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四章社會互動第一節:互動的涵義及要素第二節:社會互動的理論第三節:互動的分類第四節:社會互動的特殊形式—集合行為2第一節社會互動的涵義及要素一、社會互動的涵義二、社會互動的要素三、社會互動的意義3第一節一社會互動的涵義1、兩種理解或界定2、包括的涵義4第一節一1兩種理解或界定
一定的行為主體的角度:人們對周圍的人采取行動和做出反應的過程。
客體或中立的角度:人們之間相互和共同作用的過程。5第一節一2包括的涵義
必須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必須發生了相互依賴性才發生;必須以信息的傳遞為條件;并非面對面才會發生;總在特定情景下發生;必然產生一定的后果。6第一節二社會互動的要素1、社會互動的主體—自我2、社會互動的媒介—符號3、社會互動的選擇—情景定義4、社會互動的模式—角色7第一節二1社會互動的主體—自我
自我——個體將自己作為客體對待的能力,也就是說,個體能夠針對自己采“行動”,能夠就像針對他人采取行動一樣。
“鏡中我”——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判;在他人的形象和評判基礎上自己會產生情緒體驗。8第一節二2社會互動中的媒介—符號
符號——人們所認可的任何能夠有意義地表達事物的東西。包括: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有形物體等人類與動物符號的區別:最重要的是語言,也包括打上人類烙印的有形物體。
9第一節二3社會互動的選擇—情景定義A.人們并不依賴彼此的行為做出反應,而依賴對彼此行為的理解作出反應。
B.人們行動之前,有一個自我考慮和審視的階段。非個體純主觀、毫無依據的活動;存在一些人們相互認可的規則;人們常常按規則去進行情景定義。10第一節二4社會互動的模式—角色
角色——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權利、義務的規范和行為模式角色作為行為方式:共同認可;可以預期;比較固定11第一節三社會互動的意義1、人們自我認識和相互認識、理解的基礎
2、人們之間發生聯系、關系、活動的基礎、形式和過程
3、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內容之一
4、形成和維護社會規范、行為模式的基礎
5、形成社會力量的基礎
6、構成社會和社會發展、全部社會現象的基礎12第二節社會互動的理論一.符號互動理論的主要觀點二.擬劇理論的主要觀點三.常人方法學的主要觀點四.社會交換理論的主要觀點13第二節一符號互動理論的主要觀點
通過對符號的理解、定義進行互動;符號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行動前經歷內部解釋的過程;符號具有象征意義;符號互動創造、維持、變革社會。14第二節二擬劇理論的主要觀點
a互動構成劇本期望劇組表演區域
15
b互動的過程理想化表演;行為是人們制造印象及他人根據自己制造的印象作出反應的過程;行為動機由滿足個人自己需要轉變為滿足他人的需要;神秘化的措施。16第二節三常人方法學的主要觀點
對現實的生活、人們總是存在某種共同的約定;人們的日常互動建立在共同對現實約定的基礎之上;人們需要、必須遵守共同的約定。17第二節四社會交換理論
霍曼斯提出六個命題解釋交換行為會發生
①成功命題:一個人的某種行動越經常得到報賞,這個人就越愿意從事該行動。②刺激命題: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現曾成為一個人行為得到酬賞的原因,而且現在的刺激越類似于過去的刺激,這個人就越可能采取這種行動或與此類似的行動。③價值命題:一個行動對某人越有價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該行動。④剝奪—滿足命題:某人在近期內越事經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賞,隨后而來的同樣酬賞對他來說就越沒有價值。18第二節四社會交換理論⑤侵犯—贊同命題:A.當某人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酬賞或者得到了未估計到的懲罰的時候,他將會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為;B.當某人的行為獲得了期望的酬賞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賞,或者未遭受到預料中的懲罰的時候,他會很高興,并可能采取贊同行為。⑥理性命題:人們會在各種備選方案中選擇那些在當時情境下他認為具有更大酬賞且有更大的獲得酬賞的可能性的那些行動。
19第三節社會互動的分類一、依社會互動的媒介二、依社會互動的程度三、依社會互動的形式20第三節一依社會互動的媒介1、語言溝通
2、非語言溝通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動作個人空間—環境個人四周的直接區域21
第三節二依社會互動的程度
1.焦點互動人們有意識、目的比較明確的互動
2.無焦點互動無明確的目的、內容,但有明確的彼此相互意識的互動22第三節三、依社會互動的形式1.模仿2.合作3.沖突4.競爭5.強制23第三節三1模仿
受一方一定行為或符號的影響,另一方自覺或不自覺摹擬即仿效的行為方式和過程。
類型: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合理與不合理的
24第三節三2合作
人們之間有意識或無意識為達到共同目標,各自以語言、表情、動作相互配合、協助的行為方式和過程。
類型:直接與間接,組織性與非組織性,契約性與指導性。25第三節三3沖突
人們之間意圖、希望、目標彼此對抗,以抑制、壓倒對方為直接目的行為方式和過程
類型:依主體或規模:個人—個人,個人—群體,群體—群體依原因:經濟、資源、權利、理念、信仰、規則……
依形式:口角、拳頭、械斗、訴訟、爭鳴、戰爭……26第三節三4競爭
人們之間為達到一定目標,相互各自盡力發揮自己的能量,彼此超過、戰勝對方的行為方式和過程。27第三節三5強制
一方將意志、意圖、目標、方式強加于另一方的行為方式和過程。28第四節社會互動的特殊形式—集合行為
一、集合行為的特點和表現二、集合行為理論29第四節一集合行為的特點和表現1、集合行為的特點
2、集合行為的表現形式30第四節一1集合行為的特點
無組織、領導、自發產生無明確、具體的計劃、目標、期望無約束,不遵從現行的規范,無新的規范個人無固定角色,角色匿名狀態狂熱情緒,缺乏理智時間相對短暫31第四節一2表現形式恐慌——火災、地震、大堤決口、沉船、空襲、搶購聚眾——圍觀、游行、怠工、滅火騷亂——停電、斷片、裸奔、打砸狂熱、狂歡——演出、影星、球星公眾輿論——街頭巷尾、閑言、傳聞、謠言時尚——趕時髦、服飾、語言32第四節二集合行為理論1、基本條件理論
2、模仿理論
3、情緒感染理論
4、匿名理論
5、控制轉讓理論33第四節二1基本條件理論①環境條件——物質條件、社會條件。②結構性壓力——社會中的因素對人們產生現實或潛在的壓力③概念化信念或普遍的情緒——由壓力發展成為堅信的概念或共同的情緒④誘發因素——導火索,使信念、情緒被證實⑤動員或鼓動——傳遞壓力、信念、情緒的信息,對一些人產生鼓動、動員的作用⑥社會控制機制——抑制、消減、疏導上述五個因素累積力量的可能性和程度34第四節二2模仿理論
在人們面臨突發事件時,日常的規則失去作用,人們失去理智思維和自我控制能力,力求與在場大多數人行為一致。35第四節二3情緒感染理論
面臨突發事件時,人們失去理智思維,相互被情緒制約、感染、支配。
兩種情況下易發生:主體同質性強,彼此的共性使情緒蔓延;主體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上,情緒感染加快。36第四節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