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某鐵路隧道穩定性分析與治理措施
形與穩定性研究目前,平壓隧道及其所在地坡的變形極限甚至失穩問題十分突出。它的變形和穩定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羅興華等針對廣西某鐵路隧道及其所在山體邊坡的變形特征與原因、綜合治理措施、監測結果與綜合加固措施,對坡體和隧道的效果及其穩定性影響進行分析,為類似工程分析與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1山體地層分布該隧道位于廣西藤縣,處于直線段,全長175m。隧道內縱坡為單面下坡,坡度為2.958‰。隧道所在山體地層分布縱斷面如圖1所示。隧道進出口地表為殘坡積黏土,下伏寒武系砂巖、燕山期花崗巖,為全~強風化,呈砂土狀及破碎狀,圍巖穩定性差,為Ⅴ級圍巖。全隧暗洞襯砌采用V2隧道的變形特性和原因2.1隧道偏壓地表縱向開裂2010年2月,隧道自進口端里程D2K235+752處開始暗洞掘進,上導坑進尺7m時,因隧道偏壓地表出現縱向開裂,地表變形較大。施工結束后,2011年11月,現場勘查發現邊坡地表存在弧形裂縫,裂縫距隧道中線右側最遠處為63m,長約80m,寬度最大約0.2m,現場測量的裂縫深度約5.5m,如圖3所示。2.2拱部襯砌縱向裂縫2011年9月~12月,已施工完成的隧道內水溝電纜槽側壁、仰拱和拱頂等多處位置出現裂縫。其中,拱部襯砌縱向裂縫最大長度為23m(位于D2K235+885~D2K235+908),寬度最大值為0.71mm;仰拱最大裂縫發生在D2K235+829處,呈環向展布,長約2m,寬度最大值為3.6mm。2.3隧道洞外地面分布2012年9月,已修復完成的隧道內裂縫再次出現細微裂紋,10月進口洞門端墻、出口明洞仰拱填充表面及隧道洞外地表等部位也出現較為明顯的裂縫。如圖4所示。2016年9月,新增隧道進口左側擋墻開裂,洞頂骨架護坡開裂下挫變形。針對上述不同時間點出現的隧道及其邊坡變形,均及時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加固整治措施。2.4施工及隧道邊坡變形規律基于隧址區地層條件、氣候條件、施工情況及變形特征,分析變形產生的原因如下。(1)地層巖性隧道明洞段通過丘陵斜坡中下部,隧道所在邊坡表層為第四系殘坡積(Q(2)坡體結構隧址區自然邊坡陡峭,隧道呈淺埋偏壓狀態,如圖5所示。施工期間在隧道邊坡坡腳處進行了施工便道開挖,造成坡腳地層卸載,形成臨空面,引起應力釋放,局部發生變形開裂。(3)降雨與地下水隧道進口明洞施工期間,遇持續降雨,雨量大、頻率高,使得地表水很難以地表徑流的方式完全排泄,滑體巖土含水量在很短時間內升高,巖土體重度增大、抗剪強度降低、抗滑力減弱。同時,地表水下滲及地下水位活動軟化了滑帶土,使滑帶土強度急劇降低,引發坡體滑動。降雨是滑坡發展的誘因。(4)施工擾動邊坡臨時開挖易軟化坍塌,造成坡體應力松弛,牽引右側山體蠕滑變形。此外,較大的臨空面削弱了滑坡抗滑力,在明洞施工后雖進行了回填,但在長期降雨及地下水作用下坡體逐漸下滑,人工填土及隧道無法承擔較大的坡體下滑力,導致隧道左側邊墻受擠壓變形。施工擾動是滑坡形成的外部因素。3處理措施從施工至運營初期,隧道與山體邊坡多次出現變形問題,基于上述變形原因分析,及時采取了邊坡反壓卸載、錨索樁加固和注漿加強等綜合治理措施。3.1邊坡防護設施針對隧道所在坡體結構呈現明顯的淺埋偏壓狀態問題,經過理論分析與方案比選,確定對山體采取減載反壓,于D2K235+770~+890段,在高程73.6~73.4m處設置卸荷、反壓平臺,具體方案如下。(1)隧道右側進行挖方減載,洞頂設置卸荷平臺,共設置6級邊坡,邊坡坡率1:1.5~1:1.75,總高51.45m,如圖6所示。其中,1~4級邊坡均采用框架錨桿內客土草灌結合防護,錨桿長12m,傾角15°,其余邊坡采用M7.5漿砌片石截水骨架內客土植草種灌木防護。塹頂外5m處設置排水天溝,每級邊坡平臺及卸荷平臺均設置M7.5漿砌片石截水溝。(2)隧道左側坡腳位置進行填方反壓處理,共設置4級邊坡,其邊坡坡率均為1:1.75,總高41.75m,如圖6所示。邊坡平臺均設置M7.5漿砌片石截水溝,其中,1~3級邊坡采用骨架護坡防護,其余邊坡采用M7.5漿砌片石護坡防護。