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耳飾看清代審美主體意識的演變_第1頁
從耳飾看清代審美主體意識的演變_第2頁
從耳飾看清代審美主體意識的演變_第3頁
從耳飾看清代審美主體意識的演變_第4頁
從耳飾看清代審美主體意識的演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耳飾看清代審美主體意識的演變

物質文化遺產是了解時代發展和變遷的第一手視覺材料。耳飾作為一種小巧獨特的物質文化載體,能直觀地映射出它所處時代的審美意趣,是一個時代物化精神的綜合體現。耳飾藝術形態的流變,與文化背景、技術支撐、社會風尚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國耳飾藝術發展到清代,在清初滿族文化帶入、清中滿漢文化沖擊與融合、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大背景下,在傳承歷代首飾設計制作技藝的同時,亦作用于時下多元文化與融創雜糅的審美,清代耳飾設計的種類之繁多、紋樣之精美、造型之獨特都成為我國耳飾造物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張道一先生在《造物的藝術論》中曾論述:“人們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創造物體,制作出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在這個造物活動中,既包含具體的使用目的,也包含審美的社會功能,在具體方法上,當然也包括對形式美的規律的運用”。1清代耳飾造型佩戴在人耳部的飾品統稱為“耳飾”。繼明代歷史上第一次將耳飾形制納入皇家服飾制度規范,清代耳飾在滿漢文化共同影響下,發展出極具特色的耳飾佩戴規范。清代耳飾的形制與工藝一改明代耳飾的生動古樸,取而代之的是工整華麗、樣式考究、文化基因多元的造型風格。本文將清代耳飾的研究范疇集中在佩戴文化、造型特點與耳飾文化三個主要方面。1.1“十從十不從”政策下耳飾制度的形成清朝由女真部落祖先創立的后金政權演變而來,女真貴族不分男女都有佩戴耳飾之俗且女性均為一耳多環;清軍入關后,清政府頒布“十從十不從”的政策,滿洲貴族男子已不見佩戴耳飾。耳飾作為清代女性專屬飾物,滿漢女子依據各自的傳統佩戴不同的款式,滿族從滿俗,漢女則基本延續明代的傳統1.2清代耳飾風格解讀與清代宮廷耳飾有明確的佩戴制度所不同的是,清代婦女日常耳飾造型風格日趨多元,尤其是清中葉服飾文化滿漢融合之風興起,滿、漢女性在耳飾造型上也更加難以區分。從物質載體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及風格入手研究一個時代的文化屬性,由此解讀潛藏在“物”中的時間印記與文化基因。清代耳飾流行的樣式與前代相比有較大的區別,例如明代耳飾環腳呈“S”形,長而尖利的末端直指佩戴者的脖頸處,用以約束女子端莊之儀態;而清代耳飾受滿族騎射服飾利落而實用的設計觀念所影響,逐漸擯棄了出于禮制需要而呈拖沓之勢的耳飾造型,將長環腳簡化為圓環形耳鉗,減少了對佩戴者行為的約束,成為清代除明代耳飾沿襲款的葫蘆形耳鉗外最有特點的耳飾鉗制(圖1)。同時,隨著清中期服飾逐漸變得繁縟,在環形耳鉗上輔以流蘇、墜飾的款式日漸增多。由于環形耳鉗的流行,穿耳的圓環都較于前代要略大一些1.3耳飾的文化內涵清代耳飾耳飾體量小,造型繁美。作為物質文化載體的面部飾物,它們的生成形式與所處時期相對開放的美學觀念及清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興起崇玉文化,玉玦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飾;先秦時期,因禮教的興起,耳飾在漢族地區變得極為罕見;宋代因理學興起,耳飾文化在漢族中被普遍接受,成為和纏足一樣男女有別的重要標志,并以佩戴耳環為主;穿耳配飾真正普及是在明代,明晚期隨著心學風行、反對宋儒禁欲主義,加之清朝貴族對繁縟裝飾的喜好,耳墜也風行起來。飾物存在的意義承載于物但不囿于物,其更多地指向于精神層面的需求與表達。