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高中語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南通市高中語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南通市高中語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南通市高中語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南通市高中語文高一期末模考提分題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高一語文期末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杜甫在夔州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蓋起的簡陋的房屋:這類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鳥巢一般。他到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習慣,用竹筒把水從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為烏雞能醫治風痹,他養了許多雞,并且催促他的長子宗文在墻東豎立雞柵……對于生活上的一些瑣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夔州是三峽里的山城,這里的山川既雄壯又險惡,杜甫一到這里,便愛用驚險的文字描畫它們。他一再歌詠的是白帝城,他感到這座城是“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給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見夔州的許多女子因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結婚,她們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賣,供養一家,有時還冒著危險販賣一些私鹽回來。人們不深究原因,只說,她們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卻反過來問:“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負薪行》他看見峽中的男子,少數富有的駕著大船經商,大多數貧窮的終生充當勞苦的船夫。人們說,這里的人都器量狹窄,只圖眼前利益;杜甫也反過來問:“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峽中的人民大部分過著窮苦可憐的生活,而夔州卻是闊綽的賈客胡商必經之地,這兩種生活的對照杜甫也寫得很清楚。除了歌詠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這時有了充裕的時間,回憶他的青年時代。他在偏僻的山城,與外邊廣大的世界隔絕,朋友稀少,生活平靜,因此過去的一切經歷在他面前活動起來。他寫了不少長篇的詩敘述他過去的生活。他寫《壯游》詩,從七歲學詩起,經過吳越齊趙的漫游、長安時代、安史之亂,一直到滯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傳。他還寫了八首長詩,懷念八個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詩》,但它們只有歷史價值,在藝術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杜甫在這時因為與外面的世界脫離,作詩的態度有時改變了。他在成都草堂時說他寫詩的態度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前兩句說他長安時代以來對于詩的努力,極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艱難,作詩也越刻苦;后兩句則說明在草堂的生活較為清閑,對著美麗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無論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實的生活體驗,都能寫出像他天寶末年以后那樣富有創造性的詩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邊去了。他在《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里說“晩節漸于詩律細”,又在《解悶十二首》里說“頗學陰何苦用心”。并且在指導兒子宗武學詩時,也教他熟讀《文選》,以便從中采擷詞藻:這好像又把詩歌扯回到“研揣聲病、尋章摘句”的時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時代的詩并不是每一首都是這樣寫成的,他用這種態度寫出來的代表作品最明顯的是《秋興八首》《諸將五首》。這些詩里不是沒有接觸到實際的問題,不是沒有說到國家的災難與人民的貧困,不是沒有寫出時代的變遷和自己熱烈的想望,可是這些寶貴的內容被鏗鏘的音節與華麗的詞藻給蒙蓋住了,使后來杜詩的讀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節與詞藻的迷惑與陶醉,翻來覆去地誦讀,而不去追問:里邊到底說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釋上也發生了分歧。與此相反,反倒是在《寫懷》里毫不費力寫出來的“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讀起來覺得親切動人;而像《宿江邊閣》里“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那樣的詩句足以表達出詩人的品格。杜甫在夔州,身體時好時壞,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都不斷地纏繞著他,最后牙齒落了一半,耳也聾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他在這種情形下,兩年內寫了四百三十余篇詩,占他全集詩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長篇,這是一個豐富的創作時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內容和思想上比起過去的作品都略有遜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這樣的杰作。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甫愛用驚險的文字描畫三峽里山城的雄壯險惡,這說明詩人十分注重以恰當的文字形式表現作品內容。B.“晚節漸于詩律細”“頗學陰何苦用心”,說明杜甫晚年作詩時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功夫。C.杜甫的一些注重音節與詞藻的詩使讀者迷惑與陶醉,以至于翻來覆去地誦讀也難以知道詩里邊到底說了些什么。D.“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詩人在老病時也沒忘記國家的災難和自己的責任,質樸的詩句中表現了詩人的品格。2.下列對影響杜甫創作的因素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山城夔州雄壯險惡的山川。B.夔州人民貧富之間巨大差異的生活。C.與外界隔絕,朋友稀少,生活動蕩。D.把一部分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3.第四段說杜甫“作詩的態度有時改變了”,你認為“變”在何處?這一改變產生了怎樣的結果?請依據文本加以闡述。

