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技術規范JJF20472023客車通道
引道測量裝置校準規范iiii
i iiii
i cGangwayandAccessPasage-
- -
-2023-
- -
-國
家
市
場
監
督
管
理
總
局 發
布JJF2047—2023客車通道
、
引道測量裝置校準規范i i ii
ici i ii
icDeviesofBusGangwayandAccessPasage
JJF20472023歸
口
單
位:全
國
法
制
計
量
管
理
計
量
技
術
委
員
會
機動車檢驗檢測分技術委員會主要起草單位: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甘肅省計量研究院江西省計量測試研究院參加起草單位: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陜西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廣州市騰暢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梁山恒泰測量裝置研發有限公司本規范委托全國
法
制
計
量
管
理
計
量
技
術
委
員
會
機
動
車
檢
驗
檢
測
分
技
術委員會負責解釋JJF2047—2023本規范主要起草人:楊永燦
(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高德成
(甘肅省計量研究院)管 銳
(江西省計量測試研究院)參加起草人:王曉龍
(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石 鑫
(陜西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陳文輝
(廣州市騰暢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圣民
(梁山恒泰測量裝置研發有限公司)JJF2047—2023目 錄11112引言
………………………
(Ⅱ)111121
范圍……………………
(1)2
引用文件………………
(1)3
術語……………………
(1)4
概述……………………
(1)5
計量特性………………
(2)5.1
平板式測量裝置…………………
(2)5.2
圓柱體式測量裝置………………
(2)6
校準條件………………
(2)6.1
環境條件…………
(2)6.2
校準用標準器……………………
(2)7
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
(3)7.1
平板式測量裝置誤差……………
(3)7.2
圓柱體式測量裝置誤差…………
(4)8
校準結果的表達………………………
(6)9
復校時間間隔…………
(6)附錄
A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分類及尺寸
………
(7)附錄B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厚度示值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
…………
(3)附錄C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
(圓柱體式)
直徑示值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
……………
(5)附錄D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高度示值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
…………
(7)附錄E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原始記錄格式
……
(9)附錄F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校準證書
(內頁)
格式
…………
(4)ⅠJJF2047—2023引 言JJF1071—2010
《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JJF1001—2011
《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
和JJF1059.1—2012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
共同構成支撐本規范制訂工作的基礎性系列規范。本規范主要參考
GB7258—2017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GB13094—2017《客車結構安全要求》
和
GB24407—2012
《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件》、GB38900—2020《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
目
和
方法》和
T/CMAJD025—2020《客車、
專用校車乘客通道和引道量規通用技術要求》
編制而成。本規范為首次發布。ⅡJJF2047—2023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校準規范1
范圍本規范適用于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的校準。2
引用文件本規范引用下列文件:GB13094—2017
客車結構安全要求GB24407—2012
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件GB38900—2020
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項目和方法T/CMAJD025—2020
客車、專用校車乘客通道和引道量規通用技術要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單)
適用于本規范。3
術語GBGBGB/T
GB38900—2020
及T/CMAJD025—2020界定的及以下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范。3.1
通道
gangway乘客從某個
(排)
座椅或輪椅區到其他
(排)
座椅或輪椅區、乘客門引道、通行樓梯或乘客站立區域的行走空間,不包括:a)
座椅前方300
mm
的空間,對側向座椅,該尺寸可減小到225
mm;b)
踏步或樓梯上方的空間
(與通道或引道地板表面相連的踏步除外);c)
僅供進入某個
(排)
座椅或相向布置座椅的橫排座椅之間的行走空間。[來源:GB13094—2017,3.3]3.2
引道
accesspassage從乘客門向車內直到最上一級踏
步
的
外
邊
緣
(通
道
的
邊
緣)、
通
行
樓
梯
或
半
樓
梯
在車內的延伸空間。當車門處無踏步時,引道為從乘客門向內300
mm
的空間。還包括
通道和應急門之間的自由空間
(應急門引道)。[來源:GB13094—2017,3.4]4
概述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是測量客車乘客通道和引道尺寸的儀器,其原理相當于通止規。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分為客車通道測量裝置和客車引道測量裝置。客車通道測量裝置,其形狀為圓柱體,不同的車型使用不同尺寸的圓柱體。客車引道測量裝置,其形狀為平板或圓柱體。從功能上分為乘客門引道測量裝置和應急門引道測量裝置;從形式上分為平板式引道測量裝置和圓柱體式引道測量裝置。1名稱測量范圍計量特性游標卡尺(0~300)mmMPE:±0.04mm游標卡尺(0~600)mmMPE:±0.07mmπ尺?
