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骨科病史采集骨科病史采集1基本要求:認真全面系統準確基本要求:認真2骨科診斷有時十分簡單明顯有時依賴細致的臨床體檢骨科體檢和其他專業體檢大體相同側重于運動系統及神經系統的檢查,尤其是脊柱和四肢的檢查檢查時應該結合功能上和解剖上的特點骨科診斷有時十分簡單明顯3骨科常見的癥狀疼痛麻木畸形、包塊跛行關節僵硬無力功能障礙骨科常見的癥狀4問診關于疼痛問診的內容:部位時間性質誘因程度減輕加重的因素問診關于疼痛問診的內容:51、疼痛的部位:讓患者手指出疼痛的部位或劃出疼痛的范圍,要求患者說清楚首發痛區、曾經痛過的部位及現在就診時的痛區。如有放射痛,一定要指出放射的部位。根據疼痛的解剖部位初步判斷其病變部位。1、疼痛的部位:62、疼痛的時間1)是指首次發病到現在的時間(病程)。根據其病程推斷疾病屬于急性疼痛還是慢性疼痛或是慢性疼痛急性發作。2)疼痛在一天中的哪個時間更劇烈。3)疼痛是間隙性、持續性、還是進行性加重。骨科病史采集課件7(五)、肌力的檢查方法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1)動診指在兩側對比下,檢查關節的活動和肌的收縮力。4字試驗主要檢查髖關節的旋轉有否限制,說明是否髖關節內病變或內收肌痙攣。活動的關節有橈-舟-月關節、下尺橈關節;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活動只能發生于被檢查的關節,不能由其他部位的活動掩蓋被檢查關節的活動。D在消除重力的影響后肌肉能否做全范圍的收縮用角尺測量運動幅度,或憑估計來測量角度;若僅有胸部呼吸而無腹部呼吸,則為胸髓中部以下損傷。在病人后方檢查時,可作兩側比較。A觀察肌肉能否在抗重力的方向上主動做全范圍的收縮兩側應在同一水平部位測量,帶尺的拉力適中,過重和過輕會出現很大差距。近側指間關節屈90-100度,伸0度;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T11第11肋間(在T10-T12的中點)*以肱二頭肌受累最明顯,并有腱反射障礙。檢查時應該結合功能上和解剖上的特點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3)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3、疼痛的性質疼痛的性質和疾病性質有關,可分為脹痛、酸痛、麻痛、刺痛、燒灼痛、牽拉痛、絞痛、刀割樣痛、斷裂樣痛、電擊痛等。1)軟組織的慢性勞損及陳舊性損傷:酸痛2)急性韌帶、關節囊、滑膜損傷:刺痛、刀割樣痛、跳痛。3)神經受擠壓或刺激:牽扯痛、放射痛、燒灼痛、刺痛、脹痛。4)內臟疾病:絞痛5)椎管內病變:電擊樣痛(脊髓型疼痛)(五)、肌力的檢查方法3、疼痛的性質84、疼痛的誘因:描述不清時,應提示患者當時在做何工作,肢體處于什么姿勢或體位。常見的原因有:(1)搬重物。(2)久行、久坐、久站。(3)遇風、受涼、受濕等。(4)體育運動。(5)外傷。對有外傷史者要了解受傷的全過程。4、疼痛的誘因:9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自主神經檢查:植物神經損害時,表現為毛細血管循環障礙,皮膚脫落、無汗、指(趾)甲增厚裂隙、環行脫水等。觀察受患部位與對側相應部位的對稱性和活動度。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
臨床表現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T6第6肋間(劍突水平)*往下觸摸骶髂關節,有無壓痛和叩痛;自主神經檢查:植物神經損害時,表現為毛細血管循環障礙,皮膚脫落、無汗、指(趾)甲增厚裂隙、環行脫水等。每個關節間活動度不大,綜合活動使脊柱呈弧形與旋轉狀態。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動診指在兩側對比下,檢查關節的活動和肌的收縮力。應注意肩和肩胛骨的高度,并在后方,兩側對比。檢測方法的原則是腰椎需平放于床上,消除腰椎代償功能,使髖關節的屈曲畸形畢露,并能測量髖的屈曲畸形度,以及存在的內旋或內收畸形度。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肘以上的損傷顯示示指喪失屈曲功能、指萎縮、指甲彎曲。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肘完全伸直時,前臂旋后,可測量上臂軸線與前臂軸線所形成的攜物角度數,兩者比較。5、疼痛的程度:疼痛的評估視覺模擬評分(VAS)通常是用10cm長的直線或直尺,標計間隔為1mm,左側起始點為不痛,右側終點為劇痛。病人自己按疼痛程度在直線上標示合適的點,然后,檢查者由左向右測量出mm距離數,即為疼痛評分。但也有人認為分檔過多反而會降低可靠性。0無痛10最嚴重的疼痛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10口述描繪評分法(VRS)分為四級:Ⅰ無痛Ⅱ輕度疼痛Ⅲ中度疼痛Ⅳ劇烈疼痛簡單實用,不夠精確。口述描繪評分法(VRS)11數字分級法(NRS)用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最劇烈疼痛,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無痛劇痛0為無痛,1-3為輕度痛,4-6為中度痛,7-10為重度痛數字分級法(NRS)無劇痛0為無痛,1-3為輕度痛,4-6為126、疼痛減輕加重因素1)體位因素(舉例)2)氣候、環境因素(舉例)3)工作因素4)精神因素6、疼痛減輕加重因素13體格檢查基本檢查:視、觸、叩、聽、動、量專科特殊檢查體格檢查基本檢查:視、觸、叩、聽、動、量14骨科理學檢查的意義運動系統的檢查基本按醫學理學檢查進行,結合運動系統區域性和節段性的特點而添加和補充特殊的輔助檢查方法,使診斷更加明確,有利于合理治療方案的建立。因此,不可忽視一般理學檢查與先進檢查方法的有機結合。骨科理學檢查的意義運動系統的檢查基本按醫學理學檢查進行,結合15常用特殊的檢查除一般檢查的理學檢查外,應按不同疾病和損傷,采用特殊的檢查方法。常用的有:影象學檢查:如X線檢查、CT、MRI等電生理檢查:如神經誘發電位、肌電圖等關節內窺鏡: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常用特殊的檢查除一般檢查的理學檢查外,應按不同疾病和損傷,采16骨科疾病診斷要點應仔細詢問病史和理學檢查后,得到有關疾病和損傷的初步印象,提出相應的特殊檢查,以證實或否定病史和理學檢查的結果,明確病情、病理,做出診斷,進行治療,推斷預后。骨科疾病診斷要點應仔細詢問病史和理學檢查后,得到有關疾17骨科體檢原則(一)檢查順序:按望、觸、動、量順序進行。先查健側,然后查患側。遇有病痛處,先遠后近。在進行局部檢查時,應對全身情況進行觀察。骨科體檢原則(一)檢查順序:18骨科體檢原則(二)局部顯露范圍:單純顯露局部患處是不夠的,必要時應顯露整個身體,包括站立、直坐、仰臥和俯臥位。先查后方和側方,后查前方,雙側對比。檢查女病人時,要掩蓋乳房與會陰部,應有女性工作人員陪伴。骨科體檢原則(二)局部顯露范圍:19骨科體檢原則(三)自動檢查和被動檢查:應從病人自己運動開始,了解其運動幅度、受限范圍、疼痛點等。然后由醫師進一步檢查。骨科體檢原則(三)自動檢查和被動檢查:20骨科體檢原則(四)綜合檢查資料,作出初步診斷:結合病史,詳細理學檢查,配合相應特殊輔助檢查,做出診斷。骨科體檢原則(四)綜合檢查資料,作出初步診斷:21若一側出現畸形,健側應置于相同狀態,測量的長度比較才有可靠性。因為即使盂肱關節已強硬,但其他三個關節的活動,可使廣義的肩關節仍有較大的活動范圍。D在消除重力的影響后肌肉能否做全范圍的收縮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Mennell癥)。自主神經檢查:植物神經損害時,表現為毛細血管循環障礙,皮膚脫落、無汗、指(趾)甲增厚裂隙、環行脫水等。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望診注意鷹嘴突、肱骨內上髁和肱骨外上髁之間的關系,以確認肘關節的解剖關系:當屈至90度時,三點呈等邊三角,在完全伸直時,三點呈一直線。C7至尾骨尖呈一直線,頭豎直為脊柱的中和位,即0度。1)軟組織的慢性勞損及陳舊性損傷:酸痛往下觸摸骶髂關節,有無壓痛和叩痛;或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或消失或消失往下觸摸骶髂關節,有無壓痛和叩痛;C4/5椎旁肌有壓痛。(三)、評定分級可在皮下摸到鎖骨的全長;5、臀中肌另一常見病損是腕三角纖維軟骨破裂,使下尺橈關節松動。其他手指掌指關節屈80-90度,過伸0-20度;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一)望診:觀察受患部位與對側相應部位的對稱性和活動度。注意有無腫脹和腫塊,皮膚色澤,畸形類型,下肢的步態,以及患處的活動度。若一側出現畸形,健側應置于相同狀態,測量的長度比較才有可靠性22常見病理步態常見病理步態23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二)觸診:觸診中要顯示疼痛和腫塊的部位、范圍、深度和性質。需將患部處于松馳位,盡量減少痙攣對檢查的障礙。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二)觸診:24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1)動診指在兩側對比下,檢查關節的活動和肌的收縮力。先觀察病人的主動活動.再進行被動檢查,并記錄兩側的活動度,以便比較。