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_第1頁
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_第2頁
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_第3頁
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_第4頁
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編秦漢文學緒論第一章秦漢散文第二章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第四章兩漢樂府詩第五章《漢書》及東漢散文第六章東漢文人詩第二編秦漢文學緒論1緒論一、秦漢文學的歷史跨度:秦代文學(秦統一中國前后)→西漢文學→東漢文學(文學史通常把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時期歸入魏晉文學范圍內)※二、秦漢文學的基本內容: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論散文2、漢賦3、兩漢政論文及其他散文4、史傳文學(《史記》和《漢書》)5、漢代詩歌(漢樂府和文人五言詩)緒論2三、秦漢文學的主要特征1、秦漢文學屬于上古時期文學的第二階段,是中國文學的上古時期發展到中古時期的傳承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過渡期文學特點。2、“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學的主要特征。秦代唯一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諫逐客書》鋪陳排比,邏輯性強,富有文彩。秦始皇東巡的刻石文對后世碑銘文有影響。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33、漢代史傳文學、辭賦、政論散文出現繁盛局面,詩歌處于較為沉寂的時期。4、漢代文學主流與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體化5、漢代文風以疏蕩顯其氣韻,體式以鴻大見其壯美。6、漢代文學在價值取向、審美風尚、文體樣式等諸方面為后世樹立了典范。3、漢代史傳文學、辭賦、政論散文出現繁盛局面,詩歌處于較為沉4第一節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與文學的基本態勢一、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作家群體的生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漢代作家群體在文帝和景帝時期再度生成,它的生成與以下條件有關:1、解讀文學典籍成為時尚;2、諸侯王、天子、外戚對文人的招納任用,興起了獻納辭賦的風氣;3、樂府、東觀、鴻都門學的設立;4、游學游宦的興盛。第一節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與文學的基本態勢一、漢代作家群體5第二節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1、漢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疆域廣闊,使其作家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和豪邁的情懷。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具有一種能夠包括宇宙、總攬天人、貫通古今的藝術追求。2、漢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種朝氣蓬勃的進取精神,懷著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因此漢代文學作品中貫穿著一種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保持著激揚高昂的格調。第二節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1、漢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疆域63、漢代文學在表現士人的進取精神時,把圣主賢臣的結合作為自己的理想,而當這一理想無法實現時,就產生了對機遇和命運的感慨。4、漢初文學的重要內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3、漢代文學在表現士人的進取精神時,把圣主賢臣的結合作為自己75、由于與先秦時期楚地文學的淵源關系,漢代文學從開始就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進入東漢以后,文學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減,理性精神日增。6.漢代文學的民間創作和文人創作都呈現出興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進,有力地推動了漢代文學的發展。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8第三節漢代文學與經學的雙向互動一、鋪張揚厲的文風和繁瑣的解經習氣;二、文學的重模擬和經學的守師法家法;三、文學和經學的從繁到簡;四、經學與漢代文學思潮;第三節漢代文學與經學的雙向互動一、鋪張揚厲的文風和繁瑣的9第四節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及分期一、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1、賦的多元性;2、辭賦分工與合流;3、從《史記》到《吳越春秋》;4、五、七言詩的孕育;第四節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及分期一、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10二、漢代文學的分期漢代文學的發展,大體可劃分為四個時期:①自高祖至景帝,是漢代文學的初創期,代表作家是賈誼和枚乘;②從武帝至宣帝,是兩漢文學的全盛期,新體賦定型成熟,史傳文學《史記》寫成,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司馬遷等;③由元帝到東漢和帝,是西漢文學的中興期,辭賦創作出現第二次高潮,《漢書》寫成,代表作家有揚雄、班固;④從安帝到靈帝是漢代文學的轉變期,抒情短賦出現,五言古詩成熟,代表作家有張衡等。二、漢代文學的分期11第一章秦漢散文第一章秦漢散文12