(50~500)mmMPE:±0.05mmπ尺?
(500~1100)mmMPE:±0.06mm鋼卷尺(0~5)mⅡ級水平尺600mm零位誤差:0.5mmⅡ型楔形塞尺(0~5)mmMPE:±0.10mm激光測距儀(0~30)m分度值為1mm,1級
游標卡尺爪長不小于被校裝置的最大半徑。
鋼卷尺與激光測距儀,校準時可任選其一。JJF2047—2023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分類和具體尺寸見附錄
A。5
計量特性5.1
平板式測量裝置5.1.1
平板式測量裝置寬度誤差范圍:-1.5%~0%。5.1.2
高度誤差:不超過±1.5%。(5.1.3
厚度標稱值為T,T
取值范圍為
7~20)mm。(5.1.4
測量面直線度誤差:不超過3
mm。5.2
圓柱體式測量裝置5.2.1
圓柱體式測量裝置直徑誤差范圍:-2.5%~0%。5.2.2
高度誤差:不超過±1.5%。5.2.3
圓柱體同一截面的半徑差誤差:不超過5
mm。5.2.4
圓柱體不同截面的半徑差誤差:不超過3
mm。注:作為校準,不判斷合格與否,上述計量特性的指標僅供參考。6
校準條件6.1
環境條件2校準室溫度:(0±10)℃;2相對濕度:≤85%;校準前,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及使用的計量器具,應在同一環境條件下放置至少1h,校準工作區域應水平、平整,不得有明顯缺陷。6.2
校準用標準器校準用標準器及計量特性見表1。表1表1
校準用標準器及計量特性JJF2047—20237
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7.1
平板式測量裝置誤差7.1.1
寬度誤差1如圖1所示,用鋼卷尺分
別
在
平
板
距
上、
下
端
面
約
60mm
處
直
接
測
量
寬度,
兩次1測得值的平均值為平板式測量裝置寬
度
的
校
準
值,
按
公
式
()計
算
該
校
準
值
與
被
測
寬度標稱值的相對誤差。W
×W
×100%
()
圖1
平板式測量裝置寬度測量方法δW
=w
-W
1δW———寬度相對誤差;w
———被測寬度標稱值,mm;W———寬度的校準值,mm。7.1.2
高度誤差2通過吊鉛垂線,使平板的被測尺寸面處于與水平面垂直,再按圖2所示的方法,使2用激光測距儀
(或鋼卷尺)
測量平板式測量裝置的不同高度點的高度,每個高度點測量兩次,兩次測得值的平均值為該高度
點
的
校
準
值,
按
公
式
()計
算
校
準
值
與
被
測
高
度點標稱值的相對誤差。圖2
平板式測量裝置高度測量方法3
H ×100% ()
D ×100%
H ×100% ()
D ×100% ()δH
=h-H 2式中:δH———高度相對誤差;h———被測高度標稱值,mm;H———高度的校準值,mm。7.1.3
厚度誤差用游標卡尺分別在平板的頂部、中部、下部三處位置直接測量其厚度,以三次測得值的平均值作為平板式測量裝置厚度的校準值。7.1.4
直線度誤差如圖3所示,用水平尺直接靠在A
或B
測
量
面,
此
時
以
水
平
尺
作
為
基
準
線。
用
楔形塞尺測量平板A
測量面與
基
準
線
之
間
的
最大間隙即為直線度誤差。
按上述步驟,
測量B
測量面的直線度誤差。每
個
測量面測量兩次,
以兩次測得值的平均值作為該測量面直線度誤差的校準值。圖3
平板式測量面的直線度誤差測量方法7.2
圓柱體式測量裝置誤差7.2.1
直徑誤差3測量時避開材料接縫及圓柱體邊緣,在圓柱體約中間高度的橫截面處用π尺直接測3量直徑,得到圓柱體直徑測得值,測量兩次,兩次測得值的平均值為直徑的校準值。按公式
()
計算該校準值與被測圓柱體直徑標稱值的相對誤差。δD
=d-D 3式中:δD———直徑相對誤差;d———被測圓柱直徑標稱值,mm;D
———直徑的校準值,mm。7.2.2
高度誤差2如圖4所示,將水平尺置于圓柱體頂端最高點,使用激光測距儀
(或鋼卷尺)
測量2圓柱體的高度,測量兩次,兩次測得
值
的
平
均
值
為
高
度
的
校
準
值。
按
公
式
()計
算
該4
2 ()JJF2047—2023
2 ()校準值與被測標稱值的相對誤差。圖4
圓柱體式測量裝置高度誤差測量方法7.2.3
圓柱體不同截面的半徑差a b c4如圖5所示a b c4面上,分別在約上
()、中
(1)、下
()3
個
水
平
橫
截
面
的
位
置,
用π
尺
分
別
測
量
圓柱體直徑值?a、?b1、?c,每個橫截面測量兩次,
各橫截面的兩次測得值的平均值
?a、?b1、?c
分別為該橫截
面直徑的校準值。
按公式