同時應注意其他異常,如痙攣、攣縮、彈響聲和受限性質,鑒別肌痙攣、組織攣縮、骨性阻礙等。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25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2)若主動活動受阻而被動活動正常,可能為神經性麻痹、肌腱斷裂等;若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則表現為關節內或關節內外同時病損,如纖維性或骨性強直。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26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四)量診(1)包括肢體的總長度和節段長度,各水平周徑的測量,關節的運動幅度,肌力的分級和感覺障礙的范圍。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四)量診27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四)量診(2)一般用帶尺測量長度和周徑;用角尺測量運動幅度,或憑估計來測量角度;憑肌收縮時對抗阻力的拮抗力來測定肌力;憑病人對觸覺的感受作出主觀的障礙區域分布。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四)量診28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3)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同時檢查病人的站立姿勢和步態。于站立位,檢查生理彎曲是否存在。手指的活動應一個一個關節分別檢查。讓患者手指出疼痛的部位或劃出疼痛的范圍,要求患者說清楚首發痛區、曾經痛過的部位及現在就診時的痛區。若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則表現為關節內或關節內外同時病損,如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測量下肢真實長度時,可自髂前上棘至脛骨內髁。可出現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二頭肌、肱橈肌、喙肱肌、橈側腕伸肌無力或萎縮。往下觸摸骶髂關節,有無壓痛和叩痛;整個脊柱共有32個椎體及其相應附件,加上枕頸關節,共有33個椎體間關節。T5第5肋間(在T4-T6的中點)*動診指在兩側對比下,檢查關節的活動和肌的收縮力。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主要是坐骨神經及其分支、腓總神經和脛神經,支配整個下肢的感覺和功能。C5肘前窩的外側面肩呈圓弧形,脫位后可變為方形,故稱方肩。當旋后伸直時,可見10-15度外翻角,稱為攜物角。肩胛骨的喙突端、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形成正常的肩三角,可用以檢查肩關節的正常關系。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肢體長度的測量:測量時患肢和健肢必須放在同一個位置。如果患側關節有畸形,則應將健側置放于相同的畸形位,如此測出的長度才比較確實。開始測量前,應明確所采用的骨標記。若定位正確,一般誤差應在O.5cm以內。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29反射改變下腹壁反射內收肌反射膝反射減弱膝反射減弱無改變踝反射減弱陳舊損傷:表現為大魚際明顯萎縮。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牽伸髖關節,即牽拉髂腰肌,同側骶髂關節有無疼痛。兩側應在同一水平部位測量,帶尺的拉力適中,過重和過輕會出現很大差距。當旋后伸直時,可見10-15度外翻角,稱為攜物角。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S4-5肛門周圍(作為1個平面)由5個掌骨和14個指骨所組成。骶椎與尾椎間雖有7個關節,但無活動,所以整個脊柱在不同面上,共有26個活動椎體間關節。(1)判定有無肌力低下及低下的范觸診:掌骨和指骨可在背側摸清全長,注意有否壓痛及縱向叩痛。動診:評估運動時,應鑒別是孟肱關節單獨活動,還是整個肩關節的聯合活動;尺神經的功能以支配手的精細活動為主。觀察受患部位與對側相應部位的對稱性和活動度。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踝放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肱橈肌反射。伸無力及在前屈后伸時,測量C7和T12棘突之間的距離;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脛神經:損傷后的主要畸形為足趾背屈,踝關節不能跖屈,足底皮膚感覺消失。四肢量診常用骨性標志上肢,采用肩峰、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和中指指端。下肢則可采用臍孔、髂前上棘,股骨內收肌結節、髕骨上極和下極、脛骨內踝為測量點。測量下肢相對長度時,可自臍孔至脛骨內踝;測量下肢真實長度時,可自髂前上棘至脛骨內髁。反射改變下腹壁反射內收肌反射膝30四肢長度及周徑測量四肢長度及周徑測量31下肢長度測量下肢長度測量32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2.肢體周徑的測量:不僅可了解患側肌有否萎縮或肥大,同時也可定量,有利于了解病變是否發展及其進展速度,因此肢體周徑測量不僅用于診斷檢查,也應作為隨訪的一種手段。兩側應在同一水平部位測量,帶尺的拉力適中,過重和過輕會出現很大差距。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33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3.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首先應認識關節的休息位(非檢查時用的中和位),然后以關節中和位為0度,自此測量各方向的活動量。活動只能發生于被檢查的關節,不能由其他部位的活動掩蓋被檢查關節的活動。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34將手放在身后,可測量橈骨莖突至C7棘突的距離,兩側可作比較,這是測量上肢全長的方法。動診:檢查肢體肌力、腱反射、提睪反射和肛管反射可以了解損傷水平。T6第6肋間(劍突水平)*5cm,其聯線與第三掌骨垂直的軸線呈10-15度角。外側、小腿腿后外側及足跟外側骶椎與尾椎間雖有7個關節,但無活動,所以整個脊柱在不同面上,共有26個活動椎體間關節。動診:檢查肢體肌力、腱反射、提睪反射和肛管反射可以了解損傷水平。T1肘前窩的內側面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先查后方和側方,后查前方,雙側對比。檢查時應該結合功能上和解剖上的特點腰椎間盤突出癥
臨床表現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腓總神經:損傷后的主要畸形為足下垂和內翻,不能背屈、外翻,小腿外側和足皮膚感覺消失。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常用檢查方法為浮髕試驗。步態檢查時應包括距骨下關節、跗間關節、趾關節在內。在正常狀態,兩膝的股骨內髁和兩側的脛骨內踝伸直時相接觸,若兩側股骨內髁分開,則為膝內翻,若兩脛骨內髁分開,則為膝外翻。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4.肌力測量——徒手肌力評定(1)肌力及肌力檢查的目的(2)評定分級※(3)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4)肌力的檢查方法※(5)注意事項將手放在身后,可測量橈骨莖突至C7棘突的距離,兩側可作比較,35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肌力及肌力檢查的目的:(1)判定有無肌力低下及低下的范圍與程度(2)肌力低下的原因(3)為制訂治療計劃提供依據(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肌力及肌力檢查的目的:36評定分級評定分級37評定分級評定分級38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A觀察肌肉能否在抗重力的方向上主動做全范圍的收縮B能否在A的基礎上對抗阻力進行收縮是是C對抗阻力是否與正常相應肌相等是5級ND在消除重力的影響后肌肉能否做全范圍的收縮否否
4級G否
3級F
2級P否是否有能引起關節運動的肌肉收縮1級T0級Z是否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A觀察肌肉能否在抗重力的方向上主39肌力的檢查方法腹直肌5級4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腹直肌5級4級40肌力的檢查方法3級0~1級2級腹直肌肌力的檢查方法3級0~1級2級腹直肌41肌力的檢查方法豎脊肌4級或5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豎脊肌4級或5級42肌力的檢查方法豎脊肌3級1級或0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豎脊肌3級1級或0級43肌力的檢查方法髂腰肌4級或5級
