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綜合_第1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綜合_第2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綜合_第3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綜合_第4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綜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3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復習課本章內容的課標要求:1.標準要求: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2.活動建議: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如何打算?為什么?本章內容的考綱要求: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各版本教材所選案例教材所選案例人教版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2.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3.濕地的開發與保護—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湘教版1.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2.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以洞庭湖區為例中圖版1.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2.洞庭湖濕地恢復與可持續發展魯教版1.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思考一:常見的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有哪些?思考二:在我國,這些類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主要發生的區域?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澇災害、次生鹽堿化等。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分布區域森林破壞東北、西南、東南林區草原退化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濕地萎縮三江平原、湖濱、海濱生物多樣性減少林區、草原、近海海域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東南丘陵、東北地區、橫斷山區土地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華北半干旱區旱澇災害華北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東部季風區夏秋的洪澇次生鹽堿化華北地區、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體會往年高考題[例1]

(2007年江蘇)發源于祁連山的弱水經河西走廊,最終流入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下圖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簡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流域地處我國三大自然區的_________區。(2)弱水年總徑流量為43億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綠洲農業灌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徑流量較為豐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兩湖,乙湖已于上世紀后期徹底干枯,成為沙塵暴的源地之一。造成這一結果的人為因素主要有______我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4)請簡要評價該流域所在自然區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西北干旱與半干旱有較豐富的冰雪融水補給中上游用水過度、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有利條件:礦產資源豐富;草場廣布(草質優良);光照條件好。不利條件:氣候干旱、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例2]

(2008海南)對黃土丘陵溝壑區某地,相同面積、不同土地覆蓋水土流失的觀測結果如下表。據此完成(1)~(2)題。降雨量(mm)降雨強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徑流量(L)泥沙量(kg)徑流量(L)泥沙量(kg)徑流量(L)泥沙量(kg)徑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強290.532739.4710.82122519強280.31131.2510.4520.6(1)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2)下列判斷中,符合該地情況的是()①自然恢復植被的生態效益優于人工單一樹種針葉林②開墾坡地可有效改善當地生態③森林樹種越豐富,生態效益越優④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優于退耕還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DB

高考考查角度與方式:(1)區域:具體區域和虛擬區域。(2)考查的主要角度:環境條件、原因分析、基本規律、人地協調的措施等。(3)考查的主要方式:圖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應用等。

“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這一主題可以多區域、多角度的考查,高考主要側重的是對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回歸課本,總結規律1.閱讀教材案例,把握重點。2.總結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般研究規律。①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治理措施。②資源的作用→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治理措施。(1)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多大風天氣;氣候異常干旱時荒漠化加劇。②人為原因:人口激增;人類過度放牧、樵采、開墾、取水、灌溉,造成植被破壞。(2)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對策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恢復天然植被,構筑防護林體系;③合理安排農、林、牧業用地;④多途徑解決牧區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新案例分析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以大興安嶺為例濕地的保護--以洞庭湖為例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①使耕地質量下降;②泥沙入河,使河床抬高,易發生洪澇;③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高原山地向平原過渡,坡度較陡;②土質疏松;③夏季多暴雨,沖刷力強;④植被稀疏,覆蓋率低。(2)人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輪荒;②破壞植被;③露天開礦。3.水土流失的治理(1)工程措施:固溝、護坡、保塬(2)農業技術措施:改變落后耕作制度、提高農業技術(3)生物措施:植樹造林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以大興安嶺為例1.自然條件及森林類型:緯度高,氣溫低,只適宜耐寒樹種生長,屬寒溫帶針葉林區。優勢樹種是興安落葉松等。2.問題:①森林資源減少;②林質下降;③資源浪費;④覆蓋率降低。3.原因:①采育失調,采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②毀林開荒;③森林火災;④居民燒柴。5.開發與保護措施:①堅持合理采伐;②積極營造人工林;③提高木材和其它動植物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④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⑤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4.危害:自然災害頻繁、物種減少,生態環境惡化。濕地的保護--以洞庭湖為例1.存在問題:大規模圍湖造田2.洞庭湖縮小的危害:調蓄洪水、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能力下降3.解決措施:①退田還湖;②調整農業結構;③加強中心城鎮基礎建設,擴大城鎮人口容量;④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小結:如何分析某區域生態問題的成因并探尋解決措施?地形(海拔、起伏、封閉狀況等)氣候(熱量、降水、風力風向等)土壤(土壤組成、肥力、質地等)植被(疏密狀況季節變化)河流(流量大小、侵蝕強度或沉積強度)(2)人為原因:包括當地農業結構、居民能源消費結構、生產技術、政策導向等。2.措施:針對原因總結出應對措施。即包括對自然條件的改造和對人類活動的規劃、管理。1.成因:(1)自然原因:練習:(1)根據以上資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________、________、云南等省區。(2)由以上資料分析可知,坡度與土層厚度、有機質層厚度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土層厚度、有機質層厚度又直接影響土壤_____。(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