()計算,以3個橫截面的直徑校準值?a、?b1、?c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1/2作為圓柱體不同截面的半徑差。Δ=?max-?min 4式中:Δ———圓柱體不同截面的半徑差,mm;a b c?max———上
()、中
(1)、下
()3個水平橫截面位置
的
直
徑
的
校
準
值?a、?a b c的最大值,mm;a b c?min———上
()、中
(1)、下
()3個水平橫截面位置
的
直
徑
的
校
準
值?a、?a b c的最小值,mm。圖5
圓柱體不同截面的半徑差測量方法5
2 ()JJF2047—2023
2 ()7.2.4
圓柱體同一截面的半徑差b b5如圖6所示,測量時避開材料接縫及圓柱體邊緣b b5?'b1,然后在
(1)
同一水平橫截面上的
約
90°方
向
位
置
(2),
用
游
標
卡
尺
測
量
圓
柱
體直徑?'b2,每個位置測量兩次,兩次測得值的平均值為該位置點直徑的
校
準
值。
按
公
式()
計算,以兩個位置
點直徑的校準值之差的絕對值的1/2作為圓柱體同一截面的半徑差。Δ'=
?'b1-?'b2 5式中:Δ'———圓柱體不同截面的半徑差,mm;b b?'b1、?'b2———分別為中
(1)、中
(2)2b b圖6
圓柱體同一截面的半徑差測量方法8
校準結果的表達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經校
準
后
出
具
校
準
證
書,
校
準
結
果
應
在
校
準
證
書
上
反
映,校準證書內頁格式可參考附錄F。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示值誤差
測
量
不
確
定
度
評
定的示例參見附錄B~附錄D。9
復校時間間隔復校時間間隔建議一般不超過1年。由于復校時間間隔的長短是由儀器的使用情況、使用者、儀器本身質量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因此送校單位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自主決定復校時間間隔。6適用車型客車類型測量裝置
(量規)類型客車Ⅰ級、Ⅱ級、Ⅲ級客車乘客門引道主量規(平板式)A級、B級客車Ⅰ級級級客車乘客門引道量規1、量規2、量規3(平板式)A級、B級客車Ⅰ級級級客車通道主量規
(圓柱體式)、通道輔助量規
(平板式式)A級、B級客車雙層Ⅰ級、Ⅱ級、Ⅲ級客車Ⅰ級、Ⅱ級、Ⅲ級客車應急門引道量規(疊加圓柱體式)A級、B級客車Ⅰ級、Ⅱ級、Ⅲ級客車應急窗量規、應急窗輔助量規(平板式)A級、B級客車專用校車輕型、大中型專用校車乘客門引道平板式1、平板2輕型、大中型專用校車Ⅰ、Ⅱ、Ⅲ型通道量規
(圓柱體式)輕型、大中型專用校車應急門引道量規輕型、大中型專用校車應急窗量規
(平板式)客車類別A級B級Ⅰ級Ⅱ級Ⅲ級量規上板高度A19506501100950850量規上板高度A29501100
A
級和
B級客車的乘客門引道量規1可采用雙聯板,且下板可在上板的垂直投影內水平移動。單位:mm單位:mm7JJF2047—2023附錄A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分類及尺寸A.1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分類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分類詳細見表
A.1。表A.1
客車類型與檢驗用測量裝置表A.1
客車類型與檢驗用測量裝置
(量規)一覽表A.2
客車乘客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尺寸A.2.1.1
平板式量規1、平板式量規2按
GB13094—2017規定,量規1和量規2標稱值見表
A.2和圖
A.1。表A.2
乘客門引道量規的上板高度標稱值JJF2047—2023單位:mma b()乘客門引道量規1 ()a b圖
A.1
乘客門引道量規1、量規2的標稱值A.2.1.2
平板式量規3量規3的形狀和尺寸與
圖
A.1所示的客車通道主量規的圓柱體中心截面相同,
按GB13094—2017規定。A.2.1.3
客車通道主量規
(圓柱體式)客車通道主量規是由同軸的兩個圓柱及中間一個倒置錐臺構成,按
GB13094—2017規定,該量規的標稱值見圖
A.2及表
A.3。單位:mm圖
A.2