3級肌力的檢查方法髂腰肌4級或5級3級44(三)自動檢查和被動檢查:如果患側關節有畸形,則應將健側置放于相同的畸形位,如此測出的長度才比較確實。若定位正確,一般誤差應在O.骶椎與尾椎間雖有7個關節,但無活動,所以整個脊柱在不同面上,共有26個活動椎體間關節。(二)、肌力檢查的目的:骶椎與尾椎間雖有7個關節,但無活動,所以整個脊柱在不同面上,共有26個活動椎體間關節。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或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或消失或消失先查后方和側方,后查前方,雙側對比。橈骨莖突應比尺骨頭低1.橈骨縱軸與第一掌骨縱軸應平行,如此可形成正常的橈尺偏。先查后方和側方,后查前方,雙側對比。由于膝關節較表淺,輕度腫脹或關節內積液可被早期察覺。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常用檢查方法為浮髕試驗。在病人后方檢查時,可作兩側比較。腋部損傷:除表現外尚可有肱三頭肌癱瘓。L2大腿前中部觀察受患部位與對側相應部位的對稱性和活動度。閉孔神經支配大腿內側的內收肌。肌力的檢查方法2級1級或0級(三)自動檢查和被動檢查:肌力的檢查方法2級1級或045肌力的檢查方法4、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肌力的檢查方法4、臀大肌46肌力的檢查方法4級或5級臀大肌
3級肌力的檢查方法4級或5級臀大肌3級47肌力的檢查方法臀大肌
2級1級或0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臀大肌2級1級或0級48肌力的檢查方法臀中肌臀小肌3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臀中肌3級49肌力的檢查方法臀中肌臀小肌2級1級或0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臀中肌2級1級或0級50肌力的檢查方法
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51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4級或5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4級或5級52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
3級2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3級2級53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1級或0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腘繩肌1級或0級54肌力的檢查方法股四頭肌4級或5級
3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股四頭肌4級或5級3級55同時檢查病人的站立姿勢和步態。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踝放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肱橈肌反射。1)是指首次發病到現在的時間(病程)。此外,還有股神經支配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及皮膚感覺;(1)動診指在兩側對比下,檢查關節的活動和肌的收縮力。(1)判定有無肌力低下及低下的范(四)綜合檢查資料,作出初步診斷:C7至尾骨尖呈一直線,頭豎直為脊柱的中和位,即0度。常用檢查方法為浮髕試驗。(四)、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T11第11肋間(在T10-T12的中點)*在病人后方檢查時,可作兩側比較。T7第7肋間(在T6-T8的中點)*檢查女病人時,要掩蓋乳房與會陰部,應有女性工作人員陪伴。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肌力的檢查方法股四頭肌
2級
1級或0級同時檢查病人的站立姿勢和步態。肌力的檢查方法股四頭肌256肌力的檢查方法肱二頭級肌肱肌肱橈肌肌力的檢查方法肱二頭級肌57肌力的檢查方法肱二頭肌肱肌肱橈肌4級或5級
3級肌力的檢查方法肱二頭肌4級或5級3級58肌力的檢查方法2級1級或0級肱二頭肌肱肌肱橈肌肌力的檢查方法2級1級或0級肱二頭肌59肌力的檢查方法三角肌中部4級或5級
3級肌力的檢查方法三角肌中部4級或5級3級60肌力的檢查方法三角肌中部2級1級或0級肌力的檢查方法三角肌中部2級1級或0級61量診方法:5.感覺消失區的測定:應區分觸覺、痛覺、溫覺、深感覺和位覺,并用不同的標記畫在人體素描圖上。這不僅用以了解神經病損的狀態和程度,經隨訪反復測試,可作比較,以確認其進展程度。量診方法:62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肩呈圓弧形,脫位后可變為方形,故稱方肩。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牽伸髖關節,即牽拉髂腰肌,同側骶髂關節有無疼痛。觸診:檢查軀干和肢體的觸覺、痛覺,以明確麻痹平面,并作好記錄,以便與以后的檢查作比較。5cm,其聯線與第三掌骨垂直的軸線呈10-15度角。A觀察肌肉能否在抗重力的方向上主動做全范圍的收縮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活動的關節有橈-舟-月關節、下尺橈關節;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同時應注意其他異常,如痙攣、攣縮、彈響聲和受限性質,鑒別肌痙攣、組織攣縮、骨性阻礙等。上肢的主要神經支配來自臂叢,由頸5-胸1神經根所組成。讓患者手指出疼痛的部位或劃出疼痛的范圍,要求患者說清楚首發痛區、曾經痛過的部位及現在就診時的痛區。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T12腹股溝韌帶中點觸診中要顯示疼痛和腫塊的部位、范圍、深度和性質。量診:感覺檢查先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測試和確認感覺消失的平面,往往可發現平面有重疊現象,但一般以自上而下檢查作為麻痹水平。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其他手指掌指關節屈80-90度,過伸0-20度;用角尺測量運動幅度,或憑估計來測量角度;感覺檢查C2枕骨粗隆C3鎖骨上窩C4肩鎖關節的頂部C5肘前窩的外側面C6拇指近節背側皮膚C7中指近節背側皮膚C8小指近節背側皮膚T1肘前窩的內側面T2腋窩的頂部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感覺檢查C2枕骨粗隆63感覺檢查*:指位于鎖骨中線上的關鍵點T3第3肋間*T4第4肋間(乳線)*T5第5肋間(在T4-T6的中點)*T6第6肋間(劍突水平)*T7第7肋間(在T6-T8的中點)*T8第8肋間(在T6-T10的中點)*T9第9肋間(在T8-T10的中點)*T10第10肋間(臍)*T11第11肋間(在T10-T12的中點)*T12腹股溝韌帶中點感覺檢查*:指位于鎖骨中線上的關鍵點64感覺檢查L1
T12與L2之間的1/2處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內髁L4內踝L5足背第3跖趾關節S1足跟外側S2腘窩中點S3坐骨結節S4-5肛門周圍(作為1個平面)感覺檢查L1T12與L2之間的1/2處65骨科病史采集課件66感覺檢查感覺檢查67量診方法:6.腱反射檢查:病人在肌和關節放松情況下,檢查特定反射。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踝放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肱橈肌反射。深反射如腹壁反射及病理反射等。量診方法:68骨科病史采集課件69量診方法:7.自主神經檢查:植物神經損害時,表現為毛細血管循環障礙,皮膚脫落、無汗、指(趾)甲增厚裂隙、環行脫水等。量診方法:70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肩關節是由四個關節結構組成的復雜而又協調的骨聯接,它們是: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和肩胛骨-胸壁聯接。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71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望診:應注意肩和肩胛骨的高度,并在后方,兩側對比。肩呈圓弧形,脫位后可變為方形,故稱方肩。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望診:72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觸診:應明確孟肱關節、肩鎖關節和胸鎖關節的穩定性。可在皮下摸到鎖骨的全長;在病人后方檢查時,可作兩側比較。肩胛骨的喙突端、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形成正常的肩三角,可用以檢查肩關節的正常關系。若有骨折或脫位,肩三角即呈異常。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觸診:73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74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