基底及邊坡平臺處設置3層貫通雙向土工格柵,層間距0.6m。3.2錨索樁設計針對地層巖性特點,為防止隧道橫向滑移變形進一步擴大,對該隧址區進行了地質補勘工作,未發現隧底虛碴以外的軟弱夾層,且不存在古滑坡,進過方案比選最終于隧道進出口設置錨索樁進行加固處理。(1)錨索抗滑樁于隧道進出口明暗分界處設置,樁身位于隧道右側,進口端、出口端樁長分別為37,33m,截面均為3.0m×3.5m,分別設置4根,共計8根。樁身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現場澆注,樁上設單支點單孔錨索,位置為樁頂以下2m處,由7根φ15.24mm鋼鉸線組成,錨索長32~45m,傾角20°,錨固段長10m,錨孔φ150mm。如圖7所示。(2)進口明洞段右側設置錨索樁,樁長37m,截面2.5m×2.5m,共4根。樁身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現場澆注,樁背平臺采用M7.5漿砌片石回填。樁上設雙支點單孔錨索,樁頂以下1.5m處設1孔(上支點),樁頂以下3.5m處設1孔(下支點),上支點錨索長45.0m,傾角25°,下支點錨索長40m,傾角30°,錨固段長10m,錨孔φ150mm,單孔預張拉力350kN,錨索由7根φ15.24mm鋼鉸線組成。錨索樁內均設置PVC深層測斜孔1根,測斜管管徑70mm,管口高出樁頂0.5m,管底同樁底,如圖8所示。3.3裂縫處理方式針對降雨與地下水對地層強度的不利影響,參考上述隧道襯砌裂縫寬度、長度、位置,采用環氧砂漿封閉法、鉆孔灌漿法及埋管灌漿法等方式對裂縫進行針對性處理。對D2K235+733~+777明洞段洞頂回填土采用地表注漿加固,提高其自穩性,減少側向壓力的產生。4現場監測結果從2017年綜合加固措施完成開始,直至2020年8月,對隧道與山體邊坡進行了持續的現場監測,以科學評價分析綜合加固措施對坡體支擋效果及其穩定狀態。4.1地表變形監測點布置本次監測內容共包含3個方面,分別為:隧道所在山體卸載反壓邊坡地表橫向水平位移、深層橫向水平位移、隧道CPⅢ變形,并進行了錨索樁樁體超聲檢測。其監測位置如圖9所示。其中,地表變形監測覆蓋整個卸載反壓邊坡,編號從1-1~11-1;深部地層變形監測孔分別位于進口段右側4根錨索樁內,及出口明暗洞交界處右側天然地層內,共計6個測斜孔位,編號1~6;CPⅢ變形監測點位于隧道內,每間隔60m于對側拱墻位置布設1對監測點,共計布設4對,共計8個監測點;錨索樁樁身超聲檢測選取了位于隧道進口明洞段右側的4根錨索樁,通過4個預留聲測管進行混凝土灌注質量檢測。4.2錨索樁橫向水平位移監測分析(1)地表橫向水平位移隧道右側卸載邊坡平臺、隧道上方平臺與隧道左側反壓邊坡平臺、隧道進出口錨索樁橫向水平位移時程曲線分別如圖10~圖12所示。由圖10可知,隧道右側卸載邊坡平臺橫向水平位移波動范圍為-2.2~3.2mm,無增加趨勢,已趨穩定。由圖11可知,隧頂上方平臺橫向水平位移波動范圍為-1.9~4.5mm,且近兩年其變形具有明顯收斂趨勢。隧道左側反壓邊坡平臺橫向水平位移在2017年4月~2018年8月期間處于小幅波動范圍,波動區間為-2.2~2.3mm;此后至2018年12月,位移處于增加狀態,最大值為8.2mm,然后逐漸減小并趨于收斂,截止2020年5月監測結果顯示其變形穩定在4.7mm。由圖12可知,隧道進口明洞段右側錨索樁樁頂橫向水平位移波動范圍為-2.0~3.9mm,無增加趨勢;隧道出口段右側錨索樁樁頂橫向水平位移同樣處于小幅波動狀態,其波動范圍為-2.7~3.2mm,無增加趨勢。說明加固措施有效控制了隧道與山體的橫向水平位移。(2)深部橫向水平位移對隧道上方平臺天然地層進行深部測斜,分析不同深度地層橫向水平位移隨時間變化關系可以發現,位移波動幅值為16.8mm(歷史變形最大值),且最新偏移量介于歷史位移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說明該位置處橫向水平位移已趨于穩定,左右波動現象是由測量操作誤差引起。此外,針對隧道進口段右側的4根錨索樁進行了深部橫向水平位移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分析可知,隧道進口明洞段右側4根錨索樁內不同深度橫向水平位移曲線隨時間先增加,然后小幅波動,趨于穩定狀態。