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5.2土壤的形成》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1頁
湘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5.2土壤的形成》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2頁
湘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5.2土壤的形成》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3頁
湘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5.2土壤的形成》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4頁
湘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5.2土壤的形成》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課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節土壤形成第1頁目錄1課堂導入2新課解說3課堂練習4

課堂小結第2頁1

課堂導入第3頁課堂導入東北黑土華北黃土貴州紅土第4頁課堂導入我國土壤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說法,為何會出現這種五色土呢?今天我們進帶著疑問走近本節課學習——土壤形成。第5頁2

新課解說第6頁新課解說-探究1

尋烏位于贛東南邊陲,地處武夷山與九連山余脈相交處,這里群山拱衛,古代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然而,在尋烏群山中,卻隱藏著許多造型奇特古民居。某些規模較大古民居,還建有密布箭孔碉樓。那么,人們為何選擇在這里定居,并修建了這些有如城堡建筑呢?本來,在尋烏山脈中,分布者富含硒元素巖石,山中溪流將硒元素源源不停得運輸到山間盆地,最后形成了富硒土壤。這種獨特土壤,再加上良好氣候資源,使得本地出產農產品不但產量較高,并且品質優良。合適耕種自然條件,在農耕時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百姓,他們紛紛遷移至此。他們耕田種地,過著豐衣足食生活。為了家族集聚,也為了防備舊時匪患,這些遷入居民,才修建了一座座防衛森嚴巨型圍屋。第7頁新課解說-探究1尋烏古民居第8頁1.想一想,吸引人們選擇在尋烏群山之中定居原因有哪些?2.尋烏富硒土壤是如何形成?議一議,影響土壤形成原因有哪些?本地土壤為富硒土壤,加上尋烏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較為優越,使得本地出產農產品不但產量高,并且品質優良,故在農耕時期吸引山外百姓遷移至此。

本地降水豐富,河流眾多,流水攜帶周圍山地中硒元素運輸至地勢較低山間盆地,最后形成了富硒土壤。影響土壤形成自然原因包括:成土母質、氣候、地形、生物等。新課解說-探究1第9頁新課解說-01成土原因成土母質一降水風化基巖裂隙固體基巖地下徑流有機殘留物土壤微生物礦物顆粒水分空氣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關系示意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構造疏松風化物,這些風化物逐漸發育成土壤,稱風化物為成土母質。

成土母質是土壤初始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第10頁新課解說-閱讀1成土母質粒度與化學成份成土母質粒度與土壤質地關系密切。在不一樣成土母質中,風化物顆粒大小不一。發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沙和黏粒較多,含沙粒較少;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沙和黏粒較少。成土母質化學成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中化學元素和養分。例如,基性巖(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巖漿巖)母質上土壤,其鐵、錳、鎂、鈣含量,要顯著地高于酸性巖(二氧化硅含量在65%以上巖漿巖)母質上土壤,其中鈣含量最高,而硅、鈉、鉀含量則低于酸性巖母質上土壤。第11頁新課解說-01成土原因氣候二氣候直接影響土壤水熱情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性質和強度。降水和風對土壤形成也有主要影響。第12頁新課解說-閱讀2溫度與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質多集中在土壤表層,它是土壤主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土壤肥力形成和發展。土壤有機質包括遺留在土壤中生物殘體,以及通過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學作用所形成腐殖質。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主要組成部分。低溫有助于土壤中有機質保存。我國東北地域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都有大量有機殘體進入土壤。冬季漫長寒冷,土壤凍結時間長,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遲緩,并轉化成大量腐殖質累積于土體上部,形成土質肥沃黑土。黑土有機質含量為3%-10%,有助于農作物生長。第13頁新課解說-01成土原因生物三生物是土壤有機質起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原因,土壤肥力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植被類型能直接影響土壤形成方向。第14頁新課解說-閱讀3生物與土壤有機質

綠色植物有選擇地吸取母質、水體和大氣中養分,并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質,然后以枯枝落葉和殘體形式,將有機養分再歸還地表。不一樣植被類型,有不一樣養分歸還方式,所形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也是不一樣。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低于草地,這是由于草類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面土壤中,向下則根系集中程度遞減,從而為土壤表層提供了大量有機質;樹木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應土壤表層有機質不多,主要以枯枝落葉形式將有機質歸還地表。動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殘體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外,有些動物如蚯蚓、白蟻等,還可通過對土體攪動,變化土壤構造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則主要通過對有機殘體分解、轉化以及腐殖質合成,來促進成土過程。喬木發達根系第15頁新課解說-01成土原因其他原因四

地形和時間也是土壤形成主要原因。在山區,伴隨地勢升高,土壤組成成份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垂直分化;陡峭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質遷移速率較快,很難發育成深厚土壤;平坦地方,地表疏松物質侵蝕速率較慢,成土母質能在較穩定氣候、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土壤。第16頁新課解說-閱讀4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活動對土壤影響,分為積極和悲觀兩大方面。積極影響如培育出某些肥沃、高產耕作土壤,以水稻土為代表。水稻土是在長期栽培水稻,澆灌浸淹條件下發育而成土壤。人們年復一年地在土壤上進行泡水耕耘,排水曬田,精整田面。輪作施肥,使土壤耕作層具有一種特殊軟糊度,有助于水稻須根發展。典型水稻土耕作層呈深灰色,銹色條紋多;其下為犁底層,緊密堅實,有銹色斑點。水稻土廣泛分布于亞洲南部及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洲部分地域,我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華北、東北分布則相對分散。水稻土肥力,因其所分布環境條件和管理水平各異。不合理人類活動可對土壤造成悲觀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第17頁新課解說-活動1比較黃河三角洲沖積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紅壤,說明哪一類土壤發育程度較好。沖積土寒漠土紅壤第18頁新課解說-活動1比較黃河三角洲沖積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紅壤,說明哪一類土壤發育程度較好。