第一節李斯與秦代散文一、呂不韋與《呂氏春秋》成書過程及體例平實暢達的文風豐富多彩的語言《史記.呂不韋列傳》“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第一節李斯與秦代散文一、呂不韋與《呂氏春秋》13二、李斯與《諫逐客書》1、采用鋪張手法。2、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3、文風波瀾起伏,宏放雄辯,有縱橫家遺風。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14第二節賈誼與西漢初期散文一、賈誼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余,為最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第二節賈誼與西漢初期散文一、賈誼15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于《新書》。其作品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二是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如《論積貯書》《陳政事書》(又稱萬言書之祖)三是一些雜論。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于《新書》。其16形式多為奏、議、疏、策等內容多為發表政見,指陳時弊,也有專門總結秦之教訓或勸告侯王不要謀反的。藝術上這些文章都寫的感情充沛,氣勢逼人,富于文采,既有戰國散文的遺風,也受當今辭賦的影響。形式多為奏、議、疏、策等17※《過秦論》的藝術特色1、文章洋洋灑灑,以歷史事實為據,以精辟議論作結,有一種令人深思猛醒的藝術效果。2、無論敘述還是議論,都以對比手法加以強調,頗具說服力。3、文章排比鋪敘,盡力渲染,深得先秦縱橫家說辭的風神。

※《過秦論》的藝術特色1、文章洋洋灑灑,以歷史事實為據,以精18《論積貯疏》論述主旨:發展農業,儲存糧食,對治國安民具有重大意義。論述角度:1、從對現實的分析,證明“積貯”的緊迫性。2、從對現實規律的闡述,證明不“積貯”的危害性。3、從對具體措施的設想,證明“積貯”的可行性。藝術特色:注重鋪陳說理,行文流暢而有氣勢。《論積貯疏》論述主旨:發展農業,儲存糧食,對治國安民具有重大19二、晁錯:《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晁錯者,穎川人也。學申商刑名于軹張恢先所,與洛陽宋孟及劉李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二、晁錯:20

《論貴粟疏》論述中心:闡述重農貴粟,強本抑末的主張。藝術特色:1、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說理透徹。2、正反對照鮮明,說服力強(今昔、商農)。3、語言樸素,具有邏輯性。4、感情真摯,氣勢充沛。《論貴粟疏》論述中心:闡述重農貴粟,強本21

※《淮南子》的文學色彩:1、多用歷史、神話、傳說、故事來說理。2、行文多形容鋪張,繁富有序,頗重語言的修飾和整飭。《淮南子》在中國古代美學發展史上的地位:1、關于美的本質的認識。2、關于審美藝術的創作規律。總結:《淮南子》關于美及審美藝術創作的探討,代表了漢代的美學成就,也明顯體現出從先秦向魏晉過渡的特點。

第三節《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的文學色彩:第三節《淮南子》及其他散文22劉向及其它作家劉向是西漢后期重要的經學家和目錄學家。他的《七略別錄》一書是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學著作。其它還有《戰國策書錄》、《管子書錄》、《孫卿書錄》散文代表作:《新序》、《說苑》。東方朔《答客難》桓寬《鹽鐵論》揚雄《解嘲》劉向及其它作家23

第四節抒情議理散文

總的特點:書信體,抒情與議理結合。發展流變:春秋時期,我國古人就開始用書信的形式來表情達義。但此時所遺之書,多為軍國大事,只論事說理,個人感情不多;戰國時期,一些書信在敘事、議理中已經含有較多的抒情成分;漢代,它們或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議理的成分,或偏重議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將抒情與議理完滿結合。