動診:評估運動時,應鑒別是孟肱關節單獨活動,還是整個肩關節的聯合活動;因為即使盂肱關節已強硬,但其他三個關節的活動,可使廣義的肩關節仍有較大的活動范圍。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動診:75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76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77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78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量診:將手放在身后,可測量橈骨莖突至C7棘突的距離,兩側可作比較,這是測量上肢全長的方法。對肩關節脫位病例,可測量肩峰至肱骨外上髁的距離,脫位側將縮短。各部位檢查方法——肩關節檢查量診:79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肘關節包括肱尺、肱橈和上尺橈三個關節。除屈伸活動外,尚包括前臂的旋轉功能。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肘關節包括肱尺、肱橈和上尺橈三個80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望診注意鷹嘴突、肱骨內上髁和肱骨外上髁之間的關系,以確認肘關節的解剖關系:當屈至90度時,三點呈等邊三角,在完全伸直時,三點呈一直線。前臂伸直于完全旋前位時、上臂與前臂呈一直線;當旋后伸直時,可見10-15度外翻角,稱為攜物角。此外,應注意橈骨頭的形狀和位置。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望診81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82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觸診:當肘屈至90度時,旋轉前臂,可在肱骨外上髁下感到橈骨頭旋動。在肘后,可摸到肱骨外上髁、肱骨內上髁和鷹嘴突。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觸診:83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84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動診: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動診:85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量診:肘完全伸直時,前臂旋后,可測量上臂軸線與前臂軸線所形成的攜物角度數,兩者比較。各部位檢查方法——肘關節檢查量診:86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腕關節由多關節所組成:活動的關節有橈-舟-月關節、下尺橈關節;活動度極少的有兩排腕骨和第二、三、四、五的腕掌關節,因此它的活動主要是掌屈、橈偏和尺偏,聯合運動時形成一個旋轉關節。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腕關節由多關節所組成:87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望診:常用的體表標志有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的正常凹陷,稱鼻煙窩,以及尺骨頭的向背側的正常隆突。鼻煙窩的基底部為舟狀骨,因此舟狀骨的骨折或病變將引起凹陷消失。另一常見病損是腕三角纖維軟骨破裂,使下尺橈關節松動。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望診:88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89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觸診:檢查橈骨莖突、尺骨頭、鼻煙窩和下尺橈關節的穩定性。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觸診:90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動診:腕關節功能位20-25度背伸和尺偏15度。腕關節中立位為完全伸直位。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動診:91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92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93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94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量診:橈骨莖突應比尺骨頭低1.5cm,其聯線與第三掌骨垂直的軸線呈10-15度角。橈骨縱軸與第一掌骨縱軸應平行,如此可形成正常的橈尺偏。各部位檢查方法——腕關節檢查量診:95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手和手指是一個很復雜的多功能器官。由5個掌骨和14個指骨所組成。人類很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拇指有對掌功能;其結構性功能特點只有兩個指骨,但從功能角度分析,其他手指的掌指關節的旋轉活動則發生于拇指的腕掌關節上,因此第一掌骨相當于拇指的近節指骨。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手和手指是一個很復雜的多功能器96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望診:應注意內在肌有無萎縮、手和手指是否偏離正常軸線。有無畸形。手的休息位猶如握筆姿勢,越向小指,指尖越指向手掌中心。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望診:97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98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
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99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100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觸診:掌骨和指骨可在背側摸清全長,注意有否壓痛及縱向叩痛。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觸診:101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動診:手指各關節完全伸直,即中立位。拇指第一掌指關節掌屈20度,后伸50度;指間關節屈90度,后伸0度;外展30-40度,內收0度;對掌:拇指的旋轉度,使其遠節指骨能接觸第五指的皮膚為標準。其他手指掌指關節屈80-90度,過伸0-20度;近側指間關節屈90-100度,伸0度;遠側指間關節屈70-90度,伸0度。以第三指為軸心,靠攏第三指為內收,遠離為外展。
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動診:102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103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量診:除測量各指長度以外,主要測量活動時,特別是握拳時,手和手指的握力。在測量各關節活動度時,應限制上下關節的運動。手指的活動應一個一個關節分別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手和手指檢查量診:104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整個脊柱共有32個椎體及其相應附件,加上枕頸關節,共有33個椎體間關節。骶椎與尾椎間雖有7個關節,但無活動,所以整個脊柱在不同面上,共有26個活動椎體間關節。每個關節間活動度不大,綜合活動使脊柱呈弧形與旋轉狀態。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整個脊柱共有32個椎體及其相應附件105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望診:于站立位,檢查生理彎曲是否存在。有無脊柱側彎畸形。有無兩側椎旁肌痙攣。