最大橫向水平位移均出現在隧道仰拱下方,且在土石分界線之下,具體分別出現在樁頂以下27.5,28.5,29.5,34.0m位置處。圖13為錨索樁最大橫向水平位移時程曲線。由圖13可知,隧道進口段4根錨索樁的最大變形規律可劃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位移緩慢增加區間、快速增加區間和收斂區間,趨勢位移曲線可精確表征該規律。其中,樁體最大橫向位移出現在極速增加區間結束時,但其沿豎向最大撓跨比僅為1.47‰。該現象可解釋為:地層推力作用下,錨索樁被動受力,由于樁體上部錨固作用,其位移被約束,因此,下部發生較小程度的彈性橫向水平變形,以產生抵抗力,從而與地層下滑力構成平衡狀態,保證隧道所在山體的穩定。(3)隧道收斂變形通過CPⅢ測量隧道邊墻的相對變形,兩側拱墻凈空收斂曲線與高差變化曲線如圖14所示。由圖14可知,隧道進口段徑向擴張位移為7.2mm,出口段徑向擴張位移為3.9mm,隧道中部徑向擴張位移小于1.2mm。此外,隧道各位置處徑向高差均較小,介于-1.1~1.2mm之間。由此可以判定隧道本身已處于穩定狀態。4.3超聲檢測結果分析通過聲波透射法對錨索樁樁體質量進行探測與分析,所選用聲測管內徑42mm,外徑48mm,4枚聲測管可形成6個聲測剖面,如圖15所示,分別為剖面1-2、1-3、1-4、2-3、2-4與3-4。分析現場超聲檢測結果可知,4根錨索樁主要缺陷范圍為距離樁頂28.3~36.5m處,尤其在樁深30.7~33.7m位置處存在明顯異常。上述結果與錨索樁內深部測斜結果進行比對可發現,變形特征與聲測異常位置具有較好的吻合性,即聲測結果異常部位附近均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橫向水平變形,其原因可歸納為灌樁之前孔底有水或灌樁時振搗不及時,導致局部混凝土離析,造成錨索樁局部抗彎剛度較小,從而在地層推力作用下發生的相對變形較其他位置稍大,以提供足夠的抗滑力。5地下水岸變形通過對病害隧道設計、施工、地質條件及變形特征進行分析,明確了變形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綜合整治方案,并全程進行現場監測,科學評價分析了綜合加固措施對坡體和隧道的加固效果及其穩定性,具體結論如下。(1)隧道變形特征主要為隧道拱部襯砌、電纜槽側壁發生縱向裂縫,仰拱出現環向裂縫,個別貫穿隧底,最大寬度達3.6mm;地表變形較大,局部產生縱向裂縫或弧形裂縫,最大寬度、深度分別達0.2m、5.5m,且隧道拱部隨時間繼續出現細微裂縫,局部仰拱填充與洞外地表隨時間也相繼出現裂縫。(2)隧道邊坡變形主要原因可歸納為隧道仰拱下存在虛碴軟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影視作品音樂版權電視劇音樂版權合作開發協議
- 股權激勵計劃分割與員工股權激勵補償補充協議
- 股權代持型旅游文化產業合作協議
- 珍稀動植物展品運輸保險協議
- 專業市場推廣合同
- 網絡平臺售后服務合同
- 教育培訓合同履約金安排
- 車展買賣合同范本
- 汽車維護知識共享協議
- 2025-2030牛油果市場前景分析及投資策略與風險管理研究報告
- (一模)青島市2025年高三年級第一次適應性檢測英語試卷(含標準答案)+聽力材料
- 70歲老年人三力測試能力考試題庫附答案
- 交通中國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參考試題庫資料100題及答案(含單選、多選、判斷題)
- GB/T 28185-2025城鎮供熱用換熱機組
- 川教版(2019)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第3節《圖文并茂》教學設計及反思
- 烹飪原料知識試題庫(附參考答案)
- 主動剎車防撞系統說課
- 2025年國家電網陜西省電力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技術支持與服務保障措施
- DG-TJ 08-2048-2024 民用建筑電氣防火設計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