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樣本_第1頁
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樣本_第2頁
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樣本_第3頁
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樣本_第4頁
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樣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料內容僅供您學習參考,如有不當或者侵權,請聯系改正或者刪除。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本標準適用于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所轄地區指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2引用標準GB3095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9137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TJ36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3總則3.1本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而制定。3.2本標準是指導制定和修訂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方法標準。3.3本標準以大氣質量標準為控制目標,在大氣污染物擴散稀釋規律的基礎上,使用控制區(定義見4.1條)排放總量允許限值和點源排放允許限值控制大氣污染的方法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另外,各地還可結合當地技術經濟條件,應用最佳可行和最佳實用技術方法或其它總量控制方法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3.4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已列入項目的污染物排放允許限值,不得寬于本標準方法計算的排放限值和國家有關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3.5本標準各條規定在一般條件寫具有同等效力,但對同一污染源標準中各條所確定的允許排放限值不一致時,應以其中最小允許排放限值為準。3.6附錄中各條規定供使用本標準時參考。4氣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及大氣環境功能分區4.1氣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以下簡稱總量控制區)是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城鎮規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求而決定對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的區域。總量控制區以外的區域稱非總量控制區,例如廣大農村以及工業化水平低的邊遠荒僻地區。但對大面積酸雨危害地區應盡量設置SO2和NOX排放總量控制區。4.2大氣環境功能區是因其區域社會功能不同而對環境保護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區,功能區數目不限,但應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及城鄉總體規劃分為一、二和三類與GB3095中3類大氣質量區相對應,即:一類區:為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療養地等。二類區:為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居民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名勝古跡和廣大農村等。三類區:為大氣污染程度比較重的城鎮和工業區以及城市交通樞紐、干線等。一、二、三類功能區分別執行GB3095所規定的一、二、三級大氣質量標準。4.3總量控制區及非總量控制區均可按4.2條進行功能區的劃分。4.4本標準中各功能分區內大氣污染物濃度限值均按GB3095確定,對該標準未規定濃度限值的污染物,則按TJ36中有關居住區容許濃度限值確定;農作物保護區按GB9137所規定的濃度限值確定。5燃料燃燒過程產生的氣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燃料燃燒過程產生的氣態大氣污染物系指各種生產能源的設備燃燒各種礦物燃料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如飄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本章內簡稱大氣污染物。