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_第1頁
生態文明建設_第2頁
生態文明建設_第3頁
生態文明建設_第4頁
生態文明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生態問題的現狀1.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第一,全國主要污染排放物總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總量水平仍遠遠高于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運量逐年增加;大氣污染排放總量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是污染仍很嚴重。第二,從環境質量來看,一些大城市環境質量總體上有所好轉,但是許多城市與地區環境污染仍十分嚴重。尤其是大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交通堵塞成為城市建設的重大問題.第三,從水環境來看,全國地表水污染比較嚴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質水質占41%,其中珠江、長江水質良好,松花江、淮河為輕度污染,黃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來自2010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普查公報》)2。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我國仍是以追求GDP為核心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傳統工業模式。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德國的1/6;單位產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國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國的2。1倍、印度的1。65倍……我國綜合能效率僅為33%。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是世界上單位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必然會導致廢棄物的高排放和生態環境的高污染.3。自然災害日益頻繁,生態環境承載力低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經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旱災頻發,西南、華南等地的嚴重干旱時有發生.生態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斷加重,水資源利用受到嚴重影響;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是我國在確保食品安全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能不利因素人口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人均資源不足,可持續力弱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2257立方米,相當于世界水平的27%;人均森林面積0。12公頃,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養活著占世界22%的人口。加上,我國很多自然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平衡,又進一步加劇一些地區資源短缺,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由于人均資源短缺,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能力。生態保護和宏觀決策機制不健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立法不健全,部門分割,管理混亂,加上市場失靈,造成公共資源的生態環境超出了合理限度.雖然從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后,我國環境立法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一制度仍不健全,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在生態環境管理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管理,很不完善,政府生態保護宏觀調控不力,有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區域、流域生態保護方面,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在執法方面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加上,生態保護參與決策缺乏制度保障,許多開發與建設項目缺乏生態保護的制約措施,由此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發展思想的偏差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進行大規模工業建設,這就決定這個階段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量大,導致大量的資源需求和環境負荷壓力.2010年出現了惡性環境損害事件,紫金礦業污水泄漏致福建汀江流域大面積污染、吉林7000個化工原料桶飄入松花江以及中石油大連石油泄漏造成海域污染等事件。表現在:在政府層面,片面強調GDP的增長,以GDP來衡量政府工作績效,使生態環境問題得不到遏制;在民眾層面,公眾環境意識較低,還沒有養成良好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資源,造成了環境污染;在企業層面,為了追求利潤的驅使,加上較小的污染成本,使企業成為環境的制造者。由于對自然生態規律缺乏認識,經濟活動決策失誤,其結果是自然界作為對象被無限改造、征服,生態逐漸惡化。人們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結果導致自然界的報復.對自然生態規律缺乏認識,經濟活動決策失誤。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過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來實現經濟高增長,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重要代價,中國資源的利用效率確實跟國際先進水平有比較大的差距。由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受可獲得技術的限制,無力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和城市建設.在工業生產中,許多工廠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管理混亂,資源利用率低,工業廢物排放量大,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在農業生產中,大部分地區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一直沿用傳統農耕技術,未能建立穩定、高效、低耗的農業生態系統,導致土壤質量退化,土地生物量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尤其在一些生產力比較弱的農村地區,人們通過砍伐樹木等低級的經濟模式為生,如何讓扶貧工作與環境保護有機地統一起來,使“生態貧民”轉化為“生態富民"將成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課題.雖然目前我國大力扶持高科技清潔環保企業,但不可否認像上述污染性產業和先發展后治理的粗放型經濟依然會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存在。調產業結構變增長方式以黔東南為例簡述生態建設具體措施一、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以生態經濟功能區為主的鎮遠歷史文化和氵舞陽河山水風光旅游經濟圈;以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和自然生態旅游經濟圈;以黎平侗族原生態文化和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以城市經濟功能區為主的凱里城市經濟圈;以工業經濟功能區為主的黔東工業經濟區,這是黔東南根據州情劃分的“四圈一區”,“四圈一區”中,有3個是生態經濟功能區。實踐證明,“四圈一區”非常符合黔東南州的實際,達到了預期效果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都實現了較快發展。2009年,凱里城市經濟圈的生產總值占全州生產總值的近40%;2006年至2009年,雷公山旅游經濟圈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19%;2009年,黔東工業經濟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06年增長122%。這些大幅增長,為黔東南州近幾年來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夯實了基礎。二、發展生態主導型工業工業發展是黔東南州經濟發展的“短腿”,該州搶抓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實驗區這一機遇,從4個方面發展生態主導型工業,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短腿"不短。一是集約化。引導工業企業向包括爐(山)碧(波)循環經濟帶、革一產業循環經濟工業區、金鐘產業承接區在內的凱里經濟開發區,以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為核心區的黔東工業經濟區,洛貫產業城街區等產業園區聚集,相互配套,集中發展,徹底擺脫過去那種“處處點火,遍地冒煙”的工業經濟粗放型發展路子,確保在發展經濟中最大限度地保護綠水青山。二是清潔化.對已有的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后產能進行清理整頓,按照“揚大、棄小、汰劣”的要求,不能改造提升的堅決予以關停;設置準入“門檻”,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一律不得引進。2007年以來,自治州以壯士斷腕的氣魄,依照國家產業政策,毅然關閉了凱里紙廠、凱里電廠,淘汰了落后產能企業20戶、產能97。7萬噸;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68家高載能企業清理整合為7大電冶企業集團;對994家木材加工經營企業進行了清理。