第四節抒情議理散文總的特點:書信體,抒24

鄒陽與《獄中上梁王書》《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者,齊人也。游于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上書而介于羊勝、公孫詭之間。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鄒陽客游,以讒見擒,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曰……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鄒陽與《獄中上梁王書》《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251、表達上博引史實2、巧設比喻,鋪張排比。3、辭采富麗,具有辭賦化傾向。《獄中上梁王書》主要藝術特色:1、表達上博引史實《獄中上梁王書》主要藝術特色:26“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者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折肋折齒于魏,卒為應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負石入海。不容于世,義不茍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繆公委之以政。寧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此二人者,豈借宦于朝,假譽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精彩片段:“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者司馬喜臏腳27其它抒情議理散文1、楊惲《報孫會宗書》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漢書.司馬遷傳》中說:“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可能是私授弟子,或允許友朋閱讀轉錄)焉。”2、班昭《為兄上書》3、徐淑《答夫秦嘉書》其它抒情議理散文28司馬遷與《報任安書》結構層次:1、說明遲遲未回信的原因。2、具體闡述自己的身殘處穢,訴說所遭受的奇恥大辱。3、回顧了為李陵辯護而獲罪的經過。4、闡述作者的生死觀、榮辱觀。5、說明自己著成《史記》,可償前辱之債。6、總收憤嘆之意。司馬遷與《報任安書》結構層次:29《報任安書》藝術特色:1、結構嚴謹,次序井然,前后呼應。2、重鋪排,重夸張,以酣暢淋漓取勝。又引證了大量的史料,使用了許多比喻手法,從而構成一種不可折服的氣勢。3、語言富有抒情性。《報任安書》藝術特色:30精彩評述:明代孫月峰說:“直寫胸臆,發揮又發揮,惟恐傾吐不盡,讀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噓欲絕,真是大有力量文字。”又曰:“粗粗鹵鹵,任意寫去,而矯健磊落,筆力真如走蛟龍、挾風雨,且峭句險字,往往不乏,讀之但見其奇肆,而不得其構造鍛煉處。古圣賢規矩準繩文字,至此一大變,卓為百代偉作。”(《評注昭明文選》)精彩評述:明代孫月峰說:“直寫胸臆,發揮又發揮,惟恐傾吐31孫執升云:“史遷一腔抑郁,發之《史記》,作《史記》一腔抑郁,發之此書。識得此書,便識得一部《史記》。蓋一生心事,盡泄于此也。縱橫排宕,真是絕代大文章。”(《評注昭明文選》)孫執升云:“史遷一腔抑郁,發之《史記》,作《史記》一腔抑郁,32第二章漢代辭賦第二章漢代辭賦33第一節漢賦的起源、發展和

流變一、賦的起源: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講究押韻、對仗和形式的整飭;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駢可散。漢賦的文體來源是多方面的。第一節漢賦的起源、發展和

流變一、賦的起源:34

“賦”的本意是鋪陳直敘。《文心雕龍·詮賦》說:“賦,鋪也。”朱熹《詩集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龍·詮賦》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就是說,賦是由《詩經》和《楚辭》發展而來的。《詩經》中使用的“敷(鋪)陳其事”的表現手法,《楚辭》特別是《離騷》的較長的篇幅、華美的詞藻、局部設為問答(與靈氛、巫咸的問答)以及宋玉賦中的鋪排等都是賦的主要來源;另外,《戰國策》的鋪排手法(以《蘇秦始將連橫》為例)也是其來源之一。“賦”的本意是鋪陳直敘。《文心雕龍·詮賦》說:“賦,35※賦作為一種文體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創的。宋玉學習屈原的辭賦,創作了《神女賦》、《高唐賦》、《風賦》、《登徒子好色賦》等賦體作品。

內容上,由側重抒情轉為側重詠物敘事,并且開“微諷”先河;

手法和形式上,寫景狀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張,詞藻更為華美,又設為問答,韻文與散文兼行,已初具漢賦的規模,為漢賦奠定了基礎。荀子作有《賦篇》,形式上設為一問一答。這些都為漢賦作了必要的準備。※賦作為一種文體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創的。宋玉學習屈原的辭賦,創36※二、漢賦的發展過程

漢賦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形成、興盛、衰微三個階段。

※根據時代和賦的體式,漢代的賦,可以分為騷體賦、新體大賦、抒情小賦三類。

※二、漢賦的發展過程37從漢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間,是漢賦的形成期。這個時期主要是騷體賦,代表賦作家是賈誼。騷賦指的是模仿楚辭而寫的一種賦。這種賦在內容上側重抒情,形式上與楚辭沒多大差別,也用帶“兮”的語句。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及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等騷體賦上承楚辭,下啟西漢中期的新體大賦。從漢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間,是漢賦的形成期。38從武帝到東漢中葉的二百多年間,是漢賦的興盛期,這個時期主要是新體大賦,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王褒、揚雄、班固、張衡等。西漢初枚乘的《七發》標志著新體大賦的正式形成,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代表新體大賦的最高成就;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是東漢新體大賦的兩篇力作。