5.1總量控制區內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的計算方法5.1.1總量控制區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限值由式(1)計算:式中:Qak----總量控制區某種污染物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104t;Qaki----第i功能區某種污染物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104t;n----功能區總數;i----總量控制區內各功能分區的編號;a----總量下標;k----某種污染物下標。5.1.2各功能區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由式(2)計算:式中:Qaki----見5.1.1定義;S----總量控制區總面積,km2;Si----第i功能區面積,km2;Aki----第i功能區某種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系數,104t·a-1·km-1,計算方法見5.1.3。5.1.3各類功能區內某種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系數由式(4)計算:式中:Aki----見5.1.2定義;Cki----GB3095等國家和地方有關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所規定的與第i功能區類別相應的年日平均濃度限值,mg·mn-3;A----地理區域性總量控制系數,104·km2·a-1,可參照表1所列數據選取。亦可按附錄A2方法求取,或經環境大氣質量評價和預測研究后確定。5.1.4總量控制區內低架源(幾何高度低于30m的排氣筒排放或無組織排放源)大氣污染物年排放總量限值由式(5)計算:式中:Qbk----總量控制區內某種污染物低架源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104t;Qbki----第i功能區低架源某種污染物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104t,其計算方法見5.1.5;b----低架源排放總量下標。5.1.5各功能區低架源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按式(6)計算。Qbki=aQaki(6)式中:Qbki----見5.1.4定義;Qaki----見5.1.1定義;a----低架源排放分擔率,見表1。表1中國各地區總量控制系數A,低源分擔率a,點源控制系數P值地區序號省(市)名AaP總量控制區非總量控制區1新疆,西藏,青海7.0-8.40.15100-150100-2002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陰山以北)5.6-7.00.25120-180120-2403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4.2-5.60.15100-180120-2404內蒙古(陰山以南),山西,陜西(秦嶺以北),寧夏,甘肅(渭河以北)3.5-4.90.20100-150100-2005上海,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海南,臺灣,福建,江西3.5-4.90.2550-10050-1506云南,貴州,四川,甘肅,(渭河以南),陜西(秦嶺以南)2.8-4.20.1550-7550-1007靜風區(年平均風速小于1m/s)1.4-2.80.2540-8040-905.1.6總量控制區內點源(幾何高度大于等于30m的排氣筒)污染物排放率限值由式(7)計算:式中:Qpki----第i功能區內某種污染物點源允許排放率限值,t·h-1;Pki----第i功能區內某種污染物點源排放控制系數,t·h-1·m-2,計算方法見5.1.7;He----排氣筒有效高度,m,計算方法見5.1.11。5.1.7點源排放控制系數按式(8)計算:Pki=βki×βk×P×Cki----------(8)式中:Pki----見5.1.6定義;βki----第i功能區某種污染物的點源調整系數,計算方法見5.1.8;βk----總量控制區內某種污染物的點源調整系數,計算方法見5.1.9;Cki----見5.1.3定義,但使用日平均濃度限值,mg·mN-3;P----地理區域性點源排放控制系數,見表1。5.1.8各功能區點源調整系數按式(9)計算:式中:βki----見5.1.7定義,若>1則取=1;Qaki----見5.1.2定義;Qbki----見5.1.4定義;Qmki----第i功能區內某種污染物所有中架點源(幾何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小于100m的排氣筒)年允許排放的總量,104t;5.1.9總量控制區點源調整系數按式(10)計算:βk=(Qak-Qbk)/(Qmk+Qek)式中:βk----見5.1.7定義,若>1則取=1;Qak----見5.1.1定義;Qbk----見5.1.4定義;Qmk----總量控制區內某種污染物所有中架點源(見5.1.8定義)年允許排放的總量,104t;Qek----總量控制區內某種污染物所有高架點源(幾何高度大于或等于100m的排氣筒)年允許排放的總量,104t;。