客車通道主量規8車輛類型上圓柱直徑?B下圓柱直徑?C上圓柱高度D下圓柱高度E總高度F單層客車A5503505009001900B4503003009001500Ⅰ級5504505009001900Ⅱ級5503505009001800Ⅲ級4503005009001800其他4001700雙層客車Ⅰ級下層55045050010201800上層5504505009001680Ⅱ級下層55035050010201770上層5503505009001680Ⅲ級下層45030050010201770上層4503005009001680其他45013509901740
A級、Ⅰ級、Ⅱ級和Ⅲ級單層客車在下述位置后面的通道處,上圓柱體的高度D
可減少(量規總高度F
也相應減少)100;———后軸
(多于一個后軸時,為最前面的后軸)中心線前1500的橫向垂直平面;———乘客門
(多于一個乘客門時,為最后一個乘客門)的后邊緣處的橫向垂直平面。對發動機前置的單層
A級客車,量規總高度F
可減少到1840
(上圓柱體的高度D
也相應減少到440)。
雙層客車以下位置的下層量規的總高度F
可適當減少
(下圓柱體的高度E
也相應減少)。———位于后軸
(多于一個后軸時,為最前面的后軸)中心線前1500的橫向垂直平面后面的通道處,量規總高度F
可減少為1350
(下圓柱體高度E
相應減為900,上圓柱高度相應減為450);———若乘客門位于前軸之前,則前軸中心線的前后800處的兩個橫向垂直面之間的通道處,量規總高度F
可減為1740
(下圓柱高度E
相應減為990mm)。JJF2047—2023表A.3
客車通道主量規標稱值單位:mmA.2.1.4
客車通道輔助量規
單位:mmA.2.1.4
客車通道輔助量規
(平板式)通道輔助量規是用于測量發動機
前
置
客
車
通
道,
按
GB13094—2017
規
定,
該
量
規9JJF2047—2023單位:mm圖
A.3
通道輔助量規A.2.1.5
客車應急門引道量規按照
GB13094—2017的規定,客車應急門引
道
量
規
(圓
柱
體
式)標
稱
值
見
圖
A.4或通道主量規標稱值見圖
A.2。單位:mm圖
A.4
客車應急門引道量規標稱值A.2.1.6
應急窗量規按GB13094—2017規定,應急窗主量規的標稱值為600mm×400
mm,圓角半徑為200mm;對用于車長小于7m的B
級客車的應急窗量規其標稱值為600mm×350圓角半徑為175
mm;若應急窗在客車后圍,
應急窗量規可改用1400mm×350mm、圓角半徑為175
mm
的輔量規。A.2.2
專用校車量規尺寸A.2.2.1
乘客門引道量規A.2.2.1.1
平板式量規1按
GB24407—2012規定,平板式量規1標稱值見圖
A.5。10JJF2047—2023單位:mm圖
A.5
平板式量規1標稱值A.2.2.1.2
平板式量規2按GB24407—2012規定,平板式量規2的形狀和標稱值與圖
A.7圓柱體
中
心
截
面相同,其厚度標稱值應滿足
A.2.1.1.2要求。A.2.2.2
應急門引道量規按
GB24407—2012規定,應急門引道量規標稱值見圖
A.6。單位:mm圖
A.6
應急門引道量規標稱值上圓柱直徑可在頂部減為400
mm,其過渡斜面與水平面夾角不超過30°。A.2.2.3
通道量規按
GB24407—2012規定,Ⅰ、Ⅱ、Ⅲ型專用校車通道量規標稱值見圖
A.7和表
A.4。11Ⅰ型通道量規
(量規)Ⅱ型通道量規
(量規)Ⅲ型通道量規
(量規)下圓柱直徑(C)300300350上圓柱直徑(B)450450550上圓柱高度(D)300300300下圓柱高度(A)900900900總高(E)150018001800JJF2047—2023單位:mm圖
A.7
Ⅰ、Ⅱ、Ⅲ型通道量規標稱值表A.4
專用校車通道量規標稱值單位:mmA.2.2.4
應急窗量規應急窗量規標稱值為600
mm×400
mm、圓角半徑200
mm
的薄板。用于應急窗在車輛后圍的測試量規尺寸可改單位:mmA.2.2.4
應急窗量規應急窗量規標稱值為600
mm×400
mm、圓角半徑200
mm
的薄板。175
mm。12序號設備名稱計量性能測量范圍計量指標1游標卡尺(0~300)mmMPE:±0.04mmTt
u (
)=∑
?fu Tt
u (
)=∑
?fu 2(i
) (.2)
故:u (
)=u2() (.4)
3 ≈0.02
mm
3 ≈0.04
mm附錄B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厚度示值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B.1
校準用標準器及測量方法B.1.1
校準用標準器校準用標準器為游標卡尺,測量范圍:(0~300)mm
(見表B.1)。表B.1
校準用計量標準器表B.1