從武帝到東漢中葉的二百多年間,是漢賦的興盛期,這39從東漢中葉到漢末的一百多年間,是漢賦的轉變、衰落期。由大賦轉變為抒情小賦,張衡的《歸田賦》開創了抒情小賦的先河。蔡邕的《述信賦》、趙壹等。從東漢中葉到漢末的一百多年間,是漢賦的轉變、衰落期。由大賦轉40第二節從賈誼賦到枚乘《七發》

一、賈誼騷體賦:漢初,上層社會崇尚楚文化,影響到文人,便產生了祖述屈原作品的騷體賦。賈誼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第二節從賈誼賦到枚乘《七發》

一、賈誼騷體賦:41在內容方面,賈誼賦繼承了《離騷》的怨刺傳統,抒寫朝廷忠奸不分,賢人失志;在句型的運用方面,也大抵保留了楚辭于整飭中見變化,情與辭相宛轉的特點。此后寫作騷體賦的有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班婕妤的《自悼賦》、劉向的《九嘆》、王逸的《九思》等。在內容方面,賈誼賦繼承了《離騷》的怨刺傳統,抒寫朝廷忠奸不分42二、枚乘及其《七發》:漢初,以粱孝王劉武為中心形成一個粱園文學群體(梁園,漢代梁孝王劉武所造。也叫“梁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東。梁孝王好賓客,當時司馬相如、枚乘等辭賦家皆曾受邀居于其中,因而有名。),有枚乘、公孫詭、鄒陽、嚴忌、羊勝等作家,給漢初文學以巨大推動。枚乘是粱園文學群體的杰出代表,其賦體作品以《七發》最為著名。二、枚乘及其《七發》:43枚乘所作的《七發》,無論內容還是形制,都是漢大賦具有開創意義的典范之作。《七發》的藝術特色:[1]、用鋪張、夸飾的手法來窮形盡相地描寫事物,語匯豐富,詞藻華美,結構宏闊,富于氣勢。劉勰說:“枚乘摛(chī)艷,首制《七發》,腴辭云構,夸麗風駭。”(《文心雕龍·雜文》)[2]、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對事物做逼真的描摹。枚乘所作的《七發》,無論內容還是形制,都是漢大賦具有開創意義44