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望診:106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07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08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09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10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11觸診:在棘突和棘突旁自上而下按節觸摸和扣擊,注意肌有無痙攣和壓痛,是否伴有放射痛。在腰肌外側觸摸深部橫突,有無壓痛。往下觸摸骶髂關節,有無壓痛和叩痛;牽伸髖關節,即牽拉髂腰肌,同側骶髂關節有無疼痛。(Mennell癥)。觸診:112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13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14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動診:C7至尾骨尖呈一直線,頭豎直為脊柱的中和位,即0度。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動診:115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16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量診:(1)頭于豎直位,自下頜至胸骨頸靜脈切跡,測量頸的長度。將頭向上牽伸,觀察胸椎后凸的活動性。在前屈后伸時,測量C7和T12棘突之間的距離;正常時,前屈距離比后伸增加4-6cm。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量診:117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量診:(2)于站立位,腰椎前屈時,兩膝伸直,測量指尖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可作為整個脊柱關節功能的測試指標,同時也可測量C7至S1在前屈時脊柱長度增加的程度,一般增加15cm。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量診:118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19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特殊檢查:腰骶關節過伸試驗髖關節過伸試驗拾物實驗試驗骶髂關節斜扳試驗斜扳試驗骶髂關節扭轉試驗(Gaenslen)
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特殊檢查:120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1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2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3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4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5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6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7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各部位檢查方法——脊柱檢查128骨科體檢原則骨科體檢原則129骨科體檢原則(三)自動檢查和被動檢查:應從病人自己運動開始,了解其運動幅度、受限范圍、疼痛點等。然后由醫師進一步檢查。骨科體檢原則(三)自動檢查和被動檢查:130骨科體檢原則(四)綜合檢查資料,作出初步診斷:結合病史,詳細理學檢查,配合相應特殊輔助檢查,做出診斷。骨科體檢原則(四)綜合檢查資料,作出初步診斷:131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一)望診:觀察受患部位與對側相應部位的對稱性和活動度。注意有無腫脹和腫塊,皮膚色澤,畸形類型,下肢的步態,以及患處的活動度。
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一)望診:132常見病理步態常見病理步態133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二)觸診:觸診中要顯示疼痛和腫塊的部位、范圍、深度和性質。需將患部處于松馳位地,盡量減少痙攣對檢查的障礙。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二)觸診:134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1):動診指在兩側對比下,檢查關節的活動和肌的收縮力。先觀察病人的主動活動.再進行被動檢查,并記錄兩側的活動度,以便比較。同時應注意其他異常,如痙攣、攣縮、彈響聲和受限性質,鑒別肌痙攣、組織攣縮、骨性阻礙等。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1):135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2):若主動活動受阻而被動活動正常,可能為神經性麻痹、肌腱斷裂等;若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則表現為關節內或關節內外同時病損,如纖維性或骨性強直。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三)動診(2):136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1):
包括肢體的總長度和節段長度,各水平周徑的測量,關節的運動幅度,肌力的分級和感覺障礙的范圍。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1):137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2):
一般用帶尺測量長度和周徑;用角尺測量運動幅度,或憑估計來測量角度;憑肌收縮時對抗阻力的拮抗力來測定肌力;憑病人對觸覺的感受作出主觀的障礙區域分布。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2):138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肢體長度的測量:測量時患肢和健肢必須放在同一個位置。如果患側關節有畸形,則應將健側置放于相同的畸形位,如此測出的長度才比較確實。開始測量前,應明確所采用的骨標記。若定位正確,一般誤差應在O.5cm以內。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39四肢量診常用骨性標志上肢,采用肩峰、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和中指指端。下肢則可采用臍孔、髂前上棘,股骨內收肌結節、髕骨上極和下極、脛骨內踝為測量點。測量下肢相對長度時,可自臍孔至脛骨內踝;測量下肢真實長度時,可自髂前上棘至脛骨內髁。四肢量診常用骨性標志上肢,采用肩峰、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和中140四肢長度及周徑測量四肢長度及周徑測量141下肢長度測量下肢長度測量142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2.肢體周徑的測量不僅可了解患側肌有否萎縮或肥大,同時也可定量,有利于了解病變是否發展及其進展速度,因此肢體周徑測量不僅用于診斷檢查,也應作為隨訪的一種手段。兩側應在同一水平部位測量,帶尺的拉力適中,過重和過輕會出現很大差距。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43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3.關節運動幅度的測量可用量角器較正確地測量一般也可用視覺估計。首先應認識關節的休息位(非檢查時用的中和位),然后以關節中和位為0度,自此測量各方向的活動量。活動只能發生于被檢查的關節,不能由其他部位的活動掩蓋被檢查關節的活動。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44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4.肌力測量: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45(一)、徒手肌力評定
(manualmuscletest
MMT)1.肌力及肌力檢查的目的2.評定分級※3.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4.肌力的檢查方法※5.注意事項(一)、徒手肌力評定
(manualmusc146(二)、肌力檢查的目的:
(1)判定有無肌力低下及低下的范圍與程度(2)肌力低下的原因(3)為制訂治療計劃提供依據(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二)、肌力檢查的目的:
(1)判定有無肌力低下及低下147
(三)、評定分級MMT(三)、評定分級MMT148MMTA觀察肌肉能否在抗重力的方向上主動做全范圍的收縮B能否在A的基礎上對抗阻力進行收縮是是C對抗阻力是否與正常相應肌相等是5級ND在消除重力的影響后肌肉能否做全范圍的收縮否否
4級G否
3級F
2級P是否是否有能引起關節運動的肌肉收縮1級T0級Z是否(四)、MMT的基本原則和判定程序MMTA觀察肌肉能否在抗重力的方向上主動做全范圍的收縮B149肌力的檢查方法1、腹直肌5級4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1、腹直肌5級4級MMT150肌力的檢查方法1、腹直肌3級0~1級2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1、腹直肌3級0~1級2級MMT151肌力的檢查方法2、豎脊肌4級或5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2、豎脊肌4級或5級MMT152肌力的檢查方法2、豎脊肌3級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2、豎脊肌3級1級或0級MMT153肌力的檢查方法3、髂腰肌4級或5級
3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3、髂腰肌4級或5級3級MMT154肌力的檢查方法2級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2級1級或0級MMT155肌力的檢查方法4、臀大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MMT肌力的檢查方法4、臀大肌MMT156肌力的檢查方法4級或5級4、臀大肌
3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4級或5級4、臀大肌3級MMT157肌力的檢查方法4、臀大肌
2級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4、臀大肌2級1級或0級MMT158肌力的檢查方法5、臀中肌臀小肌3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5、臀中肌3級MMT159肌力的檢查方法5、臀中肌臀小肌2級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5、臀中肌2級1級或0級MM160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MMT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MMT161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4級或5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4級或5級MMT162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
3級2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3級2級MMT163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6.腘繩肌1級或0級MMT164肌力的檢查方法7、股四頭肌4級或5級
3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7、股四頭肌4級或5級3級MMT165肌力的檢查方法7、股四頭肌
2級
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7、股四頭肌2級1級或0級MMT166肌力的檢查方法8、肱二頭級肱肌肱橈肌MMT肌力的檢查方法8、肱二頭級MMT167肌力的檢查方法8、肱二頭級肱肌肱橈肌4級或5級
3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8、肱二頭級4級或5級3級MMT168肌力的檢查方法8、肱二頭級肱肌肱橈肌2級1級或0級MMT肌力的檢查方法8、肱二頭級2級1級或0級MMT169(五)、肌力的檢查方法9、三角肌中部4級或5級
3級MMT(五)、肌力的檢查方法9、三角肌中部4級或5級3級MMT170(五)、肌力的檢查方法9、三角肌中部2級1級或0級MMT(五)、肌力的檢查方法9、三角肌中部2級1級或0級MMT171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5.感覺消失區的測定:應區分觸覺、痛覺、溫覺、深感覺和位覺,并用不同的標記畫在人體素描圖上。這不僅用以了解神經病損的狀態和程度,經隨訪反復測試,可作比較,以確認其進展程度。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72感覺檢查C2枕骨粗隆C3鎖骨上窩C4肩鎖關節的頂部C5肘前窩的外側面C6拇指近節背側皮膚C7中指近節背側皮膚C8小指近節背側皮膚T1肘前窩的內側面T2腋窩的頂部感覺檢查C2枕骨粗隆173*:指位于鎖骨中線上的關鍵點T3第3肋間*T4第4肋間(乳線)*T5第5肋間(在T4-T6的中點)*T6第6肋間(劍突水平)*T7第7肋間(在T6-T8的中點)*T8第8肋間(在T6-T10的中點)*T9第9肋間(在T8-T10的中點)*T10第10肋間(臍)*T11第11肋間(在T10-T12的中點)*T12腹股溝韌帶中點*:指位于鎖骨中線上的關鍵點T3第3肋間*174感覺檢查L1
T12與L2之間的1/2處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內髁L4內踝L5足背第3跖趾關節S1足跟外側S2腘窩中點S3坐骨結節S4-5肛門周圍(作為1個平面)感覺檢查L1T12與L2之間的1/2處175骨科病史采集課件176骨科病史采集課件177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6.腱反射檢查:病人在肌和關節放松情況下,檢查特定反射。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踝放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肱橈肌反射。深反射如腹壁反射及病理反射等。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78腱反射檢查腱反射檢查179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7.自主神經檢查:植物神經損害時,表現為毛細血管循環障礙,皮膚脫落、無汗、指(趾)甲增厚裂隙、環行脫水等。理學檢查的內容和方法量診方法:180肩關節檢查法肩關節是由四個關節結構組成的復雜而又協調的骨聯接,它們是: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和肩胛骨-胸壁聯接。肩關節檢查法肩關節是由四個關節結構組成的復雜而又協調的骨聯接181肩關節檢查法望診:應注意肩和肩胛骨的高度,并在后方,兩側對比。肩呈圓弧形,脫位后可變為方形,故稱方肩。肩關節檢查法望診:應注意肩和肩胛骨的高度,并在后方,兩側對比182肩關節檢查法觸診:應明確孟肱關節、肩鎖關節和胸鎖關節的穩定性。可在皮下摸到鎖骨的全長;在病人后方檢查時,可作兩側比較。肩胛骨的喙突端、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形成正常的肩三角,可用以檢查肩關節的正常關系。若有骨折或脫位,肩三角即呈異常。肩關節檢查法觸診:應明確孟肱關節、肩鎖關節和胸鎖關節的穩定性183肩關節檢查法肩關節檢查法184肩關節檢查法
動診:評估運動時,應鑒別是孟肱關節單獨活動,還是整個肩關節的聯合活動;因為即使盂肱關節已強硬,但其他三個關節的活動,可使廣義的肩關節仍有較大的活動范圍。肩關節檢查法動診:評估運動時,應鑒別是孟肱關節單獨活動,還185肩關節檢查法肩關節檢查法186肩關節檢查法肩關節檢查法187肩關節檢查法肩關節檢查法188肩關節檢查法
量診將手放在身后,可測量橈骨莖突至C7棘突的距離,兩側可作比較,這是測量上肢全長的方法。對肩關節脫位病例,可測量肩峰至肱骨外上髁的距離,脫位側將縮短。肩關節檢查法量診將手放在身后,可測量橈骨莖突至C7棘突的189肘關節檢查法