校準用計量標準器B.1.2
測量方法采用游標卡尺分別在平板的頂部、中部、下部三處位置直接測量其厚度,三次測得B.2
測量模型BT=t (.1)B式中:T———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實際厚度,mm;t———厚度的校準值,mm。B.3
不確定度傳播律?xi BTtutt有: u2(
)=c2()2() BTtutt靈敏系數: c()=12B.4
標準不確定度評定tB.4.1
游標卡尺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1()t(測量范圍為
0~300)mm
的游標卡尺最大允許誤差為±0.04
mm,
由
于
服
從
均
勻(t分布,故u1()估算為:ttu1()=0.04
mmttB.4.2
由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2()t用游標卡尺測量厚
度,
重復測量10次,
得到的單次實驗標準差s=0.06mm。
實際測量時,取3次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故有:tu2()=0.06
mmttB.4.3
由均勻性估算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3()t13不確定度分量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分量值mmu1
(t)游標卡尺示值誤差0.02u2
(t)測量重復性0.04u3
(t)均勻性0.03u4
(t)被測件與游標卡尺線脹系數差0.002u5
(t)被測件與游標卡尺溫度差0.001×10
/℃,游
標
卡
尺
×10
/℃,游
標
卡
尺
線
脹
系
數
為
(1.5±0.5)×10
/℃,最
大
差
值
為
69.5×=(.02
+0.04
+0.03
+0.002
+0.001)mm2
3 ≈0.03
mm
6 ≈0.002
mm
2 ≈0.001
mm測量厚度時,測量位置存在偏差,
其最大與最小的差值達0.10mm,
由均勻性引起的誤差服從半寬為0.05
mm
的均勻分布,得:tu3()=0.05
mmttB.4.4
被測件與游標卡尺線脹系數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4()t8以游標卡尺測量平板式測量裝置
(PVC材
料)厚
度,PVC線
脹
系
數
為
(0±0.5)8-6 -62t10-6/℃,校準室溫度為
(0±10)℃,則Δ
=10℃,T=7
mm,服從三角分布,得2ttu4()=0.0049
mmttB.4.5
被測件與游標卡尺溫度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5()t以游標卡尺測量PVC材料平板式測量裝置厚度,被測件與游
標
卡
尺
溫
度
差
為2℃,PVC線脹系數為80×10-6/℃,T=7
mm,服從反正弦分布,得:tu5()=0.001
mmtB.5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B.5.1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各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見表B.2。表B.2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B.5.2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計算由于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互不相關,故: BTtttttu(
)=u()+u()+u表B.2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B.5.2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計算由于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互不相關,故: BTttttt2 2 2 2=0.0029
mm2Tuc(
)=0.054
mmTB.5.3
擴展不確定度計算取包含因子k=2,則:TU=2×uc(
)=2×0.054
mm
≈0.11
mmT14序號設備名稱計量性能測量范圍計量指標1π尺?