[3]、在結構上,《七發》用了層次分明的七個大段各敘一事,移步換形,層層逼進,最后顯示主旨,有中心,有層次,有變化,不象后來一般大賦那樣流于平直呆板。后來沿襲《七發》體式而寫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等等。因此在賦史上,“七”成為一種專體。[3]、在結構上,《七發》用了層次分明的七個大段各敘一事,45第三節司馬相如及其《子虛賦》、《上林賦》一、大賦的特點: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代表作家。大賦代表漢賦的最高成就,是漢賦的主流。概括地說,它的特點是:1、規模上,篇幅較長,結構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2、手法內容上,極度地鋪張揚厲,用夸張的手法,富麗的詞藻,側重鋪敘描寫京都、宮苑、宮殿、山川等壯麗事物,以及諸侯、帝王的政治、軍事、射獵等生活;第三節司馬相如及其《子虛賦》、《上林賦》一、大賦的特點:46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揚大漢帝國的聲威與氣魄,歌頌帝王的功德;一方面又對帝王政治上的過失、生活上的奢侈進行諷刺和勸諫,客觀上卻形成了“勸百諷一”的效果。4、行文結構上大多采用主客問答方式。一般有三個部分組成:開頭是序,通常是賦中人物的簡單對話,交代出賦中人物問對的緣由,以引出正文;中間部分是正文,主客雙方彼此夸耀和辯難;結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誠服告終,揭示出諷諫意。5、用韻和語言上,韻散相間,開頭的序一般用散文體;中間的正文,以韻文為主,夾雜一些散文。語言句式上,以四、六言為主,雜以三、五言。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揚大漢帝國的聲威與氣魄,歌47二、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子虛賦》和《上林賦》二、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子虛賦》和《上林賦》48《子虛賦》和《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漢大賦的代表作。兩篇作品不作于一時,《子虛賦》作于相如為梁孝王賓客時,《上林賦》作于武帝召見之際,前后相距十年。但兩賦內容連屬,構思一貫,實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子虛賦》和《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漢大賦的代表作49作品虛構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過他們講敘齊、楚和天子畋獵的狀況,他們對此事的態度,結成作品的基本骨架。作品生動描繪出大漢帝國的富庶繁榮,是大漢帝國盛世景象的藝術再現。司馬相如將夸張描繪的藝術渲染原則和驗證的藝術旨趣緊密結合在一起,對藝術巨麗之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社會意義即諷諫作用的依歸,較好的融為一體。作品虛構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過他們講敘齊、楚和天50司馬相如在賦史上的地位:司馬相如是漢代辭賦最重要的作家。揚雄:“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也!”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子虛》、《上林》,材極富,辭極麗,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長沙有其意而無其材,班張潘有其材而無其筆,子云有其筆而不得其精神流動之處。”司馬相如在賦史上的地位:51魯迅在其《漢文學史綱要》:“(相如)益以瑋奇之意,飾以綺麗之辭,句之短長,亦不拘成法,與當時甚不同。……制作雖甚遲緩,而不失故轍,自慮妙才,廣博閎麗,卓絕漢代”。魯迅在其《漢文學史綱要》:“(相如)益以瑋奇之意,飾以綺麗之52三、漢賦(大賦)的美學特征:繁富靡麗是漢大賦美學風貌的主要特征。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班固《漢書》:“雄以為賦者,將以風也,必推類而言,極麗密之辭,閎侈鉅衍,競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于正,然覽者已過矣”(《揚雄傳》)“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諷喻之義”(《藝文志》)三、漢賦(大賦)的美學特征:53“上(漢宣帝)曰,‘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王褒傳》)。

王充《論衡.定賢篇》:“以敏于賦頌,為弘麗之文為賢乎?則夫司馬長卿、揚子云是也。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辨然否之實”。左思《三都賦序》:“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麗辭雅義”。“上(漢宣帝)曰,‘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54四、漢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一:即以那些描寫宮苑、田獵、都邑的大賦來說,大都是對國土的廣闊,水陸物產的豐盛,宮苑建筑的華美、都市的繁榮,以及漢帝國的文治武功的描寫和頌揚,這在當時并不是毫無意義的。而賦中對封建統治者的勸諭之詞,也反映了這些賦作者反對帝王過分華奢淫靡的思想,表現了這些作者并非是對帝王貴族們毫無是非原則的奉承者和阿諛者。盡管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現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應抹殺的。

四、漢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第一:即以那些描寫宮苑55第二、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好用生詞僻字,但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匯、鍛煉語言辭句、描寫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詩文,往往在語言、辭藻和敘事狀物的手法方面,從漢賦得到不少啟發。

第三、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兩漢辭賦的繁興,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第二、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好用生詞僻字,但在豐56五、對漢大賦的評價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在今天看來,漢賦雖也有一些較好的作品,但絕大部分是一種歌功頌德的僵化了的辭章。它們的主要缺點,是形式呆板,文字堆積,辭句艱深,缺乏情感,缺少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五、對漢大賦的評價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57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

《子虛》、《上林》則以四千余字的長篇,鋪寫游獵一事。……作者以“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巨大時空意識所作的呆板堆砌而又渾厚雄偉的鋪陳描寫,正是展示了中華民族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之際,那種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驕傲,展示了那個時代繁榮富強、蓬勃向上的生氣。這里彌漫著令后人不斷回首驚嘆的大漢氣象。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58

第四節東漢抒情小賦1、紀行賦東漢的紀行賦主要有班彪的《北征賦》,班昭的《東征賦》,蔡邕的《述行賦》。2、述志賦:張衡的《歸田賦》標志著由大賦向抒情小賦的過渡。《歸田賦》構想出一個充滿自然情趣的田園景象,表達作者對仕途污垢的厭惡。該賦篇幅短小,語言清新自然,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也是漢代第一篇比較成熟的駢體賦。第四節東漢抒情小賦1、紀行賦東漢的紀行賦主要59

