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莊子的自然觀_第1頁
論莊子的自然觀_第2頁
論莊子的自然觀_第3頁
論莊子的自然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莊子的自然觀

《莊子》一書由于其豐富而充滿了色彩,導致了作者的屬性問題。筆者認為,《莊子》內七篇為莊周本人所作,外、雜篇皆由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在不同時段漸次成書。在這一成型過程中,他們固然繼承了老師的學術精神,而又因一些機緣,往往會改造師說,創立新論,這勢必導致《莊子》一書在思想上呈現出非統一性。這一學術現象之產生,固然因為莊子思想表述本身的隱晦多歧;也更因為處于不同時期的后學,從各自的時代需求出發,用當代思想觀念來改裝轉釋莊子,從而使莊子思想發生變異,失去本真。就一般情形而言,莊子思想的變異是整體的,若要弄清其思想分野情形的全貌,就應該作整體的闡述。而本文限于篇幅,擬僅就《莊子》自然觀的流變這條線索作一個案研究,為研究中國傳統思想發展變遷,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一、“無”即“道不即有封”,其又是“自然”之本質莊子生活的時代,社會生活正發生急劇變化。周天子威信掃地,眾諸侯爭相力政,血腥殺氣充斥整個社會。此正如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離婁上)處此情勢,人生維艱,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為求生圖存,士階層發生分化,一部分退隱為不與統治者合作的逸人。曾做過蒙縣漆園吏的莊子,便是其中的代表。追緬往昔,面對時事日非,莊子認識到要挽回殘局,已實屬不能。他所能做的,只是在險峻的夾縫中尋求一息之地。于是,他的思想就適時應變,由關注外物轉而關注內心。他認為,人生的唯一出路就是放棄欲念,超然游心于物外;做到無知、無欲,而去除患累;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以消災避禍;做到清靜無為,物順其然,以享盡天年。莊子的自然觀就是在這個人生哲學背景下展開的。關于自然,莊子從“無”、“自化”、“本真”三個層面闡述。在這三個層面中,“無”是自然之本體,“自化”為自然之作用,“本真”乃自然之性狀。這就形成了莊周自然觀的若干要義?!盁o”乃莊子自然觀的第一個要義。在莊子學說中,“道”、“無”、“自然”、“大塊”,異名同實。莊周認為,“無”是宇宙萬物之本體,萬物皆由“道行之而成”(齊物論),即所謂“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德充符)。它能生成萬物,其化生過程為: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至樂)。它是一種客觀存在,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一切均受其支配,不能違抗。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甚至在屎溺、瓦甓中皆有其存在,即所謂“道未始有封”(齊物論)。在莊子看來,自然的本體就是這個難以把握、極其神秘又不可言說的“無”。說“無”難以把握,在于它是無形無名的實體,不能指明它是什么,因為它不是這種物,也不是那種物,可也是這種物,也是那種物。所以說,它是物物、萬物之物;它也是無象之象,亦即一切物的共象。比如,無聲之樂,就是一切音的共相,它不是宮,亦不是商;說“無”神秘,是因為不能說它是什么,只能說它不是什么。莊子嘗說:“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齊物論)一旦稱說“無”是什么,那就是“有名”了,也就是器,即為萬物之一;說“無”不可言說,是因為“大道少稱”(齊物論),虛廓無形,妙絕聲名,反之便“道昭而不道”(齊物論)了?!盁o”作為自然本體,其發用流行即表現為“自化”。莊子認為,道化生萬物以及萬物復歸于道,皆為道體自化之結果。就人生而言,“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師),就是一個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萬物“自化”是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的,其中不存在人的所為或不為,順其自然,任其發展,萬物自身就會變化。例如,莊子嘗說,“日夜相代乎前”,乃“道行之而成”(齊物論),無關人力所為。又如莊子所說,“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亦是道體自化之結果??傊?一切存在與變化皆因循于神秘的道,“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索之則又“不得其朕”(齊物論),這就是“自化”。“本真”是莊子自然觀的又一要義。此乃自然之本然性狀,“無”與“自化”皆要以此為依托。在莊周看來,“自然”即本來如此之意,亦即無人工介入的本真、原初之狀態。其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應帝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為即是偽。偽即有造作模擬,有了造作,便有假的成份,就是“雜”而“不純”,就是自然本真的喪失。這是因為人為的介入,強作妄為,乃是對本真的破壞,將會殘害自然本性,有違天道,導致事物天性之異化。而“本真”就是一切順乎天性,無論是本體的“道”,還是功用的“自化”,皆要做到“無益損乎其真”。由此形成了莊周關于世態人情的特有看法。例如他認為,“愛”與“恨”皆為道之益損過程,“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齊物論)。因之他警示世人:“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蟲辰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間世)。然而說到底,莊周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人的生存狀態始終是其關注的中心,故而他特別注重人性的本真。認為人為萬有之一,亦應順自然天性,不失常態、常情、常理,不矯揉造作,永葆本真。為明其旨,莊周虛擬了他理想中的“真人”。其真人觀是通過他描述的眾多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畸人體現出來的。