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飲酒(其五)》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26課《飲酒(其五)》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26課《飲酒(其五)》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26課《飲酒(其五)》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26課《飲酒(其五)》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飲酒

導入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背景資料

大約作于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間,是陶淵明的重要代表作。《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此為第五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

【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

元亮,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因

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

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他的詩主要表現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是田園詩派的鼻祖,被稱為“田園詩人”。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作者簡介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用設問揭開謎底:因為心情閑適,心高志遠,所以居住的地方也顯得偏僻安靜。“見”并非有意尋求,而是無意中看見,它把詩人的視線無意中與南山相對接的情狀,不動聲色,又極其傳神地表現了出來。緊承上句,寫南山暮景。詩人從飛鳥晨出夕還的景象,悟出返璞歸真的人生真諦。詩歌大意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云氣與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飛鳥結伴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建造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如此,這樣。【詩意】在喧囂擾攘的塵世建造房舍,卻沒有車馬的喧鬧。:要問我如何能夠做到這樣?心里遠離世俗,自然就覺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靜。喧囂擾攘的塵世。詩詞釋義這里指世俗往來的紛擾。偏遠,偏僻。前四句構成這首詩的第一層次,大意是什么?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態?詩人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方式表達這種心態?大意:居住在鬧市而不覺得喧鬧,是因為內心閑適

高遠。心態:豁達,閑適。修辭:設問。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而無車馬喧”是因為作者“心遠地自偏”。心遠:心情閑適,對陶淵明而言就是遠離世俗。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祿,遠離官場,遠離了塵世喧囂。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

心遠與地偏又是什么關系?這里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閑適淡泊的樣子。【詩意】(我)在東籬下隨手摘摘菊花,閑適淡泊地欣賞南山勝景。即廬山。東邊的籬笆。也指代菊圃。怎樣理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隱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詩人的心靈與自然的會意和親近。詩人在東籬下悠閑地采摘菊花,不經意間南山映入眼簾,詩人的悠然恬適之情自然流露,詩人與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絕妙好辭”,創造了渾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詩境。你認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哪個(些)字用得好?說說理由。“見”字用得好。“見”字把詩人“悠然自得”的視線無意中與南山相接的情狀,不動聲色而又極其傳神地表現了出來。“東籬采菊”的形象。

為何又在“東籬下”呢?

首先,東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自然。其次先東,后南,再西,全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乳交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之作,為后世所稱道。“采菊”是俯,“見南山”是仰,俯仰之間,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表現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世俗之外的情懷。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相伴。山間的云氣。

【詩意】傍晚山色秀麗,鳥兒結伴歸巢。這里邊有人生的真諦,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傍晚。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歸返自然、躬耕自樂的象征。這兩句一靜一動,寫傍晚山間的美妙景象,描繪了一幅悠遠、恬靜、自然、和諧的畫卷,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回歸自然后的自在心境。融情于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此時此地的景和情。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這兩句詩體現了詩人安貧樂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點明了全詩主旨。說明恬適的田園生活的樂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化用《莊子·齊物論》“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和《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直接抒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用語言來表達。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暗指辭官歸隱乃是詩人的人生真諦。這兩句詩點明了全詩的主旨。怎樣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是指什么呢?詩人體會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

“此”指作者目前閑適的生活,具體指“采菊”四句所表現的意境;“真意”指詩人遠離世俗,從悠然閑適的歸隱生活中領略到的自然之趣和返璞歸真的人生真諦。“真”:找回了自己的本真,遵照本性去生活,便獲得了真正的幸福和平靜。a、陶淵明渴望自由,棄官歸隱,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特點是“淡泊”。b、棄官歸隱,獨善其身,是對當時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有積極意義。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也有消極面。陶淵明的隱居你怎樣看待?板書設計飲酒(其五)無車馬喧情景交融悠閑自得心遠地偏采菊悠然日夕,飛鳥生活寧靜內心恬然閑適自在生命真諦

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主旨歸納全詩融說理、抒情、寫景于一體,語言貌似平淡,卻意味深長、詩意盎然,樸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淵明歸隱后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歸納總結特色總結典型考題1.根據提示默寫古詩名句。(1)在詩文創作中,情與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們追求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飲酒》(其五)]借山氣、飛鳥表達自己返璞歸真的情趣;王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借家書、大雁表達自己的思鄉懷親之情;劉禹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銘》)借綠苔、青草表現對居室幽靜環境的喜愛。(2)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寫出無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2.下列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三、四句是詩人的自問自答,用樸實的語言道出“心遠”的生活真諦。詩人因為遠離官場和俗世,心志高遠,所以車馬喧囂的環境似乎也變得偏僻安靜了。“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寫出了詩人采菊時不經意間與南山美景相遇的隨意與自然,側面表現出詩人閑適、淡泊、悠然的心境。七、八兩句,描寫了傍晚時分,山上的氣象愈發美好,在這從容而渾然的暮色里,飛鳥一群群地結伴而還,詩人從中悟出了返璞歸真的人生真諦。結尾兩句抒發感情,是對全篇的總結。“真意”是指詩人領悟到的真諦,“忘言”是指詩人忘記了自己想要說的話。D【解析】“忘言”是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3.陶淵明在這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