趙壹的《刺世嫉邪賦》,揭露批判時政,筆鋒犀利,猶如匕首投槍式的雜文。這篇賦對封建集權制社會的揭露、批判是大膽而深刻的,無論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已超過了“怨刺”文學的界限,而更接近于“詩人的憤怒”,這在整個漢賦中都是極為罕見的。趙壹的《刺世嫉邪賦》,揭露批判時政,筆鋒犀利,猶60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61魯迅評《史記》

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恨為弄臣,寄心紙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漢文學史綱要》魯迅評《史記》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恨為62司馬遷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才、學、識、德兼備的大史學家,也是一位精通經、史、子、集、歷術的大學者。他的才表現在對學術思想的統攝和開展;他的學發揮在對文化體系的剖析和建立;他的識流露在對人類社會的透視和關懷;他的德顯示在對正義的伸張和良知的實踐。就經學上的成就而言,他確立了孔子的主導地位和六藝的真正價值;就史學上的貢獻言,他開創了歷史的體例和歷史的批判;就對諸子學的認知言,他強調學術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就文學上的表現言,他充分運用了流暢的時代語文,甚至各地的方言土話。還有,他在歷學上所樹立的典型,是對自然科學的確信和對客觀事理的認定。(臺灣學者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司馬遷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才、學、識、德兼備的大史學家,也是一位63一、司馬遷的人生與創作關系攻讀、游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際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馬遷的史才、史德、史膽、史識,使他具備了完成偉大歷史巨著的主客觀條件,創造出了充滿生機、活力、浪漫精神和斗爭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一、司馬遷的人生與創作關系攻讀、游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64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游歷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yí:舜葬于此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數次隨武帝出游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游歷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65二、《史記》的體例《史記》以十二本紀敘各代帝王興衰始終,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是大事紀;世家敘侯王貴族之史,相當于分國史或地域史;列傳記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的歷史活動,是人物史;八書則是有關經濟、文化、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有專門史的性質。這樣由五體互補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溝連天人,貫通古今,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同時也使它的敘事范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圖畫。二、《史記》的體例《史記》以十二本紀敘各代帝王興衰始終,是世66宋鄭樵評《史記》體例《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通志·總敘》宋鄭樵評《史記》體例《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67《史記》十二本紀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呂太后本紀第九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孝武本紀第十二五帝本紀第一夏本紀第二殷本紀第三周本紀第四秦本紀第五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十二本紀項羽本紀第七五帝本紀第一68三、司馬遷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際:即探討天道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在時代氛圍的籠罩下,司馬遷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論的影響。(《絳侯周勃世家》、《吳王濞列傳》)從整體上看,他能從敘述史實出發,客觀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動,基本上擺脫天道、天命思想的影響。(《伯夷列傳>)三、司馬遷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際:69通古今之變:就是要通過對三千年歷史的發展變化的考察來尋求促成這些變化的原因。為此,司馬遷確定了自己研究歷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從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中去尋求某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既突出了司馬遷對治亂興衰規律的總結,也表現出他進步的政治思想。通古今之變:70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結構,融會貫通百家學說以建立統一的新思想體系。。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考核)其成敗興壞之理以志古自鏡。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創立百科全書式的紀傳體通史,奠定史學的獨立地位。成一家之言:71※四、《史記》的文學成就成熟的敘事技巧成功的人物刻畫自如的語言運用濃郁的悲劇氣氛強烈的傳奇色彩※四、《史記》的文學成就成熟的敘事技巧72※五、《史記》的敘事藝術溝連天人、貫通古今的結構框架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敘事脈絡{因果關系的探索展示{對復雜事件和宏大場面的駕馭重視對因果關系的探究敘事中詳因而略果傳主地位的安排傳記次序的安排人物合傳的設立※五、《史記》的敘事藝術溝連天人、貫通古今的結構框架重視對因73※六、《史記》的人物刻畫閭巷之人入傳以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基本形象在典型環境中揭示人物性格用個性化語言突出人物個性用心理描寫增強形象的生動感用細節描寫增強形象的逼真感用對比襯托強化人物個性形象以互見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六、《史記》的人物刻畫閭巷之人入傳74是《史記》選擇、安排材料以反映歷史、表現人物的一種方法。可分為有無互見和詳略互見。對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傳中未寫,在他傳中寫了,這是有無互見。對某些史實和某些人物的事跡,在一篇傳中詳寫,在其它傳中略寫,這是詳略互見。采用互見法,有時是為了避免行文的重復,有時則是為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互見法互見法75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shì賒欠)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chóu售)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高祖本紀》)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76劉邦的無賴性格表現不喜儒生,有戴儒冠來見者,“輒解其冠,溲(sōu:小便