黃河三角洲沖積土較好。黃河三角洲沖積土是黃河攜帶來大量泥沙在入??谔幎逊e,黃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發育程度較好。江南丘陵地域地形坡度較大,流水作用強烈,地表物質遷移速度較快,很難形成深厚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時間短,地勢高,氣溫低,形成發育程度較差寒漠土。第19頁新課解說-02土壤剖面母巖層母質層淀積層淋溶層腐殖質層有機層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垂直向下土壤縱斷面,由某些形態特性各異、大體與地平面平行展布土層所組成。第20頁新課解說-閱讀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發育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濕潤和半濕潤地域,從亞寒帶到熱帶都有廣泛分布。在我國,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東半部廣大地域,西部山地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機質主要以地表枯枝落葉形式進入土壤,因而腐殖質顯著地集中在土壤表層,向下突然減少。第21頁新課解說-閱讀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

棕壤發育在溫帶落葉闊葉林下,剖面具有鮮棕色淀積層,土層較厚,質地黏重,表層有機質含量高,自然肥力較高。紅壤發育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剖面呈均勻土紅色,有機質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質少,質地較黏重,肥力較低。第22頁新課解說-閱讀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

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發育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溫帶和熱帶大陸內部,我國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以西、長城以北、賀蘭山以東廣大地域。由于氣候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都有顯著鈣積層,有機質主要以根系形式進入土壤,腐殖質含量自表層向下逐漸減少。第23頁新課解說-閱讀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發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層土壤。黑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表層疏松,通氣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構造良好,易于耕作。黑鈣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草原植被下發育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腐殖質層,自然肥力較高,構造良好。第24頁新課解說-活動1讀圖下列材料,完成有關任務。

磚紅壤發育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環境下;燥紅土是在熱帶干熱地域稀樹草原環境下形成;赤紅壤又稱為磚紅壤性紅壤,發育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具有紅壤與磚紅壤過渡性質;黃壤發育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與紅壤屬同一緯度帶,但黃壤分布在多云霧、水分條件較好地域。讀圖,完成有關任務。第25頁新課解說-活動1讀圖下列材料,完成有關任務。海南島土壤類型分布海南島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第26頁新課解說-活動11.據圖歸納海南島土壤類型空間分布特點。2.燥紅土分布在海南島西南部主要原因是什么?海南島土壤中磚紅壤面積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赤紅壤面積僅次于磚紅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區;黃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紅土分布在西南部沿海地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多、河流流量較大東部和北部平原地域。西南部地處背風坡,夏季降水少,蒸發量大;在高溫干燥特殊氣候條件下,植被為稀疏草原或稀疏灌叢草原。燥紅壤有特殊有機質積累過程,雨季中植物地上部分生長旺盛,旱季中有機質分解遲緩,有助于粗有機質相對積累。3.議一議,海南島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為何發育有亞熱帶土壤?海南島中部山地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山地對夏季風有抬升作用,多云霧天氣,降水較多,發育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土壤。第27頁新課解說-活動12.泥巖地域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漿,干燥時則迅速硬實結塊,對植物根系造成極大傷害,在這種土壤中植物難以存活。在泰國泥巖地域,人們利用一種名叫培地茅植物來改良土壤。詳細做法是:第一階段,在雨季來臨之前,密集種植培地茅;第二階段,待培地茅長成后,在種植果樹之處挖除培地茅,再植入果樹樹苗。生長在培地茅之間果樹培地茅茂密根系第28頁新課解說-活動1⑴說出泰國氣候類型及其特性。⑵在泰國泥巖地域,為何要種植培地茅?泰國是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旱雨季顯著,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泥巖土質較差,遇水易形成泥漿,干燥時迅速硬實結塊。泰國為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季顯著,降水季節變化大。培地茅根系密集發達,能夠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地茅在雨季時能增加雨水下滲,減小地面徑流,避免土壤受到沖刷侵蝕;旱季時能增加土壤水分,起到改良土壤作用。第29頁3

課堂練習第30頁課堂練習土壤凋萎濕度是指土壤水分減少到使植物葉片開始展現萎蔫狀態時土壤濕度,被以為是植物能夠吸取土壤水最低值。下列圖為我國某地不一樣樹種(苗木)土壤凋萎濕度測量成果。讀圖,完成有關問題。第31頁1.對土壤凋萎濕度影響最小原因是()A.氣溫B.土質顆粒C.基巖性質D.降水課堂練習

解析:此題實質是判斷對土壤濕度影響最小原因。氣溫高低影響土壤水分蒸發速度,從而影響土壤濕度,A錯。土質顆粒影響土壤涵蓄水源能力,影響土壤濕度,B錯?;鶐r性質不會影響土壤含水量,C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