(50~500)mmMPE:±0.05mm2π尺?
(500~1100)mmMPE:±0.06mmDd
u (
)=∑
?fuDd
u (
)=∑
?fu2(i
) (.2)
故:u (
)=u2(
) (.4)
3 ≈0.03
mm
2 ≈0.09
mm附錄C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
(圓柱體式)
直徑示值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C.1
校準用標準器及測量方法C.1.1
校準用標準器5校準用標準器為π尺,測量范圍:? (0~1100)mm5校準用標準器為π尺,測量范圍:? (0~1100)mm
(見表C.1)。表C.1
校準用計量標準器C.1.2
測量方法測量時避開材料接縫及圓柱體邊緣,在圓柱體約中間高度的橫截面處用π尺直接測C.2
測量模型CD
=d (.1)C式中:D
———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實際直徑,mm;d———直徑的校準值,mm。C.3
不確定度傳播律?xi CDdudd有: u2(
)=c2(
)2(
) CDdudd靈敏系數: c(
)=12C.4
標準不確定度評定dC.4.1
π尺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1(
)d5?
(0~1100)mm
的π尺最
大
允
許
誤
差不超過±0.06mm,
由于服從均勻分布,5d故u1(
)
估算為:ddu1(
)=0.06
mmddC.4.2
由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2(
)d.用
π尺測量同一截面的直徑,重復測量10次,得到的單次實驗標準差s=013
.實際測量時,取2次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故有:du2(
)=0.13
mmd15不確定度分量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分量值mmu1(d)π尺示值誤差0.03u2(d)測量重復性0.09u3(d)均勻性0.09u4(d)被測件與π尺線脹系數差0.002u5(d)被測件與π尺溫度差0.00510
/℃,π尺
(鋼質)
線脹系數為10
/℃,π尺
(鋼質)
線脹系數為
(1.5±0.5)
×10
/℃,最大差值為1×10-6/℃,
3 ≈0.09
mm
6≈0.002
mm
2 =0.005
mmdC.4.3
由均勻性估算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3(
)d測量同一尺寸時,測量位置存在偏移,
其最大與最小的差值達0.30mm,
由均勻性引起的誤差服從半寬為0.15
mm
的均勻分布,得:du3(
)=0.15
mmddC.4.4
被測件與π尺線脹系數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4(
)d1以π尺測量圓柱體式測量裝置
(鋼
質)的
直
徑,
鋼
質
線
脹
系
數
為
(1.5±0.5)×1-6 -62t校準室溫度為
(0±10)℃,則Δ
=10℃,D
=300
mm,服從三角分布,得2tdu4(
)=0.003
mmddC.4.5
被測件與π尺溫度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5(
)d以π尺測量圓柱體式測量裝置
(鋼質)
的直徑,被測件與π尺溫度差為2℃,線脹系數為:11.5×10-6/℃,D
=300
mm,服從反正弦分布,得:du5(
)=0.007
mmdC.5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C.5.1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各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見表C.2。表C.2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C.5.2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計算由于各不確定度分量互不相關,故 CDdddddu(
)=u(
)+u(
)+u(
)+u(表C.2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C.5.2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計算由于各不確定度分量互不相關,故 CDddddd2 2 22=0.03
+0.09
+0.092 2 22=0.0171
mm2Duc(
)=0.13
mmDC.5.3
