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_第1頁
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_第2頁
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_第3頁
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_第4頁
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建筑學科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01簡介背景介紹運作模式古代建筑構成工種建造流程目錄030502040607設計質量管理造價管理總結目錄0908010基本信息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支撐著中國文明的獨特的“思想”,深深的滲透于中國的古代建筑中,從而形成了中國獨樹一幟的建筑思想,并成為了世界建筑思想的一朵奇葩。簡介簡介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5000年悠久的文化歷史。大量的考古研究幾千年的中國古代建筑史是一部豐富多采的文化史,充滿著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的積淀,建筑本身隨著各個時代的不同而互異;與此同時.中國古代建筑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相對獨立的發展體系.高臺、木構架、大屋頂的外觀形式以及庭院組合模式一肋相承,未曾間斷。這就表明在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持續的普通的觀點或經驗的核心,決定著建筑的發展.也就是說存在著一種相對穩定的建筑發展觀,這種發展觀體現了古代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對客觀世界的態度以及現實社會條件下,比如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下建筑發展的價值取向。古代建筑構成古代建筑構成中國具有顯著木結構的建筑,在整個封建社會,雖然也在不斷進步與發展,但總體而言,其結構形式與構成材料卻一直保持著一致性與連貫性。從構成角度來看,不管是古建筑還是現代建筑,都可分成基礎、屋身和屋頂三部分。古建筑的結構,往往是座落在筑土上的柱礎,上支持屋身的柱,梁,斗拱,再往上支撐著中國古建筑那獨具特色的大屋面。從材料的角度來看,結構體系是由石制的柱礎和木制的柱梁等構件構成。圍護結構,往往用磚構成,加以木制的門和窗,還有木制的墻體。屋面的構成,是用土燒制而成的瓦。裝飾部分,又可分成彩繪,雕刻,油漆等等。將古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整理如下:土、石、木、磚、瓦、漆中國古代建筑基本上是由這幾種主要的材料構成的。背景介紹管理機構管理方式工匠背景介紹管理機構早在商朝就有管理工奴的“工”官。周王朝和諸侯設有掌管營造的司空。<周禮>中記載了有關建筑工程的官職,如封人(主管建造城邑)、遺人(主管規劃道路、市場、旅舍)、遂人(主管井田水渠和道路建設)、司險(主管道路工程)、囿人(主管苑囿)、冢人(主管陵墓工程)、量人(主管都城和城邑規劃和軍營建設)、土方氏(主管測量)等。<考工記>中有攻木之工七種,其中“匠人”主管測量,都城規劃,禮制建筑設計,倉庫、道路、井田溝渠等工程。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官府已掌握了全部重要建筑工程。秦朝設將作少府管理土木建筑。漢朝設將作大匠掌修建宗廟、路寢、宮室、陵園等。隋朝開始設工部,主管制定有關建筑工程的法令規范,實際管理工程的是將作大監。唐朝設將作監,監下設四署,分管木工、土工、舟車工和磚石材料。宋朝將作監規模更大,下屬五案、二十七所、十場庫。元朝管理工程的官府名目繁多,有將作院、繕工司、修內司、祗應司等。明朝工部設營繕所,內府又有營造司,另有總理工程處,僅內府營造司即掌握土作、木作、石作等十作及十多處材料場庫。清朝繼承明制,工部主管全國性工程,制定工程法規;內務府設營造司,主管帝王宮殿、園林的建設。工匠供應官府役使的工匠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籍”的“匠戶”,主要是技術工人,按時赴役或常駐官府供役;第二類是按役法(庸法)攤派的丁役,主要充當力工;第三類是刑徒、刑卒或奴隸。在需要更多的勞力時(如修筑長城),還要調用軍役,如漢的軍匠,宋的廂軍,明的班軍。唐代開始有一部分匠師可以自由受雇或承包官府工程,宋至明代逐漸增多。但他們大多還是在“籍”的匠戶,必須聽命于官府。從明中葉起,工匠可以繳納“匠班銀”代替勞役,工匠的勞動比較自由一些。清代宮府營造業逐漸由私人經營的木廠(即營造廠)所代替。管理方式官府對設計施工有嚴格規定。至遲在唐代已規定標準工時定額(中功),并規定按增減10%的季節工時定額(長功、短功)一直延續到清代。朝廷頒布<營繕令>一類的法令,規定各類建筑的規模和形式。又經常頒發建筑工料定額和設計規范,如宋<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及其他專項工程“則例”。這些管理制度保證了建筑的質量和施工速度,并取得了規劃設計的整體效果,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工藝精巧細致,風格和諧統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技術發展。工種工種根據分工的原則,材料的不同必須造成加工、制作和安裝工藝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工種,在《營造法式》中,列出了13種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作”的含義就是工種的意思。在建筑中占主導地位的木結構,其工種也相對應比其它的要多。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材料和工藝加入到建筑的范疇內,工種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又增加了土作、搭材作、琉璃作、雕鑒作、裱作、畫作、鍍金作、銅作等,發展到30多個工種。運作模式運作模式最早的這些工匠是沒有組織的,而且是以服役的形式來建造建筑。遇到大型的建筑工程,一般都是臨時召集工匠,“工興則聚,工完則散”。從事建筑的匠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專業組織來承接建筑工程,叫:水木作。其中砌墻粉刷的泥工稱為“水作”;建造木構架,做門窗的木工稱“木作”。另外還有石工、竹工等。這種以師徒或家族、同鄉為主體的施工組織者被稱為“作頭”。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水木作”出現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記載作坊中有木工、泥工、雕鋸工、石工、竹工等。