清代耳飾的造物形態、裝飾紋理構成了人與物、人與美學、物與美學的和諧空間,其中所蘊含的社會流行風尚、社會形態以及人的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審美意識、風俗習慣等認知因素,中國傳統造物美學思想就是在這樣的物質形態基礎上逐漸構建和發展起來。2清代造景思想中的設計思想溯源清代耳飾與歷代耳飾相異的結構形態是特殊時代的產物,從造物美學的視角探究清代耳飾的制度文化、藝術思想、審美風尚,一方面還原其造物情景設計以及其在特定時代語境中的文化內蘊,另一方面,以審美的社會功能為導向、清代耳飾為載體研究其中的造物美學思想。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論述: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動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2.1清代耳飾工藝設計在梳理清代耳飾由“一耳多鉗”至“一耳一鉗”的宮廷耳飾造型及日常佩戴式樣流變中發現,社會形態會對人的審美觀念和造物活動帶來直接影響,物之形態的嬗變是造物美學的視閾呈現。清代工藝水平及社會發展程度高于前代,裝飾和造物均以繁復奢靡的形式為主,式樣亦體現出高度程式化、等級化的特征。清初宮廷滿族女性佩戴耳飾的式樣因嚴格的等級劃分需要,均為“一耳三鉗”式,并以東珠為飾且以東珠等級來進行尊卑的階級劃分,形成極其工整華麗、式樣考究的風格和滿女求同的裝飾形式;時至清代中后期,由于滿漢融合之風難以遏制而出現“一耳一鉗”式,因服飾禮制的設置,便出現了將三組葫蘆耳墜組構于一體的設計,又稱“仿一耳三鉗”式,該式樣發展至清代后期進行了設計上的簡化,僅為三顆東珠一字排開嵌于環形金托上(圖2)。《考工記》中曾描述“審曲面勢”這一歷史觀點,即在工藝造物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創造出相宜的造型與裝飾。清代宮廷耳飾結構因滿漢融合之風等因素經歷了式樣流變,但始終是在尊重服飾禮制的基礎上、以社會審美功能為導向進行的設計與變化,使其保有相對穩定的形制與審美。《荀子·正名》中提出“重已役物”這一理念,與現代設計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相近,物之形式要關照人的用度方式,要集實用、適用、享用為一體。與宋明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主義的道德主張對女性過于約束的設計思維相比,清代得到了較大解放。清代婦女日常耳飾佩戴式樣造型華美豐富,例如環形耳鉗、墜環耳鉗、綴流蘇環形耳鉗、垂珠耳飾等,繁瑣者墜飾如若珠簾或僅穿一線珠寶、長短不一,加以各色寶石花飾,造型不一而足。繁多的耳飾式樣在以不束縛行為舉止的基礎上給予了更加多樣化的佩戴選擇,耳飾形態變得愈加絢麗多姿。2.2清代耳裝飾風格之美明代《髹飾錄》中曾提出“巧法造化,質則人身,文象陰陽”的造物美學觀念,即注重設計要自然順物,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和精華,運用到設計中去2.3表面活性劑的應用清代的金屬制作工藝除了繼承歷代的錘揲工藝之外,最具特色的就是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花絲鑲嵌技藝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始于商周、發展于唐,鼎盛于明清,其通常用料貴重、做工繁復、工藝精美。點翠工藝至遲在公元3世紀前后就已存在,該工藝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到了頂峰,是辨識清代耳飾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制作出的耳飾,細膩、華麗而精致。尤其點翠工藝,雖在耳飾中通常是點睛之用,但其光澤鮮艷、色彩飽滿、百年不褪其色,體現出了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清代耳飾造型中涉及的珠寶也可謂是種類繁多,東珠、玉石、水晶、珊瑚、琥珀、綠松石、瑪瑙、翡翠等天然寶石,均可在清代耳飾實物中找到它們的痕跡。隨著西風東漸,鉆石、琉璃、琺瑯、寶石的切割與鑲嵌等材質和工藝也被運用在清代耳飾造型之中。