)溺其中。”(《酈生列傳》)彭城大敗于項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夏侯嬰)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項羽本紀》)項羽威脅欲烹太公,劉邦云:“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周昌求見,劉邦“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張丞相列傳》)劉邦的無賴性格表現不喜儒生,有戴儒冠來見者,“輒解其冠,溲(77李景星評《魏其武安侯列傳》李景星曰:“此傳雖曰《魏其武安侯列傳》,實則竇、田、灌三人合傳也。兩個貴戚,一個酒徒,惹出無限風波。頭緒紛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獨用力博眾獸手段,構成一篇絕熱鬧文字,真是神力。傳以魏其、武安為經,以灌夫為緯,以竇、王兩太后為眼目,以賓客為線索,以梁王、……、程不識、汲黯、鄭當時、石建許多人為點染,以鬼報為收束,李景星評《魏其武安侯列傳》李景星曰:“此傳78分合聯絡,錯綜周密,使恩怨相結,權勢相傾,杯酒相爭,情形宛然在目。而武安侯田蚡恃其寵驕,以瑣屑嫌隙傾殺竇、灌。此尤千古不平之事,故傳又特意寫出。奇文信史,兼擅其長,宜乎于古今史家中首占一席也。”(《史記評議》)《史記》的地位《史記》是我國紀傳體是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79《史記》對后世文學的深遠影響深厚的人文精神、獨立的思考精神、發憤著書的反抗與奮斗精神對后世史家文人的影響;《史記》的寫作技巧、平易簡潔的語言特點、影響了后世的散文創作;《史記》塑造人物的手法、敘事的技巧為后世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史記》中人物、故事成為后世小說、戲劇的取材對象。《史記》對后世文學的深遠影響深厚的人文精神、獨立的思考精神、80李斯五嘆(1)(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李斯五嘆(1)(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81李斯五嘆(2)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李斯五嘆(2)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82李斯五嘆(3)(秦始皇死,為趙高所挾制,被迫從其謀更易太子。)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五嘆(3)(秦始皇死,為趙高所挾制,被迫從其謀更易太子。83李斯五嘆(4)(上書言趙高之短,反為趙誣下獄)居囹圄中,仰天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于朝也。”李斯五嘆(4)(上書言趙高之短,反為趙誣下獄)居囹圄中,仰天84李斯五嘆(5)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五嘆(5)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85《項羽本紀》之三大戰役項王自敘七十余戰,史公所記獨鉅鹿、垓(gāi

)下兩戰為詳。鉅鹿之戰全用烘托法,不一及戰事,而于垓下顯出項羽兵法及其斬將搴旗之功。項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勢窮力盡處自顯神通。鉅鹿、鴻門、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項羽本紀》中聚精會神,極得意文字。《項羽本紀》之三大戰役項王自敘七十余戰,86《項羽本紀》的敘事與寫人選取典型事件傳奇性與悲劇性詩化與抒情性《項羽本紀》的敘事與寫人選取典型事件87石建父子謹慎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萬石君(石奮)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石建父子謹慎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88第五章兩漢樂府詩一、樂府和樂府詩

漢樂府:漢樂府原指漢代的音樂機關。后來,將樂府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稱為“樂府”,于是“漢樂府”就由漢代音樂機關的名稱而兼為一種詩體的名稱。

