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配套練習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登泰山記》配套練習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登泰山記》配套練習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登泰山記》配套練習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登泰山記》配套練習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登泰山記》配套練習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節選自姚鼐《登泰山記》)乙次日登大小清涼臺。臺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布散地上。食頃,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曰:“此云鋪海也。”初濛濛然,镕銀散綿,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F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云起為蔭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門觀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絕矣。喚數十夫芟夷之而后行。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風掀落;不能襪,被水沃透;不敢杖,動陷軟沙;不敢仰,慮石崩壓。左顧右睨,前探后矚,恨不能化千億身,逐峰皆到。當海馬①負時,捷若猱猿,沖突急走,千萬山亦學人奔,狀如潮涌。俯視深阬、怪峰,在腳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無益。若禁緩之,自覺無勇。不得已,托孤寄命,憑渠所往,覺此身便已羽化?!痘茨献印酚小澳憺樵啤敝f,信然。(節選自袁枚《游黃山記》)注:①海馬,前文僧人曾建議:“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用也。”10.關于下列文言現象,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須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異也”的“生”都屬于通假現象。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都是古今異義。C.“急”為多義實詞,“沖突急走”和“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急”詞義有差別。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驚層巔”的“驚”都是使動用法。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B.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D.東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間鶻突數十峰/類天臺瓊臺/紅日將墜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12.下列對文中標紅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晦,月盡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確定日期,每月初一為“朔”,每月十五為“既望”。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別稱,故泰山亦稱“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詩云“岱宗夫如何”。C.食頃,意思是吃一頓飯的工夫,多形容時間很短,與“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須臾”義同。D.羽化,傳說成仙之人有飛升能力,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即如《赤壁賦》中“羽化而登仙”所言。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2)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云起為蔭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14.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見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點?請用三個形容詞加以概括。10.D11.C12.A13.(1)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鞠躬一樣。(2)我坐在松頂,苦于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別,完全不是一類的。14.奇異、險峻、壯觀。參考譯文甲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大風揚起積雪撲打在臉上。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逐漸看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立著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鞠躬一樣。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邊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平齊。乙第二天攀登大小清涼臺,臺下的峰巒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槍劍戟,像船上的桅桿,又像天帝開玩笑地把武器庫中的兵器儀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頓飯的工夫,有像一匹白絹的云飄過來纏繞著樹木,和尚高興地告訴我說:“這是云鋪海。”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絲棉團,過了許久,渾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點角尖,像一大盤白脂油中有很多筍尖豎立著的樣子。一會兒云氣散去,見萬座山峰聚集聳立,又都恢復了原貌。我坐在松頂,苦于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別,完全不是一類的。傍晚時分到西海門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斷了,叫來幾十個工役把雜草割掉,然后再前進。東邊山峰像屏風一樣排列,西邊山峰拔地而起,中間模模糊糊有幾十座山峰,好像天臺山的瓊島。紅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頭頂著太陽,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著。我不能戴帽子,怕風將它掀掉;不能穿襪子,怕被水汽打濕;不敢拄拐杖,因為動不動就陷進軟沙里;不敢抬頭,怕山石崩塌壓下。左顧右昐,前后探視,恨不得化成千萬個身體,每一座山峰都走到。當“海馬”背著我時,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沖,千萬山峰也學著人在奔跑,樣子像潮水奔涌。低頭看深谷、怪峰,在腳底下等待著。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設想。然而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心驚膽戰也無濟于事。如果叫“海馬”走慢一點,自己覺得也太膽小了。沒有辦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了,任憑他走到哪里,覺得身體已經飄飄成仙了?!痘茨献印酚小澳憵饩褪窃啤钡恼f法,確實是這樣。二、(2023·北京東城·高一統考期末)閱讀《登泰山記》,完成小題。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1.下列語句中標紅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其南北分者