4.從文中看,杜甫在夔州時的詩歌創作題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請簡要分析。二、非連續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做點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被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們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們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而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由這“文法”和“詞匯”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筑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磚石建筑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筑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么在中國無數的建筑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匯”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時也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展創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在這里,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的窗子“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羅馬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我們若想用我們自己建筑上的優良傳統來建造適合于今天我們新中國的建筑,我們就必須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詞匯”,否則我們是不可能寫出一篇中國“文章”的。(節選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材料二:我國古代建筑的類型豐富多彩。舉凡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祠堂會館、民居宅地、城市村鎮、橋梁堤壩以及亭臺樓閣、齋堂軒榭等,莫不各具特色……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第一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響建筑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現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現象,地域性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建筑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正在受著猛烈的沖擊。傳統而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鐘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筑所代替,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這種地步,這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地步了嗚?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筑文化,它們的久遠都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志。尤其是這些生長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們之所以能長存這么久,就是因為它們在適應當地的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當地技術以及體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有自身的優點,它是與當地環境和諧相處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改良、應該吸納未來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我們拋棄祖先留給我們遺產的理由。(選自吳曾麗《構建21世紀的建筑與文化觀念》)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法”指建筑物上的構件與構件、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B.材料一把建筑與做文章相類比,又采用打比喻、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淺顯形象地說明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C.材料二中認為,進入21世紀,“國際式”文化對地域性的傳統文化構成嚴峻考驗,中國的建筑文化正在受著猛烈的沖擊。D.傳統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鐘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筑所代替,這是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6.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建筑的“詞匯”和“文法”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不僅是一人一時的創作,也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B.中國建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C.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筑物,但仍能滿足同樣的需要,解決同樣的問題,表達同樣的情感。D.歷史文化還是建筑文化的久遠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志,我們對待多方面有自身優點的中國建筑文化,應該在改良、吸納中傳承。7.“窗”在古人詩意的表達中,也表明窗子“可譯性”的功用,如“復見窗戶明”指出可譯性“透明”功用。下列詩詞句,表明“可譯性”功用不相同的一項是(

)A.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B.騰煙透窗戶,飛焰生欒櫨。【(唐)劉禹錫《武陵觀火詩》】C.籬菊巖花俱秀發,清氛不斷來窗戶。【(宋)向子諲(yīn)《滿江紅·雁陣橫空》】D.窗間梅熟絡蒂,墻下筍成出林。【(宋)范成大《喜晴》】8.材料一說,“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這種“拘束性”和“靈活性”表現在哪里?請簡要說明

9.“崇洋”是中國建筑的亂象之一,復制國外地標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鎮粉墨登場;我國四大一線城市2006年以來興建的19座大型地標建筑中,主設計師為外國人的達15座之多,我國儼然成為國外建筑設計師建筑理念的“試驗場”。結合材料,談談你對當下中國建筑的建議。三、雙文本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甲文】最后一課鄭振鐸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聽到了炮聲和機關槍聲沒有?”C在電話里說。“沒有聽見。發生了什么事?”“聽說日本人占領租界,把英國兵繳了械,黃浦江上的一只英國炮艦被轟沉,一只美國炮艦投降了。”接連的又來了幾個電話,有的是報館里的朋友打來的。事實漸漸地明白。英國軍艦被轟沉,官兵們鳧水上岸,卻遇到了岸上的機關槍的掃射,紛紛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或郊外開進租界。被認為孤島的最后一塊彈丸地,終于也淪陷于敵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腦脫路的暨大。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者們都已經到了。立刻舉行了一次會議,簡短而悲壯地,立刻議決了:“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太陽光很紅亮地曬著,街上依然地熙來攘往,沒有一點兒異樣。我們依舊地搖鈴上課。我授課的地方,在樓下臨街的一個課室,站在講臺上可以望得見街。學生們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吧?”學生們都點點頭。“我們已經議決,一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立刻便停課,并且立即地將學校關閉結束。”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沒有一句話。“但是我這一門功課還要照常地講下去,一分一秒鐘也不停頓,直到看見了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為止。”我不荒廢一秒鐘的工夫,開始照常地講下去。學生們照常地筆記著,默默無聲的。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地親切,格外地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兒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的上了刺刀,“引滿待發”。然而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的神色。該來的事變,一定會來的。一切都已準備好。誰都明白這“最后一課”的意義。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別的十幾個課室里也都是這樣的情形。對于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戀戀。黑板顯得格外地光亮,粉筆是分外地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地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摸著,也覺得十分的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涂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離別了呢!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鮮,小販們不時地走過,太陽光很有精神地曬著。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毅異常地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后一刻的到來。遠遠地有沉重的車輪碾地的聲音可聽到。幾分鐘后,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由東向西,徐徐地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時間是上午十時三十分。我一眼看見了這些車子走過去,立刻挺直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沉毅地合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現在下課”學生們一致地立了起來,默默地不說一句話;有幾個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著。沒有一個學生有什么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彷徨,沒有顧慮。各個人都已決定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向哪一個方向走去。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儀仗隊似的一致。從來沒有那么無紛紜地一致地堅決過,從校長到工役。這樣地,光榮的國立暨南大學在上海暫時結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著遷校的工作。【乙文】最后一課老舍鈴聲,對于一個作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定已經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也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赴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他的手也沒有發顫。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曉得往哪里走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里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的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的豎直了背,仰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味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節選自老舍《四世同堂》)10.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課》一樣,都是從老師的角度寫師生們對敵人入侵的共同反應,從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課”去表現了愛國主義的大主題。B.“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日本的侵略充滿了血腥,連日本的國旗也充滿了血腥,通過描寫太陽旗來表現日本入侵者的囂張氣焰。C.“(我)立刻挺直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表現了“我”對日本人的痛恨,體現出“我”的堅定和決絕,絕不在日本人的鐵蹄下教書育人。D.【甲文】第2段中寫到鄭振鐸的抽噎,第5段中寫到幾個女生的啜泣,說明他們為國土的淪喪而感到屈辱,極度的悲痛正是他們愛國主義的表現。11.下列關于師生對于戰事的反應部分,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寫學生們對課桌等的依戀和在宣布下課時“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達了學生們對學校、祖國的依戀,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憤慨。B.【甲文】寫下課后,“每個人都已覺得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往哪一個方向走去。”表明師生們會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們會向抗日隊伍當中走去。C.【乙文】祁瑞宣老師“一向鎮定”,而“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抖起來”,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做亡國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鎮靜。D.【乙文】“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運用了比喻,說明青少年面對戰爭的麻木,與祁瑞宣老師今天“不上課了”的舉動有類似的表達效果。12.同樣是面對戰爭,【甲文】鄭振鐸“愿意講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則是“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請結合兩文分析作者這樣來表現的意圖。