5.1.10實際排放總量超出限值后的削減原則是盡量削減低架源總量Qbk及Qbki,使得βk和βki接近或等于1,然后再按5.1.7的方法計算點源排放控制系數Pki。5.1.11排氣筒有效高度按式(11)計算:He=H+ΔH-------(11)式中:H----排氣筒距地面幾何高度,m。超過240m時取H=240m;ΔH----煙氣抬升高度,m。計算公式見式(12)、(17)、(18)和(19)。當煙氣熱釋放率Qh大于或等于2100KJ.S-1且煙氣溫度于環境溫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35K時,ΔH使用式(12)計算:ΔH=n0×Qhn1×Hn2×Va-1------(12)ΔT=Ts-Ta-------(4)式中:n0----煙氣熱狀況及地表狀況系數,見表2;n1----煙氣熱釋放率指數,見表2;n2----煙筒高度指數,見表2;Qh----煙氣熱釋放率,kj·s-1;H----見5.1.11定義;Pa----大氣壓力,hPa,取鄰近氣象站年平均值;Qv----實際排煙率m3·s-1;ΔT----煙氣出口溫度與環境溫度差,K;Ts----煙氣出口溫度,K;Ta----環境大氣溫度,K,取排氣筒所在市(縣)鄰近氣象臺(站)最近5年平均氣溫;Va----煙囪出口處環境平均風速,m/s。以排氣筒所在市(縣)鄰近氣象臺(站)最近5年平均風速,按冪指數關系換算到煙囪出口高度的平均風速。式中:V1----鄰近氣象臺(站)Z1高度5年平均風速,m·s-1;Z1----相應氣象臺(站)測風儀所在的高度,m;Z2----煙囪出口處高度(與Z1有相同高度基準),m;m----見表3。表2n0,n1,n2的選取Qh/kJ×s-1地表狀況(平原)n0n1n2Qh≥21000農村或城市遠郊區1.4271/32/3城區及近郊區1.3031/32/32100≤Qh000且△T≥35K農村或城市遠郊區0.3323/52/3城區及近郊區0.2923/52/5表3各種穩定度條件下的風廓線冪指數值mABCDEF城市00.250.30鄉村0.070.0當1700kj·s-1<Qh<2100kj·s-1時,煙氣抬升高度按式(17)計算:式中:ΔH----見5.1.11定義,m;ΔH1----2×(1.5Vs×D+0.01Qh)/Va-0.048×(Qh-1700)/Va,m;Vs----排氣筒出口處煙氣排出速度,m/s;D----排氣筒出口直徑,m;Qh----見定義;Va----見定義;ΔH2----按式(12)所計算的抬升高度。當Qh=<1700kj·s-1ORΔT<35K時,煙氣抬升高度按式(18)計算:ΔH=2×(1.5Vs×D+0.01Qh)/Va------(18)式中:ΔH----見5.1.11定義;Vs----見定義;D----見定義;Qh----見定義;Va----見定義。凡地面以上10m高處年平均風速Va小于或等于1.5m/s的地區使用式(19)計算抬升高度:式中:----排放源高度以上環境溫度垂直變化率,K/m。取值不得小于0.01K/m。5.1.12點源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1h平均)限值按式(20)計算:Cpki=2.78×Qpki×Qv-1×10-5----------(20)式中:Cpki----第i功能區內允許點源煙囪出口處排放的某種大氣污染物(1小時平均)濃度限值,mg·mN-3;Qpki----見5.1.6定義;Qv----見定義,在式(20)中應使用1小時平均值并將單位折算為mN-3·s-1。5.2總量控制區二氧化硫排放標準制定方法5.2.1二氧化硫排放率超過14kg/h的排氣筒高度必須超過30m。5.2.2二氧化硫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按5.1.1--5.1.5計算,其中[見式(4)]使用GB3095相應的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作實施值,取相應等級的年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作目標值。5.2.3二氧化硫點源排放量限值按5.1.6--5.1.9計算,其中[見式(8)]使用FB3095相應的日平均濃度標準相知。5.2.4采暖期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限值應以式(21)計算:試中:Qwai----第i功能區采暖期二氧化硫允許排放總量,104t;M----采暖期月數;aa----二氧化硫總量季節調整系數,0.6<=aa<=1.5,并以aa=0.6作為目標值;Qai----第i功能區二氧化硫年允許排放總量,104t。5.2.5采暖期低架源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限值應以式(22)計算:式中:Qwbi----第i功能區采暖期低架源二氧化硫允許排放總量;M----見5.2.4定義;ab----二氧化硫低架源季節調整系數,0.6<=ab<=1.5,并以ab=0.6作為目標值;Qbi----第i功能區二氧化硫低架源年允許排放總量。5.3總量控制區氮氧化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5.3.1氮氧化物排放率超過9kg/h的排氣筒高度必須超過30m。5.3.2氮氧化物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按5.1.1--5.1.5計算,其中Cki[見式(4)]使用GB3095相應的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5.3.4以交通工具為主要氮氧化物排放源的地方,低架源排放分擔率Cki能夠取為表1舉值的2倍。