當:在B.明燭天南

燭:照C.稍見云中白若樗葡數十立者

稍:略微D.須臾成五采

須臾:片刻2.下列各組語句中,標紅詞的意思都相同的一組是(

)A.自京師乘風雪

自唐顯慶以來B.越長城之限

崖限當道者C.望晚日照城郭

是日觀道中石刻D.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其遠古刻盡漫失3.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冰

跡A.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B.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C.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D.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1.C2.A

3.D【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稍:逐漸。句意:逐漸可見云中幾十個立著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介詞,從。句意: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B.界限,指城墻;門檻。句意:越過長城的城墻。/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C.太陽;特指某一天。句意: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D.彌漫;模糊。句意: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盁o瀑水”“無鳥獸音跡”,句式對稱,句意相關,各自單獨成句,排除ABC。故選D。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搏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1.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京師乘風雪乘:這里是“冒”的意思。極天云一線異色極天:天邊。B.道皆砌石為磴蹬:石階。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C.世皆謂之天門云云:云氣。亭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彌漫。D.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負:背。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縫。2.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B.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C.絳皓駁色,而皆若僂D.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3.下列句子中標紅字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C.回視日觀以西峰D.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B.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凌萬頃之茫然。5.下列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B.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邊的一道為“城”,外邊的一道為“郭”?!巴砣照粘枪币痪渲校俺枪狈褐赋菈Α.農歷每月初一為“朔”,一般情況下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最末一天為“晦”。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6.下列對文中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泰山,就是所說的東岳,五岳之一,在山東省泰安市。其余為西岳華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B.陰,山北水南為陰;陽,與“陰”相反。陰陽,古代也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的學問。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乾隆皇帝的廟號為“高宗”,而開國君主的廟號一般是“祖”。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帝京”也是此意。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文章圍繞作者的游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后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幅泰山日出變化的畫面。C.本文的側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數百字,卻充分表現出作者雪后登山的獨特情趣?!敬鸢浮?.C2.C3.C4.C5.D6.A7.B【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云”,助詞,無實義。句意: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A.“采”通“彩”,五色。句意: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B.“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C.沒有通假字。句意: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D.“受”能“授”,教授。句意:老師,是用來傳授知識、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句意: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B.“燭”,名詞作動詞,照亮。句意: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動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看。句意: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D.“繩”,名詞作動詞,約束。句意:不方便公開宣告,大聲疾呼,用(這種標準)來約束天下的梅。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定語后置句,“利”作定語后置修飾名詞中心語“爪牙”,“強”作定語后置修飾名詞中心語“筋骨”,句意: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B.定語后置句,“限當道”作定語后置修飾“崖”。句意:現在所經過的從中領到山嶺中那些像門坎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C.賓語前置句,“句讀”作動詞“不知”的賓語,前置了,“惑”作動詞“不解”的賓語,前置了。句意:不知道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D.定語后置句,正常句式為“凌茫然之萬頃”。句意: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表述錯誤,在文中,“桐城”指作者的籍貫,表明作者是桐城人。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錯。應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故選A。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表述錯誤。應該是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這三個時間段的景色?!按箫L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搏蒲數十立者,山也”是日出前之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是日出時之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是日出后之景。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三峽

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疽摇亢耐た囱?/p>

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丙】登泰山記(節選)

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去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中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畢皓駁色,而皆若僂。1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B.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C.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D.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2.對下列句子中標紅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疾:快B.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C.泰山之陽,水西流

西:向西D.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限:限制3.下列對三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結構嚴謹,作者用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長江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特點。B.乙文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運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寫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點。C.丙文敘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描繪了泰山瑰麗的景色和日出時的壯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過寫景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兩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順的惆悵之感。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8分)(1)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4分)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4分)1、C句意為: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斷為: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故選:C。2、D有誤,句意:越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限:界限,邊界。3、D.有誤,甲文沒有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順的惆悵之感。4.(1)(4分)時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啼的回聲,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屬引”“響”“轉”“絕”各1分)(2)(4分)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射到,有的沒有,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或”“得日”“駁”“”各1分)【參考譯文】【甲】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確實趣味無窮。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