擴展不確定度計算取包含因子k=2,則:DU=2×uc(
)=2×0.13
mm
≈0.30
mmD16序號設備名稱計量性能測量范圍
計量指標1鋼卷尺(0~5)m
Ⅱ級h
u (
)=∑
?fu h
u (
)=∑
?fu 2(i
) (D.2)
故:u(H
)=u2() (D.4)
3 ≈0.4
mm
2 ≈0.4
mm附錄D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高度示值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D.1
校準用標準器及測量方法D.1.1
校準用標準器(校準用標準器為鋼卷尺,測量范圍
0~5)m
(見表D.1)。(表D.1
校準用計量標準器表D.1
校準用計量標準器D.1.2
測量方法采用鋼卷尺測量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的高度。同一位置測量兩次,兩次測得值D.2
測量模型H
=h (D.1)式中:H———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實際高度,mm;h———高度的校準值,mm。D.3
不確定度傳播律?xiHhuhh有: u2(
)=c2()2() (D.3)Hhuhh靈敏系數: c()=12D.4
標準不確定度評定hD.4.1
鋼卷尺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1()h0h鋼卷尺最大允許誤差為±(.3
mm+2×10-4L),客車通道、引道測量裝置的
高
度0h不超過2
m,即示值最大允許誤差為±0.7
mm,服從均勻分布,故u1()估算為:hu1()=0.7
mmhhD.4.2
由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2()h用鋼卷尺測量高度,重復測量10次,得到
的
單
次
實
驗
標
準
差s=0.5mm。
實
際
測量時,取2次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故有:hu2()=0.5
mmhhD.4.3
由均勻性估算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3()h17不確定度分量不確定度來源不確定度分量值mmu1(h)鋼卷尺示值誤差0.4u2(h)測量重復性0.4u3(h)均勻性0.3u4(h)被測件與鋼卷尺線脹系數差0.14u5(h)被測件與鋼卷尺溫度差0.03410
/℃,鋼卷尺
(鋼10
/℃,鋼卷尺
(鋼質)線脹系數為
(15±05)×10
/℃,最大差值為695×
3 ≈0.3
mm
6 =0.14
mm
2 =0.034
mm測量同一尺寸時,測量位置存在偏移,其
最
大
與
最
小
的
差
值
達
1.0mm,由
均
勻
性引起的誤差服從半寬為0.5
mm
的均勻分布,得:hu3()=0.5
mmhhD.4.4
被測件與鋼卷尺線脹系數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4()hP 8 .以鋼卷尺
測
量
平
板
式
測
量
裝
置
(VC材
料)
高
度,PVC線
脹
系
數
為
(P 8 .-6 -62t10-6/℃,校準室溫度為
(0±10)℃,則
Δ
=10
℃,H
=500
mm,服從三角2t布,得:hu4()=0.35
mmhhD.4.5
被測件與鋼卷尺溫度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5()hP以鋼卷尺測量平板式測量裝置
(VC材料)
高度,被測件與
鋼
卷
尺
溫
度
差
為
2℃,P線脹系數為:80×10-6/℃,D
=300
mm,服從反正弦分布,得:hu5()=0.048
mmhD.5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D.5.1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各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見表D.2。表D.2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D.5.2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計算由于各不確定度分量互不相關,故Hhhhhhu(
)=u()+u()+u()+u(表D.2
不確定度分量匯總表D.5.2
合成標準不確定度計算由于各不確定度分量互不相關,故Hhhhhh2 2 2 2 2=0.4
+0.4
2 2 2 2 2=0.43
mm2Huc(
)=0.66
mmHD.5.3
擴展不確定度計算取包含因子k=2,則:HU=2×uc(
)=2×0.66
mm
≈1.3
mmH18!"