兩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

第五章兩漢樂府詩一、樂府和樂府詩89二、樂府含義的演變

兩漢:音樂機關

魏晉六朝:樂府所唱的詩,著眼于音樂

唐代:批判現實的諷刺詩,著眼于社會內容

宋元以后:詞、曲的雅稱,著重其入樂三、樂府詩的搜集和分類

梁·沈約編纂的《宋書·樂志》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二、樂府含義的演變90《樂府詩集》及樂府民歌的分類宋·郭茂倩收集歷代各類樂府詩,上起陶唐,下迄五代,編撰《樂府詩集》一百卷。他又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十二類:(1)郊廟歌辭,(2)燕射歌辭,(3)鼓吹曲辭,(4)橫吹曲辭,(5)相和歌辭,(6)清商曲辭,(7)舞曲歌辭,(8)琴曲歌辭,(9)雜曲歌辭,(10)近代曲辭,(11)雜歌謠辭,(12)新樂府辭。分類較為全面系統,也給了民歌以應有的地位。《樂府詩集》及樂府民歌的分類宋·郭茂倩收集歷代各類樂府詩,上91※第二節兩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第一,反映勞動人民受壓迫剝削極其悲慘遭遇。《平陵東》(《相和歌辭·相和曲》)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

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第二,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和丑惡本質的。《陌上桑》(《相和歌辭·相和曲》)※第二節兩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第一,反映勞動人民受壓迫92陌上桑陌上桑93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94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95第三,反對戰爭和徭役。《十五從軍征(《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第三,反對戰爭和徭役。《十五從軍征(《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96第四,描寫勞動人民機智勇敢反抗斗爭。《東門行》(《相和歌辭·瑟調曲》)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補〕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第四,描寫勞動人民機智勇敢反抗斗爭。《東門行》(《相和歌辭·97第五,描寫愛情婚姻題材。《上邪》(《橫吹曲辭·漢鐃歌十八曲》)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第五,描寫愛情婚姻題材。《上邪》(《橫吹曲辭·漢鐃歌98※第三節兩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第一,漢樂府民歌是通過對生活的具體描繪,或者說是通過對人物的活動和遭遇的具體描繪,來反映現實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第二,敘事作品而帶有強烈的感情傾向,作者的思想感情洶涌流動與具體的情節與人物活動當中,表現為敘事性和抒情性的有機結合。(鮮明特色)※第三節兩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第一99第三,生動的細節描寫與生活的高度典型概括相統一。(顯著特色)第四,形式的自由和多樣,也是漢代樂府民歌在藝術上的一個鮮明特色。影響:一、“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二、“歌行體”“五言詩”第三,生動的細節描寫與生活的高度典型概括相統一。(顯著特色)100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10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孔雀東南飛,102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十七為君婦,103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雞鳴入機織,104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105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赴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具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106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107上堂謝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上堂謝阿母,阿母怒不止。108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109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第二編-秦漢文學課件110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君,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約,后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111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云。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縷鞍。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疋,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云。112自君別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君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自君別我后,人事不可量。113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暗暗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其日牛馬嘶,114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府吏聞此事,115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116(四)分析人物形象劉蘭芝:聰明美麗、勤勞善良、剛毅堅韌、忠于愛情,富于反抗精神。她不愿忍受焦母的壓迫而主動請歸,她不慕富貴而拒絕再嫁和對阿兄逼嫁誓死反抗,都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反抗性格。焦母:封建禮教和家長制的代表,專橫暴戾而有心計(四)分析人物形象117藝術特色:第一,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有生動、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而且組織的嚴密、緊湊,顯示了中國古典詩歌敘事藝術的成熟。第二,長詩所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第三,鋪張排比的描寫,在詩中受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既造成聲調和色彩的美,同時對所造人物形象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四,連理鴛鴦浪漫主義的結尾,熱情地歌頌了兩人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現了人和迫害摧殘都不能消滅頑強意志,使全充滿理想色彩,而一掃悲劇容易帶給人的消極悲觀情調。藝術特色:118第六章《漢書》與東漢散文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陜西咸陽)人,少有才名。在其父班彪增補《史記》的基礎上重修漢史,被人告發私改國史,下獄,其弟班超上書力辯,明帝甚奇之,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奉詔撰寫《漢書》。第六章《漢書》與東漢散文班固(32-92),119※《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它沿襲《史記》的體例而略有改變。

它改書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