肘關節包括肱尺、肱橈和上尺橈三個關節。除屈伸活動外,尚包括前臂的旋轉功能。肘關節檢查法肘關節包括肱尺、肱橈和上尺橈三個關節。除190肘關節檢查法望診注意鷹嘴突、肱骨內上髁和肱骨外上髁之間的關系,以確認肘關節的解剖關系:當屈至90度時,三點呈等邊三角,在完全伸直時,三點呈一直線。前臂伸直于完全旋前位時、上臂與前臂呈一直線;當旋后伸直時,可見10-15度外翻角,稱為攜物角。此外,應注意橈骨頭的形狀和位置。肘關節檢查法望診注意鷹嘴突、肱骨內上髁和肱骨外上髁之間的191肘關節檢查法肘關節檢查法192肘關節檢查法觸診:當肘屈至90度時,旋轉前臂,可在肱骨外上髁下感到橈骨頭旋動。在肘后,可摸到肱骨外上髁、肱骨內上髁和鷹嘴突。肘關節檢查法觸診:當肘屈至90度時,旋轉前臂,可在肱骨外上髁193肘關節檢查法肘關節檢查法194肘關節檢查法動診:肘關節檢查法動診:195肘關節檢查法量診:肘完全伸直時,前臂旋后,可測量上臂軸線與前臂軸線所形成的攜物角度數,兩者比較。肘關節檢查法量診:肘完全伸直時,前臂旋后,可測量上臂軸線與前196腕關節檢查法腕關節由多關節所組成:活動的關節有橈-舟-月關節、下尺橈關節;活動度極少的有兩排腕骨和第二、三、四、五的腕掌關節,因此它的活動主要是掌屈、橈偏和尺偏,聯合運動時形成一個旋轉關節。腕關節檢查法腕關節由多關節所組成:活動的關節有橈-舟-月關節197腕關節檢查法望診:常用的體表標志有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的正常凹陷,稱鼻煙窩,以及尺骨頭的向背側的正常隆突。鼻煙窩的基底部為舟狀骨,因此舟狀骨的骨折或病變將引起凹陷消失。另一常見病損是腕三角纖維軟骨破裂,使下尺橈關節松動。腕關節檢查法望診:常用的體表標志有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與拇198腕關節檢查法腕關節檢查法199腕關節檢查法觸診:檢查橈骨莖突、尺骨頭、鼻煙窩和下尺橈關節的穩定性。腕關節檢查法觸診:檢查橈骨莖突、尺骨頭、鼻200腕關節檢查法動診:腕關節功能位20-25度背伸和尺偏15度。腕關節中立位為完全伸直位。腕關節檢查法動診:201腕關節檢查法腕關節檢查法202腕關節檢查法腕關節檢查法203腕關節檢查法腕關節檢查法204腕關節檢查法量診:橈骨莖突應比尺骨頭低1.5cm,其聯線與第三掌骨垂直的軸線呈10-15度角。橈骨縱軸與第一掌骨縱軸應平行,如此可形成正常的橈尺偏。腕關節檢查法量診:橈骨莖突應比尺骨頭低1.5cm,其聯205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是一個很復雜的多功能器官。由5個掌骨和14個指骨所組成。人類很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拇指有對掌功能;其結構性功能特點只有兩個指骨,但從功能角度分析,其他手指的掌指關節的旋轉活動則發生于拇指的腕掌關節上,因此第一掌骨相當于拇指的近節指骨。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是一個很復雜的多功能器官。由5個掌骨和206手和手指檢查法望診:應注意內在肌有無萎縮、手和手指是否偏離正常軸線。有無畸形。手的休息位猶如握筆姿勢,越向小指,指尖越指向手掌中心。手和手指檢查法望診:應注意內在肌有無萎縮、手和手指是否偏離正207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檢查法208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檢查法209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檢查法210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檢查法211手和手指檢查法觸診:掌骨和指骨可在背側摸清全長,注意有否壓痛及縱向叩痛。手和手指檢查法觸診:掌骨和指骨可在背側摸清全長,注意有否壓痛212動診:手指各關節完全伸直,即中立位。拇指第一掌指關節掌屈20度,后伸50度;指間關節屈90度,后伸0度;外展30-40度,內收0度;對掌:拇指的旋轉度,使其遠節指骨能接觸第五指的皮膚為標準。
手和手指檢查法動診:手指各關節完全伸直,即中立位。手和手指檢查法213手和手指檢查法動診:其他手指掌指關節屈80-90度,過伸0-20度;近側指間關節屈90-100度,伸0度;遠側指間關節屈70-90度,伸0度。以第三指為軸心,靠攏第三指為內收,遠離為外展。手和手指檢查法動診:214手和手指檢查法手和手指檢查法215手和手指檢查法量診:除測量各指長度以外,主要測量活動時,特別是握拳時,手和手指的握力。在測量各關節活動度時,應限制上下關節的運動。手指的活動應一個一個關節分別檢查。手和手指檢查法量診:除測量各指長度以外,主要測量活動時,特別216脊柱檢查法整個脊柱共有32個椎體及其相應附件,加上枕頸關節,共有33個椎體間關節。骶椎與尾椎間雖有7個關節,但無活動,所以整個脊柱在不同面上,共有26個活動椎體間關節。每個關節間活動度不大,綜合活動使脊柱呈弧形與旋轉狀態。脊柱檢查法整個脊柱共有32個椎體及其相應附件,加上枕頸關節,217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18脊柱檢查法望診:于站立位,檢查生理彎曲是否存在。有無脊柱側彎畸形。有無兩側椎旁肌痙攣。脊柱檢查法望診:219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0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1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2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3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4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5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6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7脊柱檢查法觸診:在棘突和棘突旁自上而下按節觸摸和扣擊,注意肌有無痙攣和壓痛,是否伴有放射痛。在腰肌外側觸摸深部橫突,有無壓痛。往下觸摸骶髂關節,有無壓痛和叩痛;牽伸髖關節,即牽拉髂腰肌,同側骶髂關節有無疼痛。(Mennell癥)。脊柱檢查法觸診:228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29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30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31脊柱檢查法動診:C7至尾骨尖呈一直線,頭豎直為脊柱的中和位,即0度。脊柱檢查法動診:C7至尾骨尖呈一直線,頭豎直為脊柱的中和位,232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33脊柱檢查法量診(1)頭于豎直位,自下頜至胸骨頸靜脈切跡,測量頸的長度。將頭向上牽伸,觀察胸椎后凸的活動性。在前屈后伸時,測量C7和T12棘突之間的距離;正常時,前屈距離比后伸增加4-6cm。脊柱檢查法量診(1)234脊柱檢查法量診(2):于站立位,腰椎前屈時,兩膝伸直,測量指尖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可作為整個脊柱關節功能的測試指標,同時也可測量C7至S1在前屈時脊柱長度增加的程度,一般增加15cm。脊柱檢查法量診(2):235脊柱檢查法脊柱檢查法236脊柱檢查法特殊檢查:腰骶關節過伸試驗:髖關節過伸試驗:拾物實驗試驗:骶髂關節斜扳試驗:斜扳試驗骶髂關節扭轉試驗(Gaenslen):
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脊柱檢查法特殊檢查:237髖關節過伸試驗髖關節過伸試驗238骶髂關節斜扳試驗
骶髂關節斜扳試驗
239拾物試驗
拾物試驗
240骶髂關節扭轉試驗骶髂關節扭轉試驗241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242林納爾氏征林納爾氏征243腰骶關節試驗腰骶關節試驗244脊柱被動伸展試驗脊柱被動伸展試驗245腰椎間盤突出癥
臨床表現腰椎間盤突出癥
臨床表現246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247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248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249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250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為全身的第二大關節,屬杵臼關節,外有關節囊和強大的韌帶和肌保護,是一個穩定、有較廣活動度、能承受體重的關節。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為全身的第二大關節,屬杵臼關節,外有關節囊251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52髖關節檢查法望診:充分顯露雙側髖關節,對比髖的前、后和側方,有無畸形和腫脹,肢體有無長短,肌有無萎縮。同時檢查病人的站立姿勢和步態。觀察股骨大轉子的高度,臀部、膝和足的位置。髖關節檢查法望診:充分顯露雙側髖關節,對比髖的前、后和側方,253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54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55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56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57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58髖關節檢查法觸診:檢查壓痛點,有否腫脹和肌痙攣,特別是內收肌痙攣,是髖關節疾病的早期表現。髖關節檢查法觸診:檢查壓痛點,有否腫脹和肌痙攣,特別是內收肌259髖關節檢查法動診:髖關節檢查法動診:260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61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62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63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64髖關節檢查法4字試驗主要檢查髖關節的旋轉有否限制,說明是否髖關節內病變或內收肌痙攣。髖關節檢查法4字試驗主要檢查髖關節的旋轉有否限制,說明是否265髖關節檢查法Thomas試驗是檢測髖的屈曲畸形。檢測方法的原則是腰椎需平放于床上,消除腰椎代償功能,使髖關節的屈曲畸形畢露,并能測量髖的屈曲畸形度,以及存在的內旋或內收畸形度。髖關節檢查法Thomas試驗是檢測髖的屈曲畸形。檢測方法的原266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67髖關節檢查法髖關節檢查法268髖關節檢查法量診:下肢長度和周徑的測量是顯示不對稱的主要方法。兩下肢必須置于對稱位,骨盆應放在同一水平位,兩側髂嵴應在同一橫面上,可測量下肢的相對長度和真實長度。若一側出現畸形,健側應置于相同狀態,測量的長度比較才有可靠性。對稱的周徑測量可了解肌肉的萎縮程度。髖關節檢查法量診:下肢長度和周徑的測量是顯示不對稱的主要方法269髖關節檢查法測量股骨大轉子的上移:
Shoemaker(髂轉線)Nēlaton(髂坐線)Bryant三角髖關節檢查法測量股骨大轉子的上移:270膝關節檢查法膝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其穩定是由關節內外韌帶和周圍肌來支持,它是一個屈戍關節。膝關節檢查法膝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其穩定是由關節內外韌帶和周圍271膝關節檢查法望診膝關節于伸直位時,髕骨兩側可有輕度凹陷,若有積液或增厚,則凹陷消失,股四頭肌萎縮是下肢廢用時最早見的體征,可用周徑測量了解萎縮程度。在正常狀態,兩膝的股骨內髁和兩側的脛骨內踝伸直時相接觸,若兩側股骨內髁分開,則為膝內翻,若兩脛骨內髁分開,則為膝外翻。膝關節檢查法望診膝關節于伸直位時,髕骨兩側可有輕度凹陷272膝關節檢查法膝關節檢查法273膝關節檢查法觸診:由于膝關節較表淺,輕度腫脹或關節內積液可被早期察覺。常用檢查方法為浮髕試驗。觸診順序為先檢查膝前方,如股四頭肌、髕骨、髕腱和脛骨結節的關系,然后在附臥位檢查膝關節后方,在屈曲位檢查外側的股二頭肌腱、內側的半腱肌腱、半膜肌腱有否壓痛或攣縮。膝關節檢查法觸診:274膝關節檢查法關節內積液太多時,阻止髕骨下沉,而液體過少時髕骨又不能漂浮,只有中量積液,浮髕試驗呈陽性。膝關節檢查法關節內積液太多時,阻止髕骨下沉,而液體過少時髕骨275膝關節檢查法膝關節檢查法276膝關節檢查法膝關節檢查法277膝關節檢查法膝關節檢查法278膝關節檢查法膝關節檢查法279膝關節檢查法動診:膝關節在伸直前數度內,有外旋交鎖,使膝于完全伸直位得到穩定。從完全伸直開始屈曲時,膝出現內旋,使膝解鎖。所以嚴格講,膝關節不是單純的屈戍關節,而是伴有旋轉活動,并向后移動,故在股骨髁內的即刻旋轉中心也隨之而變化,即刻旋轉中心的連線形成S形,所以膝關節的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力系統。膝關節檢查法動診:膝關節在伸直前數度內,有外旋交鎖,使膝于完280膝關節檢查法動診:膝關節檢查法動診:281膝關節檢查法量診:膝關節周徑可在髕骨中部和髕骨下極緣進行測量。膝關節檢查法量診:282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踝關節由脛骨與腓骨下段和距骨所組成,但在功能上,它與其下的距骨下關節和跗間關節有關聯。除踝關節的背屈和跖屈活動外,距骨下關節有內旋、外旋、內翻和外旋活動,跗骨間關節有內收和外展,形成一個旋轉關節。由于脛骨與腓骨遠端不在一個平面,腓骨外髁偏后,所以足站立時,偏向外旋。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踝關節由脛骨與腓骨下段和距骨所組成,但在功283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望診:注意內、外踝下方、足背、跟腱兩側有否腫脹,這些都顯示踝關節囊是否有病變。步態檢查時應包括距骨下關節、跗間關節、趾關節在內。足有很多畸形,常見畸形如下: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望診:注意內、外踝下方、足背、跟腱兩側有否284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285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286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287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觸診:最重要的是檢查足背動脈,了解足和下肢的血循環狀態。一般可在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間觸及搏動。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觸診:最重要的是檢查足背動脈,了解足和下肢288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動診: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動診:289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量診:內外踝之間的距離為踝寬度。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量診:290上肢神經檢查法上肢的主要神經支配來自臂叢,由頸5-胸1神經根所組成。主要神經有橈神經、正中神經和尺神經。上肢神經檢查法上肢的主要神經支配來自臂叢,由頸5-胸1神經291上肢神經檢查法通過感覺與活動檢查,可了解損傷部位。上肢神經檢查法通過感覺與活動檢查,可了解損傷部位。292上肢神經檢查法上肢神經檢查法293上肢神經檢查法(一)橈神經:發自臂叢后束,在腋神經后側,斜向下外方,繞過肱骨后方,自上臂外前方至肘部,分為淺支和深支(骨間背神經)。它可在以下四部分發生損傷:上肢神經檢查法(一)橈神經:294上肢神經檢查法1.橈骨莖突處損傷:引起第一、二掌骨背側之間的皮膚感覺消失。2.肘部分支以下損傷:引起拇指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以及其他四指的掌指關節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障礙,但無垂腕畸形。3.肱骨干中1/3處損傷:除1.2.表現外尚可發生垂腕畸形,并有肱橈肌癱瘓。4.腋部損傷:除表現外尚可有肱三頭肌癱瘓。上肢神經檢查法1.橈骨莖突處損傷:引起第一、二掌骨295橈神經損傷橈神經損傷296上肢神經檢查法(二)正中神經:由臂叢的內側束和外側束組成,自上臂內側向下至肘前方,進入前臂。損傷多發生于肘部和腕部,主要表現為損傷后,不能用拇指和示指撿起一根針。感覺分布在第一至三指和相應手掌皮膚。上肢神經檢查法(二)正中神經:由臂叢的內側束和外側束組成,自297上肢神經檢查法新鮮損傷:檢查以測試拇短展肌的功能為主。對肘窩以上的損傷病例,較明顯的癥狀是示指缺乏屈曲功能。陳舊損傷:表現為大魚際明顯萎縮。肘以上的損傷顯示示指喪失屈曲功能、指萎縮、指甲彎曲。上肢神經檢查法新鮮損傷:檢查以測試拇短展肌的功能為主。對肘窩298正中神經損傷正中神經損傷299上肢神經檢查法(三)尺神經:發自臂叢內側束,在上臂無分支;在前臂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側一半及手的小魚際肌群,第三、四蚓狀肌,所有骨間肌、拇內收肌和部分拇短屈肌。尺神經的功能以支配手的精細活動為主。感覺分布為第五和第四手指的手掌和背面的尺側。上肢神經檢查法(三)尺神經:發自臂叢內側束,在上臂無分支;在300上肢神經檢查法新鮮損傷:失去使用拇內收肌的收縮來夾物于伸直位的拇指與示指之間,只能借拇指的屈曲來夾物,也即是依靠正中神經支配的拇長屈肌收縮來代償尺神經支配的已癱瘓的拇內收肌。陳舊損傷:小指與環指的指間關節屈曲而不能伸直,呈現爪形手;骨間肌和拇內收肌有明顯萎縮。上肢神經檢查法新鮮損傷:失去使用拇內收肌的收縮來夾物于伸直位301尺神經損傷尺神經損傷302上肢神經檢查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帶狀皰疹的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 傳染病護理學教學課件
- 工作總結與成長啟示
- 美妝店裝修知識培訓課件
- 網絡保險知識培訓課件
- 維修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木工考試題及答案4級
- 有關淘寶協議書
- 養殖場轉讓協議合同書
- 土地承包管理的合同范例
- 技術負責人崗位責任制度
- 通風與空調系統調試方案
- 學校食堂家長委員會制度【9篇】
- 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經典常談》04《詩經》第四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 2022-2023學年江蘇省蘇州市市區七年級(下)期中數學試卷-普通用卷
- 2023年玻璃幕墻維修合同(三篇)
- 山東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2022
- 曲臂車高空作業車施工方案
- 張頌《朗讀學》張頌
- 初中數學 導學案:正方形
- 2023年微山縣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