莊周認為,人活在物質世界當中,與物相刃相靡,順則歡欣,逆則悒郁,憂樂攻心,終日不得安寧,不如仿效古之真人,做到“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大宗師)。然而,物質世界又是客觀存在、不可消滅的,處此情狀,人只能訴諸主觀,反諸自身,放棄主觀能動性,對于一切是是非非,聽其自然,無須置己主見。但人本身就是一個欲望橫生、情感豐富的世界,對此,人又該怎么辦呢?莊子認為,人在反諸自身的時候,必須以心齋會道為手段,果敢地滌除情欲,從而做到“有人之形,無人之情”。同時,在面對生死大欲之時,亦不必貪生畏死,更不要做垂死掙扎。他認為,人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憂生患死,只能徒添煩惱,一切皆應順其自然,生死本如四時代序,為什么要悅此惡彼呢?故而他說,人“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概言之,忘情于物、不論是非、無情無欲、不計生死而冥心合道者,即為真人??梢娗f子真人觀的精神實質是要人放棄抗爭,順天應道,即“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用天道來消弭人的現實存在。因此,他鄙視儒家性服忠信的詩書禮教,認為那是人的附贅懸疣,是有違人之天性的。總的來說,莊子自然觀的本意,并非要人復歸茹毛飲血、經濟儉吝的原始社會,而是要追尋合乎自然本真的人性,重建人之存在價值。二、作為自然、古文學的各種自然觀《莊子》外、雜篇成書于戰國中晚期,乃莊周后學所作。按其內在思想脈絡,莊周后學可梳理為三個派別,即述莊派、無君派和黃老派。就總體而言,后學的自然觀是對莊周自然觀的繼承,在天、人關系的認識上趨同于莊子,反對“以人助天”,主張保持事物的“本真”、順其“自化”。但就具體而言,莊周后學諸派又表現出各自的思想品格。他們分別從各自的時代與立場出發,以莊子自然觀為基點,作了不同程度的發揮、增益與改裝,從而提出了相應的自然觀。“自然”一詞,在莊子后學中使用的頻率并不高。據統計,述莊派使用兩次,一見《秋水》“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另一見《田子方》“夫水之于氵勺也,無為而才自然矣”;無君派未有使用;黃老派使用兩次,一見《天運》“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另一見《天運》“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除了“自然”一詞,用于稱述自然觀的用語還有不少,而以“天”字的用例最多。茲綜述各類用例,將莊周后學諸派的自然觀論列如下:1.化生思想:天、地觀的改變述莊派是莊周后學中的嫡派,其立說適逢各國爭相政改時期。為使其學說的售用成為可能,他們的思想便應時而轉向現實。莊周原來所張揚的本體之“道”,在述莊派的“自然化生”理論中,已發生分離,二分為“天”與“地”。他們認為,“天地”是萬物化生的母體,“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達生)。述莊派把天、地觀念引入其化生理論,對莊周思想作出的這種演繹與發揮,使莊學本體虛無、神秘的特征得以消解,傾向現實,變而成為可以直觀把握的現實存在。在化生萬物這一過程之中,天地作為兩個相對獨立、互為制衡的因素而存在,不分軒輊,二者缺一不可。萬物之產生須經天地相互作用,即相合,方為可能,即所謂“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至樂)。其化生速度之快,“若白駒之過谷卩,忽然而已”(知北游)。與莊子一心幻想超脫現實相比,述莊派的學說更具有現實性。這是他們與莊子思想不完全相同的根本原因,也是這一派思想包含有較多合理性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這一天地相合而化生萬物的理論,是述莊派對莊周自然觀做出的重要延展。2.第二,兩志不忘“德國教育”無君派創說的時代,正值七國紛爭。此時,戰爭帶來的沉重兵役、賦稅使世民困苦不堪。應對此一現實,他們對莊周自然觀進行了改造,由莊子的順應“天之自然”轉向放任“人之自然”,從而在人性層面對莊子自然觀有所延展。他們將人的“自然之性”上升為自然觀的核心。與莊子相比,他們不再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是正視現實,并敢于直面之。為此,他們對儒家的君權思想及仁義道德給予了激烈的批判,認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的治世之術是“苦心勞形以危其真”(漁父),是天下大亂、群盜并起之總根源;人為確立的仁義道德規范,實屬巧偽譎詐,猶如千里馬身上之橛飾,是自然人性之患累。他們拒斥社會文明對人的自然天性之扭曲,意圖營造“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為同德;一而不當,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遂,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緣而窺(馬蹄)的融洽氛圍。他們向往“至德之世”,追緬民樸天放的自由生活,以“安其性命之情”為人性論之要義,強調人的率性發展??傊?無君派強調“不事而自然”,這是對莊周自然觀所做出的重要發展。3.《隋書》一書自然觀的流變黃老派是莊子后學中較晚的一派。應對多年戰亂帶來的殘破局勢,為緩和矛盾,發展經濟,積蓄力量,進而達到大一統之目的,他們對莊子自然觀作了較大改造。黃老派站在道家的立場,吸收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兼談道德、仁義、法術,從而形成了莊子后學中比較重視治世的一個支派。在他們的自然觀中,莊子最高的觀念實體“道”被改裝為“天”,確定了最高位的“自然之天”:“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天地)。在此,“道”從至高位上跌落下來,而從屬于更富現實意味的“天”。他們認為,“天”是最高的主宰,“天理”即是自然,萬物萬形皆須“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天運),人的一切行為亦要以此為依據。只有如此,才能使世民自化,讓社會殷足,令政局安定。他們試圖營造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以達成與民休息的目的,“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