關閉了780家,并將符合國家政策的106家木材加工企業整合為17個企業集團.三是循環化。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實行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減少資源能源投入,實現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四是特色化。立足資源優勢和特色,著力引進漿紙一體化等優勢大項目.2010年上半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3.63億元,同比增長21.1%。發展生態主導型工業的效果又一次凸現。三、推進生態農業化黔東南州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中藥材種植、現代煙草農業、高標準茶園、油茶產業、竹筍林產業示范基地和草地畜牧示范縣建設。目前,全州累計建設工業林基地40余萬畝;新建優質茶葉基地6。26萬畝;中藥材產業基地5.83萬畝,占全省的65%,其中何首烏、太子參和頭花蓼3個品種已通過GAP認證.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中藥材種苗快繁中心。榕江車江、凱里萬潮等現代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生產的優質綠色蔬菜遠銷粵港市場。天柱清香型烤煙生產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10年,黔東南州又有15戶企業入選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使全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增加到24家,州級重點龍頭企業81家。全州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地達65個,通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23個,年產無公害農產品和畜產品630多萬公斤。黔東南州已成為“珠三角”等地的生態蔬菜食品供給基地黔東南州還堅持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現全州有10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50個重點民族文化旅游鄉村,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景點10多個,從業人員10萬多人,村民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2009年,黔東南州旅游總收入達到100。07億元,對GDP的貢獻率達8%左右。四、加快生態城鎮化和加快實施農村能源建設工程加快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重點發展城市經濟圈,使凱里市形成50萬人口的區域中心城市;加快發展黔東新城、黎平、榕江3個區域次中心城市,穩步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小城鎮,在城鎮建設中注重凸顯地方文化和苗侗民族特色。五、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針對區域具體情況完成河流、空氣、土壤等的污染治理規劃,明確環境立法畢節地區作為生態試驗區的成功典例1988年,在時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的倡導和支持下,貴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重大戰略決策。畢節把胡錦濤同志當年倡導確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將物質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以及人口生產力統一協調起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綜合性社會發展實驗。經過20多年的改革探索,2007年畢節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325億元,經濟總量在貴州9個地(州、市)中從倒數第一位躍升到第三位,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987年的184元提高到2007年的2458元,絕對貧困人口從312.2萬人下降到56.6萬人,森林覆蓋率從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大幅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1990年,國務院發辦行文指出:“畢節試驗區是具有國際意義的小試驗、大方向,是貴州扶貧開發的一大創舉,對我國貧困山區來說具有普遍意義。”盡管2006年畢節社會經濟發展與黔東南還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畢節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就躍居貴州省第三位,顯然,走生態文明之路是畢節的制勝法寶。作法:相繼實施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國3356、生態工程、農田基本建設、退耕還林、天保工程長治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水土保持等多個生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立足生態重建與經濟開發相結合,近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以基本農田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恢復草林植被為重點,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和生態自我修復相結合,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和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及具體情況分析1.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意識不斷增強(1)環境保護開始法制化進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中,將包括“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等在內的各項法律提上了制定日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將每年3月12日以立法形式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植樹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試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2)首次提出集約經營發展理念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上,我黨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基本國情,首次提出我國的經濟應該“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在這次報告中,將人口問題、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探討,不僅指出“生態平衡”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并且首次強調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相結合的問題。2.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創新性發展(1)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中國發展戰略的選擇伴隨著全球化的生態危機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議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化,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全球的生態危機也隨之影響到中國的發展。(2)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當中的重要一步。江澤民同志就此曾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合理利用和節約能源的原則,要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特別要把長江、黃河作為環境保護的重點,統籌規劃源頭地區的保護、上中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流域污染治理、實施綜合整治。”生態環境建設在西部大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志.在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關系到我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的健康發展。(3)與全球環境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在這一時期,中國不僅在自身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與全球環境交流合作方面,也展現出大國應有的姿態。1992年,李鵬同志參加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次會議結束后,中國便發布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緊接著又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和《中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3。2002年到2012年,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趨向成熟(1)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2)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2007年的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資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