5.4總量控制區一氧化碳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5.4.1一氧化碳排放率超過180kg/h的排氣筒高度必須超過30m。5.4.2一氧化碳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按5.1.1--5.1.5計算,其中Cki[見式(4)]使用GB3095相應的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的0.4倍。5.4.3一氧化碳點源排放量限值按5.1.6--5.1.9計算,其中Cki[見式(8)]使用GB3095相應的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5.4.4以交通工具為主要一氧化碳排放源的地方低架源排放分擔率a能夠取為表1列舉值的2倍。5.5總量控制區各污染源的設置5.5.1在總量控制區按5.1.1--5.1.5所計算的各類允許排放總量限值減去各原有源實際排放總量后若有足夠余額,則可建立相應的新排放源。否則將新源排放兩加入原來實際排放總量后按5.1.10原則對各源削減以滿足總量控制要求。5.5.2由于建立熱電廠而削減了的其它源的排放量份額,在滿足總量控制的要求下,應劃歸熱電廠使用。這時應該按5.1.7--5.1.9重新計算熱電廠所在功能區的值以確定該廠允許排放率。5.5.3若排氣筒處于不同功能區的邊界附近,則按下列情況分別采用Pki(見5.1.6).若排氣筒距邊界在10He范圍內,那么計算該排氣筒排放量時應采用鄰近功能區最小的Pki值。若排氣筒距邊界在25--10He范圍內,而排氣筒又在Pki較大的功能區內則取于相鄰功能區Pki的平均值作為該排氣筒的排放系數;如果排氣筒在Pki值較小的功能區則取所在功能區的Pki值。若排氣筒距邊界在25He以遠,那么就取排氣筒所在功能區的Pki值。在(1、2類或2、3類)功能區邊界500m以內的低架源排放總量應算入相鄰較高類別(1類或2類)的功能區內。5.5.4各功能區按各點源排氣筒實際排放的污染物數量、行業性質及最佳可行和最佳使用技術分析所確定的允許排放量不得大于5.1.6所計算出的耘鋤排放限值。5.6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排氣筒應符合以下規定5.6.1排氣筒出口處煙氣速度Vs不得小于按式(23)計算出的風速Vc的1.5倍。式中:----排氣筒出口高度處環境風速的多年平均風速,K----韋伯斜率;----函數,λ=1+1/K。5.6.2工礦企業點源排氣筒高度不得低于它所從屬建筑物高度的2倍,而且不得直接污染鄰近建筑物。5.6.3若由5.1.11計算出的排氣筒幾何高度為Ho,在排氣筒四周存在居住、工作等需要保護的建筑群,其平均高度為He,那么排氣筒的實際高度應設計為:H=Ho+2/3Hc--------(25)5.7關于排氣筒組的一些規定5.7.1若干鄰近的排氣筒(以下簡稱排氣筒組),其中最遠的兩個排氣筒之間的距離不超過該組中最大排氣筒高度時,則該排氣筒組的允許排放量按一個排氣筒計算,其高度按式(26)計算:式中:He----排氣筒組等效單源有效到度,m;Hei----排氣筒組中第i個排氣筒的有效高度,m;N----排氣筒組中排氣筒的個數。5.7.2排氣筒組中最遠的兩個排氣筒之間的距離超過該組中最大排氣筒高度是,各排氣筒在不穩定大氣(見附錄B1定義)中落地濃度疊加值不得超過由式(27)所計算出的數值C。C=rPki/p---------(27)式中:C----各排氣筒最大落地濃度疊加值的限值;r----GB3095中的二級標準的一次濃度限值與日平均濃度限值比,對二氧化硫為3.3、氮氧化物為1.5、一氧化碳為2.5;Pki----該排氣筒組應使用的某種污染物的點源排放控制系數,見5.1.7定義;P----當地的地理區域性點源控制系數,見5.1.7定義。5.8非總量控制區污染物排放量限值計算方法5.8.1該區內暫不對污染物排放進行總量控制。5.8.2該區內點源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計算方法及規定同于5.1、5.5、5.6、5.7條中所有有關點源排放的條款,但點源排放控制系數計算式(8)中的調整系數及均取1,P值在表1中非總量控制區欄中選取。值則按點源所在功能區或農作物保護區的類別執行GB3095中規定的相應級別的濃度標準或GB9137規定的相應作物日平均濃度限值標準。6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氣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氣態大氣污染物系指各種非能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6.1排放各種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氣態大氣污染物的排氣筒,其高度一般不得低于15m。如因生產工藝等條件的限制,只能設置低于15m的排氣筒,該排氣筒按無組織排放源對待。6.2單一排氣筒(指以其高度為半徑的范圍內無排放同種大氣污染物之其它排氣筒者)允許排放率按式(28)確定。Q=CmRKe--------(28)式中:Q----排氣筒允許排放率,Cm----標準濃度限值,R----排放系數;Ke----地區性經濟技術系數,取值為0.5--1.5。