13.老舍先生擅長“底層敘事”。底層敘事,指文學創作對底層人物或者底層社會的一種關注的表現形式,運用日常性的敘述話語講述了底層日常生活中的瑣細事件使作品更緊密地貼近社會,并探討底層苦難生活的社會根源。試結合【乙文】談一談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四、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初,楚人季布為項籍將,數窘辱帝,項籍滅,帝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鉗為奴,自賣于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身之洛陽見滕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為其主用,職耳;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之!”滕公待間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復見之。布母弟丁公,亦為項羽將,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引兵而還。及項王滅,丁公謁見。帝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遂斬之,曰:“使后為人臣無效丁公也!”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廣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茍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徼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平!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于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馀年,宜矣!(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B.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C.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D.短兵接/帝急顧謂/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效指的是沒有效仿,與現在常用的“無效”含義不同。B.罔羅意思是網羅搜尋,“罔”與《齊桓晉文之事》“是罔民也”的“罔”含義不同。C.四海之內中“內”指在一定范圍里,與《鴻門宴》“毋內諸侯”的“內”含義相同。D.是故意為因此,與《師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的“是故”含義相同。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布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因為多次窘困羞辱漢王,所以劉邦懸賞捉拿季布。B.朱家冒著罪連三族的危險收留季布,并為此親自去洛陽勸說高帝赦免季布。C.丁公作為項羽的手下,在彭城追困高帝卻心懷二心放走他,因此被高帝所殺。D.司馬遷認為進取與守成是不一樣的。守成之時,君王應倡導禮儀,鄙棄二心。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

(2)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

18.為拯救季布,朱家是如何勸說滕公的?

五、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各題。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唐·張說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登岳陽樓唐·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①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岳州入朝,遂有與詩人的相遇。當時作者被貶為岳州刺史,在為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創作此詩。

19.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詩中“日見孤峰水上浮”的“浮”有動態感,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與杜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異曲同工之妙。B.張詩第三句由虛轉實,由寫景轉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C.杜詩首聯的“今”“昔”是時間上的對舉,呼應了尾聯“關山北”與“憑軒”在空間上的對應,都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引發聯想。D.杜詩將江山的壯闊與個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襯,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20.同為描繪洞庭山水的佳作,兩首詩在抒情的處理上各有千秋。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這兩首詩的不同情感。

六、名篇名句默寫

21.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______,______”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活躍的環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在宗廟祭祀、諸侯會盟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

(3)每次讀到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我們常常會想起司馬遷《鴻門宴》中“______,______”的句子。

七、簡答題

2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鄉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近年來,我國各地興起了“鄉土文化熱”,(

)。作為重要的文化源和文化資本,春節廟會、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等傳統民俗活動

地進行,展現了鄉土文化旺盛頑強的生命力。鄉村旅游大發展,傳統村落成為人們

的旅游勝地,民俗體驗、鄉村寫生等成為消費熱點。美麗鄉村建設蓬勃興起,保持鄉土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