水木作大多沒有固定工匠,作頭,即包工頭承接到工程后,一方面包攬全部收入,一方面要臨時召集原來走街穿巷,或者閑散在茶館橋頭的工匠。這些工匠包括不少工種,稱為“點工”,做一工拿一工的錢。各工種工匠的費用都由水木作坊主“作頭”分派給各工種的“檔手”,檔手下面還有小包頭。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可能需要不同工種的許多工匠。據記載,曾經于嘉慶三年(1797年)在上海城內建造規模宏大的小九華新寺的孫南來,在道光六年(1836年)又承接城隍廟戲臺重建工程。只用半年時間,他就設計并指揮工匠們完成了裝飾精致的戲臺。上海有文字記載的建筑史上,孫南來是第一位有史可據的“作頭”。建造流程建造流程古代建筑一般沿襲的是木匠掌墨、開好間桿,石匠按棒桿尺寸鋪筑基礎,再由泥匠砌筑墻體的施工方法。宋朝蘇軾的<思治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夫富人之營宮室地,必先料其資材之豐約以制宮室之大小,然后擇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必造之曰:吾將為屋若干,度用材幾何?役夫幾人?幾日而成?土、石、竹、葦,吾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財役夫若干。主人率以聽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當,則規矩之先定也。”其大意是說,當有錢人想建造房子時,根據自己有的建筑材料的多少來決定房子的大小,然后再選一個技術好的工匠來,問他,我想造幾間屋,需要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多少資金。土、石、竹、葦這些建筑材料哪里能弄到。工匠就回答說,哪里有木材,哪里有石材,需要人工,資金。然后主人聽從這位工匠的話,房屋就按期完成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工之良者”,其實就是我們項目經理,他一個人肩負了設計、預算、施工組織等各種職能。設計設計中國古代的建筑設計通常綜合采用繪制圖樣和制作模型的方法。中國建筑匠師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富立體感的圖法(類似現代的“軸測圖”)來指導施工。漢代之后,制定“建筑設計圖樣”和“說明文件”已經是大型建筑計劃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到了公元10世紀中期,建筑制圖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到了明代,中國的建筑設計系統已相當完備,那時候的各種政府工程都由官方專門建筑設計機構——“工部營繕所”負責設計策劃。清代進一步設立了“算房”和“樣房”兩個部門,“算房”負責工料預算和估價,“樣房”負責繪制設計草圖和有比例的施工圖,制作模型。當時的模型用硬紙制作,不僅表達了外形,還可以拆開來顯示內部結構,直接為施工服務,稱為“燙樣”。最古的總平面圖,是一九七七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發現的戰國時期中山國墓內的一幅陵園總圖——宮堂圖(原稱兆域圖)。這幅圖是在一塊96×48厘米的銅板上用金、銀鑲錯而成,有墻垣、王陵、后陵的平面,并載有距離、尺度等數字的說明。這幅兩千年前的總平面圖,是世界上罕見的寶貴資料。金代河南省登封的中岳廟圖,把廟的規模、每幢建筑的位置、形象及院中的樹木,都描繪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除繪有總平面圖、方案圖外,有構造復雜的工程的局部或細部圖,如木構件的雕刻、彩畫、瓦作、石作、釘交金工等,還繪有大樣圖。這類圖樣多是比例準確,線條清晰,常以墨線為主,輔以彩色。如遇彩畫,則瀝粉描金,畫面非常清楚美觀。對于一些重要或者構造復雜的建筑,還要作出木制模型,或硬紙模型(學名燙樣),以驗證設計圖樣的準確。造價管理造價管理施工造價方面,很早就有了工料定額的管理制度。從技術角度看,木構架建筑的模數制,為材料的用量和各個工種的勞動定額提供了標準,可以很準確地估計出來,這樣有助于對工程進行經濟預算、核算和管理,有助于施工的順利和高效。從管理角度看,宋代已經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指標,規定了合理的計算原則。例如,工時以春秋二季為準,而夏冬白晝時間長短不同,工值各增減十分之一。又如,運輸定額,按運距長短、河道的順流逆流,各有不同。木件加工,根據木質軟硬,確定數量指標。清代的“算房”,更是只專注于工料的預算和估價。其計算的依據是《施工則例》,相當于現在的施工定額,在例則中,不僅考慮一般工種所需工時和所耗材料定額,并對一些特殊工種規定了算例以及輕重例(規定物件標準尺寸及容量,以確定人力、畜力運輸費用)。在<儒林外史>中,蕭云仙奉命監督筑城,足足住了三四年,工程才竣工。蕭上報朝廷工部,工部核算:“蕭來承辦青楓城城工一案,該撫題銷本內:磚、灰、工匠,共開銷銀一萬九千三百六十兩一錢二分一厘五毫。查該地木草附近,燒造磚灰甚便,新集流民充當工役者甚多,不便聽其任意浮開。應請核減銀七千五百二十五兩有零,在于該員名下著追。”蕭無法,只有變賣家產才將核減的銀兩補上。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古代的建筑,主要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發起的,質量管理的職責也是由官方來擔任。由于官方的管理是一種強制性的絕對權力式的管理,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負責制作或施工的工匠就有性命之憂,故質量管理顯得嚴格到苛刻的程度。如制灰,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后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于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檢驗,然后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瓦不僅要放線,每丈鋪砌塊數都要嚴格控制。在明朝,修筑城墻所用的每塊磚上都有烤制人的姓名等信息,這就為出現質量問題后的追查提供了便利,可以說是最早的“質量負責制”和“實名制”。總結總結從以上論述來看,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特點與材料特性決定了其施工的特點與人員的組成,從而形成自己的工種建造模式。從較高層次來看,大型的建筑工程都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來主導的,建造過程中的管理職能就由政府部門來擔當。而作為具體操作者的各中工匠,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形成自己的行業組織,一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