表4排放系數R地區序號1)1234567功能區分類一類二類三類一類二類三類一類二類三類排氣筒有效高度m15369246123206121848122463016324812243661218402958872142631122335045901353365971734516064128192479414124487270881762646412819233669980140280420100200300681362049017735453112825638486172258100218436654158316474106212318注:1)地區序號見表16.2.1標準濃度限值取GB3095規定的二級標準任何1次濃度限值(mg·mN-3);該標準未規定濃度限值的大氣污染物,取TJ36規定的居住區1次最高容許濃度限值(mg·mN-3),該標準只規定日平均容許濃度限值的大氣污染物,一般可取其日平均容許濃度限值的3倍,但對于致癌物質,毒性可積累的物質,如苯、汞、鉛等,則直接取其日平均容許濃度限值。6.2.2排放系數R根據排氣筒所在地區類別,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區類別及排氣筒高度,從表4查取。排氣筒高度在兩檔之間時,用內插法確定。6.2.3處于復雜氣象、地形條件下的排氣筒,其排放系數R可按式(29)計算:式中:K----功能區調節系數,按一、二、三類分別取0.17,0.33,0.50;Va----排氣口高度上的風速(見),He----排氣筒有效源高,m。用本標準5.1.11所述方法確定。6.3單一排氣筒(定義同6.2條)出口處允許排放濃度限值按式(30)計算:式中:C----排氣筒出口處允許排放濃度限值;Q----見6.2條定義;Qv----排氣筒排氣率,mN-3·h-1。6.4排氣筒組允許排放率確定方法:6.4.1當排氣筒組中最遠的兩個排氣筒之間的距離不超過該排氣筒組中最高排氣筒的高度時,按排氣筒組各排氣筒最大落地濃度之和不可超過有關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確定允許排放率限值,見6.2.1。6.5在總量控制區凡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大氣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按第5章方法確定。表5衛生防護距離計算系數計算系數工業企業所在地區近五年平均風速m/s衛生防護距離L,mL≤10001000<L≤L>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源構成類別1)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A<22~4>4400700530400470350400350260400700530400470350400350260803802908025019080190140B<2>20.010.0210.0150.0360.0150.036C<2>21.851.851.791.771.791.77D<2>20.780.840.780.840.570.76注:1)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源構成分為三類:Ⅰ類:與無組織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種有害氣體的排氣筒的排放量,大于標準規定的允許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Ⅱ類:與無組織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種有害氣體的排氣筒的排放量,小于標準規定的允許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雖無排放同種大氣污染物之排氣筒共存,但無組織排放的有害物質的容許濃度指標是按急性反應指標確定者。Ⅲ類:無排放同種有害物質的排氣筒與無組織排放源共存,且無組織排放的有害物質的容許濃度是按慢性反應指標確定者。7有害氣體無組織排放控制與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制定方法7.1凡不經過排氣筒或經過15m高度以下排氣筒的有害氣體排放,均屬無組織排放。工業企業應采用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加強生產管理與設備維護,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氣體的無組織排放。7.2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進入呼吸帶大氣層時,其濃度如超過GB3095與TJ36規定的居住區容許濃度限值,則無組織排放源所在的生產單元(生產區、車間或工段)與居住區之間應設置衛生防護距離。7.3衛生防護距離在100m以內時,級差為50m;超過100m,但小于或等于1000m時,級差為100m;超過1000m以上,級差為200m。7.4各類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按式(31)計算:式中:Cm----見6.2定義;L----工業企業所需衛生防護距離,m;r----有害氣體無組織排放源所在生產單元的等效半徑,m。根據該生產單元占地面積S(m2)計算,;A、B、C、D----衛生防護距離計算系數,無因次,根據工業企業所在地區近五年平均風速及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源構成類別從表5查取。