可用于第二營養級的生長和繁殖,其中又有15單位的能量會被下營養級攝入。需要注意的是,圖中20單位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屬于第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時根據上述分析,由于第三營養級的同化量尚未可知,故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也無法計算。2.圖形變換分析能量去路若上圖代表能量流經第二營養級示意圖。[強化提升]1.下面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圖解部分示意圖(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圖中b=h+c+d+e+f+iB.生產者與一級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b/a×100%C.在“草→兔→狼”這一食物鏈中,狼糞便中的能量屬于dD.縮短食物鏈可以提高能量傳遞效率[強化提升]A.圖中b=h+c+d+e+f+i解析首先,生產者固定的能量應該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攝入量=同化量+糞便中的能量,因此c為同化量,h為糞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長、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一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營養級攝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A錯誤;能量傳遞效率是相鄰營養級同化量之間的比值,生產者與一級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c/a×100%,B錯誤;縮短食物鏈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狼糞便中的能量應該屬于上一級消費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長、繁殖的能量,C正確。答案

C解析首先,生產者固定的能量應該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攝入2.如圖所示為某人工松林18年間能量流動情況的調查統計結果(單位略),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2.如圖所示為某人工松林18年間能量流動情況的調查統計結果(A.“能量Q”是指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B.不需要人工能量投入該松林就可維持其穩定性C.18年間該松林中分解者獲取的總能量是285×1010D.動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質循環解析圖中“能量Q”是生產者用于自身生長、繁殖的能量,A錯誤;從圖中信息可知,從生產者到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極低,要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應人工補充能量,B錯誤;分解者獲得的能量中還包含動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錯誤;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質的循環,D正確。答案

DA.“能量Q”是指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3.如圖甲表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錐體圖,P為生產者,Q1為一級消費者,Q2為二級消費者。現對圖中的各營養級所含有的能量進行分類剖析,其中分析錯誤的是(注:圖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來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3.如圖甲表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錐體圖,P為生產者,Q1為一級A.b+c+d+e為本年度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c1表示一級消費者中被二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產者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D.一級消費者產生的糞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解析由圖可知,c、c1分別是生產者流入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流入二級消費者的能量,即一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b+c+d+e為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糞便、遺體殘骸等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一級消費者產生的糞便中所含的能量屬于生產者同化的能量,應包含在b或d中。答案

DA.b+c+d+e為本年度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4.如圖為地震毀損的某自然保護區人為干預下恢復過程的能量流動圖[單位為103kJ/(m2·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流經城市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以及從外圍的農田生態系統等補償輸入的能量B.計算可知,肉食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為5×103kJ/(m2·a)C.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1.29×105kJ/(m2·a)D.在人為干預下,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14.6%4.如圖為地震毀損的某自然保護區人為干預下恢復過程的能量流動解析城市生態系統雖然是人為建立的,但還是要依賴自然系統,其能量輸入除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外還有外圍的其他系統補償輸入的能量,才能維持平衡,A正確;肉食動物從植食動物獲得的能量為(16-4-9-0.5)×103=2.5×103kJ/(cm2·a),所以補償輸入量為(2.1+5.1+0.05+0.25)×103-2.5×103=5×103kJ/(cm2·a),B正確;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3+70+3+14+2+5+12)×103=129×103kJ/(cm2·a),C正確;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14/(23+70+3+14)×100%≈12.7%,D錯誤。答案

D解析城市生態系統雖然是人為建立的,但還是要依賴自然系統,其重點題型二識圖建模——物質循環過程【典例】

下圖為某地稻田生態系統碳元素轉移示意圖,箭頭和字母分別表示碳元素傳遞方向和轉移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重點題型二識圖建模——物質循環過程【典例】下圖為某地稻田A.水稻和藻類分別占據不同空間有利于a增加B.水稻生長期,該生態系統碳元素轉移量關系為a=b+c+eC.丙中的生物可組成多條食物鏈D.該系統在物質上可以做得到自給自足解析水稻和藻類分別占據不同空間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轉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轉移量,A正確;水稻生長期,該生態系統碳元素轉移量關系應為a=b+c+e+水稻、雜草、藻類等自身積累量,B錯誤;每條食物鏈的起點均為生產者,而丙中的生物無生產者,C錯誤;農田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有大量物質的輸出,也會有大量物質的輸入,D錯誤。答案

AA.水稻和藻類分別占據不同空間有利于a增加[解題指導]1.建模巧記碳循環的過程[解題指導]2.判斷碳循環中的各種成分 (1)首先找出兩個成分之間具有雙向箭頭的,一個為生產者,一個是大氣中的CO2庫。其他各個成分都有箭頭指向大氣中的CO2庫。(2)然后觀察剩余的幾種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頭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為消費者。2.判斷碳循環中的各種成分[強化提升]1.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 A.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 B.甲是消費者,丙是生產者,各成分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 C.對戊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 D.碳循環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

解析圖中甲為消費者,乙為分解者,丙為生產者,丁為大氣中的CO2,戊為化石燃料;碳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

答案

B[強化提升]2.下圖1表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之間的聯系,圖2為一定時間內某一生態系統中的幾個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2.下圖1表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之間的聯系,圖2為一定時間內A.圖1中能構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圖2中的乙相當于圖1中的EB.種群丙在A、B、D、E四個時期中種群密度最大的是A時期C.圖1中流入D的總能量小于F獲得的總能量D.某地區因環境污染造成E中出現部分白化苗,F、D的數量也都將減少解析圖1中A是非生物的物質,B、D、F是消費者,E是生產者,C是分解者,所以能構成生物群落的是B、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