清代耳飾常運用多種工藝技法和材料進行耳飾表面裝飾且鏤刻精細,使得所制作出來的耳飾擁有著細致復雜的線條表現力和鮮艷的色彩張力,佩戴效果遠超前人水平,獨具美學魅力。清代耳飾作為面部修飾之物,在潛移默化中怡養人的性情,調節人的精神。不同時期的審美、技藝和人文映射到造物文化中,形成了各個時期的造物美學思想,隨著時間的積淀和流轉,組構成中國傳統造物美學的一個個部分。張道一先生在《造物的藝術論》中提出:縱觀中外古今的工藝美術,就其主流而言,資生、安適、美目、恰神是其主要特點,前兩者屬于實用性,后者屬于審美性,對于人們生活來說,兩者同時發揮作用,很難排出次第。3清代耳飾美學功能及意義清代耳飾的形態嬗變蘊含其獨有的藝術內涵與審美價值。從造物美學角度去研究清代耳飾的視覺符號內涵、藝術風格特征,探究清代耳飾的隱喻與象征的美學功能和意義,這種切實到物體本身的理論性研究是推動當今設計美學前行的重要因素。以獨立的物質個體為研究對象,造物美學理論引領著器物形態的發展。3.1物質美學形態的再造造物美學的影響因素一方面來自于趨同性的審美、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工藝技術等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來自于以人為本體的綜合性考量。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著名論述,物的美學存在與人的存在一直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同時代人的審美導向造就了物質美學形態,這也是造物美學活動尋求變革的主要因素,時代語境以及人和物質美學形態之間的關系演變成為了探究造物美學理論的主線。《周易·系辭傳》中曾提出“道”“器”概念以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理論思想。古人在“道器不離”的基礎上提出了器物之上可以體現人類精神世界和道德準則。同時,該著作中“在天成像,在地成形”這一理論觀點,也表達了需要注重人與物之間的精神聯系,追求有無相同、氣韻生動、和諧統一之美,而不僅僅是對物的外觀和功能構造上的單一維度的關注,物的美學存在和價值的實現要以人為本體。以傳統器物作為研究對象,造物美學回歸以人為主導因素的設計視角,重新搭建人與物的美學邏輯關系。在研究清代耳飾中人與物、人與美學、物與美學等諸者之間的關系時,其呈現出的本體、倫理、和諧的美學觀念結合傳統造物美學思想,重新構建當代語境下的造物美學理論體系。3.2當代語境下的當代轉型在當今社會發展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快速發展,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已由注重實用性的剛需更多地轉變為精神層面的審美追求,對設計師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品的設計和制作需要獨立的審美意識與符合時代的審美精神。在一味追求形式感與快餐文化的當下,我們不得不正視人類前所未有的環境惡化現狀,亟待建立可持續的造物美學理念,構造新的設計倫理體系,避免對這個時代產生“繁華損枝,膏腴害骨”式的傷害。事實上,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都需要堅持“關照傳統、立足當代”的理想,不忘敬畏自然、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念造物美學由一系列的邏輯關系構造而成,以人們所使用的日常物件為物質載體,以物為核心的日常行為為基本物質活動,以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美學觀念,造物美學產于日常生活,并在日常活動中深化。造物形式的生成源自于基本的思想文化觀念,以人為本體、以審美的社會功能為導向、以形式美的運用為法則的造物美學賦予其物質載體不同的美學內涵,造物美學發展就是此類循環的不斷積累。系統地認知人和造物美學之間的關系,是探究如何使用造物美學理論為導向,使得人們的生活走向更加美好未來的關鍵所在。4清代耳飾美學思想考釋清代耳飾的形制結構、材料、制作工藝與藝術風格不僅反映了那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