Qc----工業企業有害氣體無組織排放量能夠達到的控制水平。Qc取同類企業中生產工藝流程合理,生產管理與設備維護處于先進水平的工業企業,在正常運行時的無組織排放量。當按式(31)計算的L值在兩級之間時,取偏寬的一級。7.5無組織排放多種有害氣體的工業企業,按Qc/Cm的最大值計算其所需衛生防護距離;但當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有害氣體的Qc/Cm值計算的衛生防護距離在同一級別時,該類工業企業的衛生防護距離級別應該高一級。7.6地處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工業企業所需衛生防護距離,應由建設單位主管部門與建設項目所在省、市、自治區的衛生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共同確定。8煙塵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8.1本章所指煙塵為火電廠煙塵、鍋爐煙塵和生產性粉塵。8.1.1點源煙塵允許排放率由式(32)計算:式中:Qe----煙塵允許排放率;Pe----煙塵排放控制系數,t·h-1·m-2,按所在行政區及功能區查表6;He----見5.1.11。表6點源煙塵Pe值表地區序號1)一類功能區二類功能區三類功能區123456756652.52.5215-2018-2515-2515-207.5-157.5-106-925-5030-5030-5025-5012.5-3812.5-2510-23表7和α的αfh選取αfh0.15~0.90α1.50~1.808.1.2除塵器出口處煙塵允許排放濃度按式(33)計算:式中:Callow----除塵器出口處煙塵允許排放濃度,Ay----燃料灰分;q4----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一般取3%;QDWy----燃煤的低位發熱量;afh----鍋爐排煙帶出的飛灰的份額,見表7;a----過量空氣系數,見表7;ηc----除塵器的凈化效率。8.1.3除塵設備的凈化效率應按當地經濟能力及技術可能性確定。附錄A復雜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方法(補充件)A1復雜地形(包括山區及水陸交界區)下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方法A1.1對當地污染源分布進行調查、建立污染源檔案。A1.2對當地氣象條件進行勘查,如局地流場,風向頻率,風、溫垂直分布、穩定度的分布等。必要時應做大氣擴散試驗或風洞模擬實驗,確定大氣擴散參數及其它有關參數。A1.3使用適合當地條件的大氣污染物輸送及擴散模式所預測的各計算點年均值濃度應不大于該點所在功能區大氣污染物國家年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無年日平均濃度限值則取日均濃度標準限值0.4倍),對SO2可暫用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作近期控制目標值,同時用年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作遠期目標值。A1.4在污染物遷移過程中,若在tc前后擴散參數發生變化。例如在t=<tc時σ(t)=σ1(t):而t>tc時σ(t)=.com環保σ2(t),那么從t=0出發的煙羽擴散參數為其中滿足(tc)=σ2(tv)--------(A2)當σ1=r1ta1,σ2=r2ta2時,則式(A1)--(A4)對橫向及垂直擴散參數都適用。如果用行程表示σ時,則能夠污染物中心軌跡上的行程代替上述行走時間t。A1.5對于孤立山體(或其它障礙物),濃度計算可作如下修正:A1.5.1在中性或不穩定天氣條件下:當地形高度hr低于有效源高He時,則假定煙軸與地面的高度差等于(He-hr/2);當高于He時,則假定兩者的高度差等于初始有效源高的一半,即He/2。A1.5.2在穩定天氣條件下當煙羽逼近山體時,煙羽以臨界高度He為界分成兩部分,臨界高度以上部分的煙羽有足夠的動能爬越山體,而臨界高度以下部分的煙羽則被迫繞山體而過。此臨界高度He可由式(A5)定義:式中:u----Hc高度的風速;θ----Z高度上大氣位溫,K;H----山體高度,m。A1.6關于沿海廠址,應研究內邊界層的出現頻率,高度及演變。對于內邊界層內的地面濃度估算公式建議采用萊昂斯和柯爾公式,分階段考慮污染物的輸送和擴散。A1.6.1第一階段為未受熱力內邊界層影響,煙羽始終在穩定層結內遷移,按常見的高架連續點源公式計算,在此階段內地面濃度一般可忽略不計。A1.6.2第二階段從煙羽下邊界(邊界定義為軸濃度1/10的等濃度線)開始進入熱力內邊界層到全部進入為止,地面濃度可由式(A6)給出:式中:u----煙流中心軸線高度上的環境風速,m/s;σyf----發生漫煙時的橫向擴散參數,m;σy(s,x)----原穩定層結的擴散參數,m;He----煙羽有效源高,m;L(x)----熱力內邊界層高度,m。式中:σz(s,x)----原穩定層結的垂直擴散參數,m。煙羽下邊界與熱力內邊界層交點對源的水平距離xB,滿足L(xB)=He-2.15σz(s,xB)。A1.6.3第三階段是污染物已全部進入熱力內邊界層以后的階段,從X>XE開始,污染物在鉛直方向已達均勻分布,地面濃度估算公式如下:式中:xE----煙羽上邊界與熱力內邊界層交點對源的水平距離,滿足L(xB)=He+2.15σz(s,xB),σy(u,x)----陸地不穩定條件下的水平擴散參數。