#$%&
'&()*+,-."/0!"#$()*+78-)AB-)CDE,'-)%&'./0178-)23
4563
9:;<=>?@FGHIAB-)
"<JKLJ"<ME
N
OPQR
S
TUVWX:YZeTU^_l_
j
m
ih]
k
#$
]fe
l_m
hij
efhij
gfhij]TU^_ke]TU`abcd^_eTU`abcd^_[\h]
ij
#n
opqrst:*#n
opqrst:*JJF!"
#$%&
'&()*+,-."/0!"#$()*+78-)AB-)CDE,'-)%&'./0178-)23
4563
9:;<=>?@FGHIAB-)
"<JKLJ"<ME
N
OPQR
S
TUVWX:YZeTU^_l_
j
m
ih]
k
#$
]fe
l_m
hij
efhij
gfhij]TU^_ke]TU`abcd^_eTU`abcd^_[\h]
ij
#n
opqrst:*#n
opqrst:*19
!
.%&'(5(!3!633"!"!""!"!"!!6"!"2(22"1$5114.123.%&)*+,-'($/./0/4.$%&'($%&)*+,-'("#1$!"23!"78
9:;<=>?@78#9:;<=>?@78$9:;<=>?@
ABC;
D<=?@ABC;
D<=?@ABC;
DEFG6%&HIJ?KL'(MNG6OP
%"&'(
)(
/QMNG6
)RS*!&'(
%&H*T+,-5(6G6
)RS<=?@'++
%&H)*+,-5(6G6
)RS,++JJF2047—2023
!
.%&'(5(!3!633"!"!""!"!"!!6"!"2(22"1$5114.123.%&)*+,-'($/./0/4.$%&'($%&)*+,-'("#1$!"23!"78
9:;<=>?@78#9:;<=>?@78$9:;<=>?@
ABC;
D<=?@ABC;
D<=?@ABC;
DEFG6%&HIJ?KL'(MNG6OP
%"&'(
)(
/QMNG6
)RS*!&'(
%&H*T+,-5(6G6
)RS<=?@'++
%&H)*+,-5(6G6
)RS,++20
!
+,
521
&=
<<
;
<3;;&
&&;<
67891"
#$%$&'()*
&'301&;<<:<:;
/;/3&&32141&'/01/21-./3&::;
<
>?@A?B%$&'(
>?@A?B%$&'(
>?@A?B%$&'(
>?@A?B%$&'(
>?@#$CD)*
!
+,
521
&=
<<
;
<3;;&
&&;<
67891"
#$%$&'()*
&'301&;<<:<:;
/;/3&&32141&'/01/21-./3&::;
<
>?@A?B%$&'(
>?@A?B%$&'(
>?@A?B%$&'(
>?@A?B%$&'(
>?@#$CD)*
&'(
>?@A?B%$&'(
21
!
$%*'(#$23331333!"2!"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簡易綠化項目合同模板
- 《人際溝通技巧探析》課件
- 《歲月靜好:百年孤獨課件解讀》(獲獎課件)
- DB12-T3020-2018-京津冀高速公路智能管理與服務系統技術規范-天津市
- 2025合作協議 合同范本
- 景觀照明合同模板
- 高端業主私宴活動策劃方案
-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及思想政治復習計劃
- 虛擬現實(VR)行業發展趨勢與未來市場潛力解析
- 新型儲能行業發展趨勢與市場前景展望
- AQ 1083-2011 煤礦建設安全規范 (正式版)
- DZ∕T 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質鉆探規程(正式版)
- 計算機硬件購銷合同
- 2022年分析“二診”找對策全力以赴備高考
- 風力發電技術--課件第7章-風電場SCADA系統
- 安全用電、用電安全培訓ppt課件
- 高中歷史思維導圖(高清-可以放大)課件
- DAIKIN大金ACK70N空氣凈化器中文說明書
- 礦山承包開采合同
- 電力行業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工作指導意見
- 市長在市政協會議委員發言會上的講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