A1.7對已建廠、礦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采用比例控制法,即式中:Q----允許排放量;Qo----某企業實際排放量;Co----GB3095所規定的濃度限值;C----最大落地濃度實測值;a----系數,取為0.7。A2特殊情況下,例如小風(風速小于或等于1m·s-1)多云霧多雨水地區,排放總量控制系數Ak(5.1.3)的實測確定方法式中:Aki----見5.1.2定義;Qei----第i功能區內二氧化硫年實際排放總量;Cei----第i功能區內在大氣中檢測到的二氧化硫濃度的年日今值;Csi----GB3095中規定的相應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標準限值;S----總量控制區總面積;Si----第i功能區面積。附錄B大氣穩定度等級的劃分(補充件)B1大氣穩定度等級的劃分是使用帕斯奎爾(Pasquill)穩定度分類法,分為強不穩定、不穩定、弱不穩定、中性、較穩定和穩定六級。它們分別由A、B、C、D、E和F表示。首先從式(B1)算出太陽傾角:式中:θo=360dn/365,deg;δ----太陽傾角,deg;dn----一年中日期序數,0,1,2,……,365。以式(B2)算出太陽高度角h0:h0=arcsin{sinφsinδ+cosφcosδcos(15t+λ-300)}--------(B2)式中:h0----太陽高度角,deg;φ----當地緯度,deg;t----北京時間,h;λ----當地經度,deg。再從表B1由太陽高度角h0和云量查出太陽輻射等級。表B1太陽輻射等級總云量1)/低云量夜間h0h0≤15°15°<h0≤35°35°<h0≤65°h0>65°≤4/≤4-2-1+1+2+35~7/≤4-10+1+2+3≥8/≤4-100+1+1≥5/5~70000+1≥8/≥800000注:1)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觀測規則見中央氣象局編定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第3.3節。最后從表B2由地面風速和太陽輻射等級查出大氣穩定度等級。表B2大氣穩定度的等級地面風速1)m·s-1太陽輻射等級+3+2+10-1-2≤1.9AA~BBDEF2~2.9A~BBCDEF3~4.9BB~CCDDE5~5.9CC~DDDDD≥6DDDDDD注:1)地面風速(m·s-1)系指離地面10m高度處10分鐘平均風速,如使用氣象臺(站)資料,其觀測規則與中央氣象局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第八章相同。附錄C風的特性(補充件)C1風速概率分布按下列公式:式中:P(V=<Vc)----表示風速小于或等于指定風速VC的概率;C----為模值;V----為年平均風速;K----斜率;Γ(λ)----Γ函數,見表C1。表C1Γ(λ)函數值表λ01234567892.01.0000004300860131017602220269031603650415104650516056806210675073007860842090009592101810781140120212661330139514621529159831667173818091882195620312107218422622341424222503258626702756284229303019310932015329333883483358036783777387839814084419064296440445144625473848524968508552045325754475571569658245953608462166351648766258676569077051719673447494764677997955881398274843686008767893691089281945796369817按照以下公式可算出表中未列出的函數值:Γ(λ+1)=λΓ(λ)附錄D擴散參數(σy,σz)的確定(參考件)D1平原地區農村及城市遠郊區的擴散參數選取,A、B和C級穩定度由表D1和表D2直接查算。D、E和F級穩定度則需向不穩定方向提半級后查算。D2工業區或城區中點源的擴散參數選取,工業區A和B級不提級,C級升到B級,D、E和F級向不穩定方向提一級后,按表D1和表D2查算。D3丘陵山區的農村或城市,其擴散參數選取方法同城市工業區。D4大于30分鐘取樣時間,垂直擴散參數不變,橫向擴散參數按式(D1)計算:式中:σyτ1----取樣時間為時的橫向擴散參數,m;σyτ2----取樣時間為時的橫向擴散參數,m;q----時間稀釋指數,見表D3。表D1橫向擴散參數冪函數表示式系數值σ=γ1xα1(取樣時間0.5h)穩定度α1γ1下風距離,mA0.9010740.8509340.4258090.6020520~1000>1000B0.9143700.8650140.2818460.3963530~1000>1000B-C0.9193250.8750860.2295000.3142380~1000>1000C0.9242790.8851570.1771540.2321231~1000>1000C-D0.9268490.8869400.1439400.1893961~1000>1000D0.9294180.8887230.1107260.1466691~1000.